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皇后被废原因(陈朝为何短命不光后主荒唐)

南朝四代最后的陈朝,只有短短三十来年,貌似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姓氏与国号都相同的朝代。

自老祖宗西周天子封建诸侯开始,称王称帝的何止百上千?当时笔者也介绍过,君主是以土地封邦建国封赏诸侯,用来拱卫天子,这是华夏民族传统上“封建”一词的本意。那么,像皇帝正式出现的秦朝,秦国原本来自先民生活的故地,后来得到周朝天子承认,成了诸侯秦国,最后建立秦朝,宗室都是嬴氏子孙。刘邦建汉,一家人姓刘,“汉”其实是项羽所封,当时为了驱除刘邦的威胁,打压他入咸阳降服秦王子婴的功劳,赶去蜀地汉中称汉王,封号是以汉水得名。再后来三国刘备入蜀北伐得到汉中以后,就自称汉中王,也是为了彰显他为汉室子孙,继承刘姓正统的名义。所以,历史上但凡称帝的姓氏和国号几乎没有多少直接关联,唯有南朝的这个陈朝建立者陈霸先,两者完全一致。

陈皇后被废原因(陈朝为何短命不光后主荒唐)(1)

当然,陈这一国号并不新鲜,当年春秋时期就有过陈国,地位原本还是很高的,属于公爵,但国力却属于中等偏弱,最后陈国被末代新锐霸主吴国所灭。陈国的一个公子陈完逃入齐国,最后他的子孙取代了原本属于姜子牙后代的齐国诸侯子孙,成为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史称“陈氏代齐”。

南北朝时代这个陈霸先,和陈国老祖宗的关系不大,他的家境也是十分贫寒。后来他声称自己的祖辈是颍川陈氏,显然属于跟风时髦,要攀扯豪门。因为颍川陈氏是魏晋时代高门,例如曹丕十分器重的,和司马懿关系很好的大臣陈群,正是颍川陈氏代表,九品中正制的发明人。但陈霸先本人生于吴兴,祖先有可能是晋朝过江的,经过多年动荡,陈霸先一家算是贫寒了,完全没有门阀子弟的可能,他根本就是一个只能投身行伍的武夫,武艺据说十分了得,也粗略读过一些兵书。

梁朝在吴兴的太守是新喻侯萧暎,属于宗室里一个比较普通的人物,但他对行伍出身的陈霸先很看好。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萧暎出任广州刺史,陈霸先随任直兵参军,镇守宋隆郡(今广东肇庆市高要县,在刘宋时本为宋熙郡,后改宋隆郡),降服所辖安化二县头领。几年后,萧暎病故,陈霸先受命平定交州土豪李贲之乱,经过三年苦战,终于除掉了以李贲为首的分离势力,收复交、爱、德、利、明等数州。太清二年(548),陈霸先被加授为督七郡诸军事,就在这一年,江南侯景之乱爆发。

当时镇守广州的梁宗室曲江侯萧勃无意讨伐,陈霸先等了一年多,武帝也已驾崩,太子萧纲被扶立以后遭软禁,陈霸先只好遣使往江陵,投到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帐下,受其节制。等到萧绎要准备讨伐侯景的消息,陈霸先受令北上,最后与王僧辩一起建立功勋,地位也获得提升。

转眼之间,西魏大军破江陵,梁元帝萧绎被杀。王僧辩本与陈霸先商定以萧绎的儿子萧方智为梁王、太宰。不久承圣四年(555),王僧辩为北齐军势所慑,迎立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梁帝。萧渊明为武帝萧衍侄儿,年龄较长。本来王僧辩不同意,但大军过江,王僧辩抵抗不过,被迫承认以萧方智为太子,陈霸先感到失望和不满。这年九月,陈霸先偷袭王僧辩,废黜萧渊明,还是拥萧方智为帝,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先对北齐通报一切照旧,陈霸先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领扬、南徐二州刺史。做好防御准备以后,陈霸先反击北齐,在之前侯景布防的基础上将北齐军队击退,然后修好,稳住局面,回头收拾王僧辩的一些旧部。

