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亥骸24-727(亥-亥骸24-727)

2022-05-11 09:11·语料汇总朱亥,◆[戰國]時俠客,[魏][大梁]人有勇力,隱於屠肆○[秦]兵圍[趙],[信陵君]既計竊兵符,帥[魏]軍,又慮[魏]將[晉鄙]不肯交兵權,遂使,[亥]以鐵椎擊殺[晉鄙],奪[晉鄙]軍以救[趙]事見《史記‧魏公子列傳》○[唐][高適]《古大梁行》:“俠客猶傳[朱亥]名,行人尚識[夷門]道”○[明][許自昌]《水滸記‧遣訊》:“勇能挾[荊軻]之劍,義堪提[朱亥]之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亥-亥骸24-727?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亥-亥骸24-727(亥-亥骸24-727)

亥-亥骸24-727

亥「亥」019

2022-05-11 09:11·语料汇总

朱亥,◆[戰國]時俠客,[魏][大梁]人。有勇力,隱於屠肆。○[秦]兵圍[趙],[信陵君]既計竊兵符,帥[魏]軍,又慮[魏]將[晉鄙]不肯交兵權,遂使,[亥]以鐵椎擊殺[晉鄙],奪[晉鄙]軍以救[趙]。事見《史記‧魏公子列傳》。○[唐][高適]《古大梁行》:“俠客猶傳[朱亥]名,行人尚識[夷門]道。”○[明][許自昌]《水滸記‧遣訊》:“勇能挾[荊軻]之劍,義堪提[朱亥]之椎。”

章亥,◆[大章]和[豎亥]。古代傳說中善走的人。○《文選‧張協<七命>》:“躡[章][亥]之所未跡。”○[李善]注引《淮南子》:“[禹]乃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里。”○[清][黃遵憲]《逐客篇》:“遠步想[章][亥],近功陋[衛][霍]。”

魚亥(鱼亥),◆“魯魚亥豕”略語。○[明][范明泰]《<讀書鏡>跋》:“[仲貞]……於其結譔之暇,取[眉公]《讀書鏡》,與伯兄[爾侯]及[張君][元弢],盡糾魚亥而刻之。”○[清][周亮工]《書影》卷三:“經書中魚亥儘多,後學尊經,遂不敢辯。”

辛亥革命,◆[孫中山]領導的推翻[清]朝統治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相繼起義響應,形成了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終於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革命果實後被北洋軍閥[袁世凱]所竊取。

豎亥(竖亥),◆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淮南子‧墬形訓》:“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高誘]注:“[太章]、[豎亥],善行人,皆[禹]臣也。”○[明][唐寅]《金粉福地賦》:“[豎亥]健步,尋源于三島。”○[清][龔自珍]《送徐鐵孫序》:“大海際南斗,[豎亥]不可復步。”

建亥,◆夏曆十月。

吉亥,◆古禮,天子於每年農曆正月之亥日親耕。其日卜須吉,故稱“吉亥”。先卜上旬之亥日,如不吉,則再卜中旬、下旬。○《舊唐書‧禮儀志四》:“孟春吉亥,祭帝社於藉田,天子親耕……諸祭祀卜日,皆先卜上旬;不吉,次卜中旬、下旬。”○《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四年》:“《六典》、《禮閣新儀》,並先云上辛祀昊天,次云吉亥享先農。”

亥正,◆顓頊曆正月,即周曆十二月或夏曆十月。○[清][俞正燮]《癸巳類稿‧五行傳用亥正論》:“[伏生]自以其時亥正言之。○[秦]及[漢]初用顓頊法,以亥為正。”○[清][俞正燮]《癸巳類稿‧秦漢亥正記事記言說》:“《陳涉世家》云:‘臘月,[陳王]至[下城父],[莊賈]殺以降[秦]。’此記事之詞,臘為亥正,記事之十二月為亥正。”

亥有二首六身,◆二萬六千六百六十日的隱語。謂七十三歲。○《左傳‧襄公三十年》:“[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於食。有與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紀年。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問諸朝。○[師曠]曰:‘……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數也。’[士文伯]曰:‘然則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也。’”[杜預]注:“亥字二畫在上,併三人為身,如算之六。”參見“二首六身”。

亥市,◆隔日交易一次的集市。○[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舟中示舍弟五十韻》:“亥市魚鹽聚,神林鼓笛鳴。”○[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三:“[蜀]有痎市,而間日一集。”○[明][方以智]《通雅‧天文》:“亥音皆,言如痎瘧,間日一發也。諱痎,故曰亥市。”一說,以寅、申、巳、亥日集市,俗稱“亥市”。○[清][西崖]《談征‧名部》:“[荊][吳]俗取寅、申、巳、亥日為市,故為亥市,猶今之市有逢雙日、單日也。”

亥既珠,◆神話傳說中的夜明珠。○[元][伊世珍]《琅環記》卷中引《賈子說林》:“[河伯]宴[伯禹]於[河]上,獻亥既之珠。亥既珠者,夜中宴樂,懸於殿中,光徹如白日。”

亥合,◆指集市交易。○[前蜀][貫休]《秋末入匡山船行》詩之五:“估喧如亥合,檣密似林枯。”參見“亥市”。

亥地,◆指位於西北偏北方向的地區。○《海內十州記》:“[崑崙]號曰[崑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隋書‧禮儀志二》:“[隋]制,於國城西北十里亥地,為司中、司命、司祿三壇。”

亥步,◆相傳[禹]臣[豎亥]善走,後因稱健行為“亥步”。○《山海經‧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隋][江總]《辭行李賦》:“輶軒巡履,聲芳[亥]步。”○[清][納蘭性德]《擬古》詩之三十:“閉關謝[西域],[漢文]何優柔。聖澤餘[亥]步,遐荒如甸侯。”

二亥,◆[宋太祖][趙匡胤]生於丁亥年(927),[太宗][趙炅]生於己亥年(939),因稱“二亥”或“兩亥”。○[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上:“[虛皇]曰:‘嗟爾諸天,聽予渙號……下方大亂,予閔是痌,爰召[宓羲],遣茲訟靈。’下撫方州,二亥後先,命處天門,八方歸王,天下太平。”

豕亥,◆語本《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後以“豕亥”謂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宋][曾鞏]《七月十四日韓持國直廬同觀<山海經>》詩:“自笑成豕亥,更微注蟲魚。”○[清][黃遵憲]《感懷》詩:“讀史辨豕亥,訂禮分袒襲。”

魯魚亥豕(鲁鱼亥豕),◆“魯”和“魚”、“亥”和“豕”篆文形似,以致引起誤寫錯讀。○[晉][葛洪]《抱朴子‧遐覽》:“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後以“魯魚亥豕”泛指書籍傳寫刊印中的文字錯誤。○[元][黃溍]《日損齋筆記‧辯史》:“去古既遠,經史中魯魚亥豕,若此者不一。”○《紅樓夢》第一二○回:“既是‘假語村言’,但無魯魚亥豕以及背謬矛盾之處。”○[游國恩]《<離騷纂義>總序》:“《楚辭》……二千年來,傳寫剝蝕之訛,魯魚亥豕之誤,必不能免。”

亥豕相望,◆謂文字訛錯甚多。○[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一》:“[吳興][凌氏]諸刻,急於成書射利,又慳於倩人編摩,其間亥豕相望,何怪其然?”參見“亥豕”。

亥豕,◆1.《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混淆。後用以指書籍傳寫或刊印中文字因形近而誤。○[宋][黃伯思]《東觀餘論‧校定楚詞序》:“此書既古,簡冊迭傳,亥豕帝虎,舛午甚多。”○[清][鮑廷博]《<蘆浦筆記>跋》:“右《盧浦筆記》十卷……三寫之後,亥豕漸多,存之以俟善本勘定焉。”○[清][秋瑾]《題瀟湘館集》詩之一:“四壁牙籤詳亥豕,一門詩友盡璠璵。”參見“魯魚亥豕”。2.謂豬。地支與生肖相配,亥配豕。○[漢][蔡邕]《月令問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時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雞、亥豕而已。”

亥「骸」053

骸骨,◆1.屍骨。○《呂氏春秋‧禁塞》:“故暴骸骨無量數,為京丘若山陵。”○《太平廣記》卷一六○引[唐]無名氏《异聞錄‧秀師言記》:“死後乞九郎作窣堵坡(梵語浮圖)於此,為小師藏骸骨之所。”○[清][唐甄]《潛書‧任相》:“奈何身死之後,憾及骸骨,曾不得比於狗馬,此良臣謀士所為望國門而卻步者也!”[殷夫]《孩兒塔上剝蝕的題記》:“現在時代需要我更向前,更健全,於是,我想把這些病弱的骸骨送進‘孩兒塔’去。因為孩兒塔是我故鄉義冢地中專給人拋投死兒的所在。”◆2.指身體。○《史記‧項羽本紀》:“[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下:“然余以病丐骸骨,儻恩旨垂允,自此歸田園,帶月荷鋤,得遂此生矣。”○[陳衍]《元詩紀事‧陳元旦》:“﹝《南翁夢錄》云﹞[元旦]上書,不報,乃乞骸骨而去。”

百骸,◆指人的各種骨骼或全身。○《莊子‧齊物論》:“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成玄英]疏:“百骸,百骨節也。”○[唐][白居易]《何處堪避暑》詩:“從心至百骸,無一不自由。”○[清][金農]《橫山舊廬獨吟》:“松下百骸輕,清風勝[和][扁]。”○[姚華]《曲海一勺》:“然而兩間氣化,皆有定則;百骸勤動,皆有定數。”

百骸六藏,◆指整個軀體內外。○《列子‧周穆王》:“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喪。”

暴骸,◆1.暴露屍骸。○《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若此而不得,則臣請輓尸車而寄之于國門外宇溜之下……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新唐書‧姚崇傳》:“夫厚葬之家流于俗,以奢靡為孝,令死者戮尸暴骸,可不痛哉!”[清][袁枚]《新齊諧‧梁朝古冢》:“暴骸之事近矣,不能無愁。”◆2.指暴露的屍骸。○《新唐書‧僖宗紀》:“﹝[乾符]三年﹞三月,葬暴骸。”

病骸,◆猶病體。用於老年人。○[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病骸渾似木,老鬢欲成霜。”

殘骸(残骸),◆1.殘留的屍骨。○[宋][蘇軾]《到常州謝表》:“已分沒身,寄殘骸於魑魅;敢期擇地,收暮景於桑榆。”○[清][曾國藩]《湘鄉昭忠祠記》:“殘骸暴于荒原。”今亦常借指殘破的建筑物及機械、車輛等。如:曠野裏有一堆敵機的殘骸。2.謙詞。意為老朽之軀。○[宋][蘇舜欽]《杜公讓官表》:“故嘗屢拜懇牘,乞收殘骸。”○[宋][王安石]《題永慶壁》詩:“殘骸豈久人間世,故有情鍾未可忘。”◆补证条目■残留的尸骨。○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它来的时候是那么安静,它从石堆里扒出马的残骸,它把这残骸撕成碎块放在嘴里嘎嘎地咀嚼。”■今亦常借指残破的建筑物及机械、车辆等。○王安忆《荒山之恋》第一章:“可谁都不愿进去,都站在雨里,望着那堆灰烬,那是房子的残骸,家的残骸。”○莫言《飞艇》:“炸弹把飞艇的残骸炸得飞散四方八面。”

癡骸(痴骸),◆頑劣的形骸。○[唐][盧仝]《月蝕詩》:“汝此癡骸阿誰生,可從海窟來。”

炊骸,◆猶炊骨。○《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九侯七傑爭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頭。”參見“炊骨”。

賜骸骨(赐骸骨),◆古代大臣請求致仕的婉詞。○《史記‧張儀列傳》:“臣聞之,積羽沈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新唐書‧裴寂傳》:“[寂]頓首曰:‘始陛下發[太原],約天下已定,許上印綬。今四海妥安,願賜骸骨歸田里。’”○《明史‧劉之綸傳》:“乞削臣今官,賜骸骨。”

放蕩形骸(放荡形骸),◆同“放浪形骸”。◆[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摺:“儘着他放蕩形骸,我可也萬千事,不折證。”○[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鋦人》:“嘗觀《聊齋誌異》,有易首者矣,有做心者矣,與此可稱三奇。彼放蕩形骸者,安得如此肉鍋子以鋦之哉!”

放浪形骸,◆指言行放縱,不拘形跡。○《晉書‧王羲之傳》:“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舊唐書‧姚崇傳》:“優游園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茅盾]《如是我見我聞‧“戰時景氣”的寵兒--寶雞》:“酒酣耳熱的時候,你儘管放浪形骸。”

焚骸,◆燒身。○《後漢書‧周舉傳》:“[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

骨骸,◆指形體。○《文子‧九守》:“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明][唐順之]《瘞河壖枯骨志》:“古人之于骨骸嚴而別,亦不欲其混也。”○[明]徐霖《繡襦記‧聞信增悲》:“枝柯碧翠多瀟灑,清高不染塵埃。散天香薰透骨骸,龍涎奚足稱哉。”

官骸,◆1.指身軀;形體。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幼學詩》:“一身誰管轄?上帝賦通靈;心正能真宰,官骸自順承。”○[章炳麟]《菌說》:“蓋內有精蟲,外有官骸,而人性始具。”◆2.指屍體。○《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廣東鄉民與英夷告示》:“爾殺害我眾鄉百姓,大傷天和,又將各處官骸,盡行殘毀,各廟神佛,俱受災殃。”

歸骸(归骸),◆歸骨。謂歸葬。○[晉][庾亮]《讓中書令表》:“歸骸私門,以待刑書。”○[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瞑目[東粵],歸骸[洛浦]。”

骸筋,◆筋骨。○[宋][歐陽修]《酬學詩僧惟晤》詩:“嗟子學雖勞,徒自苦骸筋。”

骸炭,◆即骨灰。○[郭沫若]《芍藥與其他‧母愛》:“母子三人都成了骸炭,完全焦結在一道,但這只是骸炭嗎?”參見“骨灰”。

魂骸,◆死者的靈魂和骸骨。○《後漢書‧陳龜傳》:“雖展鷹犬之用,頓斃[胡]虜之庭,魂骸不通,薦享狐狸,猶無以塞厚責,荅萬分也。”

積骸(积骸),◆屍骨堆積。○《後漢書‧酷吏傳序》:“積骸滿阱,漂血千里。”

籍骸,◆用草席裹屍骨。○《宋史‧范純仁傳》:“[秦中]方饑,擅發常平粟振貸……或謗其所全活不實,詔遣使按視。會秋大稔,民讙曰:‘公實活我,忍累公邪?’晝夜爭輸還之。使者至,已無所負。○[邠寧]間有叢冢,使者曰:‘全活不實之罪,於此得矣。’發冢籍骸上之。”

筋骸,◆猶筋骨。○《禮記‧禮運》:“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脩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唐][元稹]《辛夷花》詩:“問君辛夷花,君言已班駁。不畏辛夷不爛開,顧我筋骸官束縛。”○[宋][司馬光]《病中鮮于子駿見招不往兼呈楚正叔范堯夫》詩:“筋骸幸復常,佗時掃三徑。”參見“筋骨”。

捐骸,◆猶捐軀。○《再生緣》第二四回:“老師青目門生幸,惟有捐骸報聖王。”

枯骸,◆枯朽的骨骸。○《後漢書‧質帝紀》:“其調比郡見穀,出稟窮弱,收葬枯骸,務加埋卹。”○[唐][孟郊]《悼幼子》詩:“生氣散成風,枯骸化為地。”○[宋][洪邁]《容齋三筆‧北虜誅宗王》:“是年冬,[倪正父]奉使,館於[中山],正其誅戮處,相去一月,猶血腥觸人,枯骸塞井。”○[清][李漁]《巧團圓‧買父》:“飄零不作他鄉夢,卻原來枯骸仍向家邊送。”○[郭沫若]《高漸離》第四幕:“槐樹老,其情哀,茫茫天地一枯骸。”

六骸,◆謂身首四肢。○《莊子‧德充符》:“直寓六骸。”○[成玄英]疏:“六骸,謂身首四肢也。”○[唐][盧照鄰]《釋疾文》:“支離疏之,五官已敗;哀駘駝之,六骸不美。”

龍骸(龙骸),◆龍的遺骨。喻嶙峋的山石、樹枝等。○[唐][皇甫湜]《石佛谷》詩:“鳥跡巧均分,龍骸極癯瘠。”○[唐][陸龜蒙]《奉和襲美古杉三十韻》:“鬥死龍骸雜,爭奔鹿角差。”

乞骸,◆見“乞骸骨”。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復治[東阿],願乞骸骨,避賢者之路。”○《漢書‧趙充國傳》:“[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就第。”○《明史‧錢習禮傳》:“復上章乞骸骨,乃得歸。”亦省作“乞骸”。○[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下》:“大司空[彭宣]見[莽]專權,乞骸。”○[唐][權德輿]《送崔諭德致政東歸》詩:“乞骸歸故山,纍疏明深衷。”○[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王司馬》:“後司馬乞骸歸,塞上復警。”

起死回骸,◆猶言起死回生。○[宋][范成大]《問天醫賦》:“竊聞大神,天醫之王。範圍堪輿,運平陰陽;起死回骸,斡旋天藏。”

棄骸(弃骸),◆丟棄屍骨。謂死亡。○《三國志‧吳志‧虞翻傳》“[權]積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裴松之]注引《虞翻別傳》:“永隕海隅,棄骸絕域。”○《隋书·炀帝纪下》:“竭力王役,致身戎事,咸由徇義,莫匪勤誠,委命草澤,棄骸原野,興言念之,每懷愍惻。”

請骸骨(请骸骨),◆指古代官吏請求退休。言使骸骨得以歸葬故鄉。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漢書‧陳平傳》:“誠臣計畫有可采者,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大王所賜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明][郎瑛]《七修類稿‧事物四‧肅愍忠誠愛才》:“吾友[沈知府][南金]嘗曰:‘吾伯在京時,每勸公安逸。公曰:“嘗疏請骸骨,奈不放何!只是一腔血報朝廷耳!”’”

沈骸,◆猶沈身。指投水而死。○[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伍員]浮屍於江流,[三閭]沈骸於[湘]渚。”

尸骸(\屍骸),◆猶尸體。○《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蕭三]《放下鋤頭,拿起刀槍》詩:“掩埋了尸骸呀,硬着心腸!放下鋤頭呀,拿起刀槍!”

屍骸(屍骸),◆1.猶屍體。○《元典章新集‧刑部‧檢驗》:“﹝縣尹[邱恢]﹞將[劉元八]病死妻[陳氏][慶一]違例開棺檢驗,暴露屍骸。”○[明][無名氏]《鳴鳳記‧燈前修本》:“我死之後,你將我屍骸暴露休埋葬。”◆2.指形狀、樣子。含貶意。○唐皮日休《嘲归仁绍龟》诗:“硬骨殘形知幾秋,屍骸終是不風流。頑皮死後鑽須徧,都爲平生不出頭。”○《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頭腦異種醜屍骸,驚恐四邊令師畏。”

束骸,◆猶自縛。表示待罪。○[南朝][宋][謝靈運]《詣闕上表》:“是以牽曳疾病,束骸歸款,仰憑陛下天鑒曲臨,則死之日猶生之年也。”

樹骸(树骸),◆樹起骨架。○[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

四體百骸(四体百骸),◆見“四肢百骸”。

四肢百骸,◆人體的各個部分。泛指全身。○[宋][文天祥]《高沙道中》詩:“四肢與百骸,屈曲如桮棬。”○[夏丏尊]《風格的研究》:“大氣中充滿着溫暖,使人卸去了夾衣,只穿着單衫,四肢百骸都感到輕鬆舒適的快感。”亦作“四體百骸”、“四肢百體”。○《綠野仙蹤》第七三回:“胎一成,則四體百骸氣隨欲至,如珠滾荷盤,如煙含柳縷,無不可到之處也。”○[老舍]《趙子曰》第九:“[趙子曰]四肢百體一齊往外漲,差一些沒把大襖,幸虧是新買的,撐開了綻。”◆补证条目■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亦作“四肢百體”。○《二程遗书》卷四:“若夫至仁,則天地爲一身,而天地之間,品物萬形爲四肢百體。夫人豈有視四肢百體而不愛者哉?”

體骸(体骸),◆軀殼;屍骸。○[唐][韓愈]《元和聖德詩》:“婉婉弱子,赤立傴僂,牽頭曳足,先斷腰膂。次及其徒,體骸撐拄。”○[錢仲聯]集釋引[祝充]曰:“《古樂府》:‘死人骸骨相撐拄。’”

土木形骸,◆形體像土木一樣自然。比喻人不加修飾的本來面目。○《晉書‧嵇康傳》:“[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劉伶]身長六尺,貌甚醜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宋][陸游]《老鰥》詩:“水際山前有老鰥,終年無事亦非閑。淵源師友簡編上,土木形骸魚鳥間。”○[清][周亮工]《書影》卷四:“[蕭伯玉]曰:‘世家子家,須以數百卷書浸貫於胸中,雖悠悠忽忽,土木形骸,而遠神自出。’”

析骸而炊,◆同“析骸以爨”。○清朱克敬《雨窗消意录》甲部卷二:“今山西死亡過半,骨肉相食,析骸而炊;河南市鬻人肉,行旅斷絶,盜賊蠢動。”

析骸易子,◆拆屍骨為炊,交換孩子而食。形容糧盡援絕的極端困境。○《後漢書‧來歙傳》:“昔[宋]執[楚]使,遂有析骸易子之禍。”○[晉][葛洪]《抱樸子‧明本》:“或流血漂櫓,積尸築京;或坑降萬計,析骸易子。”○《胭脂血彈詞》第八回:“援救無人,困守孤城血淚噴。析骸易子民無怨,一志同仁。”參見“析骸以爨”。

析骸煮弩,◆拆尸骨为炊,煮弩弦为食。形容被围日久,得不到救援,柴尽粮绝的极端困境。○《魏书·崔辩传》:“臣以不武,屬此屏捍,實思効力,以弱敵强,析骸煮弩,固此忠節。”

相忘形骸,◆謂彼此不拘形跡,無所顧忌。○[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小梅》:“王以其言荒唐,曰:‘卿素敬神者,今出此言,不已褻乎?’答云:‘[小梅]事我年餘,相忘形骸,我已婉求之矣。’”

形骸,◆1.人的軀體。○《莊子‧天地》:“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南朝][梁][范縝]《神滅論》:“死者之形骸,豈非無知之質邪?”[王闓運]《到廣州與婦書》:“比讀[莊生]之文,悟其元旨,知物論生於是非,生死累於形骸。”◆2.指外貌;容貌。○[晉][葛洪]《抱樸子‧清鑒》:“[尼父]遠得崇替於未兆,近失[澹臺]於形骸。”○[明][唐寅]《感懷》詩:“鏡裏形骸春共老,燈前夫婦月同圓。”◆补义条目■外在的形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業屍骸(业尸骸),◆罪孽的屍骨。常用於自怨自詈。○[元][李行道]《冤家債主》第二摺:“我如今備棺槨將他殯,不知我這業屍骸又著那個收。”○[元][無名氏]《貨郎旦》第一摺:“你守着業屍骸學[莊子]鼓盆歌。”

遺骸(遗骸),◆1.指棄置而暴露的屍體。○《南齊書‧武帝紀》:“京師二縣,或有久墳毀發,可隨宜掩埋。遺骸未櫬,並加斂瘞。”○[唐][駱賓王]《為李總管祭趙郎將文》:“停疲驂於九原,悲來有地;痛遺骸於四野,泣下無從。”◆2.遺體;骸骨。○[宋][洪邁]《夷堅支志癸‧北塔院女子》:“吾隨牒入[嶺]表,茲方北還,正謀火化其遺骸耳。”○[清][張興烈]《陳武生行》:“事平無處覓遺骸,里黨于今稱烈士。”○[巴金]《沉默集‧馬拉、哥代和亞當‧魯克斯》:“全[巴黎]的人民為他的死悲哭。他的遺骸被移葬在國葬院中。”

易子析骸,◆謂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極言天災人禍所造成的慘狀。○[漢][應劭]《風俗通‧皇霸‧五伯》:“易子析骸,厥禍亦巨。”○[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二:“如或固守窮城,不識天命,必使覆巢破卵,易子析骸。”參見“易子而食”。

冤骸,◆無辜死者的屍骨。○[唐]徐彥伯《比干墓》詩:“[周發]次[商]郊,冤骸悲莫殣。”

枕骸,◆猶言屍骸枕藉。○[唐][李華]《吊古戰場文》:“[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支骸,◆肢體骸骨。謂屍體。○《後漢書‧質帝紀》:“又兵役連年,死亡流離,或支骸不斂,或停棺莫收,朕甚愍焉。”

肢骸,◆肢體骸骨。○[清][孫枝蔚]《蒿里曲》:“肢骸雜亂相撐拄,知汝或為雌與雄,或為壯士或老翁?”

