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斜街道张屋村庄简史(高陵区张卜街办)

节选自—《白蟒原》

麻斜街道张屋村庄简史(高陵区张卜街办)(1)

张卜村位于张卜街办辖境西南部,地跨渭河两岸,东接张家、塬后两村,北靠崖王、东关两村,西连耿镇马北村,南与耿镇耿北村相接。1958年为张卜大队,以大队部驻地张卜村而得名,l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战锋大队,l972年复名张卜大队,l984年6月改建为张卜村委会。辖张卜、萧塬、李家堡、小寨、萧塬沟、马家沟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张卜村,距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0.2公里。2011年有492户,2080人,以农为主。耕地2670亩,全可灌溉。主产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03公顷,总产2978吨,公顷产7389公斤。有中学、小学各1所。境内有抽水站、派出所、卫生院、供电所等单位。

张卜村位于白蟒原一级台地及二级台地,千万年风雨冲涮,形成两条大型沟壑,肖塬沟:位于高陵县张卜乡肖塬村。马家沟:位于高陵县张卜乡金普陀马家村。

村 落

张卜村六个自然村形成千百年来,以农耕为主,军寨、窑居为特点,先民根据当时生存环境选址定居,这六个自然村依次为:

张卜,据传清初有一叫张卜的人定居于此而得名,清光绪《高陵县续志》有载。全村现有164户,在册656人,土地面积1045亩。

李家堡,传为李晟后裔,为李晟守墓而定居于此。

萧塬,清雍正《高陵县志》记为萧家庄,明已有村。全村现有71户,在册340人,土地面积430亩。

萧塬沟,据传,明中叶,萧姓在此建村,村在白蟒原沟中,故名。民国30年(1941年)《高陵县区保总图》始记有此村名,名“肖垣沟。”《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马家沟,也称“今古渡马家”,明代已有村落称“滹陀马家”,清雍正《高陵县志》记为“金普陀马家”。全村现有86户,在册330人,土地面积490亩。

东小寨,元明为军户所居,名“营正寨”,清中后改为现名。全村现有170户,在册740人,土地面积990亩。

历史遗存

张卜村自古以来为人类宜居之地,本村历史文化遗存资源丰富,地上文化遗存随大多毁于五六十年代,此处再记以便文化考究。

高陵张卜秦汉唐墓

位于张卜村与小寨村之间,西禹高速经白蟒原施工面,2000年春勘探,发现古墓72座,随后对61座进行发掘清理,其中共清理发掘战国秦墓14座,西汉墓20座,东汉墓葬13座,唐墓14座,其他没有记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000年春夏对61座古墓进行发掘,尹申平副所长担任领队,王望生具体主持发掘工作。发掘出土文物数量种类繁多,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等。

张卜村汉唐墓群,位于张卜村北,汉代为平民墓群,唐代有陇西独孤氏祖茔。

奉正寺遗址,建寺时间不详,遗址位于张卜东小寨村南,村人传为唐时古寺、毁于战乱。

杨恭懿碑

元至大二年(1309)立。姚燧撰文,萧维斗书丹。碑在杨恭懿墓前。螭首龟趺。首高120厘米,宽123厘米,长方形碑额高59厘米,宽40厘米,阳线界格篆书“元昭文大学士赠荣禄大夫弘农郡公文康杨公碑”。碑身高250厘米,宽120厘米,厚33厘米。正背两面刻字,隶书,每面28行,满行65字。碑石完整,正面文字尚可通识,背面文字损泐严重,漫漶无辨。1982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录文(略)。

麻斜街道张屋村庄简史(高陵区张卜街办)(2)

杨恭懿家族墓

此墓位于张卜乡张卜村西南。杨恭懿(1225—1294),字元甫,号潜斋,元代高陵县陈阳村附近人。通天文历算,至元十六年(1279)召修新历,与许衡、郭守敬等共同编制《授时历》,授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墓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有封土3座,呈“品”字形排列,均南向,居中为其父转运司度支判官杨天德墓,左、右分别为杨恭懿墓、其子集贤学士、国子祭酒杨寅墓。三墓封土已夷平。墓地尚存大德六年(1302)杨恭懿神道碑1通,原有石狮、石羊、石供桌,新中国成立后平整土地时埋于地下。

