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玲食堂蹭饭(记忆里的年味儿)

记忆里的年味儿

徐美玲

年,一天天的近了,心,不由得欢喜起来!

街上的年货纷繁杂陈,大至牛羊鸡鸭鱼,小至瓜果豆角菜苗……各种各样,应有尽有,商家的万千促销活动不停刺激着你的购买力,火红的对联最是抢眼,一层层渲染年味儿……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各种拼杀,各种采买,形形色色的人,花花绿绿的世界,年味儿依然绚烂!

徐美玲食堂蹭饭(记忆里的年味儿)(1)

怀念小时候的年,一放寒假,孩子们便眼巴巴的数着指头等待过年,于是在父母的催促下,温热的火炉旁,总是早早的写完作业。从一碗腊八粥开始,我们便知道年要来了,曾记得腊八这天,奶奶在头一晚便放好各种豆子,整整熬煮一夜,腊八早上,大人小孩便心满意足的端了大大的碗,满口留香的吃起来!都知道过了腊八就是年了,歌谣里面唱得多好: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转眼就到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沾……有一年腊八,奶奶怂恿我在这天扎耳朵眼儿不疼,我就在她的指挥下,拿了井边冻坚实的冰块,把小耳朵冰的通红,应该是麻木了以后,奶奶就拿一根缝衣针揪住我的耳朵愣是穿透,不过,许是冻麻了,竟然没有出血,也没有太多的疼痛!现在想想,那时候可真勇敢啊!

腊八一过,我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妈妈要考虑一家人的穿穿戴戴,还要备好过年的吃食。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穿新衣,姑姑是裁缝,总会早早地量身定做,颜色搭配极佳,过年穿出去总能好好美一下! 然后就是天天的打扫卫生,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妈妈说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可留的一丁点儿灰尘!这是在为二十三的小年做准备呢,因为小年要祭灶,做灶馍馍,虽是一碟小小的馍馍,却不敢懈怠,于是大家首先要准备烧馍馍,那时候,农村馍馍都是自己烧,在自家院子里搭个简易的长方形的泥台子,俗称烧洞,里面两层,底层用柴烧火,上面一层就可把做好的面胚子一一放到铁板上,然后把铁板伸进去,过不了多久,飘着麦香的烤馍馍就做好了!刚刚出炉的馍馍好闻好吃,外脆里软,香气四溢!

徐美玲食堂蹭饭(记忆里的年味儿)(2)

馍馍做好了,快到腊月二十七八时,奶奶和妈妈还有姑姑们一起便张罗着炸油果儿,那么大的面盆儿一做就是好几大盆,炸油果儿的时间要花上一整天,女人们在热炕上放好大面案子,揉面的揉面,分剂子的分剂子,翻花样的翻花样,还有搓麻花的……忙得不亦乐乎,这边,男人们在夏天用的厨房里燃起炉灶,大锅放油,拿笊篱炸油果子,那时候还有讲究,小孩子、陌生人最好不要在炸的过程中进去,据说会油花四溅,现在想来是吓唬我们这些偷吃的馋猫呢!跟着奶奶学做油果儿,是女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儿,奶奶手巧地做出棉花壳子、小鸟、蝴蝶儿……还有翻出花样儿的大油果子,妈妈总是搓出均匀一致的麻花儿,整整齐齐地摆放案头,爸爸是负责往厨房运送做好的油果子的,爷爷负责在油锅旁炸,整个炸油果儿的事件被奶奶安排的妥妥当当,每个人都有事儿做,每人都不闲着,刚出锅的第一盘油果子是一定不能被我们吃的,要装盘献给灶爷、献在佛像旁,上香磕头后,还要将几个油果子掰开到处丢一丢,爷爷嘴里还年年有词,那些不在世的先人们也要尝一尝,等这些都做完了,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吃起来了,但是要到别屋里吃,不能在油锅前又说又吃的!原料是自家小麦磨的面粉,花椒熬水和面,还有红糖熬制掺和做成的红色面剂子,夹在白面中间,卷在一起,做出各种各样花纹的油果子,可谓是色香味俱全!