忠骸,◆猶忠骨。○[孫種因]《重九戰記》:“戰死忠骸,均營葬於[五華山]頂[萬壽亭]。”○[羅廣斌]等《在烈火中永生》:“直到不久以前--[重慶]解放近八年的時候,人們才在松林深處的荒山坡上找到他們的忠骸。”

灼骸,◆謂燃骸骨以炊爨。○《鶡冠子‧世兵》:“野戰則國弊民罷,城守則食人灼骸。”○[陸佃]解:“析骸而炊。”

亥「賅」015

2022-05-11 09:25·语料汇总

語簡意賅(语简意赅),◆語言簡練,意思完備。○[余易木]《初戀的回聲》十一:“如今,當‘周馬’這個綽號,由於語簡意賅,迅速地成為我的正式代號的時候,我反而處之泰然了。”

言簡意賅(言简意赅),◆言辭簡練,意思完備。○[清][華偉生]《開國奇冤‧被擒》:“[副淨][夢華先生],你看老夫此稿何如?[淨]言簡意賅,洵不愧為老斲輪手。‘率領外來死黨’一語,尤為扼要。”○[朱光潛]《藝文雜談‧談書牘》:“[魏][晉]以前,著錄的書牘多為吉光片羽,言簡意賅而風味雋永。”○[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十二:“要言簡意賅,因而得半文半白。”亦作“言簡意該”。○[清][崔述]《讀風偶識》卷一:“夫《論語》所載[孔子]論詩之言多矣,若《關雎》、《思無邪》章,誦《詩三百》以及《興觀群怨》、《周南》、《召南》等章,莫不言簡意該,義深詞潔。”○清王韬《淞隐漫录·消夏湾》:“余初來語言文字亦不相通,承其指授,由漸精曉,深嘆古人言簡而意賅,爲不可及也。”■亦作“言簡意該”。○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夫不盡而盡者,情深於中,韻溢於外,言簡意該,詞近旨遠。”

簡賅(简赅),◆謂簡約而完備。○[錢玄同]《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玄同]之意,則以為當采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郭沫若]《文藝論集集外‧反響之反響》:“原文一句半所表示的意義,异常明瞭簡賅,而英文支支離離地譯成了五句,反轉生出許多疑惑爭辯出來。”

兼賅(兼赅),◆見“兼該”。

概賅(概赅),◆謂總括全部。○[郭沫若]《向自由王國的飛躍》:“人類在未知道自然法則或僅知其一小部分而未概賅的時代,對於自然界之壓迫與束縛,最初以為終是不能脫離,然在自然科學的智識漸漸進步以後,竟公然得以自由。”

賅通(赅通),◆1.兼通。○[王闓運]《<屈賈文合編>序》:“蓋兩君子俱以文儒賅通政事,有名世王佐之業。”◆2.貫通。

賅贍(赅赡),◆淵博豐贍。○[明][楊慎]《丹鉛續錄‧論文》:“故博者能繁,命之曰賅贍,[左氏]、[相如]是也。”

賅洽(赅洽),◆廣博,淵博。○[清][戴名世]《孔廟從祀議》:“如[毛][鄭]之釋經,於名物固為賅洽,而義理間有差舛。”○《清史稿‧文苑傳二‧祁韻士》:“[李]藏書十餘楹,多善本,[韻士]寢饋其中五年,益賅洽。”○[黃侃]《禮學略說》:“[陳友仁]《周禮集說》,亦賅洽。”

賅括(赅括),◆猶概括。○[清][龔自珍]《語錄》:“即如此詩起六語,意則佳絕,但作二句疏還,此乃傷格乎!古人五字賅括矣,即多亦十字,足見道學不當與詩歧視也。”○[梁啟超]《東籍月旦》第一編:“此書簡明賅括,最適於初學之用。”○[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儗播布美術意見書》:“顧[中國]文章之美,乃為形聲二者,是又非此例所能賅括也。”

賅簡(赅简),◆齊備而扼要。○[清][曾國藩]《葛寅軒先生家傳》:“[宋][司馬光]請開十科以求賢,其目至為賅簡。”

賅存(赅存),◆都俱有。○[明]徐光啟《刻<同文算指>序》:“數之原其與生人俱來乎?始於一,終於十,十指象之,屈而計諸,不可勝用也。五方萬國,風習千變,至於算數,無弗同者;十指之賅存,無弗同耳。”

賅博(赅博),◆1.猶博通。○[晉][葛洪]《神仙傳‧王烈》:“常與人談論五經百家之言,無不賅博。”一本作“該博”。2.淵博。○[宋][劉斧]《青瑣高議‧驪山記》:“應制科,辭理優贍賅博。”○[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楊用修]席芬名閥,涉筆瑰麗。自負見聞賅博,不恤杜譔肆欺。”

賅備(赅备),◆齊備,完備。○[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今即《文選》諸體,以徵[戰國]文體之賅備。”○[嚴復]《救亡決論》:“首尾賅備,因應釐然。”○《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2輯:“網羅賅備,細大不遺。”

辭簡義賅(辞简义赅),◆文辭簡要,意義完備。○《清史稿‧刑法志一》:“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辭簡義賅,易致舛訛,於每篇正文後增用總注,疏解律義。”

賅綜(赅综),◆齊備而有條貫。○[清][厲鶚]《<醯略>序》:“[趙君意林]撰《醯略》成如干卷,賅綜奧衍,靡所不具,實為前此所未有。”

亥「該」079

2022-05-11 09:21·语料汇总

該該(该该),◆喜笑貌。該,通“咳”。○《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如來]將刀斫不恨恨,塗藥著不該該,拾得物不歡喜,失卻物不悲啼。”○[蔣禮鴻]通釋:“‘該該’就是‘咍咍’、‘咳咳’……《說文》:‘咳,小兒笑也。’這就是‘咍咍’、‘咳咳’、‘該該’的語源,‘咍’、‘該’只是字形之變而已。”

罪該萬死(罪该万死),◆本作“罪當萬死”。◆形容罪惡極大。○《漢書‧東方朔傳》:“糞土愚臣,忘生觸死,逆盛意,犯隆指,罪當萬死。”○《水滸傳》第九七回:“[孫安]納頭便拜道:‘[孫某]抗拒大兵,罪該萬死!’”○《孽海花》第二六回:“奴婢們沒有進寢宮來重敷衾褥,這是奴婢們的罪該萬死。”○[郭沫若]《北伐途次》二六:“有的昨天還是罪該萬死的舊軍閥,而今天便一躍而成為了功高千古的革命元勛。”

總該(总该),◆完全應該。含估計推測意。○[魯迅]《故事新編‧理水》:“您是學者,總該知道現在已是午後,別人也要肚子餓的。”○[茅盾]《子夜》五:“況且有[吳蓀甫]自己一雙尖眼監視在上,總該不致於出岔子。”

只該(只该),◆應該;就該。○《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我今在[臨賀]已立了家業,姐姐只該同到[臨賀]尋塊好地,葬了姐夫。”

應該(应该),◆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須如此。○[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三摺:“這搭兒裏問甚好共歹,也是我年月日時衰,應該。”○[清][李漁]《巧團圓‧爭繼》:“此來不為別事,只因老舅沒有公郎,應該是外甥承繼,故此選了吉日,把小兒送上門來。”○[洪深]《五奎橋》:“快去喊他來。他種的田也在橋東面,應該有分的。”

言簡意該(言简意该),◆見“言簡意賅”。

淹該(淹该),◆1.淵博。○《新唐書‧叛臣傳上‧陳少游》:“及升坐,音吐清辯,據引淹該,問窮而對有餘。”○[宋][李劉]《謝董侍郎居誼舉狀》:“乏[吳下][阿蒙]之學,顧曰淹該;無[江]南[子布]之詞,反云典麗。”○《續資治通鑒‧宋孝宗乾道九年》:“[熹]學問淹該,但泥於所守,差少通耳。”○[清][黃秩浚]《<廣卓异記>題詞》:“吾鄉先輩多奇才,[樂公][子正]尤淹該。”◆2.精通。○《新唐書‧趙彥昭傳》:“[武孟]感激,遂力學,淹該書記。”○《新唐書‧儒學傳下‧啖助》:“[啖助]字[叔佐],[趙州]人,後徙[關中]。淹該經術。”

詳該(详该),◆具備,包括。○[漢][王充]《論衡‧自紀》:“上自[黃][唐],下臻[秦][漢]而來,折衷以聖道,析理於通材,如衡之平,如鑑之開,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詳該。”

窮該(穷该),◆謂博覽。○《後漢書‧臧洪傳》:“以子之才,窮該典籍,豈將闇於大道,不達余趣哉?”

年該月值(年该月值),◆指命中注定的時辰。○[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摺:“諕的俺渾身冷汗濕模糊……也是年該月值前生注,來到這山谿野路,只見些愁雲慘霧,則誰是俺護身符?”

兼該(兼该),◆亦作“兼賅”。◆兼備,包括各個方面。○[漢][揚雄]《交州牧箴》:“大[漢]受命,中國兼該。”○《隋書‧音樂志上》:“[漢]雅樂郎[杜夔],能曉樂事,八音七始,靡不兼該。”○[清][梁章鉅]《退庵隨筆‧官常二》:“見其條理詳明,言詞愷切,民情吏習,罔不兼該。”○[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二:“清操亮節,體用兼賅。”

活該(活该),◆1.表示事情注定如此,不可避免。○《老殘游記》第六回:“過了些時,活該有事,被他爸爸回來一頭碰見,氣了個半死,把他閨女着實打了一頓。”○[梁斌]《播火記》二四:“孩子們!爹娘們可就要老了,要白了頭髮,白了鬍子了,活該你們這青年一代享幸福。”◆2.表示事情本應如此,一點也不委屈、不值得同情。○[聞一多]《獸‧人‧鬼》:“已經勸阻過了,他們不聽,死了活該。”○[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嘲弄的更加嘲弄道:‘沒有?那就活該捱餓!’”

合該(合该),◆理應;應當。○[宋][曾鞏]《明州奏乞回避朱明之狀》:“伏為本路提點刑獄[朱明之],是臣母之親堂弟,牒[明州]檢到敕條,竊慮合該回避。”○[元][周德清]《一枝花‧遺張伯元》套曲:“箕裘事業合該,簪纓苗裔傳來。”○《說唐》第四二回:“孤家親救[金堤],賴上天之佑,馬到成功,合該賞軍澤民,赦宥一切罪犯。”

公該(公该),◆方言。應該。秧歌劇《大家好》:“噯,[老王],[老王],你們說賠碗動結放下就放下,公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我就不說二話。”秧歌劇《大家好》:“你老人家動彈了半輩子啦,也公該歇一歇啦。”

該總(该总),◆猶該綜。○[宋][宋祁]《孫僕射行狀》:“公于學無不該總,精力彊記,絕人遠甚。”

該正(该正),◆值班。○[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第一員監官,提督[皇史宬],并新房候轉提督,俱輪流該正,在廊下家宿。”

該着(该着),◆I猶言命中注定,活該。○[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二:“當[韓老六]站到‘龍書案’前時,人們紛紛地議論:‘這回該着,蹲笆籬子吶。’”◆II應該。○《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再完了老太太的事,咱們就該看找樂兒了,怎麼倒添了想不開了呢?”[康濯]《我的兩家房東》:“照鄉村的習慣,也該着是娶媳婦的年歲了啊!”◆2.輪到。《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你們倆瞧說罷!你們又該着抱怨姑姑的嘴碎了。”◆3.該欠。《紅樓夢》第一○七回:“你說外頭還該着賬呢,這是少不得的,你叫拿這金子變賣償還。”○[洪深]《香稻米》第一幕:“有該着人家如肥田粉之類的舊賬麼?”

該載(该载),◆I備載;容納一切。○《朱子語類》卷五:“性是理,心是包含該載,敷施發用底。”◆II詳盡載明。○[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摺:“我去那休書上朗然該載。”

該允(该允),◆完備而允當。○[南朝][梁][沈約]《立內職詔》:“前代職品,所宜因革,外可詳議,務令該允。”

該應(该应),◆方言。應該。○《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卻是自家沒有主意,不知該應怎的?”○《官場現形記》第二八回:“說起來,那一位統領,不該應拿問,不該應正法?”[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四:“換句話說,就是議論文、詩歌、對話該應用了強弱的法則來讀。”

該驗(该验),◆全面驗證。○《宋書‧律曆志下》:“[唐]篇[夏]典,莫不揆量;[周]正[漢]朔,咸加該驗。”

該淹(该淹),◆博習深通。○《新唐書‧祝欽明傳》:“[欽明]於‘五經’為該淹。”

該曉(该晓),◆通曉。○《宣和畫譜‧道釋》:“凡道儒典教與夫制作無不該曉。”

該詳(该详),◆完備詳盡。○[隋][牛弘]《明堂議》:“今造明堂,須以禮經為本,形制依于[周]法,度數取于《月令》,遺闕之處,參以餘書,庶使該詳沿革之理。”○[宋][強至]《上永興路監司狀》:“應抗章之辟置,往廁其間,須主畫之該詳,密裨于內。”○《平山冷燕》第四回:“著作之才,既敏捷過人;淹貫之學,又該詳如此,真不愧女中才子矣。”

該徒(该徒),◆猶傢伙。○[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摺:“他也是小哥,詐官的該徒,我根前歪充,叫總甲來綁了這弟子孩兒。”

該通(该通),◆博通。○[漢][蔡邕]《翟先生碑》:“該通五經,兼洞墳籍。”○[唐][劉禹錫]《薦處士嚴毖狀》:“歷代史及國朝故事悉能該通。”○[清][顧炎武]《述古》詩:“六藝既該通,百家亦兼取。”

該天(该天),◆包天,遮天。○《宋書‧鄧琬傳》:“而嬰彼孤城,以待該天之網,迫此烏合,以抗絡宇之師。”

該死(该死),◆1.該判死罪。○[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摺:“我便有那該死的罪,我也不來央告你。”○《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公公兩眼雙流淚,必然該死做亡人。”○[洪深]《趙閻王》第二節第六幕:“我一輩子無惡不作,早就該報應,早就該死。”◆2.常用作責人或自責的口頭語,表示責備、埋怨、憤恨或厭惡。○《紅樓夢》第十五回:“該死的,再胡說,我就打了。”○[丁玲]《團聚》四:“該死!真該死!老爺你要不問我,我就全忘記了。”○[王西彥]《靜水裏的魚》:“她不住地啼哭着,死死活活地埋怨他不應該起意躲到這該死的鄉下來。”

該首(该首),◆方言。此處,這邊。○《海上花列傳》第四七回:“請該首去坐罷。”

該世(该世),◆方言。指來生。○《海上花列傳》第二十回:“要末該世裏碰着仔,再補償耐。”

該深(该深),◆廣博精深。○《新唐書‧鄭覃傳》:“[覃]於經術該深,諄篤守正,帝尤重之。”○[宋][強至]《上太保啟》:“伏以某官,術業該深,才猷膚敏,親逢盛際,獨映榮班。”

該攝(该摄),◆統攝。○《朱子語類》卷九九:“或問:‘[橫渠先生]“清虛一大”之說如何?’曰:‘他是揀那大底說話來該攝那小底。’”

該涉(该涉),◆博覽。○《魏書‧高謙之傳》:“﹝[謙之]﹞及長,屏絕人事,專意經史,天文算曆、圖緯之書,多所該涉。”○《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

該贍(该赡),◆詳備豐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博者該贍,蕪者亦繁。”○《南史‧賀琛傳》:“[溉]([到溉])下車,欣然就席,便申問難,往復從容,義理該贍。”○[金][王若虛]《文辨三》:“[董逌]《謝正字啟》,窮極搜抉,幾二千言,此徒以該贍誇人耳。”

該切(该切),◆完備而切要。○[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七:“晚節始極旁搜,使事該切,措法操縱,雖思探溟海,而不墮魔境。”

該洽(该洽),◆1.博通。○《晉書‧藝術傳論》:“[陳][戴]等諸子並該洽墳典,研精數術。”○[宋][秦觀]《王儉論》:“至于該洽經史,明習故事,工詞令,妙威儀,動為名流之所稱,所謂一時之美,一日之長,夸污世而矯流俗者也。”○[王闓運]《郭新楷傳》:“[新楷]該洽經史,兼擅文詞。”◆2.廣博。○《北齊書‧邢邵傳》:“每公卿會議,事關典故,[邵]援筆立成,證引該洽。”○[宋][蘇軾]《乞擢用程遵彥狀》:“吏事周敏,學問該洽,文詞雅麗,三者皆有可觀。”◆3.使之完備。○《魏書‧太宗紀》:“帝禮愛儒生,好覽史傳,以[劉向]所撰《新序》、《說苑》於經典正義多有所闕,乃撰《新集》三十篇,採諸經史,該洽古義,兼資文武焉。”○[宋][歐陽修]《代曾參答弟子書》:“自生民以來,有大聖德居大聖位而作法以濟世者,類不過八九。三皇經始之,五帝纘明之,[禹]、[湯]、[文]、[武]該洽之,[周公]祖述之。”

該派(该派),◆方言。理應。○《揚州評話選‧武松打虎》:“你這個東家不派領賞,該派我們小二領賞呀!”○《揚州評話選‧李逵劫法場》:“照他這樣子,今日該派粉身碎骨。”

該明(该明),◆通曉。○[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天才博贍,學綜該明。”○[唐][李德裕]《<黠戛斯朝貢圖傳>序》:“其所述作,該明古今。”○[元][揭傒斯]《贈醫者湯伯高序》:“來[旴江],得[湯伯高],該明靜深,不伐不矜,深有類于[徐]。”

該敏(该敏),◆周密敏捷。○《新唐書‧薛收傳》:“是時方討[世充],軍事繁綜,[收]為書檄露布,或馬上占辭,該敏如素構。”○[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二:“[穀]([陶穀])本姓[唐],避[晉]祖諱易之,明博該敏,尤工歷象。”

該面(该面),◆方言。這邊。○《海上花列傳》第三一回:“該面一埭才是書箱,一面四塊掛屏,客人送撥俚個詩才裱來浪。”

該密(该密),◆齊備而詳細。○[唐][劉知幾]《史通‧六家》:“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該密。”

該茂(该茂),◆廣博深厚。○[宋][劉攽]《朝散郎大理卿杜紘可朝請郎奉議郎試侍御史王覿可承議郎餘並如故制》:“具官[王覿],天資精敏,儒業該茂。”

該羅(该罗),◆包羅;總括。○《無量壽經》卷下:“於佛教法,該羅無外。”○[北周][道安]《二教論》:“始知釋典茫茫,該羅二諦;儒家硌硌,總括九流。”

該練(该练),◆1.謂內容豐富,文辭精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舊說以為[固]文優[彪],[歆]學精[向],然《王命》清辯,《新序》該練,璿璧產於[崑岡],亦難得而踰本矣。”◆2.博通熟習。○《舊唐書‧儒學傳下‧韋叔夏》:“博涉禮經,多所該練。”○[宋][文同]《謝梓州知府大監啟》:“踐揚仕籍,該練政經。”

該理(该理),◆概括而合理。○[清][褚人穫]《堅瓠補集‧人世炎涼》:“舊有《題湯泉》一絕,最為該理:‘比鄰三井在山崗,二井水寒一井湯。造化無私猶冷暖,爭教人世不炎涼。’”

該覽(该览),◆謂廣泛閱覽。○《後漢書‧孔融傳》:“﹝[孔融]﹞性好學,博涉多該覽。”○[唐][白行簡]《李娃傳》:“海內文籍,莫不該覽。”○[清][黃景仁]《偕伯扶少雲游崇效寺即贈寧上人》詩:“[支郎]既該覽,[惠公]亦強識。”

該括(该括),◆包羅;概括。○[南朝][梁][沈約]《<內典>序》:“該括群流,集成茲典,事以例分,義隨理合。”○《張子語錄‧後錄下》:“彌綸天地,該括古今。”○[林紓]《書黃生札記後》:“銘辭之體,義取該括。”

該舉(该举),◆猶詳備。○《宋書‧志序》:“《天文》雖為該舉,而不言天形,致使三天之說,紛然莫辨。”

該究(该究),◆廣泛研究。○《陳書‧儒林傳‧王元規》:“值[梁]季喪亂,乃覃心釋典,經論靡不該究。”○《新唐書‧封常清傳》:“外祖教之讀書,多所該究。”

該盡(该尽),◆完備無遺。○[宋]程大昌《演繁露‧月受日光》:“其溯於日乎,謂月為溯日,理固該盡矣,而不如[沈括]之語能發越其狀,使聞者豁然也。”○[清][顧炎武]《與友人論<易>書》:“且夫《易》之為書,廣大悉備,一爻之中,具有天下古今之大,而注解之文,豈能該盡。”

該見(该见),◆廣識。○[宋][王安石]《漣水軍淳化院經藏記》:“博聞該見有志之士,補苴調胹,冀以就完而力不足,又無可為之地,故終不得。”

該兼(该兼),◆包容;兼容。○[漢][揚雄]《太玄‧瑩》:“太陽乘陰,萬物該兼。”○[范望]注:“謂陽乘諸陰,故萬物族類該盡而兼生也。”

該極(该极),◆謂全部通曉,並達到極高水平。○[晉][摯虞]《神農贊》:“[神農]居世,通變該極。”○[宋][葉適]《司農卿胡公總領詹公墓志銘》:“已而遍觀諸書,博求百家,融會通浹。天文、地理、象數、異書,無不該極。”

該號(该号),◆方言。這種。○《海上花列傳》第二三回:“[上海]夷場浪阿有該號規矩?”

該廣(该广),◆廣博。○[唐][柳宗元]《上權德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將行不拔異,操不砥礪,學不該廣,文不炳耀,實可鄙而薄耶?”

該貫(该贯),◆1.博通。○[宋][朱熹]《答張敬夫書》三:“竊觀所論,該貫詳明,本末巨細,無一不舉。”○《金史‧梁襄傳》:“[襄]長于《春秋左氏傳》,至于地理、氏族,無不該貫。”○《續資治通鑒‧元成宗大德元年》:“日與諸儒討論經、史、性理、陰陽、術數,靡不該貫。”◆2.貫通。○[宋][俞成]《螢雪叢說‧陳同甫議論作文之法》:“若夫布置開闔,首尾該貫,曲折關鍵,意思常新,若方若圓,若長若短,斷自有成摹,不可隨他規矩尺寸走也。”

該管(该管),◆掌管。○[元][關漢卿]《謝天香》楔子:“迎新送舊,都是小人該管。”○《清會典事例‧吏部‧封贈》:“該管大臣概不得以未能赴補赴選為詞,請給覃恩封典。”

該富(该富),◆詳備豐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及[班固]述[漢],因循前業,觀[司馬遷]之辭,思實過半。其十志該富,贊序弘麗。”○[南朝][梁簡文帝]《與劉孝儀令》:“文史該富,琬琰為心。辭章博贍,玄黃成采。”○[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三:“[洎]([張洎])學術該富,智識宏敏。”

該輔(该辅),◆備為輔佐。○《楚辭‧離騷》:“[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

該放(该放),◆寬免。○[宋][蘇軾]《論積欠六事並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凡今所催欠負,十有六七,皆聖恩所貸矣。而官吏刻薄,與聖恩異,舞文巧詆,使不該放。”

該房(该房),◆1.值班。○[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摺:“這樁事是前官斷定,[蕭令史]該房。”◆2.指值班的人。○[明][周履靖]《錦箋記‧陷選》:“怎麼好,叫叫叫該房作急造冊。”○《醒世姻緣傳》第五十回:“間壁客店設席管待二位該房。”

該洞(该洞),◆猶通曉。○[唐][顏真卿]《曹州司法參軍秘書省麗正殿二學士殷君墓碣銘》:“博覽群言,尤精《史記》、《漢書》、百家氏族之說,至於陰陽數術醫方刑法之流,無不該洞焉。”○《隶释·汉山阳太守祝睦碑》:“君膺恢懿量,在約淵澹,潛心耽學,該洞七典,探賾窮神,無物不辯。”

該典(该典),◆完備典雅。○《陳書‧顏晃傳》:“[晃]獻《甘露頌》,詞義該典,[高祖]甚奇之。”

該當(该当),◆1.命運注定如此。○《白雪遺音‧八角鼓‧酒鬼》:“依着我說,不如憑着命去闖。酒鬼點頭,他說道命裏頭該當。”◆2.應該;應當。○[清][李漁]《奈何天‧鬧封》:“論起理來,自然該當讓你。”○《紅樓夢》第一一○回:“便拿這項銀子都花在老太太身上,也是該當的。”○[吳組緗]《山洪》三十:“他們彼此探問着對方打算加入那個組織,自己該當納多少捐。”

該達(该达),◆1.博通。○[唐][權德輿]《起居舍人舉人自代狀》:“該達古今,議論堅正,掖垣之任,望實所歸。”○[宋][王珪]《翰林侍讀學士呂公墓志銘》:“尤明於禮學,自[三代]沿革國朝典章之盛,靡不該達。”◆2.廣博精深。○[唐][韓愈]《舉韋顗自代狀》:“前件官學識該達,器量弘深。”

該搭(该搭),◆方言。這裡。○《海上花列傳》第十六回:“倪該搭清清爽爽。”

該成(该成),◆具成,完成。○《漢書‧律曆志上》:“指顧取象,然後陰陽萬物靡不條鬯該成。”

該暢(该畅),◆周密暢達。○《法苑珠林》卷十八引[南朝][齊][王琰]《冥祥記》:“[宋]釋[慧嚴],京師[東安寺]僧也,理思該暢,見器道俗。”

該博(该博),◆1.淵博。○[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上》:“[張善]為[日南]太守,郡民有得金鳧以獻。○[張善]該博多通,考其年月,即[秦始皇]墓之金鳧也。”○[宋][王安石]《送李宣叔倅漳州》詩:“君能喜節行,文藝又該博。”○[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八篇:“[大曆]中,有[沈既濟],[蘇州][吳]人,經學該博。”◆2.博通。○《晉書‧索靖傳》:“唯[靖]該博經史,兼通內緯。”○[宋][龔鼎臣]《東原錄》:“精覈九經,該博諸子。”○《醒世恒言‧徐老僕義憤成家》:“自幼聰明好學,該博三教九流。”

該撥(该拨),◆猶注定。○[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摺:“姻緣是五百載該撥下的配偶。”○[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一摺:“子要你箇撮合山成就了鸞孤鳳隻,便是俺五百年該撥定的佳期。”

該辯(该辩),◆周遍。○[宋]柳開《東郊野夫傳》:“[司馬氏]疏略而該辯,泛亂而宏遠。”

該辨(该辨),◆完全辨明。○《宋書‧志序》:“地理參差,事難該辨。”

該遍(该遍),◆寬廣,包容一切。○《朱子語類》卷七二:“[武王]不泄邇,不忘遠,是其心量該遍,故周流如此。”

該備(该备),◆全備;完備。○[唐][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至[宋][湘東]太守[何法盛],始撰《晉中興書》,勒成一家,首尾該備。”○[清][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正月初三》:“其書多曲折該備,有讀之十年不能罄其奧者。”

該班(该班),◆值班。○[明][劉若愚]《酌中志‧累臣自敘略節》:“該班則供抄謄之役,下班則習字讀書。”○《隋唐演義》第十六回:“趁此今夜,非我該班,又兼府中演戲開宴之時,我私自到他寓所一會,豈不是好?”○《紅樓夢》第六五回:“我是二門上該班的人。”

典該(典该),◆典雅而該洽。○《北史‧房景先傳》:“[景先]作《五經疑問》百餘篇,其語典該。”

當該(当该),◆當班;值班。○[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摺:“今日陞廳,坐起早衙,怎生不見掌案當該司吏?”[元][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摺:“今日陞廳坐衙,當該令史那裏?”[明][湯顯祖]《牡丹亭‧冥判》:“捧的是功曹令史,識字當該。”○[徐朔方]等校注:“當該,當值。”

不該(不该),◆1.不完備;不兼備。○《莊子‧天下》:“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宋][王安石]《乞改三經義札子》:“臣聞識不該,思索不精,校視不審。”○[明][劉基]《<靈棋經解>序》:“《易》之取象,曰車,曰馬,曰桷,曰矢,曰鬼,曰狐之類,推而達之,天下之物無不該矣。”◆2.不應當。○[清][阮大鋮]《燕子箋‧駝泄》:“今早又不該在窗下,親把文章謄寫。”◆3.不欠。○《三俠五義》第十三回:“‘今日當着大眾銀約兩交,卻不該你的了。’老者接過銀子,笑嘻嘻道:‘不該了!不該了!’”

備該(备该),◆盡備;完全具備。○[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序》:“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唯[陸探微]、[衛協]備該之矣。”○[唐][彥宗]《後畫錄‧周中大夫鄭法士》:“取法[張公],備該萬物,後來冠冕,獲擅名家。”

亥「餩」001

2022-03-25 09:21·语料汇总

餩餩,◆打嗝的聲音。

亥「侅」001

2022-03-11 15:17·语料汇总

奇侅,◆1.奇異,非常。○《說文‧人部》:“侅,奇侅,非常也。”○[段玉裁]注:“奇侅與今云‘奇駭’音義皆同。”○[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陸珪》:“就中唯一僧,年約三十餘,形貌奇侅。”○[章炳麟]《國故論衡‧明見》:“己雖正,人以為奇侅,[騶子]、[南公]雖僻違,人顧謂之眇道。”◆2.指邪僻不規的行為。○[明][歸有光]《松江新建行省頌》:“孰是番鬼,敢作奇侅?”

亥「賌」001

2022-03-09 10:24·语料汇总

奇賌,◆奇秘,非常。○《淮南子‧兵略訓》:“明於星辰日月之運,刑德奇賌之數,背鄉左右之便,此戰之助也。”○[高誘]注:“奇賌,陰陽奇祕之要,非常之術。”參見“奇咳”、“奇胲”。

亥「姟」001

2022-02-26 08:07·语料汇总

千姟,◆形容数量极多。○《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同姓同名有千姟,煞鬼交錯枉追來。”

亥「刻」134

2022-02-19 08:41·语料汇总

祖刻,◆猶祖本。○[清][包世臣]《藝舟雙楫‧答三子問》:“[秦]、[漢]、[六朝]傳碑不甚磨泐者皆具此意,彙帖得此秘密所見,唯[南唐]祖刻數種。”參見“祖本”。

自刻,◆1.自責自勵。○《韓非子‧安危》:“人主不自刻以[堯],而責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盡如[比干]。”○《後漢書‧申屠剛傳》:“欲令失道之君,曠然覺悟,懷邪之臣,懼然自刻。”○[宋][蘇軾]《謝雪文》:“失政召災,莫知自刻。”○[明][唐順之]《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銘》:“居常清苦自刻。”◆2.親手雕鏤。○[唐][李商隱]《宮中曲》:“水精不覺冷,自刻鴛鴦翅。”

竹刻,◆在竹製器物上雕刻文字圖畫的藝術,流行於我國南方各地,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有浮雕、鏤雕、陰刻等方法。○《文匯報》1983.8.10:“竹刻是我國獨特的傳統藝術。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織紋美觀的竹編器。到了[明]代,竹刻史上出現了[上海]的‘嘉定派’。”

重刻,◆I繁重苛嚴。○《後漢書‧西域傳序》:“[匈奴]斂稅重刻,諸國不堪命。”◆II謂重新刊刻圖書。○[清][王先謙]《荀子集解‧例略》:“[宋][台州]本,[宋][唐仲友][與政]刊於[台州],即依[呂]本重刻。”○[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鑽進[山東],連自己也數不清金錢和兵丁和姨太太的數目了的[張宗昌]將軍,則重刻了《十三經》。”

真刻,◆原刻。○[宋][馬永卿]《嬾真子‧嶧山碑》:“今所傳摹本亦自奇絕,想見真刻奇偉哉!”

