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扬讲互联网金融(专访楼继伟互联网时代)

汪天扬讲互联网金融(专访楼继伟互联网时代)(1)

2018年3月8日,楼继伟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中新社记者 杜洋/摄

近年来,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也加快了金融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平台金融科技公司作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凭借着自身积累的用户、数据和技术优势,逐渐介入传统金融业务。然而,技术与金融业务边界的模糊,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问题。如何完善平台金融公司监管?怎样发挥平台金融的正向作用?对此,本刊专访了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

中国新闻发布:在您看来,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社会背景和深层原因有哪些?

楼继伟:近30年来,全球经济社会逐步向信息化社会转型,而且呈跳跃式加速的态势。随着4G通信网络和智能手机开始普及,信息工具多样化、纷繁复杂,社交、电商、各类线上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信息化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技术支撑能力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服务器计算和存储能力的提升是数以亿倍的,基于大数据的算法能力提升更是难以计量。这种数字化转型,由内部效益和外部压力驱动,各行业都在发生,金融行业也不例外。

金融科技(Fintech)最早发端于美国,雏形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在本世纪初得到快速发展。以股票投资为例,近年来,被动投资策略或称指数化投资策略,即通过购买指数股和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获得贝塔收益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实际上,投资人并没有放弃价值主动投资,而是由一些基金管理人利用大数据和算法,辅助高效识别价值股从而获得阿尔法加贝塔收益,当然,投资人需要相应支付更高的费用。可以说,跟不上金融科技走势的基金管理人会被逐步淘汰。截至2020年,被动投资市场占比已超过51%。被动投资者也离不开金融科技。基金管理人依靠大数据和算法及时甚至提前投撤指数权重股或者调整ETF组合,以实现指数化投资甚至指数增强策略。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量化高频交易策略兴起,为了减少几毫秒的时延,纽交所周边的办公室租金成倍上涨,用于加载支撑高频交易的数据库和服务器,并以最短距离接入交易所系统。

中国新闻发布:根据您的调研和思考,互联网金融业存在哪些问题和风险隐患?

楼继伟:互联网加金融科技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如数据主权的界定和应用权力的规制、反垄断和公共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在服务社会特别是“尾部群体”、提升全社会金融福祉的背景下,防止“肥尾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例如2010年,美国一个交易员的“胖手指”将m敲成b,将百万美元级的指数关联产品卖出误操作为十亿美元级,结果道琼斯指数不到一小时暴跌1000点。虽然以往也发生过“胖手指”事件,损失的往往是单一股票,而这次,因为高频量化策略已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策略算法的相似性具有“羊群特征”,造成雪崩效应,以至于纽交所不得不引入“熔断和喘息”机制加以应对。一些交易商也引入了数字化快速过滤关口,以防止“胖手指”事件发生。这是早期金融科技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例子。

但实际问题的出现,总是发生在应对策略之前。随着金融科技的全社会甚至跨境数据平台化,出现了大量未曾遇到的场景,相应的规制必须不断创新。金融科技、平台金融起源于美国,进入欧洲后出现了与美国略有不同的发展场景。其进入我国大约有十年光景,发展迅速,极具中国特色,但背后的逻辑是与先行国家相通的。

汪天扬讲互联网金融(专访楼继伟互联网时代)(2)

6月18日,福州,市民在第二十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上体验数字人民币。中新社记者 吕明/摄

中国新闻发布:关于如何平衡好金融科技、平台金融的发展与安全问题,您有何看法?

楼继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列有专篇论述“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第十五篇)。我国作为向信息化社会转变和金融科技、平台金融发展最为快速的国家,平衡好发展与安全是最为重要的前沿课题。在中央决定去杠杆、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后文简称“资管新规”)出台之前,我国平台金融发展经历了一段最为无序的阶段;在此之后,我国平台金融逐步进入有序发展阶段,但仍有很多问题须认真对待。

第一,平台金融重点服务于传统金融机构难以顾及的“长尾人群”,他们对金融产品潜在的风险理解不深,对风险定价不敏感,“刚性兑付信仰”明显,容易出现“羊群效应”。这个客户群极易受到虚假信息和不当舆论的煽动,从而引发重大社会事件,即所谓“肥尾风险”。这种客户特性诱使经营者纷纷推出高息刚兑产品,甚至被居心不良者利用,制造庞氏融资骗局。我早已讲过,承诺6%以上刚兑的产品,基本上都是骗局。资管新规出台后,我国严厉禁止高息刚兑产品,目前情况已经大有改观,配置型收益浮动产品已十分普遍。这说明,金融消费者的心态是可以改进的。