接下来要宰羊杀猪,通常是几户人家一起合计,宰杀后分而食之,过年的肉食无非这几样,这还算家庭条件好些的,一般的人家只割了几斤猪肉便可算过年了!一到过年,各种家畜的生命也该终结了,年猪,用不了家家都杀,但是年鸡,每家每户都要备着!养了一年多,吃的全是五谷杂粮,这些肉食十分的可口!不像现在,只要拿钱去买,想吃什么都有,但是,味儿却不是那样的美了!

徐美玲食堂蹭饭(记忆里的年味儿)(3)

小时候的年味儿,除了腊八粥,烧馍馍,炸油果儿……还有小伙伴们的一声声鞭炮响!女孩子胆儿小,只能玩那种点燃之后冒星星的烟花或者直接摔在地上就可以听到响声的啪(bia)炮子!可调皮的男孩子就不一样了,大到十几元一罐的冲天炮,小到钻地雷,还有大人们才敢放的鞭炮,能玩的他们都敢玩,积攒了许久的零花钱腊月至正月就被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给花完了,不过,好在过年孩子们还有最期盼的压岁钱,那是多美的事儿!虽然那时候压岁钱只有几块,农村孩子最多积攒不到100元,但是,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接下来就是除夕了,俗话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爷爷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吃年夜饭,耐心地熬夜,等待压岁钱,往往是到了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后,爸爸赶忙出去放鞭炮,爷爷奶奶将早已分好的压岁钱送给我和弟弟!妈妈则负责接灶爷,等这一切都结束了,大家就可以怀揣着美好的梦想酣然入睡!大年初一的早上,必然是要早起的,天刚蒙蒙亮,我和弟弟便迫不及待地爬起来,穿上新衣,洗漱完毕,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然后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挨家挨户的拜,一圈下来,兜里总是塞满了糖果瓜子!好的时候,赶上了秧歌队,便可以跟在大头和尚后面跳一跳,奶奶说,让大头和尚抱一抱,小孩子没有病痛,可是,那大头和尚硕大的脑袋,夸张的笑脸,着实能吓坏小孩子啊!秧歌队是最红火的,那些浓艳逼真的装束,滑稽搞笑的动作,一个秧歌队,便是一场红火年,他们中的参与者都是一个村里的少男少女,除了跳鼓子的是中年人,其他都可以让小孩子扮演,丑角儿戴着小毡帽儿,麻婆子脸蛋上必然点个大黑痣,这里面数跳花儿的姑娘们最美了!听妈妈说爸爸曾经是跳棒槌的,很是威武!我大伯是最有名的鼓子手,对这些文艺活很拿手,常常是彩排教练,年前一个星期就可排练好。过年时,演出者相互化妆,装扮一新,那些鲜红翠绿的衣裳,因在喜庆的过年时候,便不觉得扎眼,反而更显热闹!他们会每家每户去拜年,等他们打着彩旗挨个儿拜完年,然后支起小场子跳一阵儿,专场表演有不同的顺序和花样,总是让你眼花缭乱!一个小场子,虽然是半小时,却一下子就把过年的热浪推上了顶峰!等秧歌队每个村社都拜完年,我们的年也过完了!

徐美玲食堂蹭饭(记忆里的年味儿)(4)

民过年是团聚,也是闹腾,更是喜气洋洋!这些欢庆的时刻,小孩子可以各种闹,大人也不会批评,因为大家要一团和气!因此,闯点小祸也可被原谅,但是正月十五后,就像冯骥才先生《花脸》中写道的一样,小心一起算账,我们也该收敛了!

就这样,热热闹闹的过年,虽没有纷繁复杂的仪式,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没有摆满桌子的佳肴,却也是欢喜满满,感动满满,虽是简单的年,却又浓浓的年味儿……

怀念过去的年,怀念小时候的味道!

徐美玲食堂蹭饭(记忆里的年味儿)(5)

(作者简介:徐美玲,女,35岁,临泽县五三小学教师。爱好文学,个人作品散见于《飞天》《甘肃日报》《延河》《未来导报》《张掖日报》《甘泉》《枣林》等,曾获“枣乡文艺奖”及市县文艺创作奖。)

徐美玲食堂蹭饭(记忆里的年味儿)(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