貞刻(贞刻),◆指石刻碑銘。○[元][馬祖常]《廣平路總管邢公神道碑》:“時善維吉,時視予貞刻。”○[明][宋濂]《廣德侯進封巢國公謚武莊華公神道碑銘》:“儒臣作銘,播揚嘉績;百世之下,視此貞刻。”○[明][王禕]《故薛君墓銘》:“彬彬孫曾,既茂以碩;維善有徵,視此貞刻。”

原刻,◆初刻本。○[阿英]《版本小言》:“一書到手,他可以告訴你這是什麼時候的刻本,多見少見,原刻、翻刻。”

玉刻,◆1.像玉石刻成的,形容形態美觀。○[唐][皮日休]《石榴歌》:“玉刻冰壺含露溼,斕斑似帶[湘娥]泣。”◆2.對刻本的美稱。○[宋][秦觀]《懷李公澤學士》詩:“流傳玉刻皆黃絹,早晚金閨報大刀。”

幽刻,◆幽僻峭刻。○[清][姚瑩]《論詩絕句》之五二:“請君細讀《公安集》,幽刻終當似[孟郊]。”

引商刻羽,◆古樂律音階有宮、商、角、徵、羽以及變徵、變宮。商聲在五音中最高,稱“引”;羽聲等較細,稱“刻”。“引商刻羽”,謂曲調高古、講求聲律的演奏。○[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儒林外史》第二九回:“真乃穿雲裂石之聲,引商刻羽之奏。”亦作“引商刻角”。○[漢][劉向]《新序‧雜事一》:“引商刻角,雜以流徵。”○[唐][閻伯璵]《歌賦》:“或引商刻角,或潰[渭]通[涇]。”

引商刻角,◆見“引商刻羽”。

陰刻(阴刻),◆1.陰險刻毒。○《舊唐書‧崔器傳》:“[器]性陰刻樂禍,殘忍寡恩。”○[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一:“世謂[韓王]([趙普])為人陰刻,當其用事時,以睚眥中傷人甚多。”○《明史‧劉珝傳》:“時內閣三人,[安]([萬安])貪狡,[吉]([劉吉])陰刻,[珝]稍優,顧喜譚論,人目為狂躁。”○[清][昭槤]《嘯亭雜錄‧湖北謠》:“[畢]([畢沅])性迂緩,不以公事為務;[福]([福寧])天資陰刻,廣納苞苴;[陳]([陳望之])則摘人瑕疵,務使下屬傾囊解橐以贈,然後得免。”◆2.謂將圖案或文字刻成凹形。○[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五章第三節:“在這些石刻畫像裏,[孝堂山]石室的畫像是陰刻的,直接用線條鉤劃出來;[武梁祠]是陽刻的,是平面的浮雕。”○[葉聖陶]《登雁塔》:“最下一層四面拱門的門楣上都有石刻畫,我以為最值得細看。刻的是佛故事,人物和背景全用線條陰刻。”

遺刻(遗刻),◆指前朝遺下的刻本。○[清][厲鶚]《過蘇耕餘教授齋賦贈》詩:“石經有遺刻,奎畫[宋]上皇。”

移刻,◆一會兒。謂時間短暫。○[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二:“京師晝晦如墨,移刻而止。”○[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而陛下翻然改命,曾不移刻。”○《金史‧五行志》:“有鶴千餘翔于殿庭,移刻乃去。”

陽刻(阳刻),◆浮雕。○[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八章第二節:“在這些石刻畫像裏,[孝堂山]石室的畫像是陰刻的,直接用線條鉤劃出來;[武梁祠]的畫像是陽刻的,是平面的浮雕。”參見“陽文”。

嚴刻(严刻),◆嚴厲苛刻。○[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上》:“若夫[卓茂]、[文翁]之徒皆去嚴刻,務崇溫和。”○《南史‧章昭達傳》:“[昭達]性嚴刻,每奉命出征,必晝夜倍道。”○[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一:“[白撒]本無守禦才,但以嚴刻立威譽。”○[沙汀]《煩惱》:“﹝[劉洪順]﹞時常顯出一付惹不得的神氣。冰冷,嚴刻,少有開開朗朗笑過。”

秀刻,◆形容山峰秀麗陡峭。

校刻,◆校正刊刻。○[清][顧炎武]《日知錄‧監本二十一史》:“[嘉靖]初,[南京]國子監祭酒[張邦奇]等,請校刻史書。”◆补证条目■校正刊刻。○奚椿年《中国书源流》:“再有是常熟汲古阁,自万历四年(1576年)开始校刻书籍。”

象刻,◆謂刻畫其形象。○《文選‧張協<七命>》:“皆象刻於百工,兆發乎靈蔡。”○[李善]注:“《尚書》曰:‘[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乃審象旁求於天下。’[孔安國]曰:‘審所夢之人,刻其形象也。’”

險刻(险刻),◆陰險忌刻。○《南齊書‧周山圖傳》:“[攸之]見與鄰鄉,亟同征伐,悉其為人。性度險刻,無以結固士心。”○《續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二年》:“[韓非]險刻,背六經之旨,願無留意!”○《明史‧詹徽傳》:“﹝[詹徽]﹞有才智,剛決不可犯,勤於治事,為帝所獎任。然性險刻。”

無時無刻(无时无刻),◆時時;不間斷。○[明][張居正]《謝遣中使趣召並賜銀八寶等物疏》:“雖違遠天顏,曠離官守,而犬馬依戀之心,無時無刻不在皇上左右。”○《初刻拍案驚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寢,好像掉下了一件甚麼東西,無時無刻不在心上。”○[巴金]《把心交給讀者》:“我無時無刻不祝願我的廣大讀者有着更加美好,更加廣闊的前途。”

文刻,◆1.雕鏤文采。○[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木客大冢者,[句踐][允常]冢也……一曰[句踐]伐善材,文刻獻於[吳],故曰木客。”◆2.指鐫刻文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又東逕[馬市][石橋],橋南有二石柱,并無文刻也。”

私刻,◆1.私人刻印。○[葉德輝]《書林清話‧明人私刻坊刻書》:“[明]刻精本已具於前,其他私刻坊刻之書,以年代相近,存於今者,視[宋][元]刻本為多。”◆2.猶刻薄,吝嗇。○[明][方孝孺]《條侯傳論》:“彼[景帝]者,私刻忍人也,欲封其后之兄,而[亞夫]不從。”○《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諸弟子曰:‘吾師甚是私刻,我等伏侍數十年,尚無絲毫秘訣傳授,想你來之何益?’”

壽山石刻(寿山石刻),◆指用壽山石為原料雕成的各種人物、動物、花果等名貴的工藝品。參見“壽山石”。

石刻,◆1.刻有文字、圖畫的碑碣或石壁。亦指上面所刻字畫的拓本。○《史記‧秦始皇本紀》:“作[琅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宋][黃庭堅]《書磨崖碑後》:“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金][元好問]《濟南雜詩》之五:“石刻燒殘讌集辭,雄樓傑觀想當時。”○[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四‧讀書臺》:“[濟南]近有人耕田間,掘得‘讀書臺’三字石刻。”○[魯迅]《南腔北調集‧“連環圖畫”辯護》:“[宋]人的《唐風圖》和《耕織圖》,現在還可找到印本和石刻。”◆2.鐫雕石製品。○《人民日報》1959.9.19:“有些技藝精湛的石刻藝人,只能背上幾塊石頭,天涯海角到處流浪。”

詩刻(诗刻),◆詩的刻本。○[清][周亮工]《書影》卷二:“予在[閩]中,見其詩刻種種,無一語及其父。”

沈刻,◆亦作“沉刻”。◆1.陰沉刻薄。○《南史‧宋晉熙王昶傳》:“[晉熙]太妃[謝氏],沈刻無親,物理罕比。”◆2.深刻。○[清][劉大櫆]《贈大夫閔府君墓志銘》:“其為制舉之文,覃思力索,沉刻簡遠。”○[清][趙翼]《甌北詩話‧李青蓮詩》:“若論其沉刻,則不如[杜];雄鷙,亦不如[韓]。”

深刻,◆1.嚴峻苛刻。○《史記‧酷吏列傳》:“是時[趙禹]、[張湯]以深刻為九卿矣。”○[唐][李翰]《蒙求》詩:“[張湯]巧詆,[杜周]深刻。”○[明][李東陽]《吳公神道碑銘》:“性篤厚,不樂為深刻,居官能以儉養廉,而不廢賙給同里。”○[黃遠庸]《報界之風潮》:“﹝[烏珍]﹞由步軍統領衙門佐尉出身,升至提督……其人深刻有機智。”◆2.指痕跡深。○[柯雲路]《三千萬》:“灰白的頭髮理得很短,額上的皺紋特別深刻。”◆3.謂詩文刻畫透徹,暴露無遺。○[宋][惠洪]《冷齋夜話‧詩忌深刻》:“[魯直]罪余于詩深刻見骨,不務含蓄。”◆4.深切透徹。○《南史‧循吏傳‧郭祖深》:“又言‘[廬陵]年少,不宜鎮[襄陽];左僕射[王暕]在喪,被起為[吳郡],曾無辭讓。’其言深刻。”○[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一:“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阿永]究竟比我們高明,問題看的深刻。”◆5.猶深厚。○[丁玲]《韋護》第三章:“而她卻從不曾在他們之中,有過一點深刻的交誼。”○[冰心]《超人‧寂寞》:“母親愛子的心,是何等的深刻!”

任刻,◆謂濫施嚴刑峻法。○《史記‧秦本紀》[唐][司馬貞]述贊:“[里奚]致霸,[衛][鞅]任刻。”○[明][歸有光]《嘉靖庚子科鄉試對策》之二:“[漢高祖][文帝]之盛,所崇用者[叔孫生][晁錯]之徒,卒使[惠]以懦怯廢事,[景]以任刻殘物。”

清刻,◆清嚴苛刻。○《史記‧貨殖列傳》:“[徐]、[僮]、[取慮],則清刻,矜己諾。”○《北史‧酈道元傳》:“以[道元]執法清刻,自太傅掾引為侍御史。”○《南史‧毛惠素傳》:“[惠素]吏才強濟,而臨事清刻。”

切刻,◆嚴厲尖刻。○[唐][韓愈]《劉公墓志銘》:“為[環]([曲環])檄[李納],指摘切刻,[納]悔恐動心。”

目刻,◆即刻。蒲劇《薛剛反朝》第二場:“托付[陽河]大事,目刻進京。”

立刻,◆1.剛才。○《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立刻的事,他不過走在親眷家裏,料去不遠。”◆2.馬上。○《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岳商卿]﹞立刻取伎籍來,與他除了名字,判與從良。”○[清][李漁]《巧團圓‧防辱》:“不好了,賊兵已到城下,立刻就要近身。”○[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二四章:“[周森]一翻身從地上爬起,立刻頭也不回地往外溜跑了。”

刻限,◆時限。○[明]徐渭《漁陽弄》:“[玉帝]差人召[禰先生],殿主爺說刻限甚急。”

刻下,◆現在;目前。○《水滸傳》第八六回:“與汝突騎五千,精兵二萬,就做先鋒,即便會同[太真]駙馬、[李金吾],刻下便行。”○[清][嚴有禧]《漱華隨筆‧張太宰》:“刻下父母俱存,大小無恙,光景已佳。”○[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刻下制軍正在求賢,你很可以把你的意思,寫個條陳遞上去。”

期刻,◆猶克期。約定期限。○[唐][李山甫]《代孔明哭先主》詩:“酌量諸夏須平取,期刻群雄待遍鋤。”

偏刻,◆謂胸襟狹窄忌刻。○[清][鄒弢]《三借廬筆談‧曹曉雲》:“乃其始必欲引為己用,至不能援之歸己,遂起與為難,此亦偏刻之至。”

木面雕刻,◆木刻藝術的一種。在木的縱剖面上雕刻。參見“木口雕刻”。

木口雕刻,◆木刻藝術的一種。在木的橫截面上雕刻。○[魯迅]《集外集拾遺‧<近代木刻選集>(2)小引》:“同是柘木,因鋸法兩樣,而所得的板片,也就不同。順木紋直鋸,如箱板或桌面板的是一種,將木紋橫斷,如砧板的又是一種。前一種較柔,雕刻之際,可以揮鑿自如,但不宜於細密,倘細,是很容易碎裂的。後一種是木絲之端,攢聚起來的板片,所以堅,宜於刻細,這便是‘木口雕刻’……和這相對,在箱板式的板片上所刻的,則謂之‘木面雕刻’。”○[魯迅]《集外集拾遺‧<近代木刻選集>(1)小引》:“一七七一年,﹝[英國]﹞以初用木口雕刻,即所謂‘白線雕版法’而出現的,是[畢維克]。這新法進入[歐洲]大陸,又成了木刻復興的動機。”

木刻,◆1.用木料雕刻的。○[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木朝[開寶]中,[真州]有漁者釣得一木刻婦人,背刻‘[丁]氏’二字。”◆2.指木雕之物。○[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二》:“予奉使按邊,始為木圖寫其山川道路……至官所,則以木刻上之。”此指木雕的地理模型。○[明][陶宗儀]《輟耕錄‧刻名印》:“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此指木雕的人名印章。○[清][魏源]《聖武記》卷七:“﹝[雍正]﹞十三年春,苗疆吏以徵糧不善,遠近各寨蜂起,遍傳木刻,妖言四煽,省城大吏尚不之信也。”此指傳集人眾的木雕符信。3.木版雕印。○[宋][汪逵]《淳化閣帖辨記》:“其本乃木刻,計一百八十四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其墨乃[李廷珪]墨,墨黑甚,如漆。其字比諸刻為肥。”○[魯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山海經》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贊,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緻得多了。”參見“木板”。◆4.版畫的一種。用刀在木板上刻成圖形,再拓印在紙上。○[魯迅]《書信集‧致張慧》:“弟非畫家,不敢妄說,惟以意度之,木刻當亦與繪畫無异,基本仍在素描,且畫面必須統一也。”○[魯迅]《書信集‧致羅清楨》:“我以為少年學木刻,題材應聽其十分自由選擇,風景,靜物,蟲魚,即一花一葉均可。”

墨刻,◆謂對書畫進行摹刻及用墨硾拓。○[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三》:“《淳化》一出,天下翕然從風,其後臨摹重儓,不知幾十百種。蓋墨刻之盛行,從此始也。”○[明][沈德符]《野獲編‧玩具‧小楷墨刻》:“墨刻自閣帖後轉盛,至本朝則種類愈繁。”○[清][周亮工]《書影》卷四:“予兩過[趙州][柏林寺],見[吳道子]畫水在佛殿後樑短壁上,波濤洶湧,翻瀾駭沫,仰視之,目為之眩。州人有為墨刻者,有畫為巨幅者,波瀾層折,皆有可觀。”

明刻,◆[明]代刻印的書。○[唐弢]《晦庵書話‧藏書家》:“一九四五--四八年間,一部極普通的[明]刻,如果有個‘陶陶室’鈐記,幾行‘復翁’題跋,要價馬上高到黃金幾十兩。”

率刻,◆計算刻度。○[漢][揚雄]《太玄‧玄瑩》:“榆漏率刻,昏明考中。”○[范望]注:“審刻知時。”

苦刻,◆猶刻苦。○[唐][韓愈]《順宗實錄四》:“﹝[陽城]﹞能自苦刻,不樂名利。”

刻著(刻着),◆猶銘刻。著,附着。○《楚辭‧九章‧悲回風》:“心調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無適。”○《後漢書‧第五倫傳》:“臣常刻著五臧,書諸紳帶。”○[李賢]注:“刻著五臧,謂銘之於心也。”

刻竹,◆犹剖竹。古代授官封爵,以竹使符为信。剖分为二,一给本人,一留朝廷,相当于后来的信符、委任状。后因以“刻竹”为授官之称。○清李玉《一捧雪·勘首》:“小將分符重鎮,刻竹雄藩。發矢雷驚,奕奕虎風生白羽;揮戈日返,桓桓鴻烈耀青氊。”■参见“剖符”、“竹使符”。

刻治,◆嚴加整治。○《漢書‧爰盎傳》:“[吳王]驕日久,國多姦,今[絲]欲刻治。”

刻志,◆猶篤志。志向專一。○《新唐書‧李渤傳》:“[渤]恥之,不肯仕,刻志於學。”○《續資治通鑒‧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了翁]刻志問學,幾四十年。”○[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宮夢弼》:“刻志下帷,三年中鄉選。乃躬齎白金往酬[劉媼]。”

刻紙(刻纸),◆1.[中國]民間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用剪刀剪製花樣,稱為“剪紙”;用刻刀刻制,則稱為“刻紙”。○[阿英]《<察哈爾窗花>敘記》:“他不受畫稿的限制,不在刻刀和紙上盤算,擴大了創作的範圍,觀察活的形象,體驗活的感情,並吸收刻紙以外其他藝術作品的經驗。”◆2.指剪刻成的作品。○[陳叔亮]《<民間刻紙集>序》:“他生平所做的刻紙窗花,很多是精采的,特別是彩色古裝人物的刻紙,更為群眾所歡迎。”

刻賊(刻贼),◆傷害;殘害。○[漢][王充]《論衡‧物勢》:“萬物相刻賊。”○《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今天下爭欲思刻賊王以求功,寧有量邪!”

刻責(刻责),◆嚴加責備;嚴格要求。○《漢書‧韓延壽傳》:“或欺負之者,[延壽]痛自刻責。”○《舊唐書‧德宗紀上》:“憂心如焚,深自刻責。”○[清]《今世說‧德行》:“讀書刻責,毅然以古人自待。”

刻印,◆1.雕刻印章。○《史記‧留侯世家》:“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晉書‧職官志》:“二曰印曹,掌刻印。”◆2.雕版印刷。○[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陳師曾]、[齊白石]所作諸箋,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專家之上。”○[趙誠]《中國古代韻書》第六章第一節:“《中原音韻》是[元][周德清]根據當時戲劇家如[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戲曲作品的用韻字編輯而成……到了[元][元統]元年(公元1333),才加以修改,寫成定本,並正式刻印出來。”◆3.比喻印象極深,不易磨滅。○[郭沫若]《芍藥及其他‧竹陰讀畫》:“當天的情形是還活鮮鮮地刻印在我的腦子裏面的。”○[巴金]《家》十四:“過去的事好像已經刻印在心上了。”

刻意,◆1.克制意志。○《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陸德明]釋文:“謂削意令峻也。”○《後漢書‧黨錮傳序》:“刻意則行不肆,牽物則其志流。”○[李賢]注:“刻意,刻削其意不得自恣也。”◆2.潛心致志;用盡心思。○[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宋][文天祥]《知韶州劉容齋墓志銘》:“早刻意詞科,書無不讀。”○[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金陵][曹淡泉]秀才,以‘一夕春風煖,吹紅上海棠’一聯,為予所賞;遂刻意為詩。”○[柯靈]《香雪海‧團圓》:“她並不刻意修飾,可是整整齊齊,有模有樣。”

刻牙鬼,◆方言。猶吝嗇鬼,小氣鬼。○[蕭軍]《八月的鄉村》七:“這個刻牙鬼怎麼也不來說‘子母筒可以賣銅’。”

刻牙,◆象牙雕刻。○[康有為]《大同書》庚部第八章:“譬若[江西][景德鎮]之瓷,[蘇][杭]之絲織,[廣州]之螺鈿刻牙。”

刻心,◆謂銘記於心。○[唐][韓愈]《上賈滑州書》:“是宜小子刻心悚慕,又焉得不感而鳴哉?”○《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大慚,謹已刻心,非但書紳也。”○[孫中山]《敬告同鄉書》:“夫[康][梁],同一鼻孔出氣者也。○[康]既刻心寫腹以表白其保皇之非偽,而[梁]未與之決絕,未與之分離。”

刻文,◆1.刻印文章。○[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會試刻文》:“會試錄刻文,先朝多不拘式,如[成化]二年丙戌,五經各刻文三篇,二場乃刻詔。”◆2.刻於碑碣、石壁或器物上的文字。○[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今傳[秦]代度量衡上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較起來是草率急就的,無疑是草篆,大約也就是[秦]代的隸書吧。”

刻私,◆一意營私。○《明史‧江淵傳》:“閣臣既不相協,而[陳循]、[王文]尤刻私。”

刻手,◆1.雕、刻的技法。○[明][屠隆]《考槃餘事‧帖箋》:“《百一帖》,[宋][王曼慶]刻,筆意清遒,雅有勝趣,但刻手不精。”◆2.指雕刻者。○[阿英]《<察哈爾窗花>敘記》:“畫稿無論怎樣精美,如果剪手或刻手不好,往往會弄得很拙劣。相反,畫稿並不好,只要遇到剪刻的高手,也很可能剪切得極精緻。”

刻識(刻识),◆刻記,標志。○《周禮‧考工記‧輪人》“必矩其陰陽”[漢][鄭玄]注:“矩,謂刻識之也。”

刻時(刻时),◆猶即時。○[唐][丁用晦]《芝田錄‧催陣使》:“﹝[李德裕]﹞具言上意,曰:‘中丞必一行,責戎帥,早見成功,慎無違也。’[回]刻時受命。於是具名以聞。”○[宋][范仲淹]《延州謝上表》:“刻時蒞事,翌日興師。”○《英烈傳》第三一回:“[太祖]大喜,即命[李善長]草記其事,刻時起兵。○[劉基]等送至江岸而別。”

刻石文,◆刻於石壁、碑碣上面的文字。○《南史‧范雲傳》:“下官嘗讀《史記》,見此刻石文。”參見“刻石”。

刻石,◆1.在石上雕刻。○《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唐][白居易]《蜀路石婦》詩:“後人高其節,刻石像婦形。”○[清][龔自珍]《說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李季]《菊花石》二:“[林家灣]前柳成蔭,柳下住着刻石人。”◆2.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圖畫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於石上的文字、圖畫等。○《南史‧范雲傳》:“[雲]以山上有[秦始皇]刻石,此文三句一韻,人多作兩句讀之,並不得韻。”○[宋][何薳]《春渚紀聞‧坡谷前身》:“世傳[山谷道人]前身為女子,所說不一。近見[陳安國][省幹]云:[山谷]自有刻石,記此事於[涪陵江]石間。”○[葉聖陶]《記金華的兩個岩洞》:“[達夫]游記說內洞石壁上‘[唐][宋]人的題名石刻很多,我所見到的,以[慶歷]四年的刻石為最古’。”

刻省,◆減省。

刻深,◆1.苛刻;嚴酷。○《戰國策‧秦策一》:“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史記‧秦始皇本紀》:“繁刑嚴誅,吏治刻深。”○《新唐書‧王緯傳》:“[緯]居官以清白稱,然好用刻深吏督察其下,條約苛碎,人不聊云。”○《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楊廣]﹞卻是心懷叵測,陰賊刻深。”◆2.謂文字古奧峭拔。○[唐][韓愈]《與袁相公書》:“善為文章,詞句刻深。”○[明][王鏊]《震澤長語‧文章》:“蓋[昌黎]為文主於奇,[馬遷]之變怪,[相如]之閎放,[揚雄]之刻深。”◆3.指深刻。○[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三篇:“若較勝之作,描寫時亦刻深;譏刺之切,或逾鋒刃。”◆补证条目■谓文字古奥峭拔。亦指深刻。○元刘祁《归潜志》卷三:“伯威爲人議論刻深,然于文字甚工細。”

刻日,◆1.限定日期。刻,通“剋”。○[唐][王建]《東征行》:“相國刻日波濤清,當朝自請東南征。”○《宋史‧張浚傳》:“時[金]人屯重兵於[河南],為虛聲脅和,有刻日決戰之語。”○[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一摺:“將某左遷[江州]司馬,刻日走馬之任。”◆2.猶即日。○《清史稿‧德宗紀二》:“趣[盛宣懷][蘆][漢]鐵路刻日興工。”○[孫犁]《澹定集‧同口舊事》:“信中說:已經給我找到一個教書的位子,開學在即,希望刻日赴[保定]。”◆补证条目■犹即日。○清戴名世《唐允隆传》:“上官下教居人於湖濱,築樓守望,工程嚴迫,費且不貲,人皆避去。允隆獨慨然任之,不費官幣及民錢,刻日而板築就。”

刻求,◆嚴格要求。○[清][劉大櫆]《<倪司城詩集>序》:“余間出文相質,[司城]雖心以為善,而未嘗有面諛之言。其刻求於一字一句之間,如酷吏之治獄,必不稍留餘地。”

刻切,◆苛刻嚴厲;尖刻。○《資治通鑒‧漢哀帝建平四年》:“[宣]語雖刻切,上以[宣]名儒,優容之。”○[宋][王安石]《張刑部詩序》:“刑部[張君]詩若干篇,明而不華,喜諷道而不刻切。”

刻期,◆限定日期。刻,通“剋”。○《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為應。”○《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元年》:“[虎]好獵,晚歲,體重不能跨馬,乃造獵車千乘,刻期校獵。”○《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章炳麟]《政聞社社員大會破壞狀》:“[啟超]說國會議院等事,且曰:今朝廷下詔,刻期立憲。”

刻木為吏(刻木爲吏刻木为吏),◆相傳上古時,畫地為牢,用木頭雕成獄吏,作為刑威的象徵。○《漢書‧路溫舒傳》:“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顏師古]注:“畫獄,木吏,尚不入對,況真實乎!”○《武王伐紂平話》卷中:“畫地為牢,刻木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补证条目■相传上古时画地为牢,用木头雕成狱吏,作为刑威的象征。○汉刘向《说苑·贵德》:“故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爲吏,期不可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

刻木,◆1.在木質器物上雕刻。○[漢][王充]《論衡‧自然》:“[宋]人或刻木為楮葉者,三年乃成。”◆2.指文字創制前在木板上刻劃圖形、符號記事。○《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漢]人教之以隸書之半增損之,作文字數千,以代刻木之約。”◆3.謂將木雕成人像。○[晉][干寶]《搜神記佚文》:“[丁蘭],[河內][野王]人。年十五,喪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養如生。”◆4.獄吏的代稱。○[宋][范仲淹]《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訴。”○[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林‧王師竹宮庶》:“因思[蒲阪]、[江陵]二老,俱一時高才巨公,何至為一刻木而修怨於吉士三十人。”參見“刻木為吏”。

刻明,◆猶嚴明。○[宋][范仲淹]《宋故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神道碑銘》:“人尚刻明,我質而平。”

刻論(刻论),◆苛刻地評論。○[清][周亮工]《與吳冠五書》:“論既正,又足以痛快人心,似不當刻論之矣。”

刻露,◆猶畢露。○[宋][歐陽修]《豐樂亭記》:“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血脈要貫通,而發揮忌刻露。”○[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第五編第二章第二節:“﹝[柳永]詞﹞凡鋪敘景物,傾吐心情,大都層次分明,語意刻露,絕少掩飾假借之處。”

刻吏,◆酷吏。○[宋][秦觀]《國論》:“屏棄姦臣,投竄刻吏。”

刻苦,◆1.(研讀)勤苦。○[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居閑益自刻苦,務記覽。”○[元][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三》:“讀書於[麻姑山],刻苦肄習。”○[康濯]《水滴石穿》第五章:“這個同志三八年入黨,在游擊組裏出生入死,又刻苦地學到了文化。”◆2.(生活)艱苦。○《新五代史‧雜傳‧馮道》:“[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宋][曾鞏]《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吳祥]﹞既自力學問充其業,又率其弟務刻苦養其親。”○[洪深]《香稻米》第二幕:“為了要節省刻苦,把好的東西一概不吃不用。”◆3.(詩文)艱澀。○[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孟郊]之詩刻苦,讀之使人不懽。”

刻可,◆不可;不要。○《二程语录》卷十二:“吕微仲使人言:‘今後且刻可傷觸人。’范堯夫云:‘但不道著名字,儘説不妨。’”

刻句,◆推敲鍛煉詞句。○[宋][林逋]《詩匠》詩:“山落分題月,花搖刻句風。”

刻急,◆苛刻嚴峻。○《漢書‧酷吏傳‧嚴延年》:“聞[延年]用刑刻急。”○《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五年》:“﹝[陸長源]﹞性刻急,恃才傲物。”

刻畫(刻画),◆1.雕刻繪畫。○《韓非子‧詭使》:“而綦組、錦繡、刻畫為末作者富。”○[郭沫若]《游西安》:“塔之基層四方各有一門,門楣原有刻畫。”◆2.謂精細地描摹,塑造。○[唐][杜甫]《白鹽山》詩:“詞人取佳句,刻畫竟誰傳。”○[宋][曾鞏]《東津歸催吳秀才寄酒》詩:“心知萬事難刻畫,惟有醉眠知不忝。”○[宋][蘇軾]《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詩:“含風偃蹇得真態,刻畫始信天有工。”○[柯靈]《香雪海‧我們曾經生活在泥淖裏》:“劇中着力刻畫的,是一家下等客店裏的眾生相。”◆3.指過分地雕琢字句。○[宋][曾鞏]《<強几聖文集>序》:“氣質渾渾,不見刻畫,遠近多稱誦之。”○[清][王韜]《蘅花館詩錄‧自序》:“竊見今之所為詩人矣,撦撏以為富,刻畫以為工。”

刻怪,◆責備。○《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聞此悵然,深自刻怪。”○《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刻,怪也。”

刻骨,◆1.形容深切難忘。○《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衛尉年尊,兩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諱,使臣長抱刻骨之恨。”○[清][支機生]《珠江名花小傳‧亞柳》:“花底私盟曾刻骨,日間戲語已銷魂。”◆2.謂恩怨極深。徐遲《牡丹》七:“那壓抑在她內心多少年的痛苦,第一次被喚醒。十七年的刻骨仇恨,第一次意識到了。”◆3.比喻搜腸刮肚地尋思。○[唐][劉得仁]《陳情上知己》詩:“刻骨搜新句,無人憫白衣。”◆4.形容刑法嚴酷。○[宋][蘇軾]《志林》之七:“[秦]之所以富強者,[孝公]務本立穡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刻工,◆1.指從事雕版的人。○[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大約刻工是不專屬於某一紙店的,正如來札所測,不過即使專屬,[中國]也竟可糊塗到不知其真姓名。”◆2.雕版的技術。○[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我的意見,以為刻工粗拙者也可以收入一點。”