太平二年(557)二月,曲江侯萧勃在广州反陈霸先,举兵北伐。萧勃是吴平侯萧景的儿子,西乡侯萧劝之弟。萧景是武帝萧衍的堂弟,历任各地刺史兼领军将军、安西将军等头衔,普通年间死于江夏,年仅四十七岁。先前也提到,梁元帝萧绎在荆州起兵平侯景,陈霸先在交州平乱,萧勃就出任广州刺史,但对萧绎的号召不为所动。陈霸先暗中投靠萧绎,然后出兵立功,地位攀升,一直混到大权在握,萧勃这才清醒过来,两人先前有过不合,于是就反对陈霸先。他以郢州刺史欧阳頠及部将傅泰、萧孜(萧勃侄子)为前军,至豫章分屯要点。南江州刺史余孝顷在新吴(今江西奉新西)举兵响应萧勃,其弟余孝劢守郡城,自己则率军出豫章与萧孜会合。但萧勃等才干平庸,也没掀起太多风浪,很快就被平定。

陈皇后被废原因(陈朝为何短命不光后主荒唐)(2)

之后最大的麻烦是出身萧绎身边的大将王琳,堪称是陈霸先的一个大对头。

王琳是王僧辩带出来的大将,军功与杜龛并称。梁元帝萧绎对他很器重,调到身边任湘州刺史。萧绎被攻灭后,王琳本身实力有限,不得不向西魏、北齐称臣,跟着也向掌权的陈霸先扶立的萧方智臣服。本来陈霸先对王琳这样的资深将领就比较忌惮,很想要趁着掌权的机会除掉他,派出侯安都、周文育讨伐。哪知道,队伍还在路上,陈霸先就急着建立陈朝,侯安都感觉士气大损,反而王琳等残余属于为梁朝拼死抗争,果然,王琳打败二将,生擒侯安都、周文育(后周文育偷偷逃回)。王琳趁机扶立北齐送来的永嘉王萧庄为梁帝,他们反倒趁势整军讨伐陈朝。陈霸先亲自驻军大雷(今安徽望江县,刘宋大诗人鲍照在这里写过著名的骈体书信《登大雷岸与妹书》,描绘周围的风光)抵抗,还派使者谢哲去劝说王琳认清形势,双方互有交锋。这时,陈霸先建立陈朝才没两年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皇位留给了侄儿陈蒨。陈霸先之前共有四个亲子,陈克,陈立,陈权三个儿子都早夭。而陈蒨、陈顼是陈霸先哥哥陈道谭的儿子,陈道谭死于侯景之乱,陈蒨、陈顼都被陈霸先收养为儿子。

但陈霸先其实还有一个亲子陈昌,排行是第六子(算上陈蒨、陈顼在内),在陈朝建立时已经十五六岁,毫无疑问,随着陈霸先地位崛起,他是将唯一的亲子陈昌当继承人培养的,派遣陈郡谢哲(陈郡第一豪门谢氏嫡系后人,祖父谢朏是东晋名臣谢安的族孙,是谢安胞弟谢万一系后人)、济阳蔡景历辅佐,又派吴郡杜之伟教授经书。陈昌不仅相貌堂堂,为人也很聪明,学习各方面都算不错。连多才多艺的梁元帝萧绎对陈昌也很看好,后来与陈顼一起去荆州,元帝以他为员外散骑常侍。偏偏很不凑巧,萧绎被西魏出兵攻灭,陈顼、陈昌都被俘虏到了关中。

陈霸先登位以后多次遣使要求归还两个人质,这时新立的北周虽然答应,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哪知道,陈霸先在位仅三年就死了,陈昌还没有机会返回江南。像俗话说的,社稷不能一日无主,陈霸先死后的宫廷形势不得不传位给年长的养子陈蒨。事实上,陈蒨勇武不差,但一直在外镇守,陈霸先生前绝对没有要传位给养子侄儿陈蒨的意思。以史书记载看,也是皇后和中书舍人蔡景历等人迫于无奈,加上大将侯安都等推举,将陈蒨从南皖一带召回,继位为陈文帝。陈蒨出生年有争议,至少要比陈昌要大十五六岁。

陈蒨登位以后的天嘉元年(560),北周释放陈昌,他在途中给堂兄陈蒨写信,言辞非常不满,要求陈蒨让出皇位。陈蒨怎么可能答应呢?但他故作大方在朝堂商议:“太子快回来了,我只好找个地方当藩王去养老。”心腹大将侯安都说:“自古岂有被代天子?”陈昌进入陈国境内 ,陈蒨诏令沿途官员隆重迎接。渡江时由侯安都亲自护送,可他却将陈昌推入长江淹死,然后凿沉大船,事后对外宣布陈昌是在过江时遇到船坏溺死。陈昌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去见他的老爸陈霸先了,陈朝尽管由陈霸先创立,但除了他自己在位的三年,此后的三十年全是陈霸先哥哥陈道谭的子孙传承着,感觉也是挺讽刺。

