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事业的工作价值(寿险职涯规划)

初入寿险业的朋友,经常会听到职涯规划的说法。当在做规划的时候,起初信心百倍,中间则百般动摇,最后不了了之,然后就只能盯着眼前这点儿利益了。

寿险事业的工作价值(寿险职涯规划)(1)

首先,我们必须分清楚规划与计划的区别:

计划、规划同属于计划性安排,但是同中有异,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是:

1、范围大小不同

规划是从宏观的角度,全面地展望前景,对全国或某一地区、一项事业或较大工作的原则的谋划。规划的规模宏大,涉及面广,概括性强。

计划是对工作、生产、经营和学习提出的具体打算。计划的规模没有规划大,涉及面没有规划广,综合概括的程度也没有规划高。

2、时限长短不同

规划是比较长远的发展计划,时间可以是3年、5年,也可以是l0年、20年。规划的适用期较长。但时间性要求不严格。

计划比规划的时间性强一些,期限短,限期完成某一项任务。

3、内容具体程度不同

规划的内容庞杂概括,对某个事业、某一任务、某项工程往往是原则性地展示出发展蓝图。规划不作具体安排,主要是定目标、定规模、定前景,富有理想性和感召力。

计划比规划在内容上要单纯一些、具体一些,有较强的约束性。计划主要是定任务、定指标、定时间。

寿险事业的工作价值(寿险职涯规划)(2)

通过上面的区别描述可以发现,大部分寿险新人进入公司,更多的是被计划,而不是被规划。比如一个月内转正,挣到佣金一万。两个月内增员并转正三人,这是计划;而两年内组建一个百人团队,其中培养至少六个初级主管,培养30名兼职讲师,30名业务高手,年标准保费在300万以上,这是规划。

大多数师傅最多只做了前者,而最终实现的也是寥寥无几。后者就算是做了,最终也因为对困难估计不足,执行中不断地动摇,甚至淡忘了当初规划的目标。

所以在寿险业,我们真正的短板并不是做计划,是执行计划。连两个月这样简单的目标都很难实现,更无须去谈做两三年的规划了。

寿险事业的工作价值(寿险职涯规划)(3)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大部分人一定都跟我一样,听到过这样定目标的原则——定目标一定要定一个略高于自己触手可得的目标才有意义——事实上确实如此。但是在现实当中,目标定得低或过低,通常会被无端拔高;目标定得很高的,会获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就好像高目标已经达成似的,其实只是对其表现出的勇气和胆量的喝彩与鼓励),至于达成与否,并无人切实监督。

在管理者看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大部分人对于自己没有实现过的目标,一般是信心不足,尤其是没有从事过寿险的新人,常常会保守地自定一个目标,自定目标一旦大大低于行政分解的目标,通常会被公司目标从形式上取代掉,数字上被拔高了。我们又没有针对被拔高的部分细致地分析其各方面优势,协助其达成的措施。而我们对于目标定得很高的代理人,我们更本能地认为他有信心、有办法达成,所以也不会对他进行分析、协助达成。因此,最终是没有人得到过切实有效的辅助,目标也罢,计划也罢,就那样被搁置在一边,最终落空或者凭运气达成。

所以,即便代理人自定了一个目标,并且认为这个目标对自己而言是切实可行的,但是管理者却认为目标过低,不把总目标分解到人头上,就无法向上级交差,不得不把人人的目标拔高。最终在任务结束时一盘点,发现实现不了目标的代理人大有人在,甚至有人从定目标开始就原地踏步,一直到任务结束。

20多年来,这种现象演变成了业内的顽疾,顽固到每次定任务,上述的一幕幕不断再现,同时被定义为“正常现象”。

寿险事业的工作价值(寿险职涯规划)(4)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所定的目标最终被超额达成。这种情况差不多每年都会发生三次以上,比如开门红、产品停售、新品上市、升级转型、政策变动、新推会销等“利好”。但这是不是在目标的较强约束力的前提下产生的爆发力呢?通常不是!所以其目标制定也是毫无意义的。十多年来,就是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逻辑下,推动着保费的增长,而且愈演愈烈。用目标的约束力来督导团队的,仅仅是个险部的工作人员,他们最惯用的督导方式是用奖励方案的达标线去进行督促。一旦方案设置并不吸引人,这一招便失灵了……