刻符,◆[秦]書八體之一。刻於符節上的文字。○[漢][許慎]《<說文解字>序》:“[秦]書有八體……三曰刻符。”○[段玉裁]注:“刻符、旛信、摹印、署書、殳書皆不離大篆小篆,而詭變各自為體。”今所傳《新郪虎符》、《陽陵虎符》上的文字,即刻符體。

刻法,◆1.苛刻的法律。○[漢][陸賈]《新語‧至德》:“豈恃堅甲利兵,深刑刻法,朝夕切切,而後行哉?”◆2.雕、刻的技法。○[魯迅]《書信集‧致陳鐵耕》:“十五張連環圖畫,我是看得懂的,因為我們那裏也有這故事,但構圖和刻法,卻誠如來信所說,有些草率。”

刻雕(\刻彫),◆見“刻彫”。

刻刀,◆雕刻所用的刀具。○[阿英]《<察哈爾窗花>敘記》:“他所用的刻刀都是很細小的,種類並不多,數目卻很多。”

刻辭(刻辞),◆鏤刻於金石之上的文辭。○《史記‧秦始皇本紀》:“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這個銅權的一面刻着[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刻辭,和[秦二世]的補刻辭。”○[魯迅]《野草‧墓碣文》:“我夢見自己正和墓碣對立,讀着上面的刻辭。”

刻船,◆犹刻舟。○《魏书·前上十志启》:“時移世易,理不刻船,登閣含毫,論敍殊致。”■参见“刻舟求劍”。

刻察,◆猶言苛刻煩瑣。○[宋][曾鞏]《都官員外郎曾君墓志銘》:“為吏平恕質愨,務在愛人,不為刻察,所歷縣稱治。”

刻本,◆刻板印刷的書籍。亦指版本。○[元][無名氏]《廣客談》:“因取刻本摹寫,以補其闕。”○《老殘游記》第三回:“這是部[宋]版[張君房]刻本的《莊子》。”○[周祖謨]《<鉅宋廣韻>前言》:“[宋]本《廣韻》流傳至今的大都為[南宋]國子監刻本。”

刻暴,◆刻毒暴戾。○《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論》:“[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晉書‧赫連勃勃載記》:“[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暴,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并築之。”○[清][顧炎武]《日知錄‧部刺史》:“煩擾刻暴,剝削黎元,為百姓所疾。”

精刻,◆精細深切。○[明][李東陽]《麓堂詩話》:“[韋應物]稍失之平易,[柳子厚]則過於精刻。”○[清][吳偉業]《梅村詩話》一:“《過南中》有云:‘草迷[三國]樹,水改[六朝]山。’[九青]曰:‘天下之山未有不由水改者。’其用意精刻如此。”○[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三節:“[謝靈運]性愛山水,作詩主要是描寫景物,景物之美也確實被他精刻地描寫出來。”

精雕細刻,◆精心细致地雕刻。形容创作艺术作品时的反复刻画加工。也比喻工作耐心细致。○王朝闻《需要尊重》:“成功的文学作品那动人的力量,似乎不在于可有可无的精雕细刻,不在于有损无益的加油添醋,而在于掌握得住关系人物个性的具体特征,关于矛盾冲突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苗得雨《文谈诗话》:“有些艺术样式,写作时间短一些,有些艺术样式,写作时间得长一些。而任何艺术样式要精雕细刻地写,写作时间都不会短。”

金刻,◆用金屬工具鐫刻。○[唐][陳子昂]《周故內供奉學士懷州河內縣尉陳君碩人墓志銘》:“恭承遺言,立石文兮,金刻丹書,記歲辰兮,青龍甲午,銘茲墳兮。”

記刻(记刻),◆謂銘刻於心。○[宋][晁補之]《及第謝蘇公書》:“[補之]讀《史記》至此,以謂士窮不見遇,發憤感激,自食可也。而倒行逆施,則為非計,私自記刻,雖窮不為。”

急刻,◆峻急苛刻。○《漢書‧食貨志下》:“[義縱]、[尹齊]、[王溫舒]等用急刻為九卿。”○[晉][袁宏]《後漢紀‧明帝紀下》:“十年春二月,[廣陵王][荊]有罪,自殺。○[荊],上母弟也,性急刻,喜文法。”○《舊唐書‧刑法志》:“刀筆之吏,寡識大方,斷獄能者,名在急刻。”

畫地刻木(画地刻木),◆指畫地為牢,刻木為吏。後用為深嫉獄吏之詞。○《梁書‧王僧孺傳》:“蓋畫地刻木,昔人所惡,叢棘既累,於何可聞,所以握手戀戀,離別珍重。”

漢刻(汉刻),◆[漢]代刻石。○[清][葉廷琯]《吹網錄‧元氏封龍山頌》:“[漢]刻希逢,良可寶貴。”

古刻,◆指古碑或其拓本。○[元][鮮于樞]《王大令保母帖》詩之三:“臨摹舊說[范]新婦,古刻今看[李意如]。”○[元][馮子振]《鸚鵡曲‧泣江婦》曲:“[蔡中郎]幼婦碑陰,古刻荒雲深雨。”

公刻,◆公正嚴刻。○[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材能》:“公刻之政,宜於糾姦,以之治邊則失眾。”

高宗刻象,◆《書‧說命上》:“[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巖]……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於天下。”○[孔]傳:“審所夢之人,刻其形象以四方,旁求之於民間。”後用為求賢之典。○《三國志‧魏志‧管寧傳》:“昔[高宗]刻象,營求賢哲;[周文]啟龜,以卜良佐。”

感刻,◆感激之情,銘刻於心。○[宋][蘇軾]《與張元明書》之四:“遠辱專人惠書,輔以藥物,極濟所乏,衰疾有賴矣。感刻!感刻!”[明][李贄]《復夏道甫書》:“公何念我之甚也!感刻!感刻!”[明][屠隆]《綵毫記‧難中相會》:“妾夫荷君活命之恩,我母子不勝感刻。”

復刻(复刻),◆指木刻書籍的重行刻印。○[阿英]《版本小言》:“但‘善本’也不一定是初刻,有時復刻本,因作者刪改增補過,或者復刻者精細的校閱音注過,會比原刻,或原作者刻,是更為優勝的。”

發刻(发刻),◆交付刻板印刷,付印。○[清][孔尚任]《桃花扇‧偵戲》:“只因傳奇四種,目下發刻,恐有錯字,在此對閱。”○《鏡花緣》第九回:“妹夫平日所作窗稿,將來如要發刻……包你必是好的。”○《花月痕》第七回:“開首撰一小序,每人名下各繫一傳,傳後各綴一詩,即日發刻。數日之間,便轟傳起來。”

斷刻(断刻),◆指斷碑。○[宋][晁補之]《胡戢秀才效歐陽公集古作琬琰堂》詩:“常恨平生好古家,無力騎馬蹊田觀斷刻。”參見“斷碑”。

雕刻,◆1.在木、石、骨、金屬上刻鏤。○[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湍水》:“說者言,初開金銀銅錫之器,朱漆雕刻之飾爛然。”○[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雕刻百工,鑪捶萬物。”○[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四‧樊川集》:“予舊藏[杜牧之]《樊川集》二十卷,後見[徐建庵]所藏[宋]版本,雕刻最精。”◆2.指雕刻品。○[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園中菜花悉成荷華,仍各有一佛坐於花中,形如雕刻。”○[郭沫若]《蘇聯紀行‧六月十三日》:“街頭充塞着洋貨,純粹的[印度]貨以手工品為多,象牙雕刻,沉香匣,漆花皮篋,觸目皆是。”○[朱自清]《歐游雜記‧威尼斯》:“未來派立體派的圖畫雕刻,都可見到。”◆3.喻刻意修飾文辭。○[唐][杜甫]《寄劉峽州伯華使君》詩:“雕刻初誰料,纖毫欲自矜。”○[金][元好問]《秦略》:“詩尚雕刻,而不欲見斧鑿痕。”○[清][沈德潛]《明詩別裁集‧李夢陽詩序》:“[空同]五言古,宗法[陳思][康樂],然過於雕刻,未極自然。”◆4.猶砥礪。○《清史稿‧禮志一》:“縱其間淳澆世殊,要莫不弘亮天功,雕刻人理,隨時以樹之範。”

當刻(当刻),◆時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九回:“誰知這個當刻,家人又來報三少奶奶跟馬夫逃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三回:“誰知這個當刻兒,又出了調動:那位[兩江]制臺調了[直隸]總督。”

傳刻(传刻),◆輾轉刻印。○[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察刻,◆苛察刻薄。○[漢][王粲]《儒吏論》:“﹝執法之吏﹞起於几案之下,長於官曹之間,無溫裕文雅以自潤,雖欲無察刻,弗能得矣。”

殘刻(残刻),◆1.凶暴狠毒。○《金史‧蒲察合住傳》:“﹝[蒲察合住]﹞聲勢烜赫,性復殘刻。”○[明][高啟]《商鞅范雎》:“夫[鞅]以殘刻之資事[孝公]。”○《明史‧劉觀傳》:“時左都御史[陳瑛]殘刻,右都御史[吳中]寬和。”○[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一章:“你三叔是把白鐵刀,樣子凶,其實一碰就捲刃了。他要是真殘刻,管不下個[生寶]?!”◆2.殘害。○[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篇》:“互相猜忌,互相殘刻,結局不為异族所吞併,便釀成革命的爆發。”◆补证条目■凶暴狠毒。○《旧唐书·王志愔传》:○“《内律》:‘釋種虧戒,一誅五百人,如來不救其罪。’豈謂佛法爲殘刻耶?”

暴刻,◆殘暴刻毒。○《後漢書‧質帝紀》:“自春涉夏,大旱炎赫……將二千石、令長不崇寬和,暴刻之為乎?”○《資治通鑒‧唐則天后天授二年》:“[興]與[索元禮]、[來俊臣]競為暴刻,[興]、[元禮]所殺各數千人,[俊臣]所破千餘家。”○[宋][王安石]《員外郎郭公墓志銘》:“或按一吏,則交議群詆,以為暴刻生事。”

亥「核」083

總核(\总核,◆亦作“總覈”。◆謂綜合起來加以考核。○[漢][王充]《論衡‧難歲》:“總核是非,使世一悟。”○[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林立山》:“今上方總覈名實,書進二事,必登覽。”

徵核(征核),◆證驗核對。○[晉][袁宏]《後漢紀‧質帝紀》:“若以[穆]輕愚,不信其言,可呼所親識古今者,請徵核其實。”

原子核,◆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中。各種元素的原子核中所含的質子和中子數都不相同。原子核有的穩定,有的不穩定,不穩定的原子核能放出射線,並衰變成另一種元素的原子核。

隱核(隐核,◆考核,校核。○《晉書‧張輔傳》:“故述辯士則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遷]稱良史也。”

陰核(阴核),◆睾丸。○[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蓼》﹝集解﹞引[孫思邈]曰:“[黃帝]云:‘食蓼過多,有毒,發心痛。和生魚食,令人脫氣,陰核痛求死。’”

言簡事核,◆言辞简练,事情确实。○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七:“自後一應章奏,須言簡事核,務持大體,不許仍前瑣屑浮宂,如違,聽該科參治。”

校核(\校覈),◆校對,核查。○[舒新城]《爭取<辭海>的高度水平》:“在付印過程中,又再一次將校樣分送編寫單位校核、修改。”○《花城》1984年第1期:“作為分隊技術負責人,他得親自檢查岩芯,校核編錄。”

通核,◆普遍地檢閱、考查。○[清][戴名世]《贊理河務僉事陳君墓表》:“君生平於子、史、眾緯及農桑、《易》數、地理諸書無不通核,而尤優於治河。”○[清][薛福成]《代李伯相復徐部郎書》:“其通核關稅,整頓釐金,雖獲效未可必,尚屬應辦之事。”

討核(讨核,◆研討並加以綜合考查。○[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由上篇的討核,我們知道《易》的宇宙觀結果是把辯證法毀滅了。”

桃核,◆桃子的核。○《漢武故事》:“﹝[王母]﹞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與帝五枚,帝留核着前,[王母]問曰:‘用此何為?’上曰:‘此桃美,欲種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詩文中常用其事。○[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之六:“[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棗花。”○[唐][劉禹錫]《游桃源一百韻》:“仙翁遺竹杖,[王母]留桃核。”○[宋][王安石]《古意》詩:“當時棄桃核,聞已撐月窟。”◆补证条目■桃子的核。○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或许已经早忘却了。”

樹核(树核),◆果樹。○[明][劉基]《雞鳴一首贈宗文侄》詩:“中田有麥,園有樹核,采山有蔬,可以為宅。”

事核言直,◆事情確實,文辭直捷。語出《漢書‧司馬遷傳贊》:“其文直,其事核。”○[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刑部‧重刊閨範序》:“然且一人繪一圖,一圖敘一事,附一贊,事核言直,理明詞約,直閨壼之箴鑑也。”

實核(实核,◆1.種子。○[漢][王充]《論衡‧初稟》:“草木生於實核,出土為栽櫱,稍生莖葉,成為長短巨細,皆由實核。”◆2.核實。○[鄒魯]《中國同盟會》:“由安民局派員偕同地方甲長街正人等,清查戶口,每戶要實核其現在住居之人口,編載冊籍。”◆补义条目■真实;诚实;实际。○汉王充《论衡·超奇》:“上書不實核,著書無義指。”○《太平经·大小谏正法》:“善哉,子之所問,已得天道實核矣。”○又《敬事神十五年太平诀》:“人皆歸其言,而樂其行,而好愛其道,是即忠信上善有實核之人。”

山核桃,◆落葉喬木。羽狀複葉,表面綠色,背面銹黃色。果實倒卵形,有四棱,表面有皺紋。果仁味美可食,也可榨油。分布於[浙江]、[安徽]等地。亦稱這種植物的果實。有的地區也叫小胡桃。

熱核反應(热核反应),◆在極高溫度下,輕元素的原子核產生極大的熱運動而互相碰撞,聚變為另外一種原子核的過程。如氘核和氚核在幾千萬度高溫時就聚變成氦核,同時放出極大量的能。也稱聚變。

情核,◆實情。○《後漢書‧張宗法雄等傳論》“而景風之賞未甄,膚受之言互及”[唐][李賢]注:“膚受謂得皮膚之言而受之,不深知其情核者也。”

清核(\清覈),◆徹底核實。○《明史‧楚昭王楨傳》:“子[華奎]幼,[萬曆]八年,始嗣爵。衛官[王守仁]上告曰:‘遠祖[定遠侯][弼],[楚王][楨]妃父也,遺瑰寶數十萬寄[楚]帑,為嗣王侵匿。’詔遣中官清核。”

清產核資(清产核资),◆“清理財產、核定資金”的省稱。對企業所有的全部財產物資和債權債務進行清點、整理和估價,並計算和核定其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

青田核,◆傳說中產於[烏孫國]的一種果實的核。○[晉][崔豹]《古今注‧草木》:“[烏孫國]有青田核,莫測其樹實之形。至中國者,但得其核耳。得清水,則有酒味出,如醇美好酒。核大如六升瓠,空之以盛水,俄而成酒。”○[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三:“余詩曰:‘釀憶青田核,觴宜碧藕筩。直須千日醉,莫放一盃空。’”

氣核(气核),◆指山石。語出[晉][楊泉]《物理論》:“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清][黃景仁]《女媧廟》詩:“捫虛填氣核,鑿空逗天光。”

內核(内核),◆物體中像核的部分。借指主要內容,實質。○[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第三章:“[馬克思][恩格斯]在否定[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時,同時救出了它的辯證法中的合理內核。”○[鄧友梅]《重放的鮮花‧在懸崖上》:“對別人負責,對集體負責,互相都把對方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說穿了,共產主義精神不就是這麼個內核麼?”

麻核桃,◆指用麻繩打成的如核桃大小的結。○《水滸傳》第五回:“兩拳打翻兩個小嘍囉,便解搭膊做一塊兒綑了,口裏都塞了些麻核桃。”

練核(练核,◆亦作“練覈”。◆精細務實;精心考查。○[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陶公]性儉厲,勤於事”[劉孝標]注引[晉][孫盛]《晉陽秋》:“[侃]練核庶事,勤務稼穡,雖戎陳武士,皆勸厲之。”○[唐][陸贄]《請許臺省長官舉薦屬吏狀》:“但速登延之路,罕施練覈之方。”○[宋][王安石]《取材》:“聖人之於國也,必先遴柬其賢能,練覈其名實,然後任使逸而事以濟矣。”

刻核(\刻覈),◆見“刻覈”。

考核(\攷核),◆見“考覈”。

精核(\精覈),◆1.詳細考核。○《文選‧馬融<長笛賦>》:“[融]既博覽典雅,精核數術。”○[李善]注:“[仲長子]《昌言》曰:‘精核是非,議之嘉也。’《說文》曰:‘覈,考實事也。’核與覈古字通。”◆2.精闢翔實。○《明史‧王樵傳》:“[王樵],字[明遠],[金壇]人……著《讀律私箋》,甚精核。”○[清][周亮工]《書影》卷三:“顛末原委,默自詮次,純類瑜瑕,剖別精核。”○[清][王先謙]《與繆荃孫書》:“手札讀悉。○[瞿]序精核,得之極為欣感。”◆补证条目■详细考核。○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三:“〔公〕遂將南北十五廳各垛逐查,有弊者察治。所屬懍然,歲省度支無算。得旨:‘向來河臣,從未有如此精核者。’”

結核病(结核病),◆慢性傳染病。病原體是結核杆菌。人的結核病有肺結核、骨結核、腸結核等。牛、豬和家禽也能感染結核病。◆补证条目■慢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结核杆菌。人的结核病有肺结核、骨结核、肠结核等。牛、猪和家禽也能感染结核病。○王安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五:“梓青患结核病早逝,倒使得这段尴尬婚姻获有悲剧的了结,合乎了时代的名义。”

結核(结核),◆1.肺、腎、腸、淋巴結等組織由於結核杆菌的侵入而形成的組織病變。◆2.結核病的簡稱。◆3.可以溶解的礦物凝結在一塊固體核的周圍而形成的球狀物。如鈣質結核、鐵質結核等。也稱結核體。◆补证条目■肺、肾、肠、淋巴结等组织由于结核杆菌侵入而形成的组织病变。○《文汇报》2007.3.22:“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结核流行广泛,控制从我做起’。”◆可以溶解的矿物凝结在一块固体核的周围而形成的球状物。○《文汇报》2007.1.9:“中国的大洋工作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以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

簡核(简核,◆亦作“簡覈”。◆1.核實;審核。○《書‧呂刑》“五刑不簡”[孔]傳:“不簡核,謂不應五刑。”○《後漢書‧王堂傳》:“其憲章朝右,簡覈才職,委功曹[陳蕃]。”○[清][薛福成]《強鄰環伺謹陳愚計疏》:“且論今日海軍,不在驟拓規模,而在簡覈名實,不在遽添船砲,而在增練材藝。”◆2.簡要翔實。○《新唐書‧吳兢傳》:“[兢]敘事簡核,號良史。”○[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一‧秦中諸志》:“誌以簡核為得體,[康德涵]《武功志》最稱於世。”○[章炳麟]《文學說例》:“[馬][劉]二代,斯類實繁,體若駢枝,語反簡覈,豈與夫[蘇軾]、[陳亮]苟為辭費者同年而校乎?”

核總(核总),◆審核總計。○《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從莊頭手裏起佃戶花名,從佃戶名下查畝數,從畝數裏頭查租價,歸進來核總。”

核子能,◆即原子能。因原子能是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時才釋放出來的,故又稱核子能,又省稱核能。

核子,◆構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質子和中子的總稱。◆补证条目■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的总称。○秦克诚《邮票上的物理学史》:“壳层模型认为,在原子核内,核子的运动也是分层的。”

核資,◆核查资金或资产。○《光明日报》1992.3.21:“目前,要抓住承包企业的终期审计,彻底搞好清产核资。”

核裝置(核装置),◆能發生原子核反應的裝置。多指原子彈和氫彈。◆补证条目■能发生原子核反应的装置。多指原子弹和氢弹。○秦克诚《邮票上的物理学史》:“由于有的核试验是多重试验,爆炸多个核装置,实际试验的核装置和核爆炸次数比这个数字大。”

核正(\覈正),◆查核訂正。○[清][袁枚]《隨園隨筆‧裴松之<三國志>補》:“[裴松之]補《三國志》,如駁辨[官渡]之兵數,核正[黎陽]之婚期……俱極允當。”

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同自己的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核心,◆中心;主要部分。○《英烈傳》第四三回:“[胡深]大怒,領三千鐵甲兵,殺入重圍,把那賊大寨柵登時斫倒,殺到核心。”○[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

核物,◆泛稱有核的果品。○《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覈物”[漢][鄭玄]注:“核物,李、梅之屬。”

核桃蟲(核桃虫),◆即蠐螬。金龜子的幼蟲。白色,圓柱狀,向腹面彎曲,生活在土裡,吃農作物的根和莖,是一種害蟲。◆补证条目■即蛴螬。金龟子的幼虫。白色,圆柱状,向腹面弯曲,生活在土里,吃农作物的根和茎,是一种害虫。○冯苓植《镖爷》六:“尤其是看到过街蛆一年间就肥成了条核桃虫儿,就由不得想起了尚有一位塞外豪杰正在替大伙儿蹲大狱。”

核桃,◆1.樹名。又名胡桃。落葉喬木,羽狀複葉,核果球形,外果皮平滑,內果皮堅硬,有皺紋。○[楊朔]《蓬萊仙境》:“目前你要去看看,漫坡漫嶺都是柿子,核桃,山楂,杜梨一類的山果木。”◆2.核桃樹的果實。核桃仁可吃,可榨油、又可入藥。○《水滸傳》第一○二回:“當下婦人扶[王慶]到床上睡了,敲了一碟核桃肉,旋了一壺熱酒,遞與[王慶]吃了。”◆补证条目■核桃树的果实。核桃仁可吃,可榨油,又可入药。○毕淑敏《昆仑山那里出核桃》:“核桃听说是山西产的,个大,皮也厚。”

核算,◆核點計算。○《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少保據着[蕭雲仙]的詳文,咨明兵部。工部核算。”○《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據我看起來,大約一邊是從核算來的,一邊是從閱歷來的。”○[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後記》:“而這後九年中,近三年所寫的字數,等於前六年,那麼,所謂‘現在不大寫文章’,其實也並非確切的核算。”

核絲(核丝),◆細胞核中的絲條體。指血統。○[章炳麟]《訄書‧族制》:“[夷鼓],[彤魚氏]之甥也,方以明彰族姓而亟言甥,即[黃帝]子猶有母系無疑也。嗟乎!核絲之遠近,蕃萎繫焉。”

核視(核视),◆審查察看。○《宋史‧劉摯傳》:“先是,倉吏與綱兵姦利相市,鹽中雜以偽惡,遠人未嘗食善鹽。○[摯]悉意核視,且儲其羡以為賞,弊減什七。”

核實(核实,◆審核查實。○[三國][魏][曹操]《宣示孔融罪狀令》:“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虛名,少于核實。”○[宋][蘇軾]《辯試館職策問札子》:“後引[文帝]、[宣帝],仁厚而事不廢,核實而政不苛者,以明臣子。”○[鄭觀應]《盛世危言‧海防中》:“宜飭令營官監臨不時打靶,日發幾砲,中幾次用簿記明,核實認真,無使虛糜火藥。”◆补证条目■审核查实。○蒋祖林等《我的母亲丁玲》:“若是抱客观的态度,即使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之中,也是不难把这些问题核实清楚的。”

核仁,◆1.動植物細胞核中的球狀體,在顯微鏡下折射率較強,數目多少不等,由核蛋白、核酸等組成。在細胞分裂前期消失,後期重新出現。◆2.果核中的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胡桃》:“核仁,甘、平、溫,無毒。”◆补证条目■动植物细胞核中的球状体,在显微镜下折射率较强,数目多少不等,由核蛋白、核酸等组成。在细胞分裂前期消失,后期重新出现。王耀发等《细胞:生命活动的摇篮》:“因细胞类型和生理状态不同,核仁的大小有很大差别。”果核中的仁。○老舍《四世同堂》四一:“各种的杏子都到市上来竞赛……有的核子小而爽口---连核仁也是甜的。”

核取,◆考核選取。○《三國志‧吳志‧孫休傳》:“其案古置學官,立五經博士,核取應選,加其寵祿。”

核起,◆謂患處像堅硬的果核一樣隆起。○[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藏虱》:“癢處核起,腫數日,死焉。”

核能,◆即核子能。參見“核子能”。◆补证条目■即核子能。○秦克诚《邮票上的物理学史》:“开发和利用核能的第一步是热中子反应堆,它实现可控的裂变链式反应。”

核論(核论,◆猶確論,高論。○[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恐辭辨雖巧,難可俱通,又非所望于核論也。”

核練(核练),◆謂踏實幹練。○《世說新語‧政事》“﹝[賈充]﹞與[羊祜]共咨太傅[鄭沖]”[劉孝標]注引[晉][王隱]《晉書》:“[沖]字[文和],[滎陽][開封]人,有核練才。”

核價(核价),◆核定價格。○《新華日報》1943.9.8:“生鐵從去年十一月開始核價,鋼品則從今年一月十五日起實行限價。無論核價或限價,總不免落在原料與稅率的增漲之後。”◆补证条目■核定价格。○《文汇报》2007.6.22:“南京市出台规定,商品住宅销售须由物价部门核价。”

核計(核计),◆1.核算。○《兒女英雄傳》第二回:“況且叫我批定,又怎樣個約略核計多少呢?”[蕭乾]《萬里趕羊》:“找木工一核計,一輛車得花二十五元,不又是一千多元嗎?”◆2.合計,商量。評劇《小女婿》:“我想跟你核計點事。”

核黃素(核黄素),◆維生素B2的別稱。是B族維生素之一。存在於小米、大豆、酵母、綠葉菜、肉、肝、蛋、乳等食物中。為生長必需因素,人類缺乏它時會引起口角炎、陰囊炎等,家禽缺乏它時產卵率低。醫學上用核穫黃素製劑治療維生素B2缺乏症。◆补证条目■维生素B2的别称。是B族维生素之一。存在于小米、大豆、酵母、绿叶菜、肉、肝、蛋、乳等食物中。为生长必需因素,人类缺乏它时会引起口角炎、阴囊炎等,家禽缺乏它时产卵率低。医学上用核黄素制剂治疗维生素B2缺乏症。○《文汇报》2007.5.7:“它们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核黄素、烟酸、叶酸等对人体有益的成份。”

核果,◆果實類型之一。外果皮薄,中果皮多汁,內果皮木質化形成核,裡面包着種子。如梅、桃、杏等。○[明][陸深]《蜀都雜抄》:“果有五,棗、杏等謂之核果。”◆补证条目■果实类型之一。外果皮薄,中果皮多汁,内果皮木质化形成核,里面包着种子。如梅、桃、杏等。○陈应松《松鸦为什么鸣叫》:“对阳的地方混杂着灌木和小乔木,落叶的,不落叶的,浆果,核果,坚果,什么都有。”

核骨,◆1.骨骼部位名。指第一跖趾關節內側圓形突起。○《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足五趾骨》:“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別于手也,俗名足節,其節數與手之骨節同,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覈骨,俗呼為孤拐也。”◆2.泛指突出像核狀的骨頭。○[鄧友梅]《拂曉就要進攻》:“哨兵沒言語,喉頭的核骨動了動。”此指喉結。

核覆,◆審核答覆。如:這個承包計劃務請公司核覆。

核放,◆审核、验放。○《人民日报》1981.4.30:“进出口物资,海关要按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核放,不符合规定的,海关应予扣留。”○《人民日报》2005.8.26:“陆路口岸方面,包括皇岗、文锦渡、沙头角等深圳三大陆路口岸及深圳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通道全部实现了自动核放。”

核對(核对),◆審核查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學院惱了,傳了[彌軒]去,當堂核對筆跡。”◆补证条目■审核查对。○清康熙五十二年《内务府总管赫奕等题孙文成请兼盐差应勿庸议本》:“臣等議得:巡撫佟國懃、郎中孫文成奏稱,重修龙虎山廟宇,估計用銀一萬八千八百餘兩,已將其估算細數册核對相符。”○海岩《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第十四章:“〔伍队长〕再一次和潘小伟核对着可能已经核对了很多遍的方案细节。”

核動力,◆原子核反应(核聚变或核裂变)所产生的原动力。○《文汇报》2007.8.1:“1974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核定,◆審核決定。○[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清查之法》:“本年實徵,亦遵照會計核定。”◆补证条目■审核决定。○《文汇报》2008.3.6:“本科院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人数,控制在国家核定的该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以内。”

