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这个小众水果的快速走红)

余甘果

从南方朋友儿时回忆中的山间“小杂果”到当前名利双收的“大网红”

从1毛钱一斤无人问,到十几、几十块一斤众人捧

余甘果的经历无不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

果名“余甘”苦后有余甘,“余甘”二字用得甚好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这个小众水果的快速走红)(1)

作为我国华南地区特有且沉寂多年的小众水果,余甘果当前能“流行”成为“网红水果”被更多的人认识,须要感谢带它“出圈”的茶饮企业。

最早在2019年余甘果进入国内某饮料企业的视线,将其做成了一个单品饮料,投入市场后反响良好,今年众多茶饮品牌集体在余甘果茶饮产品上发力,将这个小众水果彻底的推到了更多消费者面前。

彼时市场上对余甘果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个当前种植规模尚小的水果,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

其实余甘果茶饮吸引消费者的点,新奇小众和特别的口味只是其中之一,“窜稀神器”这个名号,才是真正让余甘果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迅速爆红的缘由。

走红后的余甘果有了“刮油”、“减肥”、“健康”、“苦后回甘”等诸多标签,收获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这个小众水果的快速走红)(2)

油柑中“柑”字用得不好

余甘果的正名为余甘子,此外由于余甘果野生居多,在我国不同地区还有余甘、牛甘子、油甘果、油甘子、油甘、喉甘子、回甘子、山甘、滇橄榄(橄榄属有这么一个种,注意区别)、圆橄榄等诸多别称。另外还有米含、望果、木波等小众别称以及古名“庵摩勒”。

让余甘果走红的茶饮品牌,大多都用了“油柑”这个称呼,但我觉得这个“柑”字用的不好。

当然这也无伤大雅,毕竟“油gan”是潮汕地区对于余甘子的别称,所以是“甘”还是“柑”也无所谓,我不也是没用余甘果的正名。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这个小众水果的快速走红)(3)

但是我不写出来我难受,就当我扣字眼了,和大家聊一聊为啥不该是“柑”?

首先翻遍古今所有的字典,我们对于“柑”字都有统一的解释,均指的是柑橘属的果树或果子,而余甘子并非柑橘属植物,所以用“柑”字不是特别的恰当。此外柑橘属中还确有一种正名为“山油柑”的植物种,用“柑”字容易混淆。

其次“余甘子”得名于味道上“苦后回甜”的特点,“甘”字在字典中就解释为“甜”,因此即便是别称,我也觉得用“甘”更恰当些。

当然依农也只是这么一提,不奢求大家接受我的建议,只要企业能带着种余甘子的农民朋友致富,别说“油柑”了,叫“油橘”我都没意见。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这个小众水果的快速走红)(4)

兄弟姐妹多毒物,唯有余甘苦后甜

一个小插曲过后,咱回到正题,带大家了解一下余甘,这个特别神奇的水果。

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多年生落叶小乔木,原产于南亚,一般情况下余甘子实生苗定植后3——4年便可结果,且植株寿命很长。生长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几百年树龄的果树仍可结果,当前我国尚有树龄超过200年仍能结果的余甘果古树,余甘子的植株不是特别的高大成株高在10——23米左右,但是树形优美可作观赏树。

余甘子的叶片、花、果都比较小,叶片纸质至革质,呈线状长圆形,长约在0.8——2厘米左右,叶宽0.2——0.6厘米左右;花分雄花和雌花,可见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是全为雄花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一朵雌花或雄花的个头也就几毫米;果实同样不大,一般情况下直径约在1——2厘米左右。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这个小众水果的快速走红)(5)

由于余甘果的起源和栽培利用的时间较早,在自然变异和人为选育的品系、品种之下,导致不同类型、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区域余甘果的花期、果期以及果型都有很大的区别。

有的余甘子只在春季开花、有的春秋两季开花还有四季开花的品种,其花期较长约1个月左右,果实的成熟时间以花为准,以我国分布为例,从7月到次年的4月初国内均可见成熟的余甘果。

可能大家对于叶下珠属比较陌生,不过叶下珠属其实有600多植物种,是个名符其实的“大家族”。虽然是大家族,但余甘果却是叶下珠属内唯一的乔木,也是该属内唯一有食用价值的植物种。

对叶下珠属不熟悉的朋友,可能对大戟科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毕竟这个科多出“毒物”,比如说蓖麻、巴豆、木薯等等。

从植物学的角度上来,这些都算余甘果的“兄弟姐妹”,余甘果能在一众“不能吃”和“毒物”中成为苦后回甜的水果,也算是神奇了。

有的朋友会说余甘果这个“窜稀神器”的身份是不是代表它“有毒”,这个不好说,据我了解余甘果有此功效应该是单宁在起作用,另外能否起到该效果也因人而异,比如我不论吃果还是喝余甘果茶饮都没有类似的反应,不知道大家如何?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这个小众水果的快速走红)(6)

余甘果走红后的名利双收,绝对是厚积薄发

大多数朋友会感觉余甘果是突然间“走红”了,其实不然,余甘果虽然是小众水果但是从古至今都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所以余甘果当前的名利双收算是茶饮品牌助力下的厚积薄发。

所以咱有必要再认识下余甘果。

余甘果原产于印度,在我国已有1800多年的种植利用史。

农书《齐民要术》;药典《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我国最早的植物志《南方草木状》;均有关于余甘果食用、药用的详细记载。

另外余甘果还受到了我国著名“吃货”苏轼的亲睐。由此可见在古时国人对余甘果就已有的相当高的重视。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这个小众水果的快速走红)(7)

到了近现代,余甘果确实被埋没过一段时间,但其实细想一下也算不上“埋没”,毕竟它陪太多的人走过了童年,用器特殊的味道给大家上了“先苦后甜”的一课。

余甘果的商业化发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彼时广西、福建等地开始对其进行商业化的栽培,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以及农科人员对余甘果利用价值的深入发掘。

在1990年余甘果因其药性被正式列入了《中国药典》,1998年被卫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名单,成了食药兼备的水果。

官方加持之下,再加之对其营养成份的大力宣传(熟悉依农的朋友知道,我不爱写农产品的具体营养成份),余甘果的种植规模开始扩大,名气越来越大、价格一路走高。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这个小众水果的快速走红)(8)

写在最后,余甘果还有更多的“文章”可做

当前我国 余甘果产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种植规模不算太大,后续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利用价值还有待开发。

因此我认为这个当前的小众水果还有更多的“文章”可做。

喜欢余甘果茶饮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各茶饮品牌在竞争时,着力点用在了余甘果的个数上。

有用33个的,有用66个的,也有用50个的,这其中各有各的说辞依农就不再提了。

其实在我看来,此举大可不必。

前文我们就提到,余甘果的种类非常多,除了当前普遍利用的圆球形余甘果,还可以了解一下鸡心形、纺锤形、凸棱形等等少见的余甘果。

各茶饮品牌在此做“文章”,会比着力于单纯个数的比较香嘛。

口感好又有特色的水果(这个小众水果的快速走红)(9)

喜欢有关三农,农业、种植、农村生活、植物科普等类型的文章,那请关注、点赞@依农看天下会把我了解的、学到的、看到的持续分享给大家。

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赘述不详,欢迎探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