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见诗社无边风月映邛州作者(知见诗社走近乐亭)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走近乐亭“三枝花”

文/孟庆忠

从上学毕业参加工作,才开始接触乐亭这片陌生而神秘的区域,至今已经三十多年。现在忆起初来时的情境,恍若昨日。

单说它的名字,就很个别,据说在老字典里有过专用词条,乐读“涝”,地名用字,乐亭和乐陵。可现在乐也是多音字,却仅剩快乐的“乐”和音乐的“乐”两个读音。

最早的岗位是乡镇机关,除了同事,接触频繁的都是农村干部和村民群众。在他们身上,总是透着自然的热情和谦逊,彰显出民风的淳朴。最突出的印象却是说话的语音腔调,那是一种特殊的悠扬,有时候甚至还要依赖普通话的“翻译”才能明白。这让我好生奇怪:同处于冀东地区,全市方圆不过三四百里,口音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可偏偏这里就如此“异样”,分明是方音语调的“孤岛”。

那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县乡两级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进行宣传。我所在的小组里,有一个县文化馆的创作才子,叫陈立颖,他把我们工作队的宣传内容,编成了大鼓小段儿,找了当地的三弦儿琴师和大鼓艺人,连弹带唱,由我录音后,用村里的大喇叭向大家伙儿播放。琴师叫徐德恩,自称是大鼓名家韩香圃的亲传弟子,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韩香圃”这个名字。直到后来,才渐渐了解韩老先生在曲艺界的地位。在村广播室放录音的时候,乡亲们言道:“又开始说书咧!”我才明白,说书、听书,原来不仅仅是指评书,在这里,俗称的就是“乐亭的大鼓书”。

知见诗社无边风月映邛州作者(知见诗社走近乐亭)(1)

在录音间隙交流时,我趁机求教老徐,为啥咱们这儿说话与邻近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他告诉我,乐亭县是河流冲积出的平原,向东、向南都是渤海,东北方向还有滦河流过,滦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就成了与昌黎的边界。海与河的分隔,把乐亭围拢成扇形的版图,以前只有正西和西北两个出口,“除了河海运输,乐亭与外界的沟通渠道,非常地不便利,这才形成我们这儿方音语调的特色。”

老徐还介绍说,配合我们的宣传录的这个小段儿,在术语上算作乐亭大鼓的“书帽儿”,其实是说长书、唱正曲儿之前加唱的。我又来了兴致,说哪天有时间了,请他们说一回大书。老徐连连拒绝:“大书?那得个‘个月七成’的,甚至时间更长。中篇还得‘十数八天’的呢!”我急于了解大鼓的整体风格,便说那就来个片段。于是,我得以欣赏到原汁原味儿正宗的乐亭大鼓《双锁山》:“陈桥兵变炎宋兴,南唐北宋起战争……”

我对老徐说,不对不对,我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过姚雪芬的乐亭大鼓,跟这个风格完全不一样。老徐告诉我,姚雪芬是王佩臣的弟子,她们的段子是叫过“乐亭大鼓”,现在为了与咱正宗的区分开,已经规范定名原来的叫法为“铁片大鼓”了。我说我也想学。老徐说,你的口音不对,你连乐亭话都不会说,唱出来不是那个味儿。我不服,我有唱歌的基础,不就是按着曲谱发音,“对调儿”就行呗?徐先生说此言差矣。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但它是从道白发展而来。而道白全部使用本地方言,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腔调和土语,地方特色很是鲜明。外地人想要学唱,必须先得“正口儿”,也就是学说乐亭话,这样说唱起来,加上鼓板琴弦伴奏,才能字正腔圆,够味儿。还有咱们县的皮影戏,也得这样儿。

皮影戏?我在老家也看过,咿咿呀呀的,听不懂内容,但那“戏味儿”还是挺浓的。老徐继续说,对呀,冀东一带的皮影,都是源于咱们乐亭,跟大鼓一样,唱腔和道白都要用乐亭味儿,影戏才像样子,要是不学乐亭口音,唱得再好观众也不买账。你可听说过“三枝花”?除了乐亭大鼓、皮影戏,还有从莲花落发展而成的评剧,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冀东艺苑三枝花”,可都是在乐亭孕育的呢!