小寨村南有槐树一棵,树龄八十年。民国时建庙时同栽,最大直径70厘米,高约15米,树冠直径约10米。

麻斜街道张屋村庄简史(高陵区张卜街办)(3)

小寨村南古槐

小寨村古城寨遗址

建寨时间不详,寨额为“奉正寨”。50年代拆除。

张团长绍飞墓,在张卜村南,墓碑于平坟时被埋地下。

人物

肖 塬

席品芝,清末秀才,当地乡贤,“高陵三子”之一。民国时,曾捐地建高陵中学。

席实生(1893—1950),名玉璋,字石生。少时饱读经书。1912年入西安圣公会学习数、理、英语,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为章士钊在东京创办的《甲寅》月刊撰写文章,后因该刊物复古倒退,遂与之决裂。1917年与陈布雷、刘子先等人合作,在东京创办《革新》不定期刊物,介绍马克思主义。留学期间,因学费接济不上,两度辍学,自筹资金,以贴学业。1924年回国,先后给胡景翼、杨虎城做秘书。1926年,刘镇华部围城期间,为杨虎城、李虎臣出谋划策。1927年后,曾任湖北当阳、沔阳等县县长。1930年返陕,被赵寿山任命为陕南勉县、城固县县长。为官清明廉洁。1938年,在国民党军张乃威部任军需处长。1941年,张调任陕西省物资征运委员会主任,石生随任该会秘书兼总务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38军军长张耀明邀至洛阳做军法处长。1949年,成功劝说裴昌会兵团率部起义。1950年2月13日病逝于汉中家中,终年57岁。

1920年,曾撰写《布尔塞维克主义论》,一万余字,在11月2日—8日的《鼓昕日报》上连载,旗帜鲜明地宣传介绍和热情歌颂马列主义和俄国苏维埃政权。当时共产主义在中国尚处萌芽时期,能写出如此中肯的论述,实不愧为一枝早开的报春花。

肖俊奇,民国时在17路军当兵。参加“西安事变”后到山西中条山参加抗日战争,回乡后被地方土匪杀害。

肖俊雅,1920年生,黄埔七分校16期第4总队毕业,曾任西安绥署区干训处少校中队长.解放战争时期随部队在成都起义,1951年因家事复员回乡。“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错误批判,上世纪80年代平反,1996年去世于家中。

麻斜街道张屋村庄简史(高陵区张卜街办)(4)

肖俊雅

聂树诚,民国时参加青年远征军。

席国钧,民国时参加青年远征军,后加入解放军,转业后在高陵县棉花公司任职。

金普陀马家

马瑞轩,民国五年毕业于陕西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民初在渭南县、岐山县法院任职,后回高陵在法院部门任职,1947年去世。

马云图,1949年病故于河北,时为3纵9旅27团战士,烈士。

马振海,生于1913年,早年就读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0年参加教育工作,曾任泾野学园训育主任,高陵一中建校时任训育主任,后连任多届教导主任。1987年去世。教学笔记中作诗一首:“终生甘为孺子牛,呕心沥血不为酬。清苦歧视压不倒,为国育人乐悠悠。”

马怀公(1914—1973),中共早期党员,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解放后任郑州材料厂厂长、西安铁路局物资处处长、副局长。

麻斜街道张屋村庄简史(高陵区张卜街办)(5)

马怀公

马怀革,1925年生,高陵张卜乡张卜村马家沟人。1938年到安吴青训班学习,1940年2月到延安联防司令部任通讯员,当时司令员贺龙,政委谭政。经常到晋西北太岳地区开展游击战,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调中央党校九部学习半年,1946年冬调到关中分区武装工作队渭北游击纵队(淳耀总队),司令谈国帆。解放后到三原任公安队队长。1955年去西安学习,因不愿去青海工作回乡务农至今。

麻斜街道张屋村庄简史(高陵区张卜街办)(6)

