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清明原创(读诗赏词品清明)

古诗清明原创(读诗赏词品清明)(1)

读诗赏词品清明

易子云

我们的先贤,把“清”和“明”这两个干干净净的文字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节气和节日的名字,本就意蕴绵长并充满着诗情画意。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笔下的诗词歌赋,陪伴着清明,走过了风,走过了雨,走过了两千多个春秋。

清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在古代,这段时间有上巳、寒食和清明三个节日。后来也许是因为它们相距太近,以踏青、曲水流觞为主的上已节和以祭奠先人为主的寒食节的习俗,被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并传承至今。

清明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莺飞草长,桃红李白,春光明媚,适合人们踏青旅游。名胜西湖,更是赏春的好去处。“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这首词,写的正是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景象。节日繁华的氛围和世俗人情味道,尽在其中。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梨花飘香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夜幕降临,游湖踏青的人们散去,笙歌已经停歇,但湖畔的杨柳,又成了流莺的乐园。在词人吴惟信笔下,清明时节的西湖,简直就是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风景名胜如此,乡野田园又是怎样呢?“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的这首词,用轻快的笔调,描绘了绮丽的田园风光和青年女子的欢乐心情。燕子归来,梨花开过,黄鹂婉转,杨柳飞絮,邻女嬉笑,好一派欢快愉悦的景象。

再来看看张先笔下的清明游春图吧。“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人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这里既有白天踏青的热烈喧闹,又有笙歌停后的庭院静美。

清明,除亲近自然游山玩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祭奠逝者。

说到清明节祭奠逝者,人们不禁会想到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名气太大了,搞得人们一提到清明,就是“欲断魂”的样子。本诗前面的基调有些阴郁,好在尾句“遥指杏花村”,开拓出较大的想象空间,一扫阴霾,颇为清新明快。

词人张炎也曾遇上了一个落雨的清明:“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自从“清明时节雨纷纷”之后,清明下雨似乎也就挺平常了,但有一点应该注意,人们的心境不同,在雨中的感受是不同的。张炎这首词写于宋亡之后,对于张炎而言正是天涯游子,欲归无处。词人心情,不言而喻。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这首词是写清明怀人的,上片写的是风雨中的“愁思”,下片写的是时移境迁,诗人仍一往情深的“痴想”:词人在晴朗的清明日,观赏西园的美景,只见黄色的蜜蜂,一次次扑向悬挂秋千的绳索,颇感奇怪。词人思考后顿悟,是因为妻子生前荡秋千时,在绳索上留下了手上的香气,虽已经年,而蜜蜂还能辨识。读到这里,蜜蜂频扑的原因已不重要,因为此时读者已被词人对妻子的深深怀念感动得泪眼朦胧了。

苏轼在清明时节怀念妻子的词,更是令人潸然泪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生者和逝者,虽然阴阳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更是摧肝断肠。

和这种哀伤的情致不同的是高翥的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字字句句,写得惊心醒目。儿女白天祭扫时,泪血痛哭,夜晚回家后,照旧有说有笑。今朝有酒今朝醉,百年之后一滴酒也带不到地下。诗人在此向世人大呵一声:人啊,活着就要好好享受生活!人没了,什么都是枉然!

清明节也有写感慨战乱的诗作:“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这首诗的尾句最为精妙,禁止烟火的寒食节已过,清明节应该是重新起火的日子,而眼前只有几家新烟,景象一片凄凉。

今天又是清明,这时该绿的草木都绿了,该开的花儿都开了。柳条在风中摇曳,几只小鸟在榆树枝中穿行,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和美好。我们也应像古人一样,走进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看着窗外明媚的春天,读着前人的诗词,从古人的平平仄仄中,品味清明节的诗情画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