这就彻底解答了我初来时对乐亭口音的困惑。在外地人听来,乐亭人“说话就像唱歌”,拉着长音儿,声调带拐弯儿,很有音乐感,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许正因为这样,才孕育出了这奇妙的“三枝花”呀!

后来,在一些典籍中,我了解到,乐亭大鼓最早源于本地有特色的民间小调“清平歌”。随着外地人口迁徙到这里,传入了“鼓子词”,乐亭先民结合本地的民俗风情,把一直传唱的清平歌、民歌俚曲、民谣及叫卖调、哭丧调等这些乡间小唱融合在一起,从只唱不说改为连说带唱,还设立了板腔曲调,丰富了演唱内容,形成了最初的“乐亭调儿”。尽管这时还只能算是一种民歌,但已成为乐亭大鼓的前身。文字记载,从乾隆年间,说书艺人始立门户。传说大鼓传人温荣把击节的木板改成铁板后,在同治年间被皇粮庄头崔佑文带到京城给恭亲王献艺,深得恭亲王喜爱,并当即赐名为“乐亭大鼓”。乐亭大鼓的名称,便来源于此。

十几年前,我调入县文联工作,于是更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这“三枝花”。一直在文化馆从事曲艺研究和三弦伴奏的张旭武,跟徐德恩也很熟悉,因为旭武的父亲张学圃,与老徐都属韩香圃的弟子。闲谈时,旭武老兄跟我聊起了乐亭大鼓的“流派”。

知见诗社无边风月映邛州作者(知见诗社走近乐亭)(2)

一就是韩香圃创立的“韩派”。韩先生当年将业内流行的唱腔四大口、八大句、四平调、凄凉调、慢起程、小怯口、学舌、十字紧、中流水、二六、双板、紧流水、慢流水、背牌子、撤单程、昆曲尾子、蚂蚱蹬腿等曲牌,系统地规范成“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成为乐亭大鼓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韩派的突出风格是质朴、古雅,既有旋律婉转、柔美细腻的婉约之风,同时又兼有刚劲豪放、调满腔圆、节奏明快的豪放之气。再有就是靳文然的“靳派”。靳先生勤于学艺,勇于创新,注重从刻画人物出发创造和革新唱腔,并从乐亭皮影、评剧等姊妹艺术中吸取音乐素材,丰富了乐亭大鼓的声腔。他突破了传统的“板起板落”套路,使腔调依人物情感、故事情节变化而变化,并且衔接自然,无斧凿痕迹,达到了“声音中含有意境”。靳派的艺术风格是节奏轻盈明快、行腔流畅、韵味醇厚、优美动听。

皮影团也设在文化馆。在县博物馆的民间艺术展厅,我了解到,乐亭皮影戏简称“乐亭影”,也叫“驴皮影”,因为其影人形象包括场景道具,都是用驴皮雕刻而成,最根本的原因是驴皮透明度好、柔韧性强,不仅增强视觉效果,还便于操纵技巧最大程度的发挥。影人造型优美,雕镂精细,色彩艳丽,舒展流畅,外简内繁,可谓绚缦多姿,极其享受。由于皮影戏是一种傀儡艺术,乐亭影在演出实践中,影人表演的操纵,也是至关重要的,很有讲究,要求操纵者按照成套的手法、身法,以及符合各行当的动作特点来施行。除此之外,乐亭影自成体系的唱腔,具备各种板式和腔调;生儿、小儿、大儿、髯儿、花生儿,分别对应京剧里的小生、旦、花脸、老生、丑,成为分工齐全的各种行当;还有特色乐器四胡的伴奏,配以扬琴、二胡、笛子、大阮等辅助乐器,成套的鼓板锣钹;丰富多彩的长、中、短各异的剧目,并且还分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所有这些,都是其他地区的皮影戏所不能比拟的。比如,有的地方雕刻的材质是用牛皮或羊皮,线条和造型就相对粗笨;有的只表演动作没有配唱,或者用当地的民歌小调代替,显得随意松散;还有的供表演的剧目很少,大体上都属于即兴创作。而乐亭影早已名声在外。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外国在华的唱片公司,为皮影戏灌制了大量的留声机唱片,模版上清晰地标注着“乐亭影”的字样。

