棍棒出孝子的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

父母总是强调,小孩子不听话就应该好好地受到教育;再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们甚至还听到了一句历史名言,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父母教训孩子似乎更加有了历史渊源的支撑。

对于这种行为和这句话,我们且不论其对与错,但的确也让不少人曾经产生了极大的困惑。现代社会讲究自由、人权和平等,其实并不太提倡这一行为。

棍棒出孝子的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1)

那么,这句让无数父母引以为傲的名言到底起源于哪里呢?这种思维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01“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起源

关于这句名言,最早的起源应该来自于《尚书》。客观地说,《尚书》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史书,而在其中就曾经提出了5种刑罚,这5种刑罚是舜帝在鼎上专门刻制出来的规定。

其中,特别提到一条扑作教刑。这条规定指的是,可以对不服管教之人以木棍抽打的形式进行告诫。

由此可见,即使是尧舜禹汤这样的传说帝王,他们也认为对于人民的友好以及对于人们的管教必须要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人民,维护社会秩序。

棍棒出孝子的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2)

随着历史的发展,新起的周王朝也进行了相应的继承和发展。不过周代的规定有所不同,似乎变得更加完善。在《周礼》中有明确记载:“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

在周代,舞蹈祭祀以及喝酒是一种与统治相挂钩的礼仪规制,因此礼法就规定迟到的人必须要罚酒,严重的还需要用木棍鞭打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周代还是战国时期,礼法制度的影响依旧存在,因此“棍棒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限制。一般来说大概有两点:其一,在进行教训的时候,必须要权衡力度,不得致人伤残;其二,在教训之时必须要遵循礼法,例如不得扒光受刑者的衣服。

在《大秦帝国》中曾有体现,魏惠王曾当庭殴打张仪,但殴打张仪之时,并未向后代一样扒掉屁股打,而是让他身着衣装进行扑打,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礼仪法规制

棍棒出孝子的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3)

随着国家制度的发展,人们对于各种刑法以及规定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秦代以后,国家制度基本确立,因此对于“棍棒教育”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例如在漫长的刑法实验中,人们发现屁股是一个很有趣的部位,对其进行殴打和伤害并不会致人死亡,因此鞭笞教育逐渐的开始转移到屁股上。

有史书记载,在南北朝和唐宋时期,当官员犯法必须要立法教育和示威的时候,官员们开始被按在板凳上打屁股。当然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另一种重要的棍棒方式,那就是打背部。但打背部一般有可能致人死亡,因此,这种刑法是作为辅助打屁股的形式而存在。

到了明清时期,“棍棒教育”变得更加可怕。以明代为例,明朝皇帝居然发明了廷杖制度,在嘉靖皇帝上台时,嘉靖皇帝曾鞭笞廷杖的数百名官员,有几名甚至因此被打死,鞭笞之手段变得更加惨烈。

棍棒出孝子的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4)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棍棒教育的现象呢?

02形成的缘由

在一般人看来,“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就是针对家长和孩子,但其实在封建社会却并非如此。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并不是“出”孝顺父母的儿子,而是孝顺上级的人。

在古代社会有一种说法,叫做“天地君亲师”。这5个位置都是所有人都必须要绝对尊敬的,而所谓的孝顺就是针对于这5个位置。当有人对这5个位置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那么“棍棒教育”就会进行强制管理约束,迫使人们遵从于这种秩序。

因此,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就是强调的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约定俗成。

棍棒出孝子的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5)

学者曾在经济学的角度上解释,中国的封建制度之所以会变成一种家长制度,其关键就是因为男性创造了更多的剩余财产,而财产的继承又引发了制度与规定。

但是,这种制度和规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想要形成一种稳定的秩序,就必须要确保整个社会的服从,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棍棒教育”。

由此,国家机关以及政府和执法机关慢慢确立起来,当年的封建制度也最终形成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概念。所有不服从于这5种位置信仰的人,都会遭到棍棒教育,即使是舜帝也不能免俗。

当然了,这种制度不仅仅强调国家的暴力机关,同时也必须要做到深入人心,在整个社会形成普遍的认知。于是,古代社会就开始强调绝对的孝顺以及为了确保孝顺的棍棒教育,所以在封建时期,家长惩罚孩子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行为,父系家长的权威在那个时代体现得一览无余。

棍棒出孝子的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6)

除了家长以外,教师也被赋予了神圣的权利。在很多史书记载中,无论是私塾还是中央太学的老师,对于不听话的学生老师可以用戒尺进行殴打,甚至可以有罚学生不吃饭以及各种太阳下暴晒的权利。

即使是在帝王之家,那些老师们也有权利去惩罚太子和王子们。在这种礼法观念之下,皇帝也会表示默认,并不会阻止老师的行为。以上这些,才是真正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概念。

03制度的影响

在确立了这种社会认知和制度方式以后,整个社会就形成了一种秩序。首先从家到单位来看,每一个家庭里面,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可以无条件地指挥整个家庭。紧接着,家庭又组成了家族,而族长对于家族成员拥有了绝对的生杀予夺的概念,以家族和地域为概念的强有力的组织也开始稳定存在。

再将这些概念放大,由地方组织,再到官员崇拜,到官员对于皇帝的绝对崇拜,整个封建制度就这么被确立起来。一方面有国家政治制度确保社会运行,另一方面有社会认知以确保整个封建王朝的发展。

棍棒出孝子的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7)

客观地说,这些行为方式都确保了封建制度的稳定性和统一性,这也使得汉唐宋甚至明清这样的强大帝国得以长存。

但是,这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当人们的思维被固定,当对于天地君亲师的崇拜被确定,那么人们就会缺乏跳跃思维和突破性的思维,整个社会渐渐的趋于一潭死水化,以至于变成了明清之际的无奈。

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棍棒教育”的历史由来,以及其深层次的含义。这种思想的出现是有社会基础以及其历史需求,我们并不能说这种思想是邪恶的。

但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社会需求也开始出现,传统的棍棒教育或许已经不太适用于现在的发展。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多样性,全面性以及自由发展,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要注意的方向。

棍棒出孝子的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8)

当然了,所有的事物都需要辩证的认知,棍棒教育也有其精髓。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结合现代的发展,或许我们会形成一种更加良性的教育方式,但过去的概念,我们应该彻底去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