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

公元1423年(明朝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四次北伐,在大军到达宣府的时候,已是八月。

而此时,一位大臣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城求见朱棣,听闻朱棣已经北征,他又马不停蹄地从北京赶到宣府。待他来到朱棣的大帐外,已是二更时分。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记载: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当时朱棣已经就寝,听闻他的到来,急忙召见。朱棣屏退左右,二人在大帐中谈了4个多小时,待大臣出来,已是四更天(古代一更大约为1.2个时辰)。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1)

这位半夜来访的大臣名叫胡濙[yíng],在此前的16年,他一直在帮朱棣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据《明史》记载,这次二人见面之后,朱棣“至是疑始释”,终于消除了疑虑。可见,胡濙已经完成任务。至少,他把自己查访到的关于建文帝的消息汇报给朱棣后,朱棣释然了。

历史上的胡濙,在明朝可谓是传奇人物,他历经7朝,辅佐6帝,在礼部尚书任上待了32年不倒,堪称明朝的奇迹。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名臣胡濙,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一位明朝老臣。

一、“少白头”的寻帝记

胡濙从一出生就是一个奇人,奇就奇在头发上,《明史·胡濙传》记载:

胡濙,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

意思是说,胡濙刚出生时头发全是白的,一个月后,他的头发又变黑了。这种奇遇,纵观“二十四史”,也就他一人。

胡濙,字源洁,号洁庵,江苏武进人。他出生于明朝洪武八年。当时,天下太平,朱元璋下旨在各州府建立社学,这相当于明朝最早的“公立学校”。胡濙的父亲并不识字,所以,胡濙出生时,其父特别希望孩子长大能到社学去读书。

胡濙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自幼聪慧,敏而好学,建文二年,胡濙进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名列二甲第三十四名。和胡濙同榜的还有几位名人,例如,“三杨”中的杨荣、杨溥,朱棣的内阁重臣胡广、金幼孜等。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2)

胡濙考中进士后,并没有被留在翰林院。当时,靖难之役正在进行,胡濙被任命兵科给事中。在当时的环境下,胡濙虽然没有上战场,但他也是为朝廷征讨燕王出过力的。

只是,建文帝一再失误,南军节节败退。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在一片火海中消失了。

朱棣骑马入京时,包括解缙、杨荣、胡广等人纷纷前去迎接。胡濙并没有主动投奔朱棣,但朱棣登基后,发现了胡濙的才华,晋升他为户部都给事中。

胡濙为人敦厚,做事踏实,朱棣通过五年的观察,认可了胡濙的能力。接下来,朱棣对胡濙委以重任。《明史·胡濙传》云: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意思是,建文帝的去向成谜,有人说他死于火海,也有人说他带着一些旧臣逃走了。朱棣对此很怀疑。永乐五年,朱棣派胡濙带着御制的诏书,以寻访“仙人”张邋遢的名义,走遍天下州郡,暗地里则是去查找建文帝的下落。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3)

胡濙接到任务后立即启程,一去就是9年,他走遍了大明朝州县,包括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任由木屐把脚底磨穿。

永乐十四年,胡濙第一次返回,在京城只待了半个月就再次被朱棣崔着启程了。这期间,他的母亲病逝,胡濙恳请回家为母守孝,朱棣都未批准,为了安抚胡濙,朱棣擢升胡濙为礼部左侍郎。

又过了7年,也就是永乐二十一年,胡濙很急切地返回北京,得知朱棣已经带兵出征,胡濙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宣府,这也就是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朱棣听闻胡濙到来,虽然已经睡下,但还是急迫地召见了胡濙,《明史》云:

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意思是,在永乐二十一年胡濙没有回来之前,有传言说建文帝逃到海上了,朱棣派遣郑和先后六次下西洋。直到胡濙归来,朱棣方才释怀。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4)

两人谈了4个多小时。他们俩具体谈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笔者认为,很显然胡濙已经找到了建文帝的线索,理由有三点:

第一,胡濙在外寻找建文帝长达16年,除了永乐十四年他回来一次外,其余时间朱棣甚至都不让他回京。这一次他回来的如此急切,又在深夜求见朱棣,极为反常,除非他得到了确切的情报。

第二,永乐年间,郑和6次下西洋,第六次返回明朝的时间是永乐二十年八月。他完全有时间在永乐朝进行第七次下西洋,但他并没有。(注:第七次下西洋发生在明宣宗时期,当时明朝在南洋的影响力下降,宣宗因此才被迫遣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这可以间接地说明,朱棣认为郑和下西洋的必要性已经没有那么强了。或许是因为建文帝已经有了下落。