马怀革

张 卜

杨天德(1180—1258)字君美,兴定二年(1218)进士,历官至转运司度支判官。从读书入士到晚年,风节矫矫不变。任隆德县(今宁夏六盘山区)令时,被元兵围困,冒死完成请援使命。解围后,建立治县规约,医治战争创伤,打击豪强恶霸,县民因此得到安居。卒年79岁,许衡撰有墓志铭。

杨恭懿(1225~1294),字元甫,天德之子。24岁接触理学,他认为理学是入德之门,讲道之途,期间广涉经史子集,特别通《易》、《礼》、《春秋》,尤其推崇朱熹集注之《四书》,时与其父共同讲论切磋。至元十年(1273),忽必烈下诏书派使者召他入朝,他仍以有病推辞。十一年,皇太子又命中书省依照汉惠帝聘请“四皓”之礼再请杨恭懿,丞相致书信派郎中官前来京兆敦请,杨恭懿方随使进京。至元十六年(1279)。又一次命安西王府丞相催杨恭懿进京。杨恭懿入见世祖,诏命他到太史院修改历书。十七年,新历书修好后,被授集贤学士,兼管太史院事。十八年,他辞职回乡。至元三十一年(1294)卒于家,终年70岁。

杨寅:字敬伯,恭懿长子。生而颖悟,尽通六经、百司之学。曾为周至县尹,至任时间不长,积年弊政,剖祛无遗。后升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因进治世之奏,转江南行台御史和监察御史。大德十年(1306)出任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后又任山东东西道。至治三年(1323),迁西蜀四川道宪使,进阶朝请大夫。泰定二年(1325),朝廷感念其老成,遂命为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卒年73岁。

杨宙,恭懿第二子,曾任京兆府蒲城县令。

张绍飞,民国时任17路军陕西警备第2旅5团1营副营长,参加“西安事变”,1938年参加抗日战争,任第四集团军第38军独立第46旅第738团2营营长,103团副团长。随孔从周参加中条山、豫中等战役,抗战胜利后回乡,1948年任高陵自卫团团长。

麻斜街道张屋村庄简史(高陵区张卜街办)(7)

张绍飞

张崇德,曾参加抗日战争,任第四集团军第38军独立第46旅第738团2营某排排长,随张绍飞参加中条山、豫中等战役,抗战胜利后回乡。

张炳礼,曾服役国民革命军38军35师105团,参加了中条山抗战。

杨二娃,曾服役国民革命军38军35师105团,参加了中条山抗战。

张振民,曾服役国民革命军38军35师105团,参加了中条山抗战。

周志英,曾服役国民革命军38军35师105团,参加了中条山抗战。

谭明德,随国民革命军28师参加抗战,阵亡。

李柱子,随国民革命军28师参加抗战,阵亡。

张胡财,国民革命军38军35师105团士兵,同日军作战阵亡于河南。

张益民(1925-1995),张绍飞之子。早年由三原南郊中学毕业,考入黄埔军校二十二期步兵第3大队第8中队学习,毕业后进部队任职,1949年随部队投诚。后回乡在高陵马家湾、灞桥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63年响应国家精简人员政策,申请回家务农。

张崇兴,1928年生,13岁跟本村人38军35师103团副团长张绍飞到部队,在103团3营9连任连部传令兵,参加了豫中抗战,驻防河南大刘沟。

麻斜街道张屋村庄简史(高陵区张卜街办)(8)

张崇兴

东小寨

王克杰,民国时参加青年远征军,参加了抗日战争,因战友枪支走火死于东北。

王克俊(1921—2004),早年投身革命,上世纪40年代去延安,在“抗大”学习,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在山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18团团长,后任兰州军区第一筹建处处长兼书记。

任永忠,早年参加革命,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任西北野战军358旅某部连长,负伤后回乡。

教 育

张卜中心小学;创建于1956年,占地15亩。

东小寨小学:创建于1965年,占地3亩。20世纪80年代并入张卜中心小学。

张卜中学:乡办初级中学,驻地在张卜村,1964年建校,1970年搬迁至现址,占地32亩。

今天的张卜村,位置优越,即将改建210国道纵穿而过。近两年街景的改造、植树绿化、污水管网工程的实施,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带动我村经济的发展。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东小寨等村以舍小家为大家搬迁他处,展望张卜村不几年人民群众生活会更幸福,更富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