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评书薛家将第33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

长篇评书薛家将第33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1)

长篇评书薛家将第33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2)

长篇评书薛家将第33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3)

孝 义 戏 曲 评 话

第 七 回

文宣队因陋就简先河开

杜老四艺精业勤英年逝

诗曰

嗨啦啦啦啦,嗨啦啦啦,

嗨啦啦啦啦,嗨啦啦啦,

天空出彩霞呀,

地上开红花呀,

历史掀开新篇章,

逢春花木发新芽。

列位看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仅从历史概念上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转折性的历史新时期,而且从文化艺术概念上,也标志着中国文艺进入了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

长篇评书薛家将第33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4)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孝义经过两次解放的战火洗礼,获得了新生。孝义戏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满目疮夷、一片废墟的国土上,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首当其冲地以崭新的姿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齐心协力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革命根据地的主流文化,影响和指导着文艺工作者,向新中国新文化进军。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传统文化,为了彻底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新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对于在当时被称为旧剧的戏曲界,进行“三改”,即“改人、改戏、改制”。省政府文教厅在1950年出台了《关于团结改造艺人的指示》和《审定历史剧的草案》。在审定、规范剧目的同时,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孝义县人民政府设立文教科,由高明同志出任科长;成立孝义县文化馆,调教师许石青同志任文化馆长。

1949年4月份,县文教科遵照上级指示,责成县文化馆组建孝义县文艺宣传队。当时,实行的是供给制。本来,上级按每人每月小米300斤的标准供给,组建10人的文宣队,还给每人夏天供给一身单衣,冬天供给一身棉衣。文宣队的一应费用,都在这每人300斤小米中开销。但客观的情况是,10人的演出队根本拉不开套,戏也没法演。后来几经研究,决定招收名额扩大到30人,每人每月供给小米30斤。其他开销只好因陋就简、节约开支,想其他办法解决了。解放伊始,新天新地新气象,到处一片勃勃生机,人们的热情空前高潮。组建文艺宣传队是人心所向,别说国家还给供给,就是一斤小米不给,也愿意为新中国做贡献,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长篇评书薛家将第33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5)

当时,社会工作奇缺,不少高小毕业的小青年们四处奔走找工作。现在好易政府组建文宣队,而且招收名还不少,能进文宣队当一名文艺宣传员,该是多么的荣耀啊!消息传开,社会的小知识青年们奔走相告,纷纷前来报名。县文化馆组织人员通过考试、面试、表演,优中选优,挑选了三十名队员。据有关人士回忆,当时招收的人员中有:曹淑珍(须生)、董秀梅(青衣)、宋一平(小生)、梁镇峰(须生)、张振业(小生)、任勤富(黑头)、孔祥倪(小旦)、杨录光(老生)、等,长兴村自乐班的武场演奏人员王克勤(板鼓)、李启智(铙钹)、赵守仁(马锣),还有王启明、侯天福等,全都进来。任耀堂拉呼胡,任亚夫为文化教员兼编导,请张增元(艺名尧仲旦)当师傅,请杜海明(小名杜老四)任文武场乐队师傅。许石青任队长。在孝义城内完小内的旧文庙里,孝义县文艺宣传队正式成立了。

这就是解放以后,孝义县戏曲史上的第一个文艺演出团体。

这正是:

新天新地涌新波,

青年风华意蓬勃。

因陋就简土打闹,

戏剧演出开先河。

长篇评书薛家将第33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6)