第三,从朱棣“至是疑始释”可以看出,建文帝要么死了,要么归隐了,总之,他对朱棣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胡濙应该掌握了建文帝的明确线索。只是,在他和朱棣见面之后,他从此三缄其口。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5)

纵观历史,封建王朝最隐晦的机密往往都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大家或许知道保守秘密的人是谁,但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没有人敢去主动追问或探究。

因此,在胡濙接下来的52年人生中,他再也未和任何人提及建文帝。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归来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有惊无险地完成登基,是为明仁宗。

朱高炽登基后,原先辅佐太子理政的官员迅速得到重用,例如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等人。而胡濙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给朱棣“办私事”,他不是太子的嫡系,这就有点尴尬。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6)

不过,明仁宗也不是心胸狭窄之辈,他召来胡濙,和胡濙一番深谈,觉得胡濙的才学和见识非同一般,本打算重用胡濙,可接下来意外发生了。《明史·胡濙传》记载:

既闻其尝有密疏,疑之,不果召。转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祭酒。

意思是说,正在朱高炽打算重用胡濙的时候,朱高炽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先帝(朱棣)驾崩前,胡濙曾绕过内阁,给先帝上过密奏。由于当时汉王朱高煦觊觎太子宝座,朱高炽因此怀疑胡濙有可能和汉王有染。从此,朱高炽的态度转变了,他将胡濙安排到南京任国子监祭酒兼礼部侍郎,不让他到北京来。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胡濙的内心并没有气恼。胡濙到达南京后,开始整理南京礼部的工作。

自从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虽然也留了一套“班子”,但大家几乎都是象征性的工作,只有胡濙例外,他态度极其认真,每隔三天就写奏折,让其他同僚敬佩不已。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胡濙的“运气”却极佳,因为明仁宗朱高炽仅仅在位10个月就驾崩了。接下来,明宣宗朱瞻基登基。

特别巧的是,明仁宗在驾崩前,曾派太子朱瞻基去南京巡查,而胡濙作为南京的礼部侍郎,一路陪同,这让他在朱瞻基的心中留下不错的印象。朱瞻基登基后,召胡濙回北京,先担任礼部侍郎,半年后,就正式担任礼部尚书,从此,胡濙成了朱瞻基的心腹近臣。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7)

注意,这一年是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谁都没想到,胡濙自这一年担任礼部尚书后,接下来竟然36年都“没挪窝”,他是明清两代担任礼部尚书最长的官员,创造了记录。

同年,汉王朱高煦谋反,朱瞻基御驾亲征,胡濙随驾,一路上他安排粮草,在叛乱平定之后,胡濙因功获得厚赏。朱瞻基不仅赏赐胡濙一座大宅子,还在胡濙过生日时亲临他家中,为他祝寿。这在当时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宣德六年,由于前户部尚书夏原吉病逝,代管户部的张本也去世了,户部没有合适的老臣来主管,朱瞻基便让胡濙兼任户部尚书。

胡濙只有在永乐初年担任过户部都给事中,此后20余年未染指户部,如今突然要担此重任,他有些心虚。为了能做好户部尚书,胡濙经常天不亮就去“上岗”,不断找户部郎官了解实际情况。《明史·胡濙传》记载:

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

即:当时明朝的开支项目越来越多,胡濙担心国家财力不足。当明宣宗朱瞻基每次下诏减免百姓税赋的时候,胡濙都含泪阻止。朱瞻基经常告诫他,却仍然眷顾他。

很多人看到这里,或许会指责胡濙不爱惜百姓。实际上,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

早在朱棣在位时期,征蒙古、讨安南,下西洋,造宝船,还要迁都修宫殿,朝廷早就入不敷出了。明仁宗在位时间较短,说到底明宣宗是在补明朝之前的窟窿,因此户部的压力非常大。再加上朱瞻基平定汉王之乱征讨蒙古兀良哈等军事行动,更让胡濙难做。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8)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时杨士奇等人一味要求朱瞻基轻徭薄赋,但户部尚书胡濙却屡屡反对,并不是胡濙不爱民,而是朝廷的“兜”里太过羞涩。

实际上,胡濙本人生活非常节俭,他或许不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但他绝对是一位称职的户部尚书。

胡濙的不容易,朱瞻基是知道的,例如,朱瞻基曾感叹:“天下无患,多亏了四人之力!

