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古字写法和图文(互相通用两千多年)

今天,对汉字最大的争议莫过于「简、繁之争」,在网络上甚至形成了「简体党」或者「繁体党」互撕,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水的古字写法和图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水的古字写法和图文(互相通用两千多年)

水的古字写法和图文

今天,对汉字最大的争议莫过于「简、繁之争」,在网络上甚至形成了「简体党」或者「繁体党」互撕。

经常看我文章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我是支持简化字的,这不是简单的「价值观」和先入为主的「既定立场」,而是基于两点:

文字学的学理。

详细了解我国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过程。

我是不需要查字典就基本上认识甲骨文、金文,我从来不认为「认识繁体字有助于继承什么传统文化」等等之类的论调。

目前网络上有过一些文章,我觉得深度是不够的,所以,将会用一系列文章谈一下简化字问题,不撕不喷,我只希望起到一种「兼听则明」的作用。

比如:繁体党经常诟病的「万能符号:又」的类推——「汉、欢、难、鸡」等等,我从来没有看到有人给出很好解释。简单来说这其实是一种「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带来的「类推难题」,这不是简化字的缺陷,不管繁体、简体都大量存在这种问题,不懂文字学就不知道,也可以说这个问题在世界上所有语言文字中都存在。

本文先谈简化字的一种来源:古本字,简化方法就是「从古从简」,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萬」和「万」。


一、「萬」字溯源

汉字「萬」始见于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造字本义可谓一看即明,象形,取像于「蝎子」:

《說文》:「萬,蟲也。从厹,象形。」

「萬」被假借表示数量词「十千」,久借不归,假借义甚至比本义更常用,所以,在本字的基础上加「虫」部造「蠆」字,表示本义「蝎子」。

段玉裁注《说文》:「謂蟲名也。假借為十千數名,而十千無正字。遂久假不歸,學者昧其本義矣。」

在甲骨文中,「萬」就表示数量「十千」,如《合集21651》:萬人歸。

《合集21651》:萬人歸

「萬」在金文中就更常见了,金文吉语「萬年、萬世」特别多,比如西周《中义钟》的「万年永宝」:

《殷周金文集成》-29

所以,「萬、蠆」就跟「然、燃」「其、箕」的分化方式一样:

本字被借走表示虚词意义,久借不归,鸠占鹊巢,假借义占据了本字,那么,就需要另造一个字表示本义。这也是汉字非常常见的一种分化方式。

也许有点绕,但我们只需要知道:表示「十千」的「萬」是一个假借字就够了,「萬」的象形本义「蝎子」,被后起字「蠆」所承担。


二、「万」字溯源

汉字「万」也是始见于甲骨文:

根据裘锡圭先生的《释万》一文考证,「万」在甲骨文中表示一种专门从事乐舞工作的族群——万人、万族,而他们所跳的舞叫做「万舞」。【注1】

「万舞」古代舞名,比如《诗·邶风·简兮》的记载的「方将万舞、公庭万舞」:

《诗·邶风·简兮》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万舞」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

《甲骨文合集28461》有「乎(呼)万舞」之句,表示「命令万人跳舞」:

《甲骨文合集30028》是「万舞求雨」的卜辞:「叀万乎(呼)舞,又(有)大雨」。

《甲骨文合集30028》

《甲骨文合集30658》:「今日万,不雨」,意思是:今天以万舞求雨,没有下雨。

《甲骨文合集30658》

「万」字在西周金文中目前还为见到,从东周战国早期的金文开始,「万」就代替「萬」表示数量「十千」:

战国的《单(言昔)讨戈》上的「三万」:

殷周金文集成11267

战国时代的玺印文字中的「千万」:【注2】

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五代鎏金銀盒上的「千秋万歲」四字:【注3】

浙江博物馆藏品

还有辽代的「千秋万岁」钱:【注4】

宋代苏轼手书的《前赤壁赋》中「凌万顷之茫然」用的就是「万」而不是「萬」:

苏轼书《前赤壁赋》局部

结论

综上考证和分析,可以发现「萬」和「万」都是假借表示「十千」,二者的本义都是名词:

「萬」本义为「蝎子」,这个意义被后起本字「蠆」所承担。

「万」本义是「商周时代一种从事乐舞的工作的人群」,本义完全消失隐匿。

「万、萬」的古音相同,都为唇音明母元部字,最早从战国时代就借用「万」代替「萬」,以达到简化的目的。

苏轼书写的《赤壁赋》用「万」字可以说是尺牍,但从上面引用的另外几个案列来看:「战国兵器、五代佛器、辽代钱币」上都使用「万」而非「萬」。所以,甚至不能说是「万」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体字」,而是通用字。

那么,简化字从古从简,舍「萬」行「万」,理据是非常充足的。

简化字很大一部分来自古代的初文、简体,很多都可以追溯到殷周甲骨文和金文,如:术(術)、洒(灑)、启(啟)从(從)等等。

之后的「简化字溯源」系列,将继续讨论简化字三大来源:通用字、手头俗字、草书楷化。

----------------------

参考文献

    裘锡圭. (2012). 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页47

    罗福颐. (1981). 古玺汇编. 文物出版社.编号4472、4476

    国家文物局. (2002). 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文物出版社.页124

    郎成刚. (1996). 辽宁朝阳北塔出土辽千秋万岁钱. 中国钱币(1), 40-4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