事实上,陈霸先建立的陈朝版图已经越来越小,他掌权加登位的三四年里,一直战事不断,在梁朝末年大乱的基础上,也没有多少喘息的余地。所以,陈朝作为南方割据的尾声,已经面临北方步步紧逼的态势,要说南朝这时候还一片升平的偏安景象只能是自欺欺人。

陈皇后被废原因(陈朝为何短命不光后主荒唐)(3)

陈朝文帝在位时间也不长,仅有七年。文帝陈蒨因为年长,早年跟随陈霸先征战,得到许多实际锻炼,特别是平定王僧辩,对付王僧辩女婿杜龛,陈蒨起到很大作用。陈蒨因某种机缘侥幸,继承陈霸先皇位,其实,陈蒨在位时期也继续在稳定各种反对力量。例如比较重要的王琳、周迪等。

像周迪也算陈朝重要将领,虽然不属于三国晋朝那时得势的江东周瑜、周舫一类豪门大族,但也算临川郡一带涌现的地方豪强。据说早年出身贫寒,靠打猎为生,作战勇敢,很快脱颖而出,组建起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其他不少人属于当地大户,反而都推举周迪,获得大家拥戴,相当于是当年乱世的乡勇部曲和地方自卫性质的武装力量。周迪也为陈朝建立出了不少力,尤其平定广州刺史萧勃。周文育带着大军南下,周迪出兵出粮,陈霸先加封为振远将军,迁江州(今九江)刺史。但周迪不愿离开乡土,不久王琳谋变,拉周迪入伙。

陈霸先亲自解决王琳没能彻底成功,陈文帝继位,为了安抚周迪加封为镇南将军。周迪还是不入京觐见,依然想要割据一方。于是,陈文帝派兄弟陈顼带兵平定。周迪不敌,投奔晋安(今福建福州)陈宝应,直到天嘉六年(566)在山中被杀。而陈宝应也同周迪类似,是当地世家大族,其父陈羽已经是地方豪强。陈霸先建立陈朝,改元永定,置闽州,辖建安、晋安二郡,授陈宝应持节散骑常侍、信武将军、闽州刺史领会稽太守。陈文帝继位后,陈宝应为巩固对闽中统治,与割据浙、赣的留异、周迪结成联盟,并娶留异女为妻。天嘉四年(563)正月,周迪兵败,投附陈宝应。

文帝同时取消陈宝应的待遇,发兵讨伐。派都督章昭达军由陆路、益州刺史领信义太守余孝顷军由海道,两路夹攻闽地。陈宝应率军据建安湖漈,结水栅山寨以阻陈军前进。天嘉五年(564),章昭达命军伐木结筏,乘溪水涨急时流放之,冲破陈宝应兵寨水栅,而后水陆急攻,适余孝顷率海路军至,陈宝应兵大败,率其子南逃,至莆田被俘。陈宝应及全家子弟20人被押送建康斩首。

天嘉六年(565),文帝为皇太子伯宗进行元服之礼,以弟弟骠骑将军、扬州刺史安成王陈顼为司空。不久,临川太守骆文牙斩杀周迪,传首京师。文帝开始册封皇子为王,立陈伯固为新安王,陈伯恭为晋安王,陈伯仁为庐陵王,陈伯义为江夏王。天康元年(566)三月,册封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司空安成王陈顼为尚书令。不久,陈文帝病重,当日就在有觉殿去世,时年四十五岁,遗诏皇太子陈伯宗继承帝位。可由于陈文帝生前授予其弟陈顼以重权,导致他死后嗣帝权力弱小,很快就被陈顼篡夺了皇位,几乎重蹈陈霸先一样的悲剧。

陈文帝陈蒨在有限的时间里,注重整顿吏治,扶持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他不光在陈朝比较有作为,可能放在整个南朝历代皇帝中也算比较突出的一个。史书称陈文帝“从艰难中发迹,了解百姓的疾苦。国家的用费,定依俭约的原则。善辨真假,不容臣下奸巧,使得人人知道自励。”(《陈书·本纪》)