而莲花落发展为评剧,主要过程就发生在“庙上崔家”,也跟受赐“乐亭大鼓”的崔佑文有关。乐亭城南的郎君庙,俗称“庙上”,崔家祖上受清顺治帝“分封”,时有“京东第一皇庄”之称。家业传至崔佑文,已是其家族最为辉煌的一代。他对民间艺术爱之成癖,家中常年养着戏班子,有影班、梆子班、大鼓班和莲花落班。这莲花落本是一种民间说唱的艺术形式,简称“落子”,著名的剧作家成兆才,当年就曾经在崔家的“双发合”莲花落班学艺。崔佑文把莲花落从地摊儿搬上舞台后,最初是给梆子班垫场唱“帽戏”。莲花落艺人们悟性很好,聪明好学,从梆子班学到很多表演程式,用到自己演出的“出子”里,非常受观众欢迎,渐渐地从垫场发展成可以唱“正出”了。后来,不仅从梆子剧目移植改编,还创编了一些新“出子”。再后来就成为了独立的戏剧形式,但人们习惯称之为“平腔梆子戏”。至于定名“评剧”的过程,史传有多种说法,但真正在全国叫响,并被广大观众认可,当在1935年以后。冀东各地的莲花落班社,边卖艺边发展,从唐山、天津、北平,一直唱到上海、南京和西南地区,扩大了评剧这个剧种的影响,也促进了剧目的丰富和流派的形成。

如今,乐亭的民间艺术工作者,正在继续传承这艺苑“三枝花”,使之在百花园里散发着更加清新的芬芳。2006年5月,乐亭大鼓和评剧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9月,成立了评剧发展促进会,县内的评剧爱好者又有了自己的组织。2014年12月,乐亭皮影戏也继唐山皮影之后,列入国家级非遗。

乐亭皮影戏的雕刻和演出,已经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并多次走出国门,先后去过欧洲的瑞士、西班牙,非洲的贝宁,亚洲的韩国、印度等国,向各国人民介绍我们的乡土皮影戏。在2008年,乐亭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还挂牌成立“中国皮影艺术研究中心”。

知见诗社无边风月映邛州作者(知见诗社走近乐亭)(3)

新的一代曲艺人,一直在摸索中创新,为了乐亭大鼓的健康发展,注重博采众长,现在韩派和靳派的艺术特点又有融合,已经没有严格的划分了。2010年的早春,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乐亭县为“中国曲艺之乡”。乐亭大鼓演员先后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巴黎“中国曲艺节”卢浮银奖。如今在县城,先后建成了三处乐亭大鼓演出“书馆”。有一次,中国曲协来乐亭召开会议,来自全国的嘉宾欣赏到了“乐亭大鼓少儿演出专场”,可见,乐亭大鼓活力不减,生机勃发,传承有望。

乐亭民间艺术的百花园,其实远不止这“三枝花”,还有着更多绚丽的花朵,如同样列入国家级非遗的“乐亭地秧歌”,省级非遗“乐亭泥人”,市级非遗“乐亭民歌”“乐亭吹歌”“乐亭擂鼓”,还有牛角雕、葫芦烫画、柳编苇编工艺品,等等,共同构成了姹紫嫣红的“花山”。在这里忙碌的园丁们,唱千古兴替,演爱恨情仇,表喜怒哀乐,评善恶是非,让人们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更能领悟人生的某些启迪,从而唤醒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

知见诗社无边风月映邛州作者(知见诗社走近乐亭)(4)

【作者简介】孟庆忠,河北玉田人。《知见诗社》京津冀分社社长曾任河北唐山乐亭县文联主席多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理事,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唐山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唐山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创作专委会主任,唐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乐亭县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文艺活动策划及文化研究,创办文学艺术类期刊并任主编。参编《乐亭皮影影卷选》、《天南地北乐亭人》、《唐山湾三岛传奇》,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综艺栏目总撰稿、《乐亭民间传说故事选》责任编辑、《人间仙境菩提岛》副主编。有多篇作品荣获各级奖项或被收入各类文集。著有《凝望天边狂想曲》个人诗文专辑。

知见诗社无边风月映邛州作者(知见诗社走近乐亭)(5)

出品单位:知见诗社

投稿邮箱:834498775@qq.com

来源:新华号 知见诗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