核雕,◆在果核上雕刻形象的艺术。也指用这种雕刻制成的工艺品。○《人民日报》1993.11.5:“这里品种繁多的工艺美术品名扬海外,核雕便是其中的一种。”○《潍坊晚报》2008.7.2:“长发高俊英还有一手绝活---核雕,她用3年多的时间精雕细刻出205个北京奥运会竞赛项目,并欲把其捐献给北京奥组委。”

核電,◆由原子核能转换成的电能。○《羊城晚报》1989.2.14:“其中秦山核电站明年将并网发电,从而结束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核彈頭(核弹头),◆指作為導彈或炮彈彈頭的原子彈,或導彈彈頭的氫彈。◆补证条目■指作为导弹或炮弹弹头的原子弹,或导弹弹头的氢弹。○《文汇报》2007.7.31:“这一天,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

核彈(核弹),◆原子武器的總稱。包括原子彈、氫彈等。◆补证条目■原子武器的总称。包括原子弹、氢弹等。○《北京晚报》1987.9.13:“这家核工厂每年秘密生产40公斤用于制造核弹的钚。”

核產(核産核产),◆核實產量。如:工廠審計室年終核產是極嚴肅的事。◆补证条目■核实产量。○赵树理《给邵荃麟的信》:“所以每到秋季,核产就成了问题。”○《人民日报》2002.10.28:“再按新的税率计算出农业税及附加,统一填制核产定税到户表。”

核查,◆审查核实;核对检查。○《十月》1981年第3期:“沈巧拿着核查出来的一处运算错误,走到唐天虚面前。”○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经核查属实的便是好百姓,不属实的便拿来做军。”

核辦(核办),◆1.核實辦理。○《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見那稿倒也辦得明白,只那工段的尺丈,購料的堆垛,錢糧的多少,卻空着沒填……那核辦的師爺也不曾填寫。”◆2.猶查辦。○《“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引《申報》:“警廳[朱學騫]聞知,親赴長街向各店勸導無效,旋即分別報告[馬鎮守使][祝道尹]請示核辦。”

果核,◆果實中心包裹種子的硬殼部分。◆补证条目■果实中心包裹种子的硬壳部分。○刘心武《心灵体操·埋果核》:“家里无论吃什么水果,剩下的果核,他总要挑出肥大茁实的,晾干后,就往花盆里埋,出了苗的,有的留在花盆里长,有的移到宿舍大院旷地上。”○《文汇报》2007.2.27:“在中学课本里,《核舟记》所述核舟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果核雕刻工艺品的代表作。”

骨結核(骨结核),◆病名。由結核杆菌侵入骨組織引起,症狀是局部疼痛、肌肉收縮、機能障礙、局部變形,並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貧血、盜汗、發熱等。中醫叫骨癆。

根核,◆見“根荄”。

復核(\复核,◆再次審查核對或核定。如:把報告裏面的數字覆核一下。如: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對死刑案件進行復核。

丁香核,◆荔枝良種。核小如丁香,故稱。○[宋][黃庭堅]《望遠行》詞:“且與一班半點,只怕你沒丁香核。”題注:“[馬湖]出丁香核荔枝。”○[清][厲荃]《事物异名錄‧果蓏‧丁香子》引《開元遺事》:“[明皇]命方士,以藥傅荔枝根,得核小,宮人呼為丁香子。”

典核,◆1.典雅而確實。○《明史‧朱升傳》:“大封功臣,制詞多[升]撰,時稱典核。”◆2.確實而有根據。○《四庫全書總目‧雜家六‧齊東野語》:“此書以《齊東野語》名,本其父志也。中頗考正古義,皆極典核。”

地核,◆從2900公里深處開始的地球中心部分。

丹核,◆指傳說中的仙桃。○[明][何景明]《方朔圖》詩:“玉盤春不獻,丹核代長存。”

查核(\查覈),◆亦作“查覈”。◆查對核實。○[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當堂查覈,昭然支派豈朦朧。”○《紅樓夢》第九四回:“[賈政]正要下班,因堂上發下兩省城工估銷冊子,立刻要查核,一時不能回家。”○[清][昭槤]《嘯亭雜錄‧李毓昌》:“[淮安]報水災,大吏遣公往查核。”◆补证条目■查对核实。○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八:“隆慶時,户部尚書張守直言:‘……且九邊去虜有遠近,兵事有緩急,豈必盡煩内帑然後足用?宜令廷臣酌議減省,不得過歲入常數之外,臣亦移文督府,俾以歲用實數報部,臣具籍以進。’按此事至今益爲濫費,必不可不一查核者。”○《文汇报》2008.3.4:“先生帮忙查核后书写在纸条上寄我,并告我使用相关工具书的方法。”

參核(\参核,◆參校核對。○[清][夏燮]《中西紀事‧通番之始》:“今參核《明史》及中外紀載之書,著其可考者於左。”○[吳稚暉]《書<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後》:“所謂一切名詞,與其穿鑿譯義,徒為晦拙,不若譯音,而參核西文,尚有對照之功用。”

博核(\博覈),◆廣泛地查考。○[清][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作詩亦須識字……[唐]人不尋出處,不誇字學,而犯此者百無一二。○[宋]人以博核見長,偏於此多誤。”

冰核兒(冰核儿),◆亦作“冰胡兒”。◆供暑天食用的潔凈小冰塊。○[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冰胡兒》:“京師暑伏以後,則寒賤之子擔冰吆賣,曰冰胡兒。胡者核也。”

亥「絯」001

絯蔽,◆束縛壅蔽。○[李大釗]《民彝與政治》:“蓋嘗遠稽列國,近證宗邦,知民彝之絯蔽,自由之屈束,每於歷史傳說、往哲前賢,積久累厚之群為尤甚焉。”

亥「輆」001

輆沭,◆古國名。○《墨子‧節葬下》:“昔者[越]之東,有[輆沭]之國者,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

亥「駭」103

2022-02-08 08:51·语料汇总

振駭(振骇),◆1.驚恐。○[漢][王粲]《羽獵賦》:“禽獸振駭,魂亡氣奪。”◆2.搖蕩得駭人。○《晉書‧隱逸傳‧夏統》:“[統]乃操柂正櫓,折旋中流……於是風波振駭,雲霧杳冥。”

魚駭(鱼骇),◆謂魚受驚駭。形容驚恐退卻。○[晉][陶潛]《感士不遇賦》:“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魏書‧蕭衍傳》:“非直[三吳]鼠面,一麾魚駭。”

游心駭耳(游心骇耳),◆發人遐想,動人聽聞。○《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可以覽觀揚意,以示後世好事者讀之,以游心駭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清][袁枚]《<新齊諧>序》:“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採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也。”

逸駭(逸骇),◆迅疾升起。

邑駭(邑骇),◆恐懼不安。○[晉][郭璞]《山海經圖贊‧東山經‧朱獳》:“朱獳無奇,見則邑駭。”

疑駭(疑骇),◆疑懼;驚駭。○《北史‧齊紀中‧文宣帝》:“[武定]五年,[神武]崩,猶祕凶事,眾情疑駭。”○[宋][曾鞏]《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閑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狀》:“臣既到任,屬所部之內,寇孽遺類,往往尚聚山谷。居人未寧,遠近疑駭。”○[明][沈德符]《野獲編‧禨祥‧土木之禍咎徵》:“其年三月,進士傳臚,適狀元[彭時]以假寐不至,殿廷相顧疑駭,謂龍首忽失,是何祥也?”

響駭(响骇),◆猶震驚。○[晉][陸雲]《南征賦》:“士憑威而響駭,馬歔天而景淩。”

威駭(威骇),◆震懾;驚擾。○《易‧震》“勿逐,七日得”[三國][魏][王弼]注:“震之為義,威駭怠懈,肅整惰慢者也。”○[郭沫若]《北伐途次》二三:“飛機的威駭沒有用處,繼起的便是炸城。”○[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一章:“故事是一個或一群人感到了不便,經到了痛苦,遇到了危難,受到了威駭之後所不能不做的一種應付。”

危駭(危骇),◆惶恐驚駭。○《晉書‧苻生載記》:“宗室、勳舊、親戚、忠良殺害略盡,王公在位者悉以疾告歸,人情危駭,道路以目。”○《舊唐書‧辛替否傳》:“當今疆埸危駭,倉廩空虛。”○[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四節:“[竇建德]被阻不能前進,軍心危駭,將帥以下都想回[洺州]。”

跳駭(跳骇),◆驚駭逃竄。○《文選‧宋玉<高唐賦>》:“猛獸驚而跳駭兮,妄奔走而馳邁。”○[劉良]注:“禽獸聞水聲皆驚駭奔竄。”

嘆駭(叹骇,◆贊嘆駭異。○[唐][沈既濟]《任氏傳》:“眾君子聞[任氏]之事,共深嘆駭,因請[既濟]傳之,以志異云。”○《新唐書‧郭震傳》:“十六,與[薛稷]、[趙彥昭]同為太學生,家嘗送資錢四十萬,會有縗服者叩門,自言‘五世未葬,願假以治喪’。○[元振]舉與之,無少吝,一不質名氏。○[稷]等嘆駭。”○[宋][王安石]《與郭祥正太傅書》之一:“示及詩篇,壯麗俊偉,乃能至此,良以嘆駭也,輒留巾匭,永以為玩。”

鼠駭(鼠骇),◆像鼠一樣驚慌、懼怕。○[唐][柳宗元]《劍門銘》:“蟻潰鼠駭,險無以固,收奪利也,以須王師。”

獸駭(兽骇),◆野獸驚竄。亦以形容慌亂狀。○《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杜牧]注:“凡敵欲覆我,必由他道險阻林木之中,故驅起伏獸駭逸也。”○《三國志‧蜀志‧譙周傳》:“當[秦]罷侯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歲改主,或月易公,鳥驚獸駭,莫知所從。”○[清][昭槤]《嘯亭雜錄‧花老虎》:“[苗]匪既知王持重不戰,乃獸駭豕突。”

殺雞駭猴(杀鸡骇猴),◆比喻懲罰一人以恐嚇或警戒其他人。○《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俗話說得好,叫做‘殺雞駭猴’,拏雞子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亦作“殺雞嚇猴”。○《袁世凱演義》第二回:“[光緒]因朝廷守舊大臣抗拒他的命令,百般阻撓新政,正在氣頭上,便采取‘殺雞嚇猴’的手段,傳旨革去[文悌]的御史之職。”

驅駭(驱骇),◆奔走驚駭。○《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閭閻之議,以意裁處,而使匠宰失位,眾人驅駭,欲風俗清靜,其可得乎?”

傾駭(倾骇),◆驚駭。○《史記‧大宛列傳》:“見[漢]之廣大,傾駭之。”○[唐][韓愈]《謝自然詩》:“觀者徒傾駭,躑躅詎敢前。”○[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孫中山]《上李鴻章書》:“民習於所知,雖有更革,必無傾駭,成效一見,爭相樂從。”

侵駭(侵骇),◆因入侵而驚擾。○[南朝][梁][任昉]《奏彈曹景宗》:“疆埸侵駭,職是之由。不有嚴刑,誅賞安置。”

奇駭(奇骇),◆非常驚異;奇特驚人。○[唐][薛用弱]《集异記‧韋宥》:“[宥]即拔蘆伸絃,其長倍尋。則試,縱之,應手復結。○[宥]奇駭,因置於懷。”○[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三》:“其形神笑語逼真,令人奇駭。”○[康有為]《大同書》戊部第一章:“此天下最奇駭、不公、不平之事,不可解之理矣!”

鳥驚魚駭(鸟惊鱼骇),◆像鳥、魚那種受驚的樣子。○[明][張居正]《答蜀中開府譚二華書》:“[蜀]地巖鄰番,其民獷悍易動,大抵綏之則靖,擾之則亂,怠則頓網詭銜,急則鳥驚魚駭。”

鳥驚獸駭,◆如同鸟兽受惊的样子。○《三国志·蜀志·谯周传》:“當秦罷侯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歲改主,或月易公,鳥驚獸駭,莫知所從。”

目駭魂摇,◆形容所见情景令人十分惊怕,心神不定。○明沈璟《坠钗记·舟遁》:“怕初乘輕棹,目駭魂摇。”

鹿駭(鹿骇),◆比喻人們驚惶紛擾的樣子。鹿性易驚,故言。○[漢][桓寬]《鹽鐵論‧險固》:“如此,則中國無狗吠之警,而邊境無鹿駭狼顧之憂唉。”○[南朝][梁][陸倕]《石闕銘》:“忘茲鹿駭,息此狼顧。”○[唐][獨孤及]《故御史中丞盧奕謚議》:“[天寶]十四載,[洛陽]覆沒。于時東州人士,狼狽鹿駭。”

龍戰魚駭(龙战鱼骇),◆喻戰爭激烈。○《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以視[建武]元年以後,十二年以前,龍戰魚駭,蓋不侔矣。”

可駭(可骇),◆令人驚訝;令人震驚。舊題[唐][柳宗元]《龍城錄‧李太白得仙》:“道士於碧霧中跨赤虯而去,[太白]聳身健步追及,共乘之而東去,此亦可駭也。”○[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由於戰爭破壞,人口遭受可駭的損失。”

驚愚駭俗(惊愚骇俗),◆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驚。○[清][李紱]《裕州觀禱雨》詩:“神或附人稱馬子,驚愚駭俗走相使。”◆补证条目■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惊。○宋梅尧臣《庙子湾辞》诗:“穹魚大膪非爾儔,奚必區區此汴溝。驚愚駭俗得肴羞,去就當決何遲留?”

驚心駭神(惊心骇神),◆謂內心感到十分震驚。○《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護彌]曰:‘佛者不是凡人……弈葉尊榮,蓋鸞鳳之苗嫡。’[須達]聞說,驚心駭神,渴仰之情,不離心腑。”

驚心駭目(惊心骇目),◆同“驚心駭矚”。◆《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憶昭樓洪楊奏稿》:“連日[寶山]兵勇陸續回[蘇],昨穿城走者數十人……[孫邑尊]訊供後,轉送撫憲,傳詢押解回[滬],眾各驚心駭目。”○[達時]《夫巳氏之支那觀》:“爰就所言,略加評語。不學如余,固不能直揭其隱,亦聊為讀者驚心駭目,不為所惑之一助云爾。”

驚世駭俗(惊世骇俗),◆亦作“驚世震俗”。◆因言行異於尋常而使世俗震驚。○[宋][王安石]《餘姚縣海塘記》:“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為,而其所謂能者,務出奇為聲威,以驚世震俗。”○[明][劉基]《賈性之市德齋記》:“隱不必廢其身,醜其名,而後為隱者也……沈湎于酒,不衣冠而處,隱之亂者也。是皆為驚世駭俗,而有害於道。”○[清][曾國藩]《覆劉霞仙中丞書》:“古者祭祀必有主婦……自[陽侯]殺[繆侯]而大饗,廢夫人之禮。後世若以主婦承祭,則驚世駭俗。”◆补证条目■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世俗震惊。○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臣聞有非常之人,然後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計,舉常事以應之者,不待智者而後知其不濟也。前史有言:‘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古之英豪豈樂於驚世駭俗哉!”○宋王柏《朋友服议》:“子創此服,豈不驚世駭俗,人將指爲怪民矣。”○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第一部第八章:“他也知道,他们父子的名声不好,必得做一件惊世骇俗、大有功于乡邦的奇行伟举,才能遮掩得许多劣迹,令人刮目相看。”

驚世駭目(惊世骇目),◆謂使世人見而驚奇。○[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二》:“律詩之作,用字平側,世固有定體,眾共守之。然不若時用變體,如兵之出奇,變化無窮,以驚世駭目。”

驚見駭聞(惊见骇闻),◆見“驚耳駭目”。

驚駭(惊骇),◆亦作“驚駴”。◆1.驚慌害怕。○[漢][王逸]《九思‧怨上》:“鳥獸兮驚駭,相從兮宿棲。”○[唐][元稹]《鶯鶯傳》:“數夕,[張君]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女子搖手曰:‘吾居此久矣,君不見耳,今偶避不及,何驚駭乃爾!’”[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定國]([李定國])坐山顛,聞信砲失序,驚駴。”○[沈從文]《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小船就在水面胡亂顛簸,一個無經驗的孩子擔心會掉到水中去,必驚駭得大哭不已。”◆2.使驚慌害怕。○《詩‧小雅‧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漢][鄭玄]箋:“鴛鴦休息於梁,明王之時,人不驚駭,歛其左翼,以右翼掩之,自若無恐懼。”○《史記‧吳王濞列傳》:“臣[卬]奉法不謹,驚駭百姓,乃苦將軍遠道至於窮國,敢請菹醢之罪。”○[明][烏斯道]《月夜彈琴記》:“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將命六丁取之,未免隨以風雷,驚駭先聖。”

驚風駭浪(惊风骇浪),◆喻使世俗震動、極不尋常。○《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把一樁驚風駭浪的大案,辦得來雲過天空!”

驚耳駭目(惊耳骇目),◆耳聞目見後內心震驚。○[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須臾,雲晦雷發,驚耳駭目。”○[唐][殷璠]《河岳英靈集‧王昌齡》:“又‘長亭酒未醒,千里風動地’,‘天仗森森練雪擬,身騎駿馬白鷹臂’,斯並驚耳駭目。”亦作“驚見駭聞”。○[清][劉大櫆]《與王君書》:“以故凡厥所有,皆與世齟齬,祇可自娛,不堪共質。間嘗出以示人,驚見駭聞,非怒則笑。”

雞駭(鸡骇),◆犀角名。○《戰國策‧楚策一》:“乃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鮑彪]注引[葛洪]《抱朴子》:“通天犀中有一白理如絲,置米其上以飼,雞見之驚,故名‘駭雞犀’。”○[王念孫]《讀書雜志‧戰國策二》“雞駭”:“雞駭之犀,當為駭雞之犀。”○[晉][傅咸]《<犀鉤銘>序》:“世稱雞駭之犀。聞之父常侍曰:‘犀之美者有光,雞見影而驚,故曰駭雞。’”

機駭(机骇),◆弩機突然觸發。比喻迅疾。○《文選‧揚雄<長楊賦>》:“汾沄沸渭,雲合電發。猋騰波流,機駭蜂軼。”○[李善]注:“機駭蜂軼,言其疾也。”○[唐][喬林]《鶺鴒賦》:“電瞥機駭,火馳風趨。”

魂驚魄駭,◆犹魂惊魄落。形容极度惊恐。○明沈璟《坠钗记·闹钗》:“魂驚魄駭,魂驚魄駭。官人不在,我登東上崖,頃刻娘行誰拐?”○明周朝俊《红梅记·脱难》:“魂驚魄駭,見鉏麑持刀入來。惡狠狠欲害書生,不争時走閃亭臺。”

皇駭(皇骇),◆驚慌;恐懼。皇,通“惶”。○[宋][葉適]《張令人墓志銘》:“某所行李有盜,家人皇駭。”○[宋][張唐英]《蜀檮杌》卷上:“[莊宗]遣[興慶宮]使[魏王繼岌],樞密使[郭崇韜]來伐,中外皇駭。”○[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夏雪》:“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蘇州]大雪,百姓皇駭。”○[王闓運]《詔建定興鹿壯節祠碑》:“會督撫來援,疑君虛張,罷遣救兵,奪其郡符,七城皇駭,三叛踊躍。”

環駭(环骇),◆謂四面驟起。○[唐][歐陽詹]《福州南澗寺上方石像記》:“忽騰雲旁湧,驟雨來集,驚飆環駭,匉訇杳冥。”

歡駭(欢骇),◆驚喜。○《新唐書‧文藝傳下‧吳融》:“群臣稱賀,[融]最先至。于時左右歡駭。”

駭狀殊形(骇状殊形),◆猶言奇形怪狀。○[清][祝德麟]《海嘯》詩:“[陽侯]拜,[天吳]舞,駭狀殊形不可數。”

駭政(骇政),◆謂民心不安於政命。○《荀子‧王制》:“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楊倞]注:“駭政,不安上之政也。”

駭異(骇异),◆亦作“駴異”。◆驚異。○[晉][干寶]《搜神記》卷一:“[猛]乃以手中白羽扇畫江水,橫流,遂成陸路,徐行而過。過訖,水復。觀者駭異。”○《舊唐書‧杜讓能傳》:“雖知深奧,罕測津涯,亦聞駭異群情,頗是喧騰眾口。”○[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續幸存錄》:“[姜忠愨]與[馬]([馬士英])忿爭朝堂,則謂兩相哄朝,為千古絕可駴異之事。”○[魯迅]《書信集‧致韋素園》:“他見我一個人住在樓上,很駭异。”

駭疑(骇疑),◆驚恐疑懼。○[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續黃粱》:“覺頭墮地作聲,魂方駭疑,即有二鬼來,反接其手,驅之行。”○[清][吳俊]《過石灣感上年捕大盜何德廣事》詩:“兵凶忌嘗試,行速滋駭疑。”

駭形(骇形),◆謂形骸變化。○《莊子‧大宗師》:“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郭象]注:“以變化為形之駭動耳,故不以死生損累其心。”○[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書》:“潛謝不住,豈非自生入死,自有入無之謂乎。故其言曰,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憤死。”

駭心動目(骇心动目),◆猶言驚心動目。○[宋][蘇軾]《順濟王廟新獲石砮記》:“傳觀左右,失手墜於江中,乃禱於神,願復得之,當藏之廟中,為往來者駭心動目詭異之觀。”

駭心(骇心),◆猶驚心。○[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猶鈴鐸警耳,鍾鼓駭心。”

駭犀劍(骇犀剑),◆劍名。○《東觀漢記‧陳導》:“[光武]賜[陳導]駭犀劍。”○《太平御覽》卷三四二引《東觀漢記》:“[光武]有駭犀之劍,以賜[陳遵]。”

駭聞(骇闻),◆猶言駭人聽聞。○[宋][范成大]《判命坡》詩:“[鑽天嶺]上已飛魂,[判命坡]前更駭聞。”

駭突(骇突),◆驚駭奔沖。○[宋][謝翱]《宋鐃歌鼓吹曲‧右征黎》:“獸窮駭突,死卒以煬。”

駭痛(骇痛),◆驚駭痛切。○[清][俞正燮]《癸巳類稿‧緬甸東北兩路地形考》:“[曩占]駭痛,逃歸[孟艮]。”

駭跳(骇跳),◆暴跳。形容暴戾。○[嚴復]等《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於是乎有豪傑之士,析木以為箠,摩石以為刃,以戰勝於猙獰駭跳之倫,得以食其肉而衣其皮。”

駭嘆(骇叹,◆見“駭歎”。

駭俗(骇俗),◆亦作“駴俗”。◆震驚世俗。○[宋][黃庭堅]《放言》詩之三:“智人不駭俗,同朝皆用事。”○《明史‧陳潛夫傳》:“家貧落魄,好大言以駴俗。”○[清][劉大櫆]《方府君墓銘》:“雖士之修身潔行,非以謏聞而駭俗,不吾知則亦已矣。”○[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直抒所見,雖多駭俗之論,而毅然不顧,此真有契於四依之真諦矣。”

駭水(骇水),◆指奔騰的水流。○《文選‧木華<海賦>》:“驚浪雷奔,駭水迸集。”○[張銑]注:“驚散如雷奔也。駭,亦驚也。”

駭世(骇世),◆震驚當世。○[唐][劉禹錫]《因論‧原力》:“異哉,果以力駭世而聞於上也。”○[康有為]《大同書》戊部第一章:“譬如在[印度]會首陀齊婆羅門創義之時,原為駭世之舉動。乃今也拔擢男子之寒畯而全遺女子之秀彥,是於矯俗升平之義,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駭神(骇神),◆心神感到震驚。○[三國][魏][嵇康]《琴賦》:“竦眾聽而駭神,料殊功而比操。”

駭色(骇色),◆驚恐的臉色。○《尚書大傳》卷二:“[伯禽]與[康叔]見[周公],三見而三答之,[康叔]有駭色。”

駭人聞聽(骇人闻听),◆見“駭人聽聞”。

駭人聞見(骇人闻见),◆見“駭人視聽”。

駭人聽聞(骇人听闻),◆使人聽了非常震驚。○[明][文秉]《先撥志始》卷下:“奇貪異穢,駭人聽聞。”○[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梨花》:“梨花之事,新奇怪異,駭人聽聞久矣。”○[峻青]《秋色賦‧女英雄孫玉敏》:“和[日]寇的血腥蹂躪的同時,也發生了幾件駭人聽聞的奇事。”亦作“駭人聞聽”。○《豆棚閑話‧小乞兒真心孝義》:“﹝[吳賢]﹞忽一日仰天而歎,說出一句駭人聞聽之言,道人生天地間,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願做卑田乞兒,若做個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無之人,有何用處?”◆补证条目■亦作“駭人聞聽”。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宋朱熹《答詹帅书》之三:“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聞聽,壞人心術。”

駭人視聽(骇人视听),◆使人目見耳聞感到震驚。○《隋書‧王劭傳》:“或文詞鄙野,或不軌不物,駭人視聽,大為有識所嗤鄙。”○[宋][安燾]等《<周書>序》:“唯府兵之設,斂千歲已散之民而係之兵,庶幾得[三代]之遺意,能不駭人視聽以就其事,而效見於後世。”亦作“駭人聞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駭人(骇人),◆驚人。○《呂氏春秋‧遇合》:“與師伐[陳]三月然後喪,惡足以駭人,言足以喪國。”○[高誘]注:“讎麋貌惡,足以驚人。”○[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五章:“剛剛走到村口,一幅駭人的景象,又把人們驚呆了。”

駭擾(骇扰),◆驚慌騷亂。○《晉書‧姚興載記下》:“禁兵見[興],喜躍,貫甲赴賊,賊眾駭擾。”○《隋書‧天文志中》:“三日,拂樞動亂,駭擾無調時。”○《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今出其不意,大軍猝至,彼必駭擾,不知所為,擒之必矣。”

駭然(骇然),◆驚訝的樣子。○[宋][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於其外,而駭然以驚。”○《三國演義》第十八回:“[性]不及隄防,早被一鎗搠透面門,死於馬下。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洪深]《香稻米》第二幕:“大家聽了駭然,半晌無語。”

駭奇(骇奇),◆亦作“駴奇”。◆驚奇。○[清]李霨《舟發浦城》詩:“駴奇豫初覽,過險怕縷述。”

駭魄驚魂,◆形容内心十分震惊。○明沈璟《义侠记·解梦》:“夢田間種玉光潤,分明照曜寒門,手掌上珠胎滚。猛可裏日光引得珠玉混,使愁人駭魄驚魂。”又:“奴身已如風引,也化作一隻青鸞同飛奮。上雲霄我也駭魄驚魂。”

駭怒(骇怒),◆猶震怒。○[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四:“[文忠]益歎駭,異時為侍從,因為[仁宗]道其事,[仁宗]駭怒,欲奪[良孫]官。”○[清][嚴有禧]《漱華隨筆‧人輿》:“[張弘靖]以宰相鎮[幽州],用人輿出入,將士創見駭怒。”

駭目振心(骇目振心),◆見“駭目驚心”。

駭目驚心(骇目惊心),◆使人見到非常震驚。○[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修鱗》:“平地水深數丈,樹頭牽夫藻荇,舵尾壓於樓臺,駭目驚心,聲如萬馬。”○《三俠五義》第三八回:“﹝[包興]﹞不覺駭目驚心,失聲道:‘哎喲……這是那裏來的刀。’”亦作“駭目振心”。○[陳田]《明詩紀事丁籤‧何景明》:“一以為霆驚電煜,駭目振心;一以為落日明霞,餘暉映遠。”◆补证条目■使人见到非常震惊。○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张怀瓘〈文字论〉》:“如觀之欲其駭目驚心,肅然凛然,殊可畏也。”

駭目(骇目),◆使人看了吃驚。○[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時[河內]郡守,令樂工數百人於車上,皆衣以錦繡,伏廂之牛,蒙以虎皮,及為犀象形狀,觀者駭目。”○[阿英]《洪宣嬌》:“刀術妙速,衣色隱幻,一軍駭目。”

駭亂(骇乱),◆驚恐擾亂。○[晉][劉琨]《與石勒書》:“將軍誕稟雄姿,勇略自然,大呼於紛擾之中,奮臂於駭亂之際。”○《南史‧沈攸之傳》:“今眾軍同舉,而姓號不同,若有耕夫漁父夜相呵叱,便致駭亂,此敗道也。”○[唐][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行狀》:“歸[漢]於締搆之辰,游[梁]於駭亂之際。”

駭鹿(骇鹿),◆1.受驚的鹿。○《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2.猶逐鹿。○《舊唐書‧忠義傳上‧蘇安恒》:“昔[有隋]失馭,小人道長,群雄駭鹿,四海瞻烏。”

駭龍走蛇(骇龙走蛇),◆龍蛇被掠走。形容聲勢浩大。○[梁啟超]《羅蘭夫人傳》:“夫人皆為其主筆,呼風喚雨,警天動地,號神泣鬼,駭龍走蛇,而[法國]中央之氣象一變。”