陈顼夺位以后为陈宣帝,他比陈蒨小大约八九岁,早年陈顼和陈昌一起被俘虏到关中。陈蒨夺位的时候,北周故意放陈昌回去以为会有争位事件发生,削弱国力,然后就有可乘之机,结果陈昌还没过完江就死了。天嘉三年(562),陈顼也回到了陈朝,可能出于受苦多年的补偿,也可能出于需要自家兄弟扶持,陈顼很快就被重用,被授为侍中、中书监、中卫将军,并官任佐史。又授使持节,都督扬、南徐、东扬、南豫、北江五州诸军事,扬州刺史,进号骠骑将军。四年(563)加开府仪同三司。

陈文帝病重时,尚书仆射到仲举、五兵尚书孔奂与安成王陈顼、吏部尚书袁枢、中书舍人刘师知入宫侍奉医药。太子陈伯宗柔弱,陈文帝怕他难以守住皇位,就对陈顼说:"我想效仿当年吴太伯传位于其弟。"陈顼伏地痛哭流涕,坚决推辞。孔奂对文帝说:"安成王是您的兄弟,必定会效仿周公辅政。他若有废立之心,臣等虽然愚钝,也不敢听命啊。"拜任陈顼为司徒,进号骠骑大将军,总领尚书职,都督中外诸军事,给予班剑三十人。

陈皇后被废原因(陈朝为何短命不光后主荒唐)(4)

光大二年(568)十一月,陈顼以陈伯宗个性太软弱,难以担当大任为由发动政变,用太皇太后章要儿(陈顼叔父陈武帝陈霸先的皇后)的名义下诏废黜陈伯宗,降封为临海王,而后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太建。又下令废黜陈伯茂为温麻侯,安置在别馆,陈顼派人在路上拦截,在车内杀害了他,年仅十九岁。立妃柳敬言为皇后,世子陈叔宝为皇太子。封皇子陈叔陵为始兴王,以尚书仆射沈钦为左仆射,度支尚书王劢为右仆射。封皇子陈叔英为豫章王、陈叔坚为长沙王。

陈宣帝一共在位十四年,基本是维持武帝文帝的情况,但也面临着北周方面咄咄逼人局势。不过,凭借两代基础,陈宣帝是陈朝唯一发动北伐的阶段。当然,这一次北伐其实也是北周主动相邀攻灭北齐。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陈宣帝响应北周讨伐北齐。众大臣其实意见不一,只有吴明彻坚决支持。陈宣帝主意已决,让大臣们推选主帅。多数大臣认为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高权重,应为主帅。但尚书左仆射徐陵认为:“吴明彻的家乡在淮左,知道当地的风俗;而统军、谋略的才能,当今也没有超过他的人。”都官尚书裴忌也同意以吴明彻为帅。陈宣帝即命吴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与裴忌领兵十万北击北齐。吴明彻攻秦郡(今南京六合),都督黄法氍攻历阳(今安徽和县,氍音渠,黄法氍算陈朝著名将领,早年也出任交州刺史,帮助周迪生擒王琳部将李孝钦等,进封宣毅将军)。四月,黄法氍部将复广达于大岘(今安徽含山东北)击破北齐军,吴明彻部将程文季率敢死队拔掉州前水障木栅,进围秦州。北齐遣军援救历阳,为黄法氍所败,又以尉破胡、长孙洪略援救秦州。吴明彻使猛将萧摩诃击斩北齐军前队善射者西域胡及大力者十余人,北齐军大败,斩获不可胜计,尉破胡逃走,长孙洪略战死。北齐使王琳赴寿阳(今安徽寿县)召兴抵抗陈朝。

五月,黄法氍攻克历阳,尽杀守城士兵后进军合肥,合肥望旗请降。秦州也投降了。因为秦郡是吴明彻的故乡,所以宣帝下令让他拜祠上坟,诏令准备牛、羊、猪三牲,下令拜祠上坟,文武羽仪很盛大,乡里都以此为荣。陈宣帝诏令派谒者萧淳风去寿阳册封吴明彻,在城南设坛,二十万将士列旗击鼓操戈披甲,吴明彻登坛接受册封,礼仪完毕后退下,将士们无不欢呼雀跃。当时,北齐衰乱,倘若陈军能够乘势前进,有可能先一步消灭北齐,或者取得更多的北方州郡。可陈宣帝在吴明彻占据淮南以后搞诸多仪式,过于满足,显然还在于苟安江南,坐失灭齐良机。

