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苦丁茶最好的是哪里的(乐取花叶当茶茗)

乐取花叶当茶茗

汪鹤年

也许是因家贫而买不起茶,也许是其味道别具一格,古人对其他植物的花叶似乎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颇有一种“乐取花叶当茶茗”的意味。

以其他花叶代茶茗的风习由来已久。《太平御览》引晋郭义恭所著《广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丛生,直煮饮为茗茶;茱萸、檄子之属,膏煎之,或以茱萸煮脯,冒汁为之曰茶;有赤色者,亦米和膏煎,曰无酒茶。”可见,至迟在晋代,人们已开始采制茱萸、檄子等植物作为茶茗的代用品。

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形更为普遍。《本草纲目》就说:“按陶隐居(即齐梁间医学家陶弘景)注苦菜云:‘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有好茗,饮之宜人。且所饮物,有茗及木叶,天门冬苗、菝葜叶皆益人,余物并冷利。又巴东县有真茶,火煏作卷结,为饮亦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及大皂李叶作茶饮,并冷利。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也。今人采楮、栎、山矾、南烛、乌药诸叶,皆可为饮,以乱茶云。’”《茶经》引南朝人所撰《桐君录》亦说:“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可见,南北朝时期,作为茗茶的代用品,檀树、大皂李树以及天门冬、菝葜等植物的叶子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南方各地的先民们更将瓜芦木叶片所制的末茶,作为夜间劳作时最为有效的提神消睡之物。

云南的苦丁茶最好的是哪里的(乐取花叶当茶茗)(1)

瓜芦木叶片曾是末茶的原料

因家贫而无缘消受茶茗也好,因其他花叶具有独特风味和效用也罢,这些并不是其他植物花叶代茶茗缘由的全部,可能,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因出于好奇,而有意模仿茶茗的采制及饮用,从而也就成为人们反复尝试以其他植物花叶代替茶茗的直接动力。

为《尔雅》作注的晋人郭璞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既然,茶树的叶子可煮作羹饮,那么,其他树木或植物的叶子,又何以不行呢?事实上,人们开始这样做了,并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人们用椒树叶与茶叶一起烹煮,便收到了《续茶经》引《诗疏》所说的香味更浓的效果:“椒树似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

椒树

云南的苦丁茶最好的是哪里的(乐取花叶当茶茗)(2)

叶可煮作羹饮的椒树

产茶地尚且以其他植物代替茶茗,非产茶之乡以其他植物作为茶叶代用品的现象也就更加普遍了。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就有“岭南人以槟榔代茶”的记载。《续茶经》引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也说:“泰山无茶茗,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又有松苔,极饶奇韵。”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14在记及“潭州”土产时也提到一种用石楠芽制作的茶品:“长沙之石楠,其树如棠、楠,采其芽,谓之茶。湘人以四月摘杨、桐叶,捣其汁,拌米而蒸,犹蒸糜之类,必啜此茶,乃其风也。尤宜暑月饮之。”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67“容州”土产引前人《茶经》还记述了一种“竹茶”:“容州黄家洞有竹茶,叶如嫩竹,土人作饮,甚甘美。”

云南的苦丁茶最好的是哪里的(乐取花叶当茶茗)(3)

石楠芽也常用以制作茶饮

至于出于射利的目的,有意要以他叶冒充茶叶的鱼目混珠行为,在古代也屡有所见,宋人黄儒《品茶要录》就专门列有“入杂”一目,对这种不正常现象进行了披露:“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草者,建人号为入杂。銙列入柿叶,常品入桴槛叶。二叶易致,又滋色泽。”这自然极具欺骗性,与清人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一回中披露的“近来吴门有数百家以泡过茶叶晒干,妄加药料,诸般制造,竟与新茶无二”的制假行径具有同等性质。不过,这与以植物代茶茗毕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二者是无法混为一谈的。

制假者当入另册,但聊取他叶,以慰茶思者,又另当别论了。明谢肇淛《五杂俎》载:“北方柳芽初茁者,采之入汤,云其味胜茶。曲阜孔林楷木,其芽可烹。闽中佛手柑、橄榄为汤,饮之清香,色味亦旗枪之亚也。”《儒林外史》第二回也提到:观音庵的和尚“拿一把铅壶,撮了一把苦丁茶叶,倒满了水,在火上燎的滚热,递与众位吃”。足见,从南到北,以其他植物代替茶茗的人还不在少数。