朱瞻基口中的“四人”,分别是内阁首辅杨士奇、原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和现任礼部尚书兼户部尚书胡濙

可见,明宣宗作为大明朝的“CEO”,他对自己的“财务总监”还是比较认可的。

三、扶上马再送一程

公允地说,明宣宗朱瞻基虽然被人称为“蟋蟀皇帝”,但他整体上算是一位明君,宣宗在位10年,从善如流,休养生息,明朝百姓逐渐安居乐业,创造了“仁宣之治”。只可惜,宣宗年寿不永,38岁便驾崩了。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9)

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病重,不能上朝,看着年仅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朱瞻基的内心极其复杂。他用微弱的声音下旨,传召5位大臣入宫,对这5位大臣说:

“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

意思是说,你们五个都是老臣了,如今太子年幼,希望你们同心协力,辅佐太子,共同维护大明朝的安定。

说罢,朱瞻基驾崩。而被他托孤的这5位老臣,分别是“三杨”胡濙张辅。当然,此时朝堂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太皇太后张氏(明仁宗朱高炽之妻)。

在这六人的辅佐下,9岁的朱祁镇登基了,改元正统,他就是明朝第6位帝王——明英宗。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10)

朱祁镇登基的前七年,大明朝整体上还算政通人和,由于朱祁镇年幼尚未娶妻,太皇太后主理内宫,三杨和胡濙主持朝政,张辅主管军务,“仁宣之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正统五年,杨荣去世,两年后,太皇太后去世,从此明英宗开始“长大”,走自己的路,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宦官王振的崛起。

当时,内阁以杨士奇为首,在朱祁镇的支持下,王振逐渐开始压制杨士奇,胡濙、杨溥也未能幸免。正统九年,杨士奇因儿子杀人而羞愧归隐,杨溥和胡濙力不能支。待到杨溥去世,胡濙则选择了蛰伏。

正统十四年,在王振的怂恿下,血气方刚的明英宗欲效仿太祖、太宗皇帝,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发生影响大明朝国运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张辅阵亡,20万精锐覆没。瓦剌人乘胜追击,攻入大同,直逼北京。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11)

噩耗传到京城,几乎所有人都震惊不已。当时朝堂上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由徐珵(徐有贞)提出的“迁都南京,以避国难”,另一种是兵部侍郎于谦提出的“守卫北京,请坚固守”。

两种声音各持己见,争论不下。最终,大家都看着孙太后(朱祁镇之母)和郕王朱祁钰(朱祁镇之弟),孙太后和朱祁钰也犹豫不定。这时,作为当年五大辅臣中的最后一位,胡濙说了一句话,镇住了那些“南迁”派,《明史·胡濙传》记载:

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

胡濙的意思是说:文皇帝(指朱棣)将皇陵安排在这里,就是向子孙表明不再迁都。而今你们是要弃祖宗而去吗?

胡濙的这句话掷地有声,让主张南迁者哑口无言。在胡濙和于谦立劝谏下,孙太后和朱祁钰才最终做出“坚守”的决定。

由于明英宗朱祁镇成了俘虏,为了避免瓦剌人的再三要挟,在于谦的支持下、孙太后的默许下,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遥尊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也就是明朝第7位皇帝明代宗。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12)

最终,朱祁钰、于谦等人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瓦剌退兵,归还朱祁镇。

古人云:决策需大智,死守需大勇

北京保卫战是明朝中期最重要的战役,这场战争,创造了一个英雄于谦,也让明代宗朱祁钰站稳了脚跟。但是,人们很容易忽略朝堂上的另个一个人,那就是户部尚书胡濙。

从坚决拒绝南迁,到在后方支持军械和粮草,胡濙对这场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他也为大明朝的延续作出重要贡献。说他是社稷之臣,并不为过。

四、一场说走就走的辞职

明代宗朱祁钰是一位不错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桑,裁撤开支,让经过“大难”的明朝渐渐复苏。

但是,朱祁钰一生做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为了独霸皇位,他将被俘归来的哥哥朱祁镇幽禁在南宫之内长达7年之久。第二件事是违背诺言,废除了侄子朱见深(朱祁镇之子)的太子之位。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13)

当初,朱祁镇被俘,太子朱见深年仅2岁。孙太后为了大局着想,支持朱祁钰登基,但前提是太子之位不能动。

也就是说,孙太后希望百年之后,大明皇位还能归回朱祁镇一脉。

朱祁钰当时是答应的,但皇位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他幽禁了哥哥之后,看侄子百般不顺眼,最终,他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