駭龍(骇龙),◆受驚的魚。○《淮南子‧兵略訓》:“發如秋風,疾如駭龍。”○[高誘]注:“龍,魚也。飛之疾者也。”

駭浪(骇浪),◆洶涌澎湃,令人心驚的浪濤。○[漢][王粲]《浮淮賦》:“凌驚波以高騖,馳駭浪而赴質。”○[唐][杜甫]《奉漢中王手札》詩:“已覺良宵永,何看駭浪翻。”○[清][梅曾亮]《陸母林孺人像贊》:“祁祁守禮,駭浪如砥。”

駭驚(骇惊),◆猶驚駭。○《文選‧左思<吳都賦>》“駭雞之珍”[李善]注引[漢][宋衷]曰:“角有光,雞見而駭驚也。”○《魏書‧蠕蠕傳》:“諸軍至漠南,舍輜重,輕騎齎十五日糧,絕漠討之,[大檀]部落駭驚北走。”○[清][龔自珍]《偽鼎行》:“孺子啜泣相告,隸妾駭驚。”

駭雞犀(骇鸡犀),◆犀角名。○《戰國策‧楚策一》:“乃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王念孫]《讀書雜志‧戰國策二》:“雞駭之犀,當為駭雞之犀。”○《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士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晉][葛洪]《抱樸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徹末,以角盛米,置雞群中,雞欲啄之,未至數寸,即驚卻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為駭雞犀。”○[唐][劉恂]《嶺表錄异》卷中:“又有駭雞犀、辟塵犀、辟水犀、光明犀。此數犀,但聞其說,不可得而見也。”○[元][宋本]《舶上謠送伯庸以番貨事奉使閩浙》之八:“薰陸胡椒膃肭臍,明珠象齒駭雞犀。”

駭雞(骇鸡),◆即駭雞犀。○[晉][左思]《吳都賦》:“其琛賂則琨瑤之阜,銅鍇之垠,火齊之寶,駭雞之珍。”○[唐][歐陽詹]《智達上人水精念珠歌》:“星輝月耀莫之逾,駭雞照乘徒稱殊。”○[唐][元稹]《酬東川李相公十六韻》:“因持駭雞寶,一照濁水昏。”○[唐][李商隱]《為滎陽公謝集賢韋相公狀》:“花犀腰帶一條,右伏蒙仁恩,俯寵行邁,駭雞等貴,畫隼增輝,徒勒萬里之肺肝,愧乏十圍之腰腹。”參見“駭雞犀”。

駭機(骇机),◆突然觸發的弩機。比喻猝發的禍難。語出《後漢書‧皇甫嵩傳》:“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唐][劉禹錫]《謝中書張相公》:“一坐飛語,如衝駭機。”○[宋][陸游]《寄黃龍升老》詩:“世衰道喪士自欺,山林亦復踐駭機。”○[清][錢謙益]《次韻答士龍》之一:“白首孤臣踐駭機,天門夢斷翮猶飛。”

駭呼(骇呼),◆猶掠呼。徐珂《清稗類鈔‧飲食‧中州僧食蛇》:“﹝客﹞既寢,覺胸上蠕蠕,摸之,則蛇也,頓起駭呼。”

駭恨(骇恨),◆吃驚憤恨。○[明][沈德符]《野獲編‧列朝一‧建文君出亡》:“即名士輩亦有明知其偽,而哀其乞憐,為之序論,真可駭恨。”

駭汗(骇汗),◆亦作“駴汗”。◆因驚恐、惶懼而流汗。○[唐][韓愈]《元和聖德詩》:“末乃取[闢],駭汗如寫。”○[宋][梅堯臣]《吳沖卿示和韓持國詩一卷輒以為謝》詩:“一日真物來,駭汗沛且渥。”○[清][吳省欽]《題土番款塞圖》詩:“驚呼駴汗手加額,公神人也誠斯投。”○[鄒韜奮]《萍蹤寄語》五:“[民國]十五年國民軍北伐時代,[荷]屬當局駭汗相告,說這一次[中國]的革命青年真要成功了,對僑胞的態度立刻轉變。”

駭駭(骇骇),◆象聲詞。鼓聲。○[唐][韓愈]《鄆州溪堂詩》:“公以賓燕,其鼓駭駭。”

駭觀(骇观),◆驚奇地觀看。○《太平廣記》卷四一引[唐][包湑]《會昌解頤錄‧黑叟》:“百萬之眾,引頸駭觀,皆言所畫神母,果不及耳。”

駭怪(骇怪),◆驚訝。○《宋書‧殷孝祖傳》:“時賊據[赭圻],[孝祖]將進攻之,與大統[王玄謨]別,悲不自勝,眾並駭怪。”○[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劉姓》:“桃初實,子往攀摘,[劉]怒驅之,指為己有。子啼而告諸父,父方駭怪,[劉]已詬罵在門,且言將訟。”○[茅盾]《追求》一:“有多少件事使人痛哭流涕,又有多少件事使人驚疑駭怪,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

駭服(骇服),◆亦作“駴服”。◆驚佩;驚訝誠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嘗筭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筭,一轉便決,眾咸駭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又改[元用]謬誤四五處,置筆他語,略無矜色,[元用]駭服。”○《金史‧張中彥傳》:“[中彥]手製小舟纔數寸許,不假膠漆而首尾自相鉤帶,謂之‘鼓子卯’,諸臣無不駭服,其智巧如此。”○[清][張岱]《陶庵夢憶‧紹興琴派》:“余曾與[本吾]、[紫翔]、[爾韜]取琴四張彈之,如出一手,聽者駴服。”

駭耳(骇耳),◆使人聽後感到震驚。○《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鏗鎗闛鞈,洞心駭耳。”○[李周翰]注:“言可通心驚耳。”○《文選‧馬融<長笛賦>》:“然後少息暫怠,雜弄間奏,易聽駭耳,有所搖演。”○[張銑]注:“換易舊聽,驚營其耳。”○《後漢書‧盧植傳論》:“夫蜂蠆起懷,雷霆駭耳,雖[賁]、[育]、[荊]、[諸]之倫,未有不冘豫奪常者也。”

駭動(骇动),◆驚動。○《三國志‧蜀志‧秦宓傳》:“震驚鄰國,駭動四方。”○[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十:“[曹瑋]帥[秦州],當[趙德明]叛,邊庭駭動。”

駭電(骇电),◆亦作“駴電”。◆驚人的電光。常形容快速無比。○[漢][劉向]《九嘆‧遠游》:“凌驚雷以軼駭電兮,綴鬼谷於北辰。”○《北堂書鈔》卷一一八引《淮南子》:“發如猋風,疾如駭電。”○[唐][駱賓王]《上兗州崔長史啟》:“側聞[豐城]戢耀,駭電之輝俄剖;[沙丘]踠跡,躡雲之轡載馳。”○[清][施閏章]《神船詞》:“驚雷駴電紛縱橫,桂楫蘭舟平地行。”

駭膽(骇胆),◆猶驚心。○[漢][桓寬]《鹽鐵論‧西域》:“[宛]舉國以降,效其器物,致其寶馬,[烏孫]之屬駭膽,請為臣妾。”○[唐][李白]《鳴皋歌送岑徵君》:“危柯振石,駭膽慄魄。”○[明][劉基]《松風閣記(一)》:“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駭膽而驚心。”

怪駭(怪骇),◆驚恐,驚訝。○[宋][司馬光]《留吳奎札子》:“其罰太重,能不怪駭。”○[元][劉祁]《歸潛志》卷十:“士皆安卑習陋久矣,一旦見有軒昂峭異者,其怪駭宜哉!”[康濯]《東方紅》第十四章六:“[永慶]實在怪駭得楞睜睜說不出話來!”

鼓駭(鼓骇),◆鼓聲震響。○[漢][馬融]《廣成頌》:“鼓駭舉爵,鐘鳴既觴。”

蜂駭(蜂骇),◆猶蜂起。○《文選‧陸機<辨亡論上>》:“皇綱弛紊,王室遂卑,於是群雄蜂駭,義兵四合。”○[李善]注:“《廣雅》曰:駭,起也。”○[唐][陳子昂]《諫雅州討生羌書》:“今且無罪受戮,其怨必甚;怨甚懼誅,必蜂駭[西山]。”

風激電駭(风激电骇),◆見“風激電飛”。

動心駭聽,◆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謝鎮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過有所通,爲謝標榜諸義,作數百語。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

洞心駭目(洞心骇目),◆形容使人驚異。○[宋][楊萬里]《答周監丞》:“‘濯龍’二大字,洞心駭目,得未曾有。”○[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內監‧內廷豢畜》:“大內自畜虎豹諸奇獸外,又有百鳥房,則海外珍禽靡所不備,真足洞心駭目。”○[清][盧文弨]《<游宦紀聞>跋》:“初不知異聞之有錄也。一日出示,余洞心駭目,多聞所未聞者。”

洞心駭耳(洞心骇耳),◆形容使人震驚。

電駭(电骇),◆指閃電。比喻迅猛。○[漢][蔡邕]《釋誨》:“電駭風馳,霧散雲披,變詐乖詭,以合時宜。”○[晉][張協]《七命》:“氣盛怒發,星飛電駭,志陵九州,勢越四海。”

蕩駭(荡骇),◆震驚。○《晉書‧阮種傳》:“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詐,侵侮邊夷;或干賞啗利,妄加討戮。是以群醜蕩駭,緣間而動。”○[唐][趙冬曦]《三門賦》:“大河瀰漫,上應天漢……奔濤迅澓,紛其蕩駭。”

吃駭,◆吃惊,害怕。○明周朝俊《红梅记·脱难》:“待説出怕君心吃駭,我只得自癡呆。”

波駭雲屬(波骇云属),◆猶波屬雲委。○《北齊書‧文苑傳序》:“至夫[游][夏]以文詞擅美,[顏回]則庶幾將聖,[屈][宋]所以後塵,[卿][雲]未能輟簡。於是辭人才子,波駭雲屬。”參見“波屬雲委”。

波駭(波骇),◆以物擊水,一波動,眾波隨而擾動。比喻受到驚擾震動。○《後漢書‧楊琁傳》:“﹝[楊琁]﹞因使後車弓弩亂發,鉦鼓鳴震。群盜波駭破散,追逐傷斬無數。”○《宋書‧劉敬宣傳》:“今我往勞困,彼來甚逸。若忽使師行不利,人情波駭,大勢挫衄。”○《南史‧蕭允傳》:“時寇賊縱橫,百姓波駭,[允]獨不行。”

變駭(变骇),◆使驚駭而變色。○《韓詩外傳》卷十:“苟如子之方,譬如以管窺天,以錐刺地,所窺者大,所見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如子之方豈足以變駭童子哉?”

亥「孩」064

2022-01-30 09:14·语料汇总

嬰孩(婴孩),◆幼兒。○《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唐][方干]《送道人歸舊岩》詩:“目睹嬰孩成老叟,手栽松柏有枯枝。”○[宋][蘇軾]《種松得徠字》詩:“山僧老無子,養護如嬰孩。”○[冰心]《寄小讀者》十一:“想起一千九百二十三年前,一個純潔的嬰孩,今夜出世。”

遺孩(遗孩),◆猶遺孤。○《三寶太監西洋記》第三回:“據狀[金某]之死,雖有疑無傷可驗;遺孩之生,雖無母有息當全。”○[明][何景明]《寡婦賦》序:“而寡嫂懷保遺孩,煢煢在疚,且訓其長,雅志自厲,庶以不殄兄之義問矣。”

血孩,◆指初生嬰兒。○《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支助]料是分娩之期,去尋[得貴]說道:‘我要合補藥,必用一血孩子。你主母今當臨月,生下孩子,必然不養,或男或女,可將來送我。’”○《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邵氏]﹞只得取出四十兩銀子,教[得貴]拿去與那光棍贖取血孩,背地埋藏,以絕禍根。”

小孩子,◆見“小孩”。

小孩,◆亦作“小孩子”。◆1.兒童;幼兒。○[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陳嶠]數舉不遂,暮年獲一第,﹞至新婚,近八十矣,合巹之夕……自成一章,其末曰:‘[彭祖]尚聞年八百,[陳郎]猶是小孩兒。’座客皆絕倒。”○《前漢書評話》卷下:“[呂]女閑步至後園,見一小孩兒耍。”○[蔣光慈]《夢中的疑境》詩:“從那邊走來一個小孩子,真正的可愛啊!”[謝覺哉]《由一個階級變到另一個階級》:“我也去過[鄜縣],那是嚴冬時候,[張村驛]、[黑水寺]等處,還有小孩在溝裏捉魚。”◆2.年幼或年輕的子女。○《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梅氏]道:‘說那裏話!奴家也是儒門之女,婦人從一而終,況又有了這小孩兒,怎割捨得拋他?’”[李準]《李雙雙小傳》二:“二則是[雙雙]也有了小孩,脾氣也大起來。”◆3.泛指未成年的人。有時也用作年輕人對長輩的自稱。○《紅樓夢》第五二回:“我們只疑惑[邢姑娘]的丫頭,本來又窮,只怕小孩子家沒見過,拿起來是有的。”○[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三:“[三魁]道:‘嬸嬸忙了半天還沒動嘴,我們小孩子,怎麼能先吃?’”◆补证条目■亦称“小孩子”。■儿童;幼儿。○唐陈峤《自赋催妆诗》:“彭祖尚聞年八百,陳郎猶是小孩兒。”◆泛指未成年的人。有时也用作年轻人对长辈的自称。○清康熙五十二年《内务府总管赫奕奏请补放杭州织造处物林达缺折》:“又問曹顒,答称:我年輕,是小孩子,剛被放爲彼處官員,看得桑額色當差年久等語。”

香孩兒營(香孩儿营),◆指[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地[河南][洛陽][夾馬營]。○[宋][孔平仲]《孔氏談苑‧香孩兒營》:“[江鄰幾]云:[藝祖]載誕,營中三日香,人莫不驚異。至今[洛]中人呼[應天禪院]為[香孩兒營]。”

香孩兒,◆指宋太祖赵匡胤。○题明熊开元《击筑馀音·钧天奏》曲:“還有那香孩兒結相知幾老,便向那陳橋古驛换黄袍。”参见“香孩兒營”。

下次孩兒(下次孩儿),◆猶言下次小的。指僕役。○[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摺:“下次孩兒每安排下茶飯,則怕千戶來也。”○[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三摺:“將鑰匙來,着下次孩兒每取衣服去。”

童孩,◆幼小。○[唐][蘇頲]《蜀城哭臺州樂安少府》詩:“師儒昔訓獎,仲季時童孩。”○[明][方孝孺]《茹茶齋記》:“若予者,眇在童孩之中,而尊親頓已凋逝。”

提孩,◆幼兒,兒童。○[唐][韓愈]《詠雪贈張籍》:“莫煩相屬和,傳示及提孩。”○[陳毅]《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胸無城府,光風霽月,令我憶君之天真有如提孩。”

桃孩,◆陰陽神名。道教指人體命門臍宮神名。○《黃庭內景經‧脾長》:“[桃孩][合延]生[華芒]。”○[梁丘子]注:“[桃孩],陰陽神名,亦名[伯桃]。○《仙經》曰:‘命門臍宮中有大君,名[桃孩],字[合延]。’”

台孩,◆形容器宇軒昂,精神煥發。○[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都不到怎大小身材,暢好台孩,舉止沒俗態。”○《元人雜劇鉤沉‧王實甫<絲竹芙蓉亭>》:“你這般假古憋,喬身分,粧些台孩。”

胎孩,◆板起面孔,表示莊嚴的樣子。引申為威嚴,有氣概。○[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五摺:“一個個志氣胸懷,馬上胎孩。”○[明][康海]《王蘭卿》第四摺:“出身在柳陌花街,做出來倜儻胎孩。”◆补义条目■安详;自然可爱。○《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小鴉兒〕在那酒爐上點起燈來,拿到跟前看了一看,只見唐氏睡得那樣胎孩。”

私孩子,◆猶言私生子。○《安徽婦女歌謠‧訴苦歌》:“蒲蒲丁,起苔子,寡婦領個私孩子。”參見“私生子”。◆补证条目■犹言私生子。○《醒世姻缘传》第五六回:“〔素姐〕又叫狄周媳婦趕上攔阻他。不惟不肯回來,且説:‘你叫他休要扯淡,情管替他兒生不下私孩子。’”○《绿野仙踪》第五八回:“他就想道‘不是埋東西,定是埋私孩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那鄉下人〕才説道:‘真真氣煞人!今天那賤人忽然嚷起肚子痛來,嚷了箇神嚎鬼哭……二先生和我扶了乩,開了箇甚麽生化湯來,我忙着去撮了兩服,趕到家去,一氣一個死,原來他的肚子痛不是病,趕我到了家時,他的私孩子已經下地了!’”

耍孩兒(耍孩儿),◆1.民間曲調名。五十四字,平仄通協。○[明]人選輯《玉谷調簧》中收二十餘首。2.地方戲曲劇種名。也叫咳咳腔、嗨嗨調。流行於[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一帶。

始孩,◆謂嬰兒剛會笑。○《文選‧潘岳<寡婦賦>》:“孤女藐焉始孩。”○[李善]注:“《孟子》‘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趙岐]曰,孩提,謂二三歲之間,始孩笑可提抱者。○《禮記‧內則》曰,子生三月,孩而名。”

生孩,◆謂剛生下地。○[晉][李密]《陳情事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三十年老娘倒繃孩兒(三十年老娘倒绷孩儿),◆比喻對素所熟習之事一時失手,犯了不該有的錯誤。○[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七:“[苗振]以第四人及第。既而召試館職,一日謁[晏丞相]。○[晏]語之曰:‘君久從吏事,必疏筆硯。今將就試,宜稍溫習也。’[振]率然答曰:‘豈有三十年為老娘而倒繃孩子者乎!’”[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念秧》:“主人俛首曰:‘作老娘三十年,今日倒繃孩兒,亦復何說!’”

乳孩兒(乳孩儿),◆幼孩。○《西游補》第七回:“你自家不敢出頭,倒教三四尺乳孩兒拿着些柴頭木片到俺這裏來祭刀頭!”

棄孩(弃孩),◆棄兒。○[宋][蘇軾]《次韻劉貢父李公擇見寄》之二:“磨刀入谷追窮寇,灑涕循城拾棄孩。”

女孩,◆父母所生的女性孩子。○[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一:“[三仙姑]有個女孩叫[小芹]。”如:他們家的那個女孩長得可真好。◆补证条目■父母所生的女性孩子。○明汤显祖《牡丹亭·圆驾》:“眼前活立着個女孩兒,親爺不認。”

泥孩,◆泥塑娃娃。○[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承平時,[鄜州][田氏]作泥孩兒,名天下,態度無窮。雖京師工效之,莫能及。”○[宋][周必大]《右答李季亨》詩:“卻憶兒童聚嬉戲,爭騎竹馬弄泥孩。”○[清][葆光子]《物妖志‧雜類‧泥孩》:“[宋]時,[臨安]風俗,嬉遊湖上者,競買泥孩鶯哥等物。”

摩孩羅,◆见“摩睺羅”。

毛孩子,◆小孩,未成年者。常用於稱呼青年人,表示輕蔑的口氣。○[老舍]《蛤藻集‧且說屋裏》:“學生!學生!一群毛孩子!”

毛孩,◆面部或全身生有長毛的小孩。為遺傳上的一種返祖現象。

家生孩子,◆見“家生孩兒”。

家生孩兒(家生孩儿),◆舊時稱奴婢所生子女仍為奴者。○[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二摺:“我道你是家生孩兒,一定不要。”○[明][陶宗儀]《輟耕錄‧奴婢》:“奴婢所生子,亦曰家生孩兒。”亦稱“家生孩子”。○[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他想起[李奇]這個人跟着他快兩年了,小心服侍,沒有出過錯誤,雖不是家生孩子,卻同[顧顯]差不多一樣地對主人忠心耿耿。”

虎剌孩,◆蒙古語。盜賊的意思。○[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摺:“[小衙內白]你這個虎剌孩作死也!你的銀子又少,怎敢罵我!”[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阻孛]白]看了這虎剌孩武藝委實高強,俺兩箇夾着馬跑了罷。”○[元][無名氏]《開詔救忠臣》第二摺:“[[土金宿]白]我想[楊六兒]那個虎剌孩,手裏那條槍,輪磨動便似一根大蟒。”

忽剌孩,◆亦作“忽剌海”。蒙古语。盗贼。○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若説我姓名,家將不能記。一對忽剌孩,都是狗養的。”○明无名氏《精忠记》第三出:“我們委將實是乖,慣吃牛肉不持齋。孩子都在馬上養,長大都做忽剌孩。”○明黄元吉《流星马》第二折:“强盗忽剌海,走到那裏去?將皮條縛了,見俺萬歲去!忽剌海!忽剌海!”

河裏孩兒岸上娘(河里孩儿岸上娘),◆比喻眼看親人受苦而無法搭救的痛苦。○[元][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摺:“做兒的上法場,做娘的痛着忙,抵多少河裏孩兒岸上娘。”

害孩子,◆害喜。○[明][馮惟敏]《僧尼共犯》第二摺:“但聞着葷酒氣兒,就頭疼惡心,恰如害孩子的一般。”參見“害喜”。

孩子王,◆舊時對啟蒙教師的貶稱。○[清][蒲松齡]《學究自嘲》:“墨染一身黑,風吹鬍子黃;但有一線路,不作孩子王。”如諺語:家有二斗糧,不當孩子王。

孩子頭(孩子头),◆1.在一群孩子中當頭的孩子。◆2.愛同孩子們玩的成年人。

孩子氣(孩子气),◆1.孩子似的脾氣或神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那童子﹞身上一團孩子氣。”○《蕩寇志》第七七回:“十九歲了。雖是十九,還是孩子氣。”○[巴金]《滅亡》第十三章:“他是一個天真的人,雖然已經成年,卻還有孩子氣,還沒失掉赤子心。”亦省作“孩氣”。○[冰心]《山中雜記》十:“藕合色的小蝴蝶,背着圓殼的小蝸牛,嗡嗡的蜜蜂,甚至於水裏每夜亂唱的青蛙,在花叢中閃爍的螢蟲,都是極溫柔極其孩氣的。”◆2.脾氣或神氣像孩子。○[冰心]《寄小讀者》二:“你真是越來越孩子氣子,針尖大的事,也值得說說!”[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這時他開始有點兒心慌--今天還沒有去見[余校長]談個着落,就孩子氣地跑到海邊游逛起來。”◆3.孩子般的口氣。○《紅樓夢》第八二回:“[代儒]笑道:‘你方才節旨講的倒清楚,只是句子裏有些孩子氣。’”

孩子話(孩子话),◆孩子所說的話。謂天真幼稚的話。○《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安老爺]聽了,笑了一笑,說道:‘孩子話!’”[曹禺]《雷雨》第二幕:“你看不出來,現在我怎麼能帶你出去?--你這不是孩子話麼?”

孩子,◆小孩,兒童。亦指兒子;子女。○《墨子‧明鬼下》:“播棄黎老,賊誅孩子。”○[漢][王充]《論衡‧本性》:“[紂]之惡在孩子之時,[食我]之亂見始生之聲。孩子始生,未與物接,誰令悖者?”[唐][皇甫氏]《原化記‧崔慎思》:“﹝婦人﹞謂[崔]曰:‘某幸得為君妾二年,而已有一子。宅及二婢,皆自致,並以奉贈,養育孩子。’”○《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朱源]娶了[瑞虹]之後,彼此相敬相愛,如魚似水,半年之後,即懷六甲。到得十月滿足,生下一個孩子,[朱源]好不喜歡。”○[魯迅]《彷徨‧孤獨者》:“總而言之,關鍵就全在你沒有孩子。你為什麼老不結婚呢?”

孩中顏(孩中颜),◆童顏。幼兒的面色。○《雲笈七籤》卷九六:“須臾變衰翁,迴為孩中顏。”○《雲笈七籤》卷九八:“豈若易翁質,反此孩中顏。”

孩稚,◆幼年;幼兒。○[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矣。”○[南朝][梁武帝]《移京邑檄》:“一朝齏粉,孩稚無遺,人神怨結,行路嗟憤。”○[唐][元稹]《告贈皇考皇妣文》:“惟[積]洎[稹],幼遭閔凶。○[積]未成童,[稹]生八歲,蒙騃孩稚,昧然無識。”○[唐權][德輿]《祇役江西路上以詩代書寄內》:“羈孤望予祿,孩稚待我餔。”

孩幼,◆1.幼兒。○[漢][焦贛]《易林‧漸之大畜》:“襁褓孩幼,冠帶成家,出門如賓,父母何憂。”○[唐][陸龜蒙]《讀襄陽耆舊傳》詩:“卻視王霸圖,股掌弄孩幼。”○[清][褚人穫]《堅瓠秘集‧刲股療疾》:“嚴冬以水沃孩幼,冀其長能耐寒勁健。”◆2.幼小。○[唐][盧象]《八月十五日象自江東止田園慶會》詩:“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补证条目■幼小。○明沈德符《野获编·士人·徐文长》:“徐文長渭暮年游京師,余尚孩幼,猶略記其貌,長軀晳面,目如曙星。”

孩嬰(孩婴),◆幼兒;幼小。○《黃庭內景經‧呼吸》:“延我白首返孩嬰。”○[南朝][宋][鮑照]《松柏篇》詩:“資儲無擔石,兒女皆孩嬰。”○《新唐書‧李訓傳》:“是時暴尸旁午,有詔棄都外,男女孩嬰相雜廁。”

孩笑,◆特指嬰兒笑。孩,小兒笑。○《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漢][趙岐]注:“在襁褓知孩笑。”○[三國][魏][曹植]《金瓠哀辭》:“在襁褓而撫育,向孩笑而未言。”○[唐][楊炯]《從甥梁錡墓志銘》:“孩笑之時,見之者知其孝友;能言之際,聽之者許其聰明。”

孩童,◆幼兒;兒童。○《國語‧吳語》:“昔吾先王,世有輔弼之臣,以能遂疑計惡,以不陷於大難。今王播棄黎老,而孩童焉比謀,曰:‘余令而不違。’”○《後漢書‧皇后紀序》:“[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貪孩童以久其政,抑賢明以專其威。”○[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主人孩童舊,握手乍忻悵。憐我竄逐歸,相見得無恙。”○《西游補》第五回:“便是三尺孩童,也知[虞美人]能詞善賦之才。”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那裏有他孩童時期熟識的景物,跟形成他最初認識人生的種種事情。”

孩提,◆1.幼小;幼年。○《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漢書‧王莽傳上》:“百歲之母,孩提之子,同時斷斬,懸頭竿杪。”○[唐][元稹]《鶯鶯傳》:“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紅樓夢》第五回:“那[寶玉]也在孩提之間,況他天性所稟,一片愚拙偏僻,視姊妹兄弟皆如一體,并無親疏遠近之別。”○[何其芳]《<燕泥集>後話》:“這個名字我很喜愛,因為它使我記起了孩提時的一種歡欣。”◆2.幼兒;兒童。○[唐][元稹]《夜坐》詩:“孩提萬里何時見?狼藉家書臥滿床。”○[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摺:“你曾把愚癡的小孩提,教誨,教誨的心聰慧。”○[清][駱秉章]《自訂年譜‧十九年己亥》:“﹝靖逆將軍﹞唯知供應豐盛,養尊處優而已,如孩提之情性,作稚子之行為。”

孩乳,◆謂幼小。○《後漢書‧虞延傳》:“[延]從女弟,年在孩乳,其母不能活之,棄於溝中。”

孩氣(孩气),◆見“孩子氣”。

孩弄,◆玩弄,欺弄。○[宋][陳亮]《送吳恭父知縣序》:“犬羊小醜,孩弄中國如無人。”

孩名,◆為嬰兒命名。引申為嬰兒時期。語出《禮記‧內則》:“子生三月,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陸德明]釋文:“孩字又作咳。”○[唐][元稹]《招討鎮州制》:“因念自孩名之逮于羈丱,十三年不能為成人,豈忍一朝之忿,驅而殺之。”

孩虎,◆小老虎。○[唐][杜甫]《王兵馬使二角鷹》詩:“杉雞竹兔不自惜,孩虎野羊俱辟易。”

孩兒面,◆玉久埋土中,受石灰侵蚀,呈红色,称孩儿面。○清陈性《玉纪·玉色》:“凡玉入土年久則地中水銀沁入玉理,相鄰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隨之浸淫於中,如下染缸,遇紅即沾紅色……有受石灰育者,其色紅,名曰孩兒面。”