云南的苦丁茶最好的是哪里的(乐取花叶当茶茗)(4)

至今仍为人喜好的苦丁茶

情有所钟,也就乐在其中,有人还有意对一些可代茶饮的植物进行神化,佚名《谢氏诗源》为子虚乌有的穆陀树叶,就编造出这样的神话:“昔有客过茅君,时当大暑,茅君于手巾内解茶叶,人与一叶,客食之,五内清凉。异而诘其所从来,茅君曰:‘此蓬莱山穆陀树叶,众仙食之以当饮。又有宝文之蕊,服之不饥。’谢幼贞诗云:‘摘宝文之初蕊,拾穆陀之坠叶。’”

宝文,是一种什么样的花,我们当然是无法弄明白的,用其花心作茶食,自然也如同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但以花当茶的史实,的确又屡见不鲜。《续茶经》引《山东通志》说:“衮州府费县蒙山石巅有花如茶,土人取而制之,其味清香迥异他茶。贡茶之异品也。”《五杂俎》更集中地展示了明人以花代茶的史实:“凡花之奇香者,皆可点汤。《遵生八笺》云:‘芙蓉可为汤。’然今牡丹、蔷薇、玫瑰、桂、菊之属,采以为汤,亦觉清远不俗,但不若茗之易致耳。”《镜花缘》中对假茶深恶痛绝的紫琼小姐,更一贯恪守以菊花、金银花当茶的养生之道。

以花为茶,固然是一种雅举,但有此口福者毕竟是少数,而迫于无奈,聊取杂叶以慰茶思者,却比比皆是,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清吴震方《岭南杂记》便说:广南出“苦(上艹下登)茶,一名皋卢,非茶也。茶大如掌,一片入壶,其味极苦,少则反有甘味,噙嚥利咽喉之症,功并山豆根。”

看来,除了聊慰茶思之外,人们还往往着眼于其一定的医疗价值。《续茶经》引清姚之骃《类林新咏》就明显地透露出这种信息:“长沙之石楠叶,摘芽为茶,名栾茶,可治头风。湘人以四月四日摘杨桐草,捣其汁拌米而蒸,犹糕糜之类,必啜此茶,乃去风也。”《续茶经》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更集中地记述了一些植物芽叶作为茶饮的各不相同的医疗作用:“又有枳壳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风疾。又有皂荚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唯茅芦、竹箬之类,不可以入茶。自余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而椿、柿叶尤奇。”

产于云南丽江的雪茶,更被医家视之为最有奇效的暖胃佳品。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雪茶”条就非常详尽地记载了其出处、品性及药用价值:

出滇南,色白,久则色微黄,以盏烹瀹,清香迥胜,形似莲心,但作玉芽色耳。

平莱仲云:雪茶出丽江府属山中,雪地所产,色白味甘,性大温,怯寒疾如神。

甘苦性寒,治胃气积痛,疗痢如神。

敏按:雪茶出云南永善县,其地山高积雪,入夏不消,雪中生此,本非茶类,乃天生一种草芽,土人采得炒焙,以其似茶,故名。其色白,故曰雪茶。己亥腊过余杭,往访刘挹清少府,啜雪茶,云带自云南,茶片皆作筒子,如蜜筒菊蕊瓣样。询所主治,因言此茶大能暖胃,凡严寒冰冻时,啜一盏,满腹如火。若患痨损及失血过多之人,腹胃必寒,最忌食茶,惟此茶不忌。乃相与烹瀹食之,果入腹温暖,味亦苦冽香美,较他茶更厚。

云南的苦丁茶最好的是哪里的(乐取花叶当茶茗)(5)

产于云南丽江的雪茶

上述医家的这些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至今,人们还在利用某些植物独特的医疗价值,专门制作出一些可供饮用的药物茶。人们用石榴芽精制而成的榴叶香茶,就具有防暑降温、健胃怡神、解热止痢的功效。用柿叶加工成的柿叶茶,不仅用作防治冠心病和增加维生素C的天然饮料,还大批出口到海外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