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肉去油腻却不柴的方法:为何是梁山好汉们的最爱

油炸能去腻,肥肉油汆,则酥而不腻——袁枚《随园食单》

关于肥肉的回忆

小时候母亲做饭,总会先将肥肉在锅中炸出油脂,捞出金黄的“缩水”肥肉,再放入应季的蔬菜,这样炒出的菜不仅香气四溢,而且带有淡淡的肉味,让人可以一口气吃好几碗米饭。之前捞出“缩水”肥肉,俗称猪油渣,虽然是炸出荤油后的副产品,但沾上白糖,入口一股甜香味,也是难忘的童年美味。

肥肉去油腻却不柴的方法:为何是梁山好汉们的最爱(1)

虽然肥肉对美味有着诸多“贡献”,但如果让我直接吃肥肉,确实发自内心厌恶的事情,不外乎是因为肥肉太腻人了。这种感觉并非是我一个人,想必是如今大多数人的普遍观感,从而也促使了市场去“适应”这种喜好。

记得2011年左右,新闻上爆出了河南“瘦肉精”事件,瘦肉精顾名思义就是让猪瘦肉变多,肥肉变少的一种饲料添加剂,其学名为盐酸克仑特罗,简称克仑特罗。因其对人体有害,早在1997年,中国农业部就发文禁止饲料中添加瘦肉精。

但十多年后,仍有人铤而走险,非法使用瘦肉精,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下人们的饮食习惯,越发的偏爱瘦肉,而对油腻腻的肥肉望而却步,以至于在市场上无人问津。

肥肉去油腻却不柴的方法:为何是梁山好汉们的最爱(2)

别看如今肥肉不受人们待见,根绝父辈的回忆,倒退三四十年,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可是相当喜欢吃肥肉的。准确地说,在那个时候没有肥膘的肉,都算不上肉。

那时候人们生活还处于温饱线附近,一年当中几乎很难吃上肉,而且按照计划体制经济,即使你想买肉,也需要有票才可以。或许正是物质的匮乏,让人们只想用肥肉的油脂四溢,来满足对肉食的渴望。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肚子没有油水逼的”。

其实不仅父辈们如此想,在中国漫长的千年历史中,肥肉一直是人们的心头好,地为碾压瘦肉,霸主般的成为肉食的代名词,不肥能算作肉么?

古人的肥肉情节

了解历史的朋友或多或少都知道,中国人并非一开始就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在唐宋时期,主要的肉食来源是羊,当时人们衡量羊肉优劣的很重要一个指标就是——肥不肥。

当年吴越国王钱俶(见注释1)归顺大宋,宋太祖在宫中设宴款待他时,御厨烹饪的肥羊便是主菜之一。由于北宋始终未曾收复燕云十六州,不仅没有养马的天然草场,同样也是失去了牧羊的地方。加之宋朝疆域狭小,即使养出的羊也很瘦弱,为了获得更加美味的肥羊,多需要向游牧民族进口。

肥肉去油腻却不柴的方法:为何是梁山好汉们的最爱(3)

对肥羊的喜爱,或许只能体现古人对肥肉追捧的一方面,但接下来要说得,就能让你体会到,古人对肥肉,已经到了几乎偏执的地步。

牛在古代是主要的畜力,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民间养牛甚多,而且朝廷多次命令禁止民间宰杀耕牛。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牛肉会物以稀为贵,变得很昂贵,但事实恰恰相反,牛肉在古代是非常便宜的,甚至可以用“轻贱”来形容。

一方面是因为民间养牛众多,即使不主动宰杀,生老病死加之“意外”,依然会产生有大量的牛肉供给,这时候鉴于朝廷“保护”耕牛,以及道家不提倡吃牛肉的影响,但凡有身份的人都不会选择吃牛肉。这只是一方面原因,造成牛肉在古代十分轻贱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牛的肥肉很少!

肥肉去油腻却不柴的方法:为何是梁山好汉们的最爱(4)

没有肥肉,让牛肉在古代十分不受人待见,以至于在《水浒传》中,当李逵陪着宋江和戴宗一起吃饭时,小二回答没有牛肉,只有羊肉时 ,李逵就下意识觉得,这个小二瞧不起他,只配吃牛肉,不配吃较为肥腻的羊肉。

除了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在古籍中也有关于喜好肥肉的记载,在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冬右腴,夏右鳍

意思是说冬天鱼肚子那个地方肥肉最多,夏天鱼脊背那个地方肥肉最多,所以冬天要把鱼肚朝向客人,夏天要把鱼背朝向客人,这样才能让客人吃到最肥的肉。由此可见,肥肉在古代是多么受人喜爱,常常用来招待贵客。

古人之所以如此喜爱肥肉,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绝大多数人连温饱都不能保证,肚子里没什么油水,自然对肥肉会充满渴望。此外,从热量上讲,吃一斤肥肉要比吃一斤瘦肉更耐饿。所以古人喜欢肥肉,并把餐桌上的肥肉作为款待贵客的美食,当成幸福生活的象征。

注释1:吴越忠懿王钱俶(929年-988年),原名钱弘俶,因犯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改称钱俶。

肥肉去油腻却不柴的方法:为何是梁山好汉们的最爱(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