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实用栽培技术,亩产超1000公斤是第三代杂交稻发展方向

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暨首届国际稻米博览会4月11日在三亚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出席开幕式致辞并作报告。他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兼具配组自由度高和育性稳定的优点,双季晚稻亩产超1000公斤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第四、第五代杂交稻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研究,预计未来30年将亮相。

袁隆平在题为《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报告中指出,杂交水稻的发展分为五个时代,并对五代杂交水稻进行了解读。

杂交稻实用栽培技术,亩产超1000公斤是第三代杂交稻发展方向(1)

这并非袁隆平第一次提出《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双月刊《杂交水稻》2018年第5期曾发表其同题署名文章。文章指出,而在人力能控制的情况下,事物是朝着美好、完善的方向发展的。杂交水稻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普遍规律在运行。

第一代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水稻。1964年开始研究,1973年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目前推广面积约1亿亩,但选育到优良组合的难度较大。第二代则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育性受气温高低决定,若遇异常天气易出现制种和繁殖失败。

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第三代杂交水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兼有三系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和两系不育系配组自由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局限和两系不育系制种时可能“打摆子”和繁殖产量低的缺点。稻穗结有色和无色种子各一半,无色的不育系是非转基因种子。制种和繁殖都非常简便易行。

杂交稻实用栽培技术,亩产超1000公斤是第三代杂交稻发展方向(2)

初步试验表明,利用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配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苗头组合显露锋芒,第三代偏籼型的双季晚稻杂交组合试验在长沙于2018年6月17日播种,7月14日移栽,每公顷颖花数高达7.95亿朵,产量潜力为15吨/公顷左右。偏粳型的一季稻杂交组合,每公顷颖花数为8.70亿朵,产量潜力为18吨/公顷左右。

“第三代杂交水稻是以遗传工程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克服了三系杂交稻配组难度大和两系杂交稻育性不稳定的弱点,双季晚稻亩产超1000公斤,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11日国际水稻论坛上,袁隆平指出。

杂交稻实用栽培技术,亩产超1000公斤是第三代杂交稻发展方向(3)

第四代C4型杂交稻和第五代一系法杂交水稻,将分别具备光合效率高、无需制种的优势,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研究。理论上C4型植物的玉米、甘庶等的光合效率比C3型植物的水稻、小麦等作物高30%-50%。高光效、强优势的C4杂交稻能将把水稻的产量潜力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预计2022年C4型水稻样株可基本研究成功。第五代一系法杂交水稻,即利用无融合生殖固定水稻的杂种优势,这是杂交水稻发展的最高阶段。只要获得一个优良的杂种单株,就可凭借种子繁殖,迅速地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

“最新进展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杂交稻中引入无融合生殖特性。预计第五代杂交水稻将在2050年左右研制成功。”国际水稻论坛亦传出消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