孩兒菊(孩儿菊),◆1.菊的一種。○[宋][范成大]《菊譜》:“紫菊,一名孩兒菊,花如紫茸,叢茁細碎,微有菊香,或云即澤蘭也。”○[宋][史正志]《菊譜》:“孩兒菊,紫萼白心,茸茸然葉上有光,與他菊異。”◆2.蘭的一種。○[元][方回]《訂蘭說》:“古之蘭,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兒菊者。”○[元][方回]《秋日古蘭花》詩:“綠葉梢頭紫粟攢,《離騷》經裏古秋蘭。時人誤喚孩兒菊,惟有詩翁解細看。”

孩兒茶(孩儿茶),◆藥茶名。又名烏爹泥、烏壘泥。能清上膈熱,化痰生津,止血去濕,生肌定痛,療一切瘡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土‧烏爹泥》。○[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藥中有孩兒茶,醫者盡用之……俗因治小兒諸瘡,故名孩兒茶也。”

孩兒參(孩儿参),◆人參的一種。○[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六》:“有本山參……又有孩兒參,頗具人形,皆山中產。”○《廣群芳譜‧藥譜一‧人參》:“其有手足面目似人形者,更神效,謂之孩兒參;而假偽者尤多。”

孩兒(孩儿),◆1.幼兒;兒女。○《書‧康誥》“若保赤子”[孔]傳:“愛養人,如保孩兒赤子,不失其欲。”○《後漢書‧公孫述傳》:“孩兒老母,口以萬數。”◆2.特指兒子。○《宣和遺事》前集:“﹝那妃子﹞卻抱養[祿山]做孩兒。”○《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話說[大梁]有箇富翁姓[張],妻房已喪,沒有孩兒,只生一女,招得箇女婿。”◆3.長輩稱呼兒孫或兒孫對長輩自稱。○[宋][晁說之]《晁氏客語》:“太母宣諭曰:‘[范侍講]求去甚力,故勉徇其請。昨日孩兒(謂[哲宗])再三留他,可諭與且為孩兒留,未可求出。’”○《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瑞虹]見父親立意要去,便道:‘爹爹既然要去,把酒來戒了,孩兒方才放心。’”◆4.對僕人的稱呼。○[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是日[張生]正鬱悶,聞言點頭微哂,道‘九百孩兒,休把人廝啈,你甚胡來我怎信。’”

孩蟲(孩虫),◆幼蟲,初生之蟲。○《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鄭玄]注:“為傷萌幼之類。”

孩赤,◆初生嬰兒。○[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庶政‧禁溺子女》:“杳孩赤以沉蹤,永無再生之路。”

孩抱,◆1.幼年;幼小。○《列子‧楊朱》:“得百年者,千無一焉。設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幾居其半矣。”○《後漢書‧周章傳》:“[和帝]崩,[鄧太后]……貪[殤帝]孩抱,養為己子,故立之。”○《晉書‧庾峻傳》:“君二父孩抱經亂,獨至今日。”○[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璘]甚陋,[裴公]戲之曰:‘[趙公]本不醜。孩抱時,乳母憐惜,往往撫弄云:“作醜子,作醜子。”因此一定。’[趙公]大咍。”◆2.猶懷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

孤孩,◆孤兒。○[漢][王粲]《寡婦賦》:“提孤孩兮出戶,與之步兮東廂。”○[晉][潘岳]《寡婦賦》:“愁煩冤其誰告兮,提孤孩於坐側。”

兒孩(儿孩),◆1.孩童。○[唐][李貽孫]《<歐陽行周文集>序》:“[歐陽]君生於[閩]之裏,幼為兒孩時,即不與眾兒親狎,行止多自處。”◆2.比喻親信。○[唐][元稹]《敘詩寄樂天書》:“由是諸侯敢自為旨意,有羅列兒孩以自固者;有開導蠻夷以自重者。”

弟子孩兒(弟子孩儿),◆罵人話。娼妓生的孩兒。○[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一摺:“這個窮弟子孩兒,要錢則要錢,題名道姓怎的!”[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摺:“這樁事都是那長老禿驢弟子孩兒,我明日慢慢的和他說話。”

答孩,◆語助詞。○[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悶答孩地獨自淚漣漣。”○[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摺:“呆答孩,店房兒裏沒話說,悶如年夜。”

村弟子孩兒(村弟子孩儿),◆詈語。猶言壞小子。○[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一摺:“這箇村弟子孩兒無禮!我家墳院裏打過彈子來,你敢是不知我的名兒!”[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摺:“你這箇辱沒門戶敗家的村弟子孩兒,你每日貪盃戀酒。”

不胎孩,◆方言。不成器;沒出息。

八十孩兒(八十孩儿),◆[宋]時風俗,於小兒額上以朱筆書寫“八十”二字,祝福長命百歲。詩家多以入詩。○[宋][陳藻]《邱叔喬八十》詩:“大家於此且貪生,八十孩兒題向額。”○[宋][辛棄疾]《鵲橋仙》詞:“人間八十最風流,長帖在、兒兒額上。”“兒兒”即孩兒。參閱[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六。

阿孩兒(阿孩儿),◆小孩兒。○[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苗台符]六歲能屬文,聰悟無比;十餘歲博覽群籍,著《皇心》三十卷,年十六及第。○[張讀]亦幼擅詞賦,年十八及第。同年進士,同佐[鄭薰]少師[宣州]幕。二人嘗列題於[西明寺]之東廡。或竊注之曰:‘一雙前進士,兩箇阿孩兒。’”

亥「胲」004

2022-01-08 10:12·语料汇总

胲頰(胲颊),◆謂口頭,言談之間。○[章炳麟]《文學說例》:“後世雖暫文明,而數極三五之說,傳之故老,習於胲頰,故亦相沿而弗普。”

頰胲(颊胲),◆面頰。○《漢書‧東方朔傳》:“臣觀其臿齒牙,樹頰胲,吐脣吻,擢項頤,結股腳,連脽尻,遺蛇其跡,行步偊旅,臣[朔]雖不肖,尚兼此數子者。”○[顏師古]注:“頰肉曰胲。”

奇胲,◆《漢書‧藝文志》有《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顏師古]注引[許慎]云:“胲,軍中約也。”後因以“奇胲”指兵略。○[清][夏燮]《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夫以公之奇胲在握,披靡無前。”參見“奇賌”、“奇咳”。

慚胲(惭胲),◆慚愧,羞愧。○[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摺:“我這裏傷心空跌腳,低首自慚胲。”

亥「劾」044

2022-01-05 09:25·语料汇总

按劾,◆考查核驗;查驗彈劾。○[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憲清國。”○《周書‧代奰王達傳》:“乃令所司,精加按劾,密表奏之。”○[宋][曾鞏]《責御史制》:“某拔於疏遠之中,服在此位,宜殫忠力以稱所蒙,而按劾大臣既非其實,稽其分職則自餒焉。”○[清][薛福成]《上曾侯相書》:“待其有過,大吏按劾而罷之。”

參劾(参劾),◆彈劾。○《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張萬戶]貪婪太過,被人參劾。”○《紅樓夢》第一○一回:“[蘇州]刺史[李孝]一本:參劾縱放家奴,倚勢凌辱軍民,以致因奸不遂,殺死節婦事。”○[范文瀾]《中國近代史》附錄四:“[上海]道[吳煦]劣跡昭著,被人參劾。”

彈劾(弹劾),◆由國家的專門機關對違法失職或職務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發和追究法律責任的行為。○《晉書‧阮孚傳》:“嘗以金貂換酒,復為所司彈劾。”○《舊唐書‧職官志三》:“凡中外百僚之事,應彈劾者,御史言於大夫。”○《宣和遺事》前集:“那時有[呂誨]亦上疏彈劾[安石]。”○[章炳麟]《五無篇》:“官吏受賄,議院得彈劾而去之,議院受賄,誰彈劾而去之?”[茅盾]《動搖》十:“我們應該先行檢舉,提出彈劾。”

詆劾(诋劾),◆詆毀彈劾。○《後漢書‧陳忠傳》:“及[騭]等敗,眾庶多怨之,而[忠]數上疏陷成其惡,遂詆劾大司農[朱寵]。”○《宋書‧五行志四》:“是時平[吳]後,[王濬]為元功,而詆劾妄加;[荀][賈]為無謀,而並蒙重賞。”

符劾,◆克制鬼神的符咒。○《後漢書‧方術傳下‧解奴辜》:“﹝[麴聖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三國志‧魏志‧董卓傳》“至[新豐]、[霸陵]間”[裴松之]注引[晉][袁曄]《獻帝起居注》:“[傕]性喜鬼怪左道之術,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謳擊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厭勝之具,無所不為。”

告劾,◆1.揭發罪狀;彈劾過失。○《史記‧酷吏列傳》:“吏因責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擅罪人,無告劾繫治城旦以上十四人。”◆2.指被人告發彈劾。○《漢書‧昭帝紀》:“發三輔及郡國惡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遼東]。”○[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告者,為人所告也;劾者,為人所劾也。”

劾按,◆亦作“劾案”。◆審查核實罪狀。○《後漢書‧虞詡傳》:“尋[永平]、[章和]中,州郡以走卒錢給貸貧人,司空劾案,州及郡縣皆坐免黜。”○《新唐書‧文藝傳下‧李華》:“宰相[楊國忠]支婭所在橫猾。○[華]出使,劾按不橈,州縣肅然。”

劾案,◆見“劾按”。

劾捕,◆審查其罪,加以逮捕。○《漢書‧燕王劉澤傳》:“[定國]使謁者以它法劾捕格殺[郢人]滅口。”○《晉書‧刑法志》:“[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盜賊須劾捕,故著《網捕》二篇。”

劾死,◆判決死罪。○《漢書‧律曆志上》:“[壽王]候課,比三年下,終不服。再劾死,更赦勿劾,遂不更言。”

劾繫(劾系),◆審查罪行,予以拘禁。○《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劾繫都司空。”○《漢書‧吳王劉濞傳》:“以[漢]有賊臣[錯],無功天下,侵奪諸侯之地,使吏劾繫訊治。”○《宋史‧文苑傳二‧柳開》:“召[開]下御史獄劾繫。”

劾驗(劾验),◆審理查驗。○《新唐書‧張弘靖傳》:“[武元衡]遇害,賊未得,[王承宗]邸廝卒[張晏]被告,詔付御史臺劾驗,有狀。”

劾治,◆1.審查治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吳王]驕日久,國多姦。今苟欲劾治,彼不上書告君,即利劍刺君矣。”○[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十:“後為妻訟其不睦事,為監司所按治,詔置獄劾治。”◆2.指推究、審問。○[明][馮夢龍]《智囊補‧察智‧程戡》:“[戡]曰:‘殺人而自置於門,非可疑耶?’乃親自劾治,具得本謀。”

劾狀(劾状),◆1.揭發過失或罪行的文狀。○《後漢書‧周黃徐姜等傳序》“遂辭出,投劾而去”[唐][李賢]注:“自投其劾狀而去也。”◆2.揭發罪狀。○《新唐書‧崔隱甫傳》:“浮屠[惠範]倚[太平公主]脅人子女,[隱甫]劾狀,反為所擠,貶[邛州]司馬。”

劾奏,◆向皇帝檢舉官吏的過失或罪行。○《漢書‧韋玄成傳》:“徵至[長安],既葬,當襲爵,以狂不應……而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實不病,劾奏之。”○《南史‧袁昂傳》:“時尚書令[王晏]弟[詡]為[廣州],多納賕貨,[昂]依事劾奏,不憚權家。”○[明][無名氏]《鳴鳳記‧幼海議本》:“昨已約兵部[張鶴樓]、工科[吳惺齋]聯名劾奏,諒他必來議本。”

檢劾(检劾),◆檢舉彈劾。○《新唐書‧劉晏傳》:“﹝[劉晏]﹞嘗言:‘士有爵祿,則名重於利;吏無榮進,則利重於名。’故檢劾出納,一委士人,吏惟奉行文書而已。”

禁劾,◆1.監禁問罪。○[晉][潘岳]《馬汧督誄》:“而[雍州]從事忌[敦]勳效,極推小疵,非所以褒獎元功,宜解[敦]禁劾,假授。”◆2.猶克制,制約。○[清][惲敬]《吳城萬壽宮碑銘》:“符籙之用,充志壹神以通馭萬靈,禁劾百物。”

糾劾(纠劾),◆舉發彈劾。○《晉書‧周處傳》:“凡所糾劾,不避寵戚。”○[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糾劾之。”○《宋書‧劉康祖傳》:“前後屢被糾劾,[太祖]以勳臣子,每原貸之。”○[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違是令者,執政官委御史臺彈奏,尚書已下,聽長官糾劾以聞。”○[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當[和珅]聲勢熏灼,舉朝無一人敢于糾劾。”

鞠劾,◆审问判决。鞠,通“鞫”。○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六:“張諤判司農寺,吏人盗用公使庫錢,事發,下開封府鞠劾,久之未決。”又卷九:“遣御史文彦博鞠劾,彦博具得德和按兵不救及枉道遁還之狀,又明二將不降,朝廷命斬德和於河中府。”■参见“鞫劾”。

舉劾,◆检举揭发。○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書或不正,輒舉劾之。”○《陈书·谢嘏传》:“及寶應平,嘏方詣闕,爲御史中丞江德藻所舉劾,世祖不加罪責,以爲給事黄門侍郎。”○唐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臺中領舉劾,君必慎剖析。不忍殺無辜,所以分白黑。”◆荐举与弹劾。○《元史·刑法志一》:“諸風憲,薦舉必考其最績,彈劾必著其罪狀,舉劾失當,並坐之。”

勘劾,◆謂核實定罪。○[宋][歐陽修]《論內臣馮承用與外任事札子》:“竊以方今內外臣寮,若有罪犯,便須勘劾,依法行遣。”○宋包拯《奏许怀德上殿陈乞》:“仍乞今後但是臣僚因奏事陳乞恩理者,或有彈奏,並乞依條勘劾,重行朝典,庶使僭妄之輩稍知警懼。”

考劾,◆考訊劾罪。○《剪燈新話‧牡丹燈記》:“聞有[鐵冠道人]者,居[四明山]頂,考劾鬼神,法術靈驗,汝輩宜往求之。”○《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十年》:“會護衛[蕭和克]謀殺[伊遜]事覺。○[伊遜]械繫之,考劾不服,流於邊。”

空劾,◆猶誣告。○《後漢書‧寇榮傳》:“尚書背繩墨,案空劾,不復質确其過,寘於嚴棘之下。”

露劾,◆上奏章公開彈劾。○《新唐書‧陳叔達傳》:“後閨薄汙慢,為有司露劾。”○《宋史‧鄒浩傳》:“[章惇]獨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觸[惇]忌,仍上章露劾,數其不忠慢上之罪。”

論劾(论劾),◆論告彈劾。○[明][海瑞]《告養病疏》:“臣二經論劾,眾口呶呶,臣尚執己為是,臣實見得是也。”○[清][朱之瑜]《安南供役紀事》:“於是閣部、勳鎮、科道等官,交章論劾[之瑜]‘偃蹇不奉朝命,無人臣禮’。”

深劾,◆深入推究。○《南齊書‧陸澄傳》:“[澄]表據多謬,不足深劾,可白衣領職。”

繩劾(绳劾),◆彈劾;糾正。○《北齊書‧盧勇傳》:“[琅邪公主]虛僦千餘車,[勇]繩劾之。”○《新唐書‧張仲方傳》:“已而禁軍橫,多撓政,[仲方]勢笮,不能有所繩劾。”○[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九:“舊制天下貢舉人到闕,悉皆入對……遠方士皆未知朝廷儀範,班列紛錯,有司不能繩劾。”

收劾,◆拘捕彈劾。○《南史‧陸杲傳》:“時[山陰]令[虞肩]在任贓汙數百萬,[杲]奏收劾之。”

投劾,◆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古代棄官的一種方式。○《東觀漢記‧崔篆傳》:“‘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戰陣不訪儒士,此舉奚至哉?’遂投劾歸。”○《後漢書‧周燮黃憲等傳序》:“﹝[仲叔]﹞遂辭出,投劾而去。”○[李賢]注:“自投其劾狀而去也。”○[宋][蘇軾]《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詩:“行當投劾謝簪組,為我佳處留茅庵。”○[清][王鵬運]《<彊村詞>序》:“會庚子之變,依翁以居者彌歲,相對咄咄,倚茲事度日,意似稍稍有所領受,而翁則翩然投劾去。”

推劾,◆審問。○《梁書‧何敬容傳》:“[高祖]大怒,付南司推劾。”○[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二:“[周]秋官侍郎[周興]推劾殘忍,法外苦楚,無所不為。”○《宋史‧邊珝傳》:“官吏推劾累三百日,獄未具。”

文劾,◆根據律令彈劾。○《管子‧君臣》:“文劾不以私論,而以事為正。”○[尹知章]注:“文劾,據文而舉劾。”

誣劾(诬劾),◆捏造罪名加以彈劾。○[宋][岳珂]《桯史‧鸚鵡諭》:“[乾道]間,[楊嗣清][甲]有聲[西州],清議推屬。初試邑,有部使者,不欲名,頗以繡衣自驕,怒其不降意,誣劾以罪。”

繫劾(系劾),◆囚禁論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梁]世被繫劾者,子孫弟姪,皆詣闕三日,露跣陳謝。”

訊劾(讯劾),◆審理判罪。○《舊唐書‧裴度傳》:“其親屬門人從坐者數十百人,下獄訊劾,欲加流竄。○[度]上疏理之,全活者數十家。”○[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張九齡]累歷刑獄之司,無不察。每有公事,胥吏未敢訊劾,先稟於[九齡]。”○[宋][強至]《上提刑主客書》:“然則獄官之職何為哉?曰囹圄謹、訊劾審而已矣。”○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訊劾乾壍,水必有期;推鞫濕泥,塵非不久。”

魘劾(魇劾),◆用道術、法術鎮伏。○[清][葆光子]《物妖志‧雜類‧鄭彥榮婢》:“召行道法者,書符魘劾,終不能勝。”

厭劾(厌劾),◆謂用迷信的方法消災除邪。○[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問諸淫昏之鬼,求之厭劾之巫。”○《新唐書‧方技傳‧葉法善》:“[高宗]時,又有[葉法善]者,[括州][括蒼]人。世為道士,傳陰陽、占繇、符架之術,能厭劾怪鬼。”

驗劾(验劾),◆查驗審核。○《新唐書‧宋申錫傳》:“﹝[申錫]﹞既被罪,有司驗劾,悉得所還問遺書,朝野為咨閔。”

移劾,◆移文彈劾。○《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八年》:“近傳三司判官[楊儀]下獄,自御史臺移劾[都亭驛],械縛過市,萬目驚駭。”

重劾,◆嚴厲彈劾。○《漢書‧張敞傳》:“天子思[敞]功效,使使者即家在所召[敞]。○[敞]身被重劾,及使者至,妻子家室皆泣惶懼;而[敞]獨笑曰:‘吾身亡命為民,郡吏當就捕,今使者來,此天子欲用我也。’”

追劾,◆追究揭發罪責。○《後漢書‧寇榮傳》:“刺史[張敬]追劾[榮]以擅去邊,有詔捕之。”○[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李岳洲》:“[俊]筮仕之後,追劾貶降,不歇于道,才得[岳州]刺史。”

自劾,◆檢舉自己的過失。○《漢書‧王嘉傳》:“臣謹封上詔書,不敢露見,非愛死而不自法,恐天下聞之,故不敢自劾。”○[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杜子春》:“[子春]既歸,愧其忘誓。復自劾以謝其過。”○[宋]程顥《辭西京提刑奏狀》:“既已抗章自劾,屏居俟命,豈意刑書未正,而恩典過頒。”○《清史稿‧勒爾錦傳》:“中途引還,具疏自劾,請解大將軍任,赴[沅州]自效。”

奏劾,◆1.上奏章檢舉。○《晉書‧傅玄傳》:“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踊不寐,坐而待旦。”◆2.指代監察官員。○[晉][葛洪]《抱樸子‧吳失》:“筆不狂簡而受駮議之榮,低眉垂翼而充奏劾之選。”

亥「頦」014

2021-11-26 09:08·语料汇总

頦頰(颏颊),◆猶情面,面子。○[明][王稚登]《答范堯卿司馬書》:“不虞公之臆間亦有[王生]也,將無[田叔]輩頦頰邪?”[明][王稚登]《與侍御朝肅書》:“門下推轂不肖者,皆[姜君]頦頰之餘也。”

腦頦(脑颏),◆腦袋,腦殼。○[老舍]《駱駝祥子》六:“他對你不錯!丟不了,短一個我賠你倆!你個鄉下腦頦!別讓我損你啦!”

抬頦(抬颏),◆猶昂首。氣宇軒昂貌。○[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摺:“你覷他交椅上抬頦樣兒,待的你不同前次。”○[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摺:“他對着那有期會的眾英才,一個個穩坐抬頦。”

下頦(下颏),◆下巴,或稱下巴頦兒。○[宋][周密]《齊東野語‧解頤》:“至今俗諺以人喜過甚者云兜不上下頦。”○《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只見一個人,生得一張狹長青灰色的臉兒,濃濃的眉毛,一雙摳了進去的大眼睛,下頦上生成的挂臉鬍子,卻不曾留。”○[聞捷]《海燕》:“下頦有子彈穿過的傷痕,右嘴角因而微微下垂。”

下巴頦(下巴颏),◆頦的通稱。○《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下巴頦兒底下又沒甚麼,可儘伸着三個指頭在那兒綹鬍子似的不住手的綹。”○[李志君]《焦老旦和熊員外》:“他進村來了,身兒輕飄飄,步兒慢悠悠,凹心臉兒笑盈盈,下巴頦兒翹得高高。”

頦頤(颏颐),◆下巴和腮幫子。○[唐][鄭棨]《開天傳信記》:“[文樹]髭生頷下,貌類猿猴。上令[黃幡綽]嘲之……[幡綽]許而進嘲曰:‘可憐好[文樹],髭鬚共頦頤別住,[文樹]面孔不似猢猻,猢猻面孔強似[文樹]。’”

頤頦(颐颏),◆腮頰。○[清][趙翼]《吳門喜晤王述庵司寇值其八十大慶作詩稱祝兼簡錢竹汀宮詹》:“喜公壽骨倍崚嶒,頤頦增長一寸半。”

頦頷(颏颔),◆下巴。○[唐][柳宗元]《游黃溪記》:“石皆巍然,臨峻流,若頦頷齗齶。”

頷頦(颔颏),◆嘴下部分,下巴。○[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摺:“惱的我不鄧鄧忿氣盈腮,可怎生另巍巍把咱單搦,不由我這胡髯乍滿頷頦。”○[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尸格式》:“上下齒、頷頦。”

別頦腮(别颏腮),◆癟嘴。別,通“癟”。○《西游記》第二十回:“你那箇徒弟,那般拐子臉,別頦腮。”

打頦歌(打颏歌),◆亦作“打骸垢”。◆戰栗貌。○[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摺:“[僧住]將手心兒搓,[賽娘]把指頭兒呵,凍的他戰篤速打頦歌,他可也性子利害母閻羅。”○《西游記》第二五回:“他兩個果又到園中,只見那樹倒枒開,果無葉落。諕得[清風]腳軟跌根頭,[明月]腰酥打骸垢。”

呆打頦(呆打颏),◆亦作“呆答孩”。亦作“呆打孩”。◆發呆,發楞。○[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二摺:“諕的我呆打頦空張着口,驚急力怕抬頭。”○[明][范文若]《鴛鴦棒》:“[魯秋胡]學賣乖,到其間呆答孩。”○[清][洪昇]《長生殿‧見月》:“怎似伊情投意解,恰可人懷,思量到此呆打孩。”

悶打頦(闷打颏),◆見“悶答孩”。

紅點頦(红点颏),◆鳥名。鳥身大小和麻雀相似,羽毛褐色。雄鳥喉部鮮紅色,眼上有白色條紋,鳴聲悅耳。雌鳥喉部白色,眼上條紋淡黃色。食蟲益鳥,可以籠養。

亥「痎」004

2021-11-25 08:41·语料汇总

痎瘧(痎疟),◆瘧疾的通稱。亦指經年不愈的老瘧。○《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夏三月,此謂蕃秀……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張隱庵]集注引[馬蒔]曰:“痎瘧者,瘧之總稱也。”○《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痎瘧瘧母》:“痎瘧經年久不愈,瘧母成塊結癖癥。”注:“痎瘧,經年不愈之老瘧也。”○[明][方孝孺]《與鄭叔度書》之七:“然自去冬得痎瘧疾,輾轉至今,屢愈屢作。”

痎痁,◆泛指瘧症。亦指瘧疾發作。○[清][錢謙益]《後飲酒》詩之四:“秋風多慘悽,中人如痎痁。”

痎市,◆隔日一次的集市。○[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三:“又[蜀]有痎市,而間日一集,如痎瘧之一發。則其俗又以冷熱發歇為市喻。”

癘痎(疠痎),◆惡性瘧疾。亦指患惡性瘧疾的人。○[唐][元稹]《痁臥聞幕中諸公徵樂會飲因有戲呈三十韻》:“畢竟圖斟酌,先須遣癘痎。”

亥「咳」027

2021-11-18 08:58·语料汇总

咳咳,◆1.胎兒拳曲貌。○《說文‧亥部》:“亥……從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從乙,象褱子咳咳之形。”○[王筠]句讀:“咳咳,重言之,似指胞中拳曲之狀。”◆2.喜笑貌。○《西游記》第九三回:“只見街坊上,士農工商,文人墨客,愚夫俗子,齊咳咳都道:‘看拋繡球去也!’”

咳氣(咳气),◆方言。謂生氣。○[賀敬之]等《慣匪周子山》第一場:“提起那[黑龍寨]叫人咳氣。○[楊國保]龜子孫太得殘苛。”原注:“咳氣,生氣。”

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多見於五歲以下的小兒。症狀是陣發性連續咳嗽,咳後深吸氣時,有特殊的高音調吼聲。

鱉咳(鳖咳),◆比喻言語不清,意思難明。○[漢][焦贛]《易林‧賁之旅》:“猾醜如誠,前後相違,言如鱉咳,語不可知。”○[清][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三:“﹝[洪伯修]﹞賦詩六章,寄意弘遠,視[唐]人‘榜前潛下淚,眾裏卻嫌身’,如鱉欬耳。”

喘咳(\喘欬),◆氣喘咳嗽。○《素問‧藏氣法時論》:“肺病者喘咳逆氣。”一本作“喘欬”。○《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內治雜證法‧喘咳》:“傷損之證而喘咳者,若因出血過多,面黑胸脹,胸膈痛而發喘者,乃氣虛血乘于肺也。”○[王西彥]《一個小人物的憤怒》:“正像比賽一般地發出連串喘咳了。”

咳喘,◆咳嗽喘息。○[唐][柳宗元]《宥蝮蛇文》:“﹝蝮蛇﹞又善伺人,聞人咳喘步驟,輒不勝其毒,捷取巧噬肆其害。”

乾咳(干咳),◆1.中醫學名詞,指有聲無痰的咳嗽,多由陰虛火旺或燥邪在肺所引起。◆2.指故意咳嗽。○[郭澄清]《大刀記》第九章:“突然,[二愣]的乾咳聲,從角門口傳進屋來……這種乾咳聲,是事先規定的訊號,它說明門外有了敵情。”

矜咳,◆矜持拘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子敬實自清立,但人爲爾多矜咳,殊足損其自然。”

咳歌打戰(咳歌打战),◆哆嗦,發抖。○《西游記》第四八回:“[八戒]咳歌打戰睡不得,叫道:‘師兄,冷啊!’”