代理人来自四面八方,对于刚刚从事的寿险行业的目标制定没有任何概念——他们认为定高不是自己的水平,定低也未必就是自己的水平,该定多少呢?自己心中没数。因为没有人知道执行过程中的难度有多大,就算是业内的老油条,也不一定会定出高目标。按照正态分布曲线看,仅有不到1%的人,有机会追求那些能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对于大部分代理人来说,证明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已经有人做到了

☞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对这两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也多少需要做些说明。“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代表我也能做到。他用多长时间做到的?他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

相信我,连上边这一连串的问题,代理人都很难回答上来,甚至从来没有思考过。这并不能埋怨代理人,这正是在做计划之前必须了解的,显然应该来自于公司的引导!而不是仅仅依靠目标的约束性——目标仅具有相对约束,并不具有绝对约束。在寿险业,达不成目标也不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就算损失点个人公信力也无所谓,只要不要太为难自己,面子上的事儿也不是所有人都看重的。

所以,在我为营销团队制定个人目标的时候,通常会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即便达不成,缺口也不会很大,更不会违背个人代理人的意愿——那就是每个人的月生活成本。即便不做寿险,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生活成本(通讯费、交通费、吃穿住的费用、交往费、赡养费等),也不会因为有没有工作而大幅降低,毕竟都不是因为吃不起饭而来到寿险公司的。这个目标是个人代理人自己的,更容易客观面对和接受的,它所对应的便是自己在保险公司努力的结果——那就是公司想要的保费。这是更加现实的计划——其约束力更容易让代理人所信服。

寿险事业的工作价值(寿险职涯规划)(5)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学校没有职业规划,身边也没有什么职业咨询人,自己也迷迷糊糊,不知道应该去问谁,而到了现在,身边尽是著名的、资深的职业规划大师,竟然也没谁在这方面给出出主意。

多年以前一部美剧《越狱》上演,相信每一个观众都对Michael scofield周密计划的能力十分地钦佩,甚至神化——几乎所有的预案、所有的线路、所有的不利因素,全部考虑完善,再加上过人的胆识、智商,最终达成目标。相信一般人都不认为自己可以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生活中一定有这样的人,包括Michael这样的罪犯,在中国就有!但这样的个案绝不足以说明问题,换到你身上就是做不到。

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这话听上去挺现实的。却没有说到点子上,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事实上,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是要有的,只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情况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但大部分人就是对自己和所处的行业缺乏了解,导致连制定多久的计划都无所适从,完全不具备决策“该用哪种计划”的知识。

寿险事业的工作价值(寿险职涯规划)(6)

在计划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和安排才能成功。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完,每一步都做好,走得扎实,让计划一点点达成,才会有规划的动力和实现规划的可能。

从“一五计划”、“十五计划”(1953年到2005年)到“十一五规划”,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变成了之后的三个规模更大、任务更加复杂、形势更加多变的五年规划。

所以,指望一个普通代理人,制定一个陌生的、长期的、无成功依据的、缺乏形势分析的保险事业规划,显然是不现实的。再加上我们很少以《基本法》为纲去进行规划,更增加了规划达成的不确定性。

在此敬告所有的主管们,缩短我们的计划周期,调整到最长以周为单位,不要一上来就制定过长的计划。哪怕制定一周的计划,都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确实做一下就知道了。经过一年之后,逐步拉长自己计划的周期,制定计划和规划,将变得更加现实可行。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目标,然后去做便是了。而最初,我们对目标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关键的——虽然这句话被无数人说过无数次了!

寿险事业的工作价值(寿险职涯规划)(7)

如果你对你的将来充满困惑,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惑,这是全行业的困惑。让人充满困惑,并不意味着你要不知所措,雾里看花谁都看不清楚,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往前走,早晚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有多大,我们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因为距离已经足够近了。@祺道馆的保险哲学#职业规划##目标##保险#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原创不易,欢迎关注[左上]、点赞[赞]、转发[握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