太建九年(577年)十月,陈宣帝听闻北周已经灭北齐,这时陈宣帝却想争夺徐、兖,出兵北伐。诏令吴明彻继续进军,命他的大儿子戎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吴惠觉兼理州中事务。吴明彻部队抵达吕梁,北周的徐州总管梁士彦率军抵抗,被周军击败,逃走中被擒获,因为忧愤患病,一年后就死于长安,年六十七岁。太建十年,北周大举进攻,江北、淮南尽被夺走,陈氏的江东政权摇摇欲坠了,陈宣帝临终之时已经是杨坚建立隋朝的第二年了。

陈叔宝是宣帝陈顼的长子,这个长子继位的时候,陈朝内部还是险些发生争夺皇位的危机事件。陈叔宝早年也跟母亲柳氏一起当俘虏,只不过陈顼被带去关中,而陈叔宝与母亲柳氏、胞弟陈叔陵作为人质被扣在穰城(今河南省邓县)。陈顼回到江南的天嘉三年,陈叔宝和母亲一起被送回,不久陈顼受封安成王,陈叔宝就成了世子,当时年仅十岁。

太建元年(569),陈叔宝被立为皇太子,年十七岁。他师从周弘正学习《论语》、《孝经》等经典,多次亲自释奠太学。此外,陈叔宝喜爱文艺,大量文士成为东宫僚属,并举办文学宴会。陈叔宝身边的主要文人有江总、姚察、顾野王、褚玠、陆瑜、谢伸及义阳王陈叔达等三十余人。另外,觊觎皇位的有他二弟陈叔陵,密谋刺杀陈叔宝争夺皇位继承权。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陈宣帝去世,仓猝之际,始兴王陈叔陵命侍臣去外面取剑。左右侍臣没有领会,取了上朝的木剑给陈叔陵。长沙王陈叔坚听见陈叔陵的话,害怕发生变故,窥测陈叔陵的行动。太子陈叔宝在灵柩前大哭,始兴王陈叔陵企图用锉药刀砍击,击中陈叔宝颈部,陈叔宝在柳皇后及乳母吴氏帮助下逃出,派大将萧摩诃讨伐,最后陈叔陵被杀,诸子赐死。由于陈叔陵是庶出,为人比较彪悍勇猛,十五六岁已经出任都督,领扬州刺史,统领江淮州郡,几乎算是皇帝之下第一人。但宣帝身死,陈叔陵不服文弱的陈叔宝继承皇位,于是想要争夺,直接亲自动手,酿成了宫廷危机。

陈叔宝以受伤养病躲入宫中不理朝政,以立功的长沙王陈叔坚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萧摩诃为车骑将军、南徐州刺史,封绥远公。原本始兴王陈叔陵家中财资数万悉数赏赐给陈叔坚与萧摩诃。然后身边只留贵妃张丽华服侍,大封诸弟为王,封皇弟陈叔俨为寻阳王,陈叔慎为岳阳王,陈叔达为义阳王,陈叔能为巴山王,陈叔虞为武昌王。不久正式册立皇子陈胤为太子。然后开始扩建宫苑,生活日益奢侈。

陈叔宝这样荒废朝政,长沙王陈叔坚久而久之也开始骄纵擅权。陈叔宝后来也有些警惕,寻找机会将陈叔坚调离,不久隋朝就开始灭陈的行动。陈叔宝以为凭借长江天险太平无事,整日在内宫花天酒地,根本不知道隋朝大军五十万已经准备过江。当然,陈朝各地并不是毫无抵抗,只不过几番阻击都不是隋军对手,连战皆败,大将韩擒虎攻入建康城,陈叔宝和张丽华等跳入井中躲避,但依然逃脱不了俘虏的命运,最终被带去了北方当了一十六年囚徒,隋朝仁寿四年冬,病死于洛阳,享年五十三岁。

陈叔宝一共在位七年,《陈书》中的这个后主还是比较推行爱民之道,首先他很喜欢大赦天下,七年间一共十次,他先后下诏劝农、求贤、纳言、禁奢、安抚在陈朝的夷狄之民。如太建十四年(582年)三月辛亥颁布诏书免征租税、奖励耕种。当然,陈叔宝也知道陈朝一直战事不断,不管是抵抗外部北齐北周,还是内部反对势力,南部边疆部族,希望恢复民力,可惜陈叔宝力有不逮。换句话说,他也不一定就构成亡国昏君的种种罪状,但是,北方隋朝一统天下的形势已经具备,而且箭在弦上,所以,陈叔宝最终成了一个亡国之君,这也是形势使然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