咳家,◆久患咳嗽的人。○《醫宗金鑒‧痰飲咳嗽病脈證‧澤瀉湯》:“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注:“咳家,謂久咳之家也,咳家未可攻也。”

咳咳巴巴,◆磕磕巴巴。形容聲音常常中斷,不流暢。○[謝雪疇]《長江飛渡記》:“﹝小夥子們﹞那呼哨打得十分蹩腳,咳咳巴巴,完全失去了它在老水手們口中的那份神韻。”

咳逆,◆咳嗽病的一種。因氣逆而作咳。○《醫宗金鑒‧痰飲咳嗽病脈證‧澤瀉湯》:“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注:“咳逆,古咳嗽名也。”

嗆咳(呛咳),◆氣逆而咳。○[王西彥]《獸宴》六:“也許是喝得太急了,立即嗆咳了起來。”○[巴金]《寒夜》二九:“他無聲地嗆咳了一陣。母親連忙放下碗擦揉他的胸膛。”○[沙汀]《記賀龍》三:“有誰笑得彎着腰嗆咳了,但他自己卻照舊顯出那種道地的幽默家的正經神氣。”

咳聲嘆氣(咳声叹气),◆因憂傷、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負曝閑談》第六回:“[江裴度]無法,只得咳聲嘆氣的出得行門,偏偏包車夫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腳。”○[朱自清]《房東太太》:“﹝她﹞決不垂頭喪氣,決不咳聲嘆氣。”

咳吐,◆1.謂談吐、言論。○[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三:“吾輩每日奉行者,皆其咳吐之餘也。”吐,一本作“咳”。○[清][陳夢雷]《解介士傳》:“﹝[解敖]﹞應對不屈,咳吐皆珠璣。”○[清][潘涵]《隨園小集》詩:“風生咳吐追[唐]調,禮失威儀謝[漢]官。”◆2.咳而吐出。○[郭沫若]《孤鴻‧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人的生命,說壞些時,就好像慢性氣管枝炎的積痰,不是容易可以咳吐得掉的。”

咳唾,◆1.咳嗽吐唾液。○《大戴禮記‧保傅》:“周旋俯仰視瞻無儀,安顧咳唾趨行不得……凡此其屬太保之任也。”○《百喻經‧蹋長者口喻》:“長者正欲咳唾,時此愚人即便舉腳踏長者口。”○[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中五言》:“呻吟咳唾,動觸天真。”◆2.《莊子‧漁父》:“竊待於下風,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後以“咳唾”稱美他人的言語、詩文等。○《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大王誠賜咳唾,使得盡死,[湯][禹]所以成大功也。”○[唐][李白]《妾薄命》詩:“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蔡寅]《題琉球竹枝詞》:“九天咳唾珍珠價,一卷《騷》歌蘭蕙馨。”

咳唾成珠,◆《莊子‧秋水》:“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後以“咳唾成珠”比喻言語不凡或詩文優美。○《後漢書‧趙壹傳》:“埶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晉書‧夏侯湛傳》:“咳唾成珠玉,揮袂出風雲。”○[宋][梅堯臣]《依韻和宋次道答弟中道喜還朝》:“池塘夢句君能得,咳唾成珠我未閒。”

咳珠唾玉,◆比喻為文措辭優美。○[林學衡]《新猛近稍習詞章》詩:“儷白妃青從檢點,咳珠唾玉定紛綸。”○清丘逢甲《题梁佩琼女史霭飞素阁遗集》诗:“梅花海裏吟香雲,咳珠唾玉何繽紛。”

咳血,◆呼吸道出血由咳嗽咯出。痰血相雜、痰中帶血絲或純血無痰。為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膿腫、肺癌等疾病的症狀之一。中醫學認為多因風熱傷肺、肝火犯肺、肺陰虧損等所致。○[郁達夫]《煙影》一:“每天想回去,但一則因為咳血咳得厲害,怕一動就要發生意外。”參閱[元][李震亨]《丹溪先生心法‧咳血》。

咳唶,◆咳嗽嘆息。○[清][陳夢雷]《華嚴嶺》詩:“落葉墮空山,如聞人咳唶。”

鬧咳咳(闹咳咳\鬧垓垓),◆1.嘈雜貌。○[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摺:“鬧垓垓,幺喝十字街。”○《水滸傳》第二回:“社稷從今雲擾擾,兵戈到處鬧垓垓。”一本作“鬧垓垓”。○《雍熙樂府‧點絳唇‧洪武天開》:“樂民樓端的民安泰,則見那人攘攘鬧垓垓。”◆2.吵鬧;爭吵。○[元][岳伯川]《鐵拐李》第四摺:“一箇家嗔忿忿,一箇家鬧咳咳。”○[元][李直夫]《虎頭牌》第四摺:“你休得要鬧咳咳鬧咳咳使性窄,我須是奉着官差,法令應該。”○[臧懋循]音釋:“咳音孩”。

咳兒(咳儿),◆孩兒。咳,通“孩”。○《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隋郭達暨妻侯氏墓志》:“其孝也有瘞咳兒,其信也無欺赤子。”

咳笑,◆小兒笑。借指初生之子。○[漢][王符]《潛夫論‧德化》:“和德氣於未生之前,正表儀於咳笑之後。”○[章炳麟]《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雖咳笑鷇音之子,使無歧聲,布於一國,若鄉邑相通,可也。”

笑咳咳,◆猶言笑哈哈。○《古今風謠‧元至正中大理童謠》:“莫道君為山海主,笑咳咳;園中花謝千萬朵,別有明主來。”

咳嬰(咳婴),◆指幼兒剛會笑尚需哺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

咳首,◆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之一。○《爾雅‧釋地》“六蠻”[邢昺]疏引[漢][李巡]曰:“一曰[天竺],二曰[咳首]。”

奇咳,◆古醫術。○《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受其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咳術、揆度陰陽外變、藥論、石神、接陰陽禁書,受讀解驗之,可一年所。”○[裴駰]集解:“奇,音羈。咳,音該。”參見“奇賌”、“奇胲”。

亥「欬」010

2021-11-11 08:41·语料汇总

欬欬,◆象聲詞。○[清][黃宗羲]《蔣萬為墓志銘》:“徒令白楊,悲風欬欬。”

喘欬(\喘咳),◆气喘咳嗽。

風欬(风欬),◆因風寒而致咳。○《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季夏行春令,則穀實鮮落,國多風欬,民乃遷徙。”○[唐][柳宗元]《時令論》:“反時令,則有飄風暴雨,霜雪水潦,大旱沉陰,氛霧寒暖之氣,大疫風欬,鼽嚏瘧寒疥癘之疾。”

欬逆,◆咳喘氣逆。○《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加欬逆唾血,遂至不解。”○[晉][葛洪]《抱樸子‧至理》:“款冬紫苑,可以治欬逆。”○《北史·杨津传》:“時孝文幼沖,文明太后臨朝,津曾入侍左右,忽欬逆失聲,遂吐血數升,藏之衣袖。”

欬嗽,◆咳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秋傷於濕,冬生欬嗽。”○[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順逆》:“民病喉欬嗽、筋攣、鼻仇塞。”○《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軍吏[李成]苦欬嗽,晝夜不寤,時吐膿血。”

欬唾,◆1.比喻聲音,談吐。○《三國志‧吳志‧甘寧傳》:“[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宋][黃庭堅]《和邢惇夫秋懷》之九:“文章似[揚][馬],欬唾落明珠。”◆2.形容不費力氣或時間短暫。○[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顧盼可以驅辭力,欬唾可以窮文致。”○《舊唐書‧王武俊傳》:“勢同患均,轉寇讎為父子欬唾間。”

欬唾成珠,◆比喻言談精當,議論高明或文詞優美。語本《莊子‧秋水》:“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埶家多所宜,欬唾自成珠。”○[宋][梅堯臣]《讀毛秘校新詩》詩:“前示五長篇,大須傾幾曲,豈特[元和]間,欬唾成珠玉。”

磬欬,◆本指咳嗽。引申為談笑。磬,通“謦”。○[明][唐順之]《與兩湖書》:“僕未始不嘆兄之高明不可及,而亦每每惜兄有可以一變至道之力而僅用之於文也。雖然,此亦未有人焉,以反躬為己之說而磬欬於吾兄之側耳。”參見“謦欬”。

聲欬(声欬),◆咳嗽或所發的聲音。○《禮記‧曲禮上》“車上不廣欬”[唐][孔穎達]疏:“欬,聲欬也。”○[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醫術》:“至於能別婦人妍醜,聞其聲欬,扣問數語,即知其人美惡情性。”○[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紅娘]聲欬於窗前,生聞之,驚喜交集。”

鱉欬(鳖欬),◆見“鱉咳”。比喻言语不清,意思难明。

亥「垓」019

2021-11-05 12:07·语料汇总

垓垓,◆多而雜亂貌。○《水滸傳》第八七回:“﹝[宋江]﹞差[花榮]、[秦明]、[呂方]、[郭盛]騎上山頂望時,只見垓垓攘攘,番軍人馬,蓋地而來。”○《西游記》第三八回:“芙蓉木槿草垓垓,異卉奇葩壅壞。”

根垓(\根荄),◆植物的根。

垓極(垓极),◆荒遠之處。○[漢][揚雄]《大鴻臚箴》:“蕩蕩[唐虞],經通垓極。”

天垓,◆天際,天邊。○[明][夏完淳]《觀濤》詩:“此水乃自滄溟來,[長江]如練浮天垓。”

三垓,◆三重,三迭。○《史記‧孝武帝本紀》:“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壇放[薄忌][泰一壇],壇三垓。”○[裴駰]集解:“[徐廣]曰:‘垓,次也。’案,[李奇]曰:‘垓,重也。三重壇。’”○《漢書‧郊祀志上》作“三陔”。○《隋書‧音樂志中》:“三垓上列,四陛旁陞。”

八垓,◆八方的界限。○[唐][任公叔]《通天臺賦》之二:“八垓可接於咫步,萬象無逃於寸眸。”○[宋][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齋》詩之一:“書成不得斷國論,但此空語傳八垓。”○[明][唐寅]《金粉福地賦》:“萬里石塘,貫八垓之機軸。”

九垓,◆1.亦作“九陔”。中央至八極之地。○《國語‧鄭語》:“王者居九垓之田,收經入以食兆民。”○[韋昭]注:“九垓,九州之極數。”○[晉][葛洪]《抱樸子‧審舉》:“今普天一統,九垓同風。”○[北齊][魏收]《枕中篇》:“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舉;五紀當定,想窅乎而上征。”○《明史‧韓爌傳》:“念先帝臨御雖止旬月,恩膏實被九垓。”◆2.亦作“九閡-九閡”、“九陔-九陔”。九層。指天。○《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上暢九垓,下泝八埏。”○[李善]注:“垓,重也……言其德上達於九重之天。”○《漢書‧禮樂志》:“專精厲意逝九閡,紛云六幕浮大海。”○[顏師古]注引[如淳]曰:“閡亦陔也。”○[晉][葛洪]《抱樸子‧廣譬》:“日未移晷,周章九陔。”○[晉][郭璞]《游仙詩》之六:“升降隨長煙,飄飄戲九垓。”○[唐][吳筠]《秋日彭蠡湖中觀廬山》詩:“[董氏]出六合,王君升九垓。”

鬧九垓(闹九垓),◆猶言鬧聲震天。○[元][曾瑞]《留鞋記》第二摺:“天澄澄恰二更,人紛紛鬧九垓。”

鬧垓(闹垓),◆吵鬧;爭吵。○《霓裳續譜‧雜曲‧老頭兒半百》:“這樁事教我擘畫,終日裏鬧垓,鬧得個老頭兒無其奈。”

鬧垓垓(闹垓垓),◆見“鬧咳咳”。嘈杂貌。

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漢高祖][劉邦]圍困[項羽]於此。參閱《史記‧項羽本紀》。

會垓(会垓),◆1.會戰。○[劉邦]曾率[韓信]等圍[項羽]於[垓下],後來戲劇小說因謂會戰為“會垓”。○[元][關漢卿]《單鞭奪槊》第一摺:“你道是[赤瓜峪]與咱家曾會垓。”○[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摺:“他曾上甚惡戰場,他曾經甚大會垓。”◆2.引申指被包圍的陣地、山頭。○[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摺:“我則要你抱麟兒撞開孩子連環寨,婆婆也,我則要你引鶯雛飛出[韓侯]那一座大會垓。”○[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摺:“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

大會垓(大会垓),◆大會戰。垓,[垓下]。○[劉邦]曾率[韓信]等圍[項羽]於[垓下],[羽]敗死。後因以“會垓”謂會戰。○[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三摺:“正遇着東海龍王大會垓,他共我冤仇大,將這座藥師佛海會,都變做[趙太祖]凶宅。”○[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摺:“他曾上甚惡戰場,他曾經甚大會垓,他則是劣馬乍調嫌路窄。”◆补义条目■亦喻纷乱的情状。○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我借與他錢呵,搭救出它招賢納士東洋海,他還我錢呵,却是拔出這棄子休妻大會垓。”○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曲之十一:“經數場大會垓,斷幾狀喬公案,葬送的皓首蒼顔。”○元汤式《一枝花·冬景题情》套曲:“愁一陣,一陣陣癡呆了心目;恨一番,一番番瘦損了肌膚。大會垓煩惱在眉尖上聚。”

垓心,◆重圍之中。○[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摺:“兩員將撲入垓心,不打話來回便戰。”○《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卻抄在[魏延]背後,把[延]困在垓心。”○《水滸傳》第八三回:“[徐寧]與[阿里奇]搶到垓心交戰,兩馬相逢,兵器并舉。”○《東周列國志》第三回:“[鄭伯]困在垓心,全無懼怯。”

京垓,◆古代以十兆為京,十京為垓。極言眾多。○[元][姚燧]《加謚祖宗告祀南郊祝文》:“臣賴上天之祐,祖宗之靈,得以眇末之躬,託於億兆京垓臣民之上。”○[清][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京師轉漕東南,歲七百萬,積以升斗,極於京垓。”○[陳毅]《非洲》詩:“喜爾新來自豪慣,京垓兆億慶春暉。”

半垓,◆五千萬。表示數量極多。○[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摺:“某([宋江])聚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半垓來小僂儸。”○[元][楊景賢]《西游記‧鬼母皈依》:“﹝[鬼子母]﹞駕一片妖雲,引半垓厲鬼。”

億垓(亿垓),◆極言其數之多。億,十萬。垓,萬萬。○[前蜀][貫休]《送盧舍人》詩之三:“君不見釋梵諸天壽億垓,天上人間去復來。”

攘攘垓垓,◆紛亂貌。○[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三摺:“攘攘垓垓不伶俐,是是非非無盡期。”

穰穰垓垓,◆人群紛雜貌。穰,通“攘”。○[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摺:“人一似虎出山,馬一似龍離海,憑着我鎗疾鞭快,領雄兵穰穰垓垓。”

亥「陔」015

2021-11-05 12:04·语料汇总

春陔,◆指春日的田野。○[清][惲敬]《贈光祿大夫神道碑銘》:“油油春陔,穆文秋琴。”

南陔,◆《詩‧小雅》篇名。六笙詩之一,有目無詩。○《南陔》、《白華》、《華黍》為前三篇,是燕饗之樂。○《詩‧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白華》,孝子之絜白也;《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有其義而亡其辭。”○《儀禮‧鄉飲酒禮》:“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樂《南陔》、《白華》、《華黍》。”後用為奉養和孝敬雙親的典實。○《文選‧束晰<補亡詩>》:“循彼南陔,言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李善]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將以供養父母。”○[唐][楊炯]《幽蘭賦》:“叢蘭正滋,美庭幃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宋][蘇軾]《送程建用》詩:“空餘南陔意,太息北堂冷。”○[清][嚴有禧]《漱華隨筆‧忍菴先生》:“今吾兒邀天之幸,得上公車,稍可伸北闕南陔之思矣。”

韶陔,◆《韶》樂和《南陔》的合稱。亦泛指古樂。○[宋][羅願]《水調歌頭‧中秋和施司諫》詞:“一曲[庾江]上,千古繼《韶》《陔》。”陔,《南陔》,《詩‧小雅》篇名。

陔蘭(陔兰),◆《文選‧束晰〈補亡詩〉》:“循彼南陔,言采其蘭。”○[李善]注:“采蘭以自芬香也。循陔以采香草者,將以供養其父母。”後因以“陔蘭”敬稱他人的子孫。意謂能孝養長輩。○[唐][元稹]《祭禮部庾侍郎太夫人文》:“封燔茅社,抱弄荃蓀。陔蘭始茂,隙駟俄奔。”

蘭陔(兰陔),◆《詩‧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有其義而亡其辭。”○[晉][束晰]承此旨而作《補亡》詩:“循彼南陔,言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後以“蘭陔”為孝養父母之典。○[唐][劉禹錫]《和州送錢侍御自宣州幕拜官便於華州覲省》詩:“蘭陔行可採,蓮府猶回瞪。”○[宋][陸游]《賀皇太后箋》:“聖子問安,方極蘭陔之養。”○[清][朱彝尊]《送周贊善清原視學浙江》詩之二:“蘭陔花暖日初晴,萊衣潘輿次第迎。”

循陔,◆《詩‧小雅》有《南陔》篇。○[毛]傳謂:“《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其辭失傳,[晉][束晰]乃據[毛]傳為之補作。○《文選‧束晰〈補亡詩‧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李善]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將以供養其父母。”後因稱奉養父母為“循陔”。○[唐][顏真卿]《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天寶]五載,大夫總渡[瀘]之師,繄君奉循陔之養。”○[清][趙翼]《<陔餘叢考>小引》:“余自[黔]西乞養歸,問視之暇,仍理故業,日夕惟手一編,有所得輒劄記別紙,積久遂得四十餘卷,以其為循陔時所輯,故名曰《陔餘叢考》。”○[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十二章:“瞬息,聞天風海濤之聲,不覺抵吾家矣,自是日以來,循陔之餘,[靜子]亦彼此常見,但不久譚,莞爾示敬而已。”

陔鼓,◆奏《陔夏》時伴奏之鼓。鼓點節奏用戒失禮。○《周禮‧春官‧鍾師》“祴夏”[鄭玄]注引[漢][杜子春]曰:“祴,讀為陔鼓之陔。”○[賈公彥]疏:“陔者,[漢]有陔鼓之法。”

陔夏,◆古樂章名。○《九夏》之一。古代宴飲終了時奏。○《周禮‧春官‧鍾師》“祴夏”[鄭玄]注引[漢][杜子春]曰:“客醉而出奏《陔夏》,公出而入奏《驁夏》。”○《儀禮‧鄉飲酒禮》“賓出奏《陔》”[漢][鄭玄]注:“《陔》,《陔夏》也。陔之言戒也。終日燕飲,酒罷,以《陔》為節,明無失禮也。”

陔步,◆語本《儀禮‧燕禮》:“奏《陔》。”○[鄭玄]注:“陔,《陔夏》,樂章也。賓出,奏《陔夏》以為行節也。”○[賈公彥]疏:“賓出,奏《陔夏》,明此為行節,戒之使不失禮。”後因以“陔步”指雅正之樂。○《宋史‧樂志一》:“相者,所謂輔樂也;雅者,所謂陔步也。”

陔兆,◆極言其數量之多。○[三國][魏][應璩]《報東海相梁季然書》:“罣之以谿谷,數之以陔兆,何其壯乎!”

九陔,◆見“九垓”。中央至八極之地。

三陔,◆見“三垓”。◆三重,三迭。

陣陔(阵陔),◆猶陣前。○《再生緣》第十五回:“國舅含歡傳下令,必須全勝報營臺。今朝本帥親觀敵,看一看那個強徒到陣陔。”

陔養(陔养),◆謂相戒以孝養。語出《詩‧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小雅‧南陔》:“《樂記注》:‘南風,長養之風也。’孝養與長養義正相似,是知《序》言‘孝子相戒以養’者,戒以釋陔,養以釋南也。”因徑指為孝養。○[清][秦樹]《<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淑質解承陔養志,紅閨時誦《白華篇》。”

陔餘(陔余),◆奉養父母之餘暇。○[清][趙翼]《<陔餘叢考>小引》:“余自[黔]西乞養歸,問視之暇,仍理故業,日夕惟手一編,有所得輒劄記別紙。積久遂得四十餘卷,以其為循陔時所輯,故名曰《陔餘叢考》。”○[清][吳錫麒]《<陔餘叢考>序》:“爰於愛日之暇,彌勵惜陰之心……郵能考異,契乃參同,萌柢百家,喉衿群籍,成《叢考》四十三卷,標以陔餘,紀實也。”

亥「閡」027

2021-11-05 11:57·语料汇总

閡富(阂富),◆完備富麗。閡,用同“該”。○[明][李東陽]《祭錢都督士英墓文》:“佳城蓊鬱,不如堂宇之閡富;翁仲森嚴,不如騶隸之趨走。”

該閡(该阂),◆包藏和充塞。○《漢書‧律曆志上》:“故孳萌於子,紐牙於丑……畢入於戌,該閡於亥。”

輟閡(辍阂),◆阻礙,阻隔。○[晉][葛洪]《抱樸子‧雜應》:“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

抵閡(抵阂),◆抵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南朝][宋][裴松之]注:“公又自出擊[淳于瓊]等,揚旌往還,曾無抵閡。”

格閡(格阂),◆阻隔,隔閡。○[宋]程大昌《考古編‧夫子論二》:“此有以畀,彼無以受,則一木之枯,一石之頑,豈足以格閡大生之德哉。”

隔閡(隔阂),◆◆I1.謂被阻隔。○[晉][江統]《徙戎論》:“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劉琨]雖隔閡寇戎,志存本朝。”○[唐][李邕]《五臺山清涼寺碑》:“寒暑隔閡於簷楣,雷風擊薄於軒牖。”◆2.阻隔。[清][薛福成]《密陳帕米爾情形片》:“[英]冀[中國]得地稍多,支格其間;可隔閡[俄]兵之南下。”◆3.隔膜,互不瞭解。[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隔閡之異,殊於[胡][越]。”○[楊朔]《滇池邊上的報春花》:“多少年來在各民族間造成的隔閡和冤仇逐漸消失,互相建立起手足般的感情。”◆◆II謂被阻隔。○[晉][江統]《徙戎論》:“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劉琨]雖隔閡寇戎,志存本朝。”○[唐][李邕]《五臺山清涼寺碑》:“寒暑隔閡於簷楣,雷風擊薄於軒牖。”◆2.阻隔。[清][薛福成]《密陳帕米爾情形片》:“[英]冀[中國]得地稍多,支格其間;可隔閡[俄]兵之南下。”◆3.隔膜,互不瞭解。[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隔閡之異,殊於[胡][越]。”○[楊朔]《滇池邊上的報春花》:“多少年來在各民族間造成的隔閡和冤仇逐漸消失,互相建立起手足般的感情。”

閡隔(阂隔),◆隔絕,不相通。○[梁啟超]《地理與文明之關係》:“驟觀地圖,則河海者,所以使土地閡隔而華離也。”○[郭孝成]《民國各團體之組織》第二節:“而南方則軍府林立,雖群策群力,無閡隔之弊,然函電籌商,動稽時日。”

關閡(关阂),◆妨礙。○[清][袁枚]《答洪稚存書》:“則是[江陵]一身之私罪,與宗社安危毫無關閡,有何緩不及待之有?”

閡塞(阂塞),◆阻隔不通。○[梁啟超]《地理與文明之關係》:“[歐洲]人自十五世紀以來,與隔海之[亞美利加]及[印度]交通頻數,已非一日。而於陸地接壤之[亞細亞]及[亞非利加]內地,反閡塞而疏逖之。”

閡山(阂山),◆為山所阻隔。○《易‧蒙》“山下有險,險而止”[三國][魏][王弼]注:“退則困險,進則閡山,不知所適。”

閡心(阂心),◆閉塞心性。○《大寶積經》卷十一:“菩薩弘仁,以大勇猛無盡大哀,懷無極慈,降伏惡逆,欲亂菩薩,菩薩本淨,消除垢濁羸劣閡心弊惡之塵。”

閡窒(阂窒),◆阻塞。○[清][譚嗣同]《報貝元徵書》:“數者不可復,其餘無所依附,自閡窒而難施。”

閡滯(阂滞),◆阻礙。

艱閡(艰阂),◆猶阻隔。○[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自二聖嗣位已來,恩貸指揮,多被有司巧為艱閡,故四方皆有黃紙放白紙收之語。”

九阂(九閡),◆見“九垓”。九层。 指天。

拘閡(拘阂\拘礙),◆束縛阻礙。○《後漢書‧虞詡傳》:“今其眾新盛,難與爭鋒。兵不厭權,願寬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閡而已。”○[李賢]注:“閡與礙同。”○[晉][葛洪]《抱樸子‧鈞世》:“夫論管穴者,不可問以九垓之無外;習拘閡者,不可督以拔萃之獨見。”○[南朝][梁][何遜]《劉博士等同顧不值》詩:“吾人少拘礙,得性便遊逸。”○[宋]程大昌《考古編‧莊子》:“夫遊而至於逍遙,則意欲鄉而神已達,了無形跡得為拘閡矣。”○[清][顧炎武]《日知錄‧河渠》:“[禹]之治水,隨地施功,無所拘礙。”

閡目(阂目),◆視線為物所阻隔。○[宋][王安石]《北山暮歸示道人》詩之二:“傷心百道水,閡目數重山。”

辯才無閡(辩才无阂),◆同“辯才無礙”。《藝文類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顯證一乘,宣揚三慧,辯才無閡,遊戲神通。”

疑閡(疑阂),◆疑難障礙。○[晉][葛洪]《抱樸子‧博喻》:“學而不思,則疑閡實繁;講而不精,則長惑喪功。”

凝閡(凝阂),◆凝滯阻隔。○[晉][葛洪]《抱樸子‧尚博》:“變化不繫滯於規矩之方圓,旁通不凝閡於一塗之逼促。”

傷閡(伤阂),◆傷害阻隔。○《列子‧黃帝》:“和者大同於物,物無得傷閡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

限閡(限阂),◆阻礙。○《晉書‧郗超傳》:“且北土早寒,三軍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閡,非惟無食而已。”

障閡(障阂),◆阻礙隔閡。○[明][王鏊]《震澤長語‧音韻》:“[瞿曇]之書,能入諸夏,而[宣尼]之書,不能入[跋提河]者,以聲音之道障閡耳。”○[清][惲敬]《與李汀州書》:“[羅臺山]與[二林]交最久,旁涉佛氏,乃二人性之所近,是以[二林]作[臺山]身後文,持論或過或不及,蓋由耽心禪悅,障閡未除,過推其虛,反沒其實也。”

遮閡(遮阂),◆猶阻隔。○《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綵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

支閡(支阂),◆障礙。○《後漢書‧隗囂傳》:“[囂]復上言:‘[白水]險阻,棧閣絕敗。’又多設支閡。帝知其終不為用,叵欲討之。”○[李賢]注:“支柱障閡。”○[清][黃宗羲]《紫環姜公墓志銘》:“當公創議時,勢家私此水利者,謠啄繁興,多設支閡。公毅然不顧。”

滯閡(滞阂),◆停留;阻隔。○[凡人]《無聖篇》:“然以吾國士夫素崇[孔子],莫敢懷疑,故數千年來思想滯閡不進,學術陵遲,至不可救。”

阻閡(阻阂),◆阻隔。○《宋書‧武帝紀中》:“[譙縱]怙亂,寇竊一隅,王化阻閡,[三巴]淪溺。”

亥「荄」009

2021-10-31 00:02·语料汇总

草荄,◆草根。○《素問‧移精變氣論》:“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王冰]注:“草荄,謂草根也。”○[元]《絡緯吟》:“雙股依草荄,兩翼鼓元氣。”

根荄,◆1.亦作“根垓根垓”、“根核”。植物的根。○《文子‧符言》:“故羽翼美者,傷其骸骨;枝葉茂者,害其根荄;能兩美者,天下無之。”○[漢][劉向]《說苑‧建本》:“樹本淺,根垓不深。”○《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入地則孕毓根核。”○[唐][白居易]《問友》詩:“根荄相交長,莖葉相附榮。”○[宋][司馬光]《為始平公祭晉祠文》:“然原陸久燥,根荒未浹,畎畝喁喁,猶有待望。”◆2.比喻事物的根本,根源。○《舊唐書‧元稹白居易傳論》:“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壼奧,盡治亂之根荄。”○[清][龔自珍]《勇言行箴》:“其精神外矣,其根荄誖矣。”◆3.植根。○[姚華]《曲海一勺‧原樂》:“今試言之,夫禮樂者,橐籥於元氣,根荄於人情。”

麻荄,◆麻根。○《北史‧王劭傳》:“今溫酒及炙肉,用石炭、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相同。”

陳荄(陈荄),◆宿草之根;多年生草之根。○《文選‧潘岳<懷舊賦>》:“陳荄被于堂除,舊圃化而為薪。”○[李善]注:“[鄭玄]《禮記》注曰:宿草,陳根也。○《方言》曰:荄,根也,音皆。”○[唐][駱賓王]《丹陽刺史輓詞》之三:“荒郊疏古木,寒隧積陳荄。”

凍荄(冻荄),◆經冬的草根。○[宋][楊萬里]《臘里立春蜂蝶輩出》詩:“嫩日催青出凍荄,小風吹白落疏梅。”

寒荄,◆指枯草的根。○[南朝][梁][沈約]《愍衰草賦》:“憔悴荒徑中,寒荄不可識。”

枯荄,◆乾枯的草根。○《文選‧潘岳<悼亡詩>之三》:“落葉委埏側,枯荄帶墳隅。”○[李善]注引《方言》:“荄,根也。”○[唐][崔損]《霜降賦》:“翻繽紛之槁葉,宿蒼莽之枯荄。”○[宋][蘇舜欽]《依韻和伯鎮中秋見月九日遇雨之作》:“眾香愛春發枯荄,我知惟動兒女懷。”○[明][劉基]《春雨》詩之一:“春風和雨細細來,園林取次發枯荄。”○[清]宋琬《先大夫諱日》詩:“譬彼松下草,霜落成枯荄。”

浮荄,◆指露出土外的枯根。喻殘年。○[明][沈鯨]《雙珠記‧夫妻永訣》:“你兀自計安危,忘卻殘軀已是浮荄。”

豆荄,◆豆秸。○[元][明本]《詠梅》:“竹葉杯浮苔砌月,豆荄灰暖紙窗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