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永恒轮回的思想 永恒轮回

叔本华认为,表象间受到因果律的影响,表象和意志间没有联系;意志通过某种超因果律的确又基于因果律的法则和表象世界发生关系。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按其严格的必然性发生,人们所感觉到的自由意志仍处于表象世界活动,而所观察到的任何表象以及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意志这样一种神秘力量的控制,从而走向宿命论和决定论。叔本华的这一思想受到了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的强烈认同,认为这种对自由意志的解释给予了他们莫大的安慰——这应该与量子(理论)及其不确定性原理带给他们的“困扰”大有关系。

尼采永恒轮回的思想 永恒轮回(1)

黑格尔在他的“自由意志”中似乎也发现了这一问题,所以他说,个体一定要经过种族的阶级,才成为个体;这也是人与类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个体消亡而精神延续,个体只有在种族中,才是真正生命。但是,他用理性主义的“种族”(整体)来消解非理性个体的宿命,从根本上来说是很难达成的,因为离开了个体生命的存在,所谓的人生意义就会陷入一种虚无。

尼采一方面承认“人,动物的人,就根本没有意义。他在地球上的存在根本没有目的:'人到底为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生唯一的意义就是生命”。所以尼采同叔本华一样,依然是一个矛盾而悲观的虚无主义者,他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是因为其缺乏对人生(生命)的关注。在他看来,生命是残忍的、虚伪和无意义的,即使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短暂的人生仍然会有终极的一天——“人终须一死”!于是,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生命哲学,试图用永恒轮回的权力意志将有限的生命与永恒的灵魂联系起来,这同赫拉克利特永不熄灭的生命“活火”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虽然尼采以权力意志和酒神精神为核心的永恒轮回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或机械的循环,而是为了克服和超越虚无与软弱,消减生命的悲剧性,但是永恒轮回反过来却又毁灭了超越一切的机会,禁锢了生命的所有可能和希望,导致更深虚无主义的陷入。

尼采永恒轮回的思想 永恒轮回(2)

虚无的根源在于对死亡的焦虑,或者说死亡(焦虑)的本质是虚无。人一旦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万劫不复,也就意识到了自我的独一无二和不可重复。这种死亡意识是相对于永恒与绝对的意识。尼采为解决这一问题,便从文化出发,提出以艺术和美来振救死亡(悲观主义),即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勇敢面对生命,激发生命意志。他指出,“人类所具有的伟大天性,是对命运的热爱。无论未来、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奢望改变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须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并且没有理由隐瞒它——你必须爱这项真理……”爱命运是对自身命运的肯定,甚至可以不希望现状的任何改变。尼采认为凭借永恒轮回就能够达到这种精神境界,而且充分肯定向来被视为负面的痛苦的积极作用与意义,因为痛苦使得人更有智慧与力量。同时,力量充沛与否也可以用在对人的美丑判断上,力量衰弱意味着软弱、贫乏、无能,所以他说“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的了。”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把酒神精神的非理性狂喜称为“醉”的状态;日神精神的沉静、节制用“梦”的状态来形容;到了《偶像的黄昏》,他又把两者都解释为力量的增加与充满之感的醉的类型。认为人在欣赏美的时候同时也会渴望成为美的东西,而他相信人能够将自己的人生塑造成具有美感的“艺术品”,成为一种稀少且崇高的艺术创作;而这个过程就能成为忍受这个世界丑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应该对自己感到满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尼采用艺术与审美救赎建构的“轮回”之路,正是实践权力意志的超人精神的一种具体呈现。

尼采永恒轮回的思想 永恒轮回(3)

尽管尼采的“永恒轮回”同叔本华一样,把人的出生看作只是从前一状态转变而来,所以不是“无”的状态;同样,死亡也不是“无”,而只是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之中。但是,在这样的“永恒轮回”中,还是没有真正解决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因为“存在”于当下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过去或未来,即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死了,而世界依然一如既往地在运行,即使有“轮回”但这与当下的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哲学家、心理学家荣格(1875年——1961年)同样困惑于这种难以摆脱的绝对的虚无感,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令人怀疑的实验。”

尼采永恒轮回的思想 永恒轮回(4)

所以,不仅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没有解决人生命的根本性问题,就是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还是没有解决,比如霍金(1942年——2018年)提到的“人存原理”:我们之所以看到的宇宙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如果它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观察它。科学工作的一切活动如果脱离了人的存在,就不会有任何意义可言!也可以这样说,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这种样子,至少在部分上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这是一种带有神秘主义倾向的无奈解释,但却显得更有意思和趣味得多,难怪爱因斯坦和薛定谔能从“唯心”的宿命论、决定论中找到某种“慰藉”。那么如此一来,当然就无法避免颓废主义和及时行乐等思想的产生及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与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尼采及其哲学思想都受到之后时代年轻人的追捧:思想前卫,个性鲜明,偏激而不虚伪,喜欢否定与标新立异,在孤独和迷茫中依然充盈着一种对生命及人生的悲悯与“获得感”。1889年,尼采在意大利都灵的一个广场上,看到一个马夫用鞭子疯狂地抽打一匹老马,他当即冲上前去,抱着马的脖子失声痛哭,然后精神崩溃,在时而清醒时而颠狂中痛苦地度过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

尼采永恒轮回的思想 永恒轮回(5)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尼采的永恒轮回解决了对生命或人生的态度问题,但最终还是没能根本解决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的“对抗”或“张力”问题,只是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自我(精神)救赎的方向: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强大有力,在于来源的高贵性和神圣性。所以,人首先要“活着”,在活着的过程及体验中不断拥有某种顽强的生命力包括基因(族群)的传续,以消解生命的有限性和悲剧性,尽力为自己活出个性化的精彩!而这应该正是生命及人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鼎尚文化删除,文章未经同意请勿复制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鼎尚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