第二,民众特别是“长尾人群”,“政府救助信仰”十分明显,总有侥幸心理,即便看到风险,也认为“击鼓传花”到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发生风险时政府也会救助。甚至一些媒体也宣导这一执念。例如“Bailout”一词,本意是指财政紧急援助陷入危机的企业,在我国却一直被译为“救市”:1998年香港联系汇率保卫战被渲染为“救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美财政部和美联储联合出手,也被报道为“大救市”。实际上,公共部门对股票市场本身未投入一分钱,美国财政是救助陷入危机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因为它们一旦垮台,将是美国经济社会的灾难。大致的做法是,美国财政部以累积可转优先股的方式将资金投入企业,要求5%的优先股股息,还享有部分普通股的权利,如限制高管薪酬、规制某些经营活动,这种方式对这些企业的股票市值是有阶段性打压的。美联储将被救助的金融机构全部纳入可融资和受监管的范围,并以略高于恐慌性下跌的市值购入抵押支持债券(MBS),稳定预期。这样,股市经过一段恐慌式下跌后,最终企稳回升。事后,美国财政部资金全部收回,并有盈利。美联储的盈利更大,缴纳给财政部的利润就达1300亿美元。

第三,规则和监管总是落后于风险的出现,因此,对平台金融要加强平时规制,出现问题苗头要及早监管,将发展纳入正轨。例如,P2P曾造成极大的肥尾风险,虽然现在在我国已经清零,但尾部人群损失巨大。P2P 在欧美也有一定的发展,定位是为点对点民间借贷提供信息撮合服务,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但P2P引入我国后,很快就从信息中介演变为征信服务、平台贷款,直至庞氏融资,酿成重大风险。到演变的中后期,已无法区分由哪一监管机构负责。最后,各地方、各机构全力清零,一个本可以正常发展、主要为长尾客户服务的行业就这样走上绝路。又如,保险行业的投连险、万能险,在欧美国家也占有较大份额,发展正常,但引入我国后迅速变味,成为刚性兑付筹款,利用混业经营缺乏监管的空隙,通过“资金池”加杠杆入股银行进行自融,获得大量资金后用于激进投资,有的甚至转为庞氏产品。再如,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之外发放贷款的机构,在欧美国家,理财公司针对银行不关注的小微融资项目发行固定收益产品,正规的P2P也在其列,有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也有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正面效果。但我国的影子银行风险极高,所谓P2P、银行理财主要是发行高息固定收益产品对应地方隐形债务。更为危险的是成为“银行的影子”,银行通过“通道”“资金池”将资金和风险出表,但对全社会形成了重大风险。目前,一些中小银行出险,对其整顿甚至救助是必要的,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秉持纳税人利益至上的原则。

汪天扬讲互联网金融(专访楼继伟互联网时代)(3)

2021年9月,工作人员在2021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展示利用数字人民币购物的场景。中新社发 原梓峰 / 摄

第四,一些地方政府政绩观发生偏差或不重视风险。例如,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盲目发展金融中心,给予各种优惠,反而集聚风险。我在财政部工作时,一些市长在向我介绍本地发展战略时,总是有建设成为全国或区域金融中心的内容,我一般都会告诫他们,不宜只看到资源集聚和税收效应,还要看到风险,而且你们监管责权不足、监管能力有限,非正规金融方式如P2P、投连险、万能险等易于聚集,一旦出险,第一责任人是当地政府,不要指望中央财政。结果,数年后一些地方果然出险,当地政府自食苦果。再如,有不少地方政府过分依赖举债搞建设,不规范的城投债、变味的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运作模式)越做越大,且大量债务是高息刚兑产品,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率高企。对此,近年来随着高层越来越重视,地方不规范的过分隐性举债势头已得到遏制。

第五,在这种背景下讨论平台金融的发展和规制,需充分考虑国情,更加重视风险。例如平台公司对个人数据的采集问题,我看到有些APP应用服务说明中大量篇幅是用于降低服务方的风险,并要求用户同意对个人数据的过分采集,对此,一般长尾用户不会特别关注。平台金融巨头助贷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有画像准确、风险识别能力强、风险定价水平高的优势,可帮助中小银行获客和做风险识别。但数据偏差和算法伦理偏差可能诱导过分消费,加之有意或无意的识别失败,如果服务的银行数目太多,助贷的规模达万亿之巨,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对于监管的建议,我的想法是加大平台金融公司的风险留存,并对可服务金融机构作出数量规制。风险留存是指,平台金融公司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跟贷,比如10%,使其承担一定的识别风险,同时,需要满足贷款资本金和拨备要求,并持有专门的牌照。数量规制是指给出最大机构服务占比,平台金融具有垄断性,那就引入垄断竞争,通过有规制的竞争降低系统性风险。互联网平台的特点是各领域覆盖,平台金融即便介入某几个金融业务节点,也难以将其装入封闭盒子中试验各种运营方式,测试监管规制办法。我们宜重视借鉴成熟金融市场国家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加强监管。


采访对象:楼继伟 财政部原部长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实务版)第008期 中国关键词栏目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