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奋斗百年路1933年)

【百年党史▪百日学】1933年:根据地的建设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人在短短100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历史,改变了世界,在人类进步发展史上书写了崭新而独特的一页。从今天起,我们开设“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百年党史·百日学”栏目,重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敬请关注。

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奋斗百年路1933年)(1)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形势图(1933年2月-3月)

1932年底到1933年3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在朱德、周恩来的指挥下,灵活运用前几次反围剿斗争的成功经验,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由于革命根据地大多分布在多个省的边界地区或远离中心城市的偏僻山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占优势的仍是沿用旧的耕作方式的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群众中大多数人不识字,封建的家族统治和迷信习俗也很普遍。有些地区还带着浓重的流寇思想和游民习气。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既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同时又使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遇到很多不易克服的困难。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内大力加强政权、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

政权建设方面

  为了保证群众能够真正有效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苏维埃政府颁布了选举法细则,对于代表产生的办法、选举单位、代表的任期和定期向选举人做工作报告,以及选民撤除代表资格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

  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为了保证根据地人民能够真正有效地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做好选举工作,苏维埃政府颁布了选举法细则。这个细则对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产生的办法、选举单位、代表的任期和定期向选举人作工作报告,以及选民撤销代表资格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在选举中,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总人数的各80%以上,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政府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例如福建上杭县才溪乡1932年10月选举时,上才溪53名代表中,女性有16人,占30%。

经济建设方面

  根据地军民在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的同时,还为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进行不懈的斗争,根据地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财政和金融等经济工作,也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地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经济建设中头等重要的任务。1933年,江西、福建、粤赣、闽赣四省开垦了21万石荒田,闽浙赣省开垦了11万石荒田。粮食产量,在赣南闽西区域,1933年比1932年增加了15%,在闽浙赣区则增加了20%。川陕根据地也获得好收成。

  根据地的工业生产,主要是手工业生产。苏维埃政府在鼓励发展个体手工业生产的同时,也加强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领导。中央钨砂公司下属铁山垅、盘古山、小垅等矿场,年产量约计1800吨,约有5000工人。还有中央印刷厂、中华商业公司造纸厂、瑞金纺织厂等。其他根据地的手工业生产也有较快的发展。如川陕根据地在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开办了兵工厂、被服厂、织布厂等。

  发展对外贸易,也是根据地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根据地的对外贸易,是指同国民党统治区域间进行的贸易。1933年2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国民经济部下设立对外贸易局。此后,邻近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县也设立了对外贸易分局、采办处、代办处或采购站等。为了奖励私人商业输出输入各种必要的商品,还实行某些日用品和军需品暂时减税的办法。

文化建设方面

  根据地军民在进行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在极为简陋的物质条件下,克服困难,进行了文化教育建设,取得了许多成绩。

  为了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多种办法。如建立夜校、半日学校、补习学校、识字班,设立识字牌、墙报,创办报刊,创作演出戏剧等。据统计,到1934年3月,中央根据地有列宁小学3199所,学生约10万人;补习学校4562个,学生约8.8万人;识字组2.3万多个,参加者仅在江西就有约12万人;俱乐部1900多个,固定会员就有9.3万多人。妇女在夜校学员中占很大比重,如在兴国县长冈乡,夜校女生占70%。

  各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创办了许多报纸杂志。到1934年1月,中央根据地有大小报刊34种,其中《红色中华》的发行最多时达4万余份,《青年实话》报发行2.8万余份,《斗争》杂志发行最多时达2.7万余份,《红星》报发行最多时达1.73万份。根据地的革命文艺生活也很活跃,工农剧社、蓝衫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剧团之一。1933年4月成立于江西瑞金。以演出活报剧为主,演出时演员都穿蓝衫,因而称蓝衫团)、俱乐部等,经常开展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普遍喜爱。

  根据地的政权、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是在地瘠民贫、文盲众多、战争频繁、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能取得如此的成绩,非常不易。一批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干部和知识分子,为这项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供稿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