不曾想,朱见济中途夭折了,而朱祁钰又没有其他儿子。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储君之位空悬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眼看时日无多,可急坏了朝中大臣。作为礼部尚书的胡濙更是如热锅上的蚂蚁。

胡濙认为,既然皇帝无子,那就应该立先帝(指明宣宗朱瞻基)之孙,而先帝之孙中年龄最长、出身最高的还是朱祁镇之子朱见深。当他把自己的意见报给朱祁钰时,被朱祁钰拒绝了。

正在胡濙为难之际,正月十六日夜里,石亨、徐有贞等一群投机分子趁夜发动“夺门之变”,他们打开了南宫之门,迎出了太上皇朱祁镇。

清晨上朝,当胡濙站到第一排往龙椅上一瞥时才惊诧地发现,坐在皇位上的人不是朱祁钰,而是朱祁镇,伴随着徐有贞的一句“太上皇复辟了”,大家才明白,朱祁镇第二次登基了。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14)

英宗复辟了,也就意味着代宗的生命要结束了。朱祁镇二次登基,改元天顺,他恨极了弟弟朱祁钰,不仅未按帝王礼给弟弟下葬,还给弟弟一个“戾”的谥号。

笔者认为,“夺门之变”对于明朝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意义,即使没有这场政变,皇位最终还是会回到朱祁镇一脉。只是,由于这场政变,一群投机分子鸡犬升天了,还有,英雄于谦成了它的牺牲品。

作为朱祁钰曾经的支持者,辅佐朱祁钰理政长达八年之久的户部尚书胡濙,朱祁镇并没有给他太多的为难。理由很简单,胡濙是老臣,而且已经对明英宗没有任何威胁了。

但是,胡濙在朝堂上历经半个世纪,对帝王心术看得比较清楚,他以年纪老迈、病体缠身为由,向朱祁镇提出告老还乡。

一般老臣告老还乡,皇帝都要“再三挽留”以表诚意,可是,胡濙告老的时候,朱祁镇爽快地答应了。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15)

为了表示对胡濙的特别“关照”,朱祁镇还专门派人将胡濙“送”回老家,为了表示恩典,朱祁镇象征性地赏了一个锦衣卫的职位给胡濙的一个儿子。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一句话:

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在朝为官,不管是贤臣还是奸臣,都很容易遭到皇帝的猜疑。不要怪天子太凉薄,这是封建王朝的铁律。

天顺元年秋天,在簌簌的秋风中,一位82岁的老臣离开朝堂,从此,庙堂上再无胡濙。

五、大明朝独此一份。

胡濙告老还乡后,仍然挂着礼部尚书的头衔,但他不再过问政事。胡濙有三个弟弟,和胡濙年龄相差不大。他回家后,整日和三个须眉皆白的弟弟欢聚一堂,在当地是一大奇景。

天顺七年(1463年),在故乡生活了7年的胡濙病重,临终前,他把几个儿子叫到跟前,嘱咐他们:“你们有能力的,就去报效朝廷,如果没有能力的,也不能败坏我们的家风。”说罢,胡濙瞑目而逝。

至此,胡濙结束了他89年的人生路程,也结束了他32年的礼部尚书生涯。

朱棣为什么没杀胡惟庸(胡濙历经7朝辅佐6帝)(16)

胡濙25岁踏入仕途,89岁去世,他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7朝,在明朝历史上,这是一项罕见的记录,他的经历,也是大明朝独此一份。

在他仕途生涯的64年里,他经历靖难之役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以及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等历史进程或事件,也见证了大明朝一个甲子的兴衰。

胡濙虽然历经7朝,辅佐6帝,但我们总结他的履历会发现,他对每一位帝王几乎都是勤勤恳恳,他无私心,也无意参与朝堂斗争,他只想老老实实,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归根究底,他是一位传统的士大夫形象。

《墨子》云: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意思是说,好的名声和名誉不是短时间内靠取巧就轻松得到了,君子要踏踏实实,身体力行才能得到名副其实的名誉。

胡濙在建文朝入仕,被明成祖看重,为朱棣寻人16年,又被明仁宗怀疑,被明宣宗托孤,在家国危难时力挽狂澜,明英宗复辟后他又遭到猜忌。然而,胡濙始终没有半句怨言。他近60年的仕途生涯,都在践行“君子以身戴行”。他是士大夫,更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儒者,值得后人尊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