列位看官,孝义县文艺宣传队诸多人员难以一一细述,在下只给列位介绍一下一代晋剧琴师杜老四其人其事。

杜老四,官名杜海明,孝义县长黄村人氏。此人长得瘦刻刻的,两眼灯瓜瓜似的闪亮,生就一颗玲珑锦绣心,音乐天赋无与伦比。12岁去太谷戏班考试,连椅子也坐不上去,但操起呼胡一拉,满座惊呼,赞不绝口。从此,便在太谷县字号班子“自诚园”里潜心学艺。后来,渐成气候,成了专门伺候当时走红名角“毛毛旦”的私房琴师。凡“毛毛旦”出场,他便操琴演奏;“毛毛旦”一下场,他也便下场休息。杜老四是晋剧文武场乐队的全把式,文四(呼胡、二弦、三弦、四弦),武五(板鼓、铙钹、马锣、铰子、梆子),九把椅子都是行家里手。拉呼胡是一绝。凡拉奏到《打金枝》中的曲牌“紧煞鸡”、《金水桥》中的曲牌“苦相思”时,台下观众必会喝彩道,呼胡拉得好!即使演出拉奏过程中突然断了一根弦,为不影响演出,他竟能只用一根弦继续演奏,不影响效果,台下观众听不出些许疏露;遇到演员道白的间隙,他会三下两下、快捷利落地换好弦。你道奇也不奇。无论是新唱腔,还是新曲牌,他只要一听便全都记在心里,回家一边操琴拉奏,一边写成工尺谱记下来。后来,因在“自诚园”闹了矛盾,一怒之下,回家改行做了小炉匠,还修錶、修自行车。

孝义县文艺宣传队成立时,特聘杜老四担任文、武场乐队总指导。乐队中有几个长兴村“自乐班”的人,与杜老四邻村上下,早已相识,且多受过杜师傅的指点、教诲而技艺比较谙熟。这些人一开始,不免嘻嘻哈哈、懒懒散散的。杜老四正言厉色、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新中国啦,咱们跌(过去旧艺人到戏班唱戏习惯称“跌班子”)的是政府的正规班子,不是过去的草台班,更不是村里的自乐班。别以为你们已经是行家里手啦,差远哩,好好学,一辈子也拉不成把好呼胡。咱们这会儿是公家的人啦,得站有个站相,坐有个坐相,一但开了戏,就不能走神儿,也不能随便离开。咱们是给演员伴奏,为演员服务的,谁要拿板弄调,有意为难角儿,别怪我杜老四不客气!就这样,杜老四带出一支技艺高超、台风严谨的好乐队。

长篇评书薛家将第33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7)

新艺剧团移植现代戏《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时,杜老四操琴主奏。因是新创剧目,从太原拿回来的音乐设计是足有五六十页的一本简谱乐谱。杜老四是老艺人,熟悉的是工尺记谱,对简谱不太熟悉。导演许石青在排导过程中流露出对杜老四不放心的情绪。生性要强的杜老四当即不服气地说,许导,我杜老四没有四方屁股就不敢坐你这八仙桌,放心吧,拉不下趟儿,保险误不了你的事。大话吹出去了,硬骨头就得啃下来。一连好几夜,杜老四硬是在昏暗的油灯、蜡烛下,把五六十页简谱下面,一一标出工尺符号,并从头到尾一次一次苦练。到演出时,杜老四两只灯瓜瓜眼不时盯着舞台,不时扫视乐谱,仄住耳朵听演员演唱,一手操弓,一手灵动,全场竟无一差错。闭幕后,许石青不无赞许地说,杜师傅,我真服了你啦!

长篇评书薛家将第33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8)

杜老四能吃苦,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文艺宣传队常常是三、四天一赶戏。有一次为赶温泉的台口,他从长黄村到温泉,徒步走了一黑夜。第二天一到温泉就上台,在台后还在打瞌睡。可是上了场,就象上了战场一样,大腿压二腿,纹丝不动、两眼瞪得灯瓜瓜一样,一直拉到戏终散场。

早在解放前,八路军“七一剧社”的演职人员就经常偷偷到孝义长黄村杜老四家中学艺,来来回回,彼此混得很熟。孝义县文宣队成立以后,演古装戏没有戏箱,一时又没钱购置。杜老四出马,亲自上吕梁山,几经游说,将“七一剧社”的一副完整戏箱带箱官,一并借回,解决了文宣队的燃眉之急。

后来,因为杜老四的演奏技艺名噪一时,又因为他的老戏友狮子黑、梁小云、冀美莲等一再拉拽,杜老四荣调山西省艺术学校当了教师。不幸的是,一次杜师傅得了肠胃炎,住院后,大夫说需要开刀动手术。原本也不是什么大手术,只因大夫处置不当,缝合后肚子一直膨胀,最后竟撑胀而逝,时年还不到六十岁。可惜一代著名晋剧琴师,就这一样了此一生。

这正是:

一颗聪慧玲珑心,

两根丝弦铸灵魂。

拉奏戏曲悠雅韵,

英年早逝痛煞人。

(下回待续)

长篇评书薛家将第33回(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9)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关注

吕梁市新闻办官方微信“吕梁发布”

觉得不错请分享点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