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故事的意义(守株待兔故事的结构与象征意义)

守株待兔故事的结构与象征意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守株待兔故事的意义?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守株待兔故事的意义(守株待兔故事的结构与象征意义)

守株待兔故事的意义

守株待兔故事的结构与象征意义

武抒祖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则寓言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详,因为许多蒙童故事读本里都有节选,小学课本里也学习过。

寓言以其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深受读者的欢迎,它影响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寓言故事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及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故事说,宋国有一个农人,一天,在地里耕田,侥幸捡到了一只偶然触树而死的兔子。树桩和兔子同时启发了他,可以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之后,此人果断地扔掉手里的农具,不再辛勤耕田了,整日守在树桩边等着去捡撞死的兔子。结果兔子没捡到,田地也荒芜了,给人们留下了笑柄。这就是著名的守株待兔的故事。

传统观点认为,守株待兔讽刺那些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懒汉。

寓言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于其特殊的魅力,趣味性就是其中之一,在讲述生动简短浅显的故事过程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它言简义丰,符合人的阅读期待。寓言故事有其特殊的魅力而受到先秦诸子的青睐,所以,在他们的文章里,不乏大量的寓言故事,诸如《孟子》里五十步笑百步的逃兵,不讲廉耻在坟墓间乞讨的齐人,揠苗助长的宋人;《庄子》文章,“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这段评语里,就点到了庄子文章的一个重要特色,即信手拈来的寓言故事。庄子之文,十有九寓,可见,庄子就是一位善于讲述寓言故事的高手,诸如中学课本里的倏忽凿帝,任公子钓鱼,涸辙之鱼,鹓鶵栖梧,大鹏展翅,东海之乐,坎井之蛙,邯郸学步,匠石运斤,栎树之寿,大冶铸金,藐姑射之神人等等,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救活了枯燥的说理文章,它把先秦时代的文学性推向了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韩非子》也重视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在生动的故事后面,阐释印证着自己的观点,他的冷峻文风、犀利眼光让人记忆深刻。可以说,先秦时代是寓言蓬勃发展的黄金期。

仔细考察寓言故事,发现它的结构与意义比较独特,一般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部分组成,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相辅相成。

表层结构建构起生动有趣的浅显故事,许多人自然能领会到,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故事里出现了三种事物组成的三种关系——树桩,兔子和农人。树桩是静止不变的事物,兔子是动态可变的事物,那个耕地的宋人是故事里的主角。兔子触树而死,纯属偶然,宋人捡到兔子,实属侥幸,不足为奇。宋人的错误在于把这种偶然当作必然,把侥幸视为理所当然,惹人笑话。故事表层意义似乎专门批评那些抱着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懒汉。阅读寓言故事,关键要理解深层结构及意义,象征手法是表层与深层之间的纽带。理解守株待兔故事,需要读者玩味在表层结构及意义下面隐藏的深层结构及意义。

把故事回归原文。守株待兔见于韩非子的《五蠹》。文章一开始说上古、中古与近古三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圣人应时而动,破解了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圣人的这些办法明显具有针对性与时限性。然,时代变了,人民变了,环境变了,自然会出现新情况,面临新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还抱残守缺,囿于教条主义,不思进取,难以治理国家。紧接着,韩非子讲述了守株待兔的故事为文章张目,“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不难发现,故事本身讽刺那些治国者,用静止不变抑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形而上学思想来处理已经因人因时因事而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

也有三种关系,先王之政,当世人民和统治者。表层的树桩子、兔子和那个耕地的宋人属于本体,深层的先王之政、当世人民和统治者属于象征体,三者一一对应,树桩、兔子、那个耕地的宋人分别象征先王之政、当世人民和统治者。树桩偶尔触死兔子,隐含先王之政偶尔适用于当世人民,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如果统治者象宋人那样,以为有了先王之政(树桩子),可以一劳永逸地治理当下之民(妄想兔子触树而死可不劳而获),无疑是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不仅糟蹋了先王之政,还贻误了人民,国家自然会陷入混乱状态,这不光是一个笑话的问题,弄不好怕要丧身亡国也未可知。宋人把偶然视为必然,采取消极的态度和做法想不劳而获,结果犯了错误,以此告诫统治者,千万不能效法那个宋人,把先王之政视为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不可易移的真理,以消极的态度和做法必然会犯严重的错误。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表层结构与意义挖掘出深层结构与意义呢?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熟知象征手法在寓言故事里扮演的重要角色、文章针对的对象、建构的主题,分析两者结构意义之间的必然联系。守株待兔与抱着先王之政来治理国家,两者存在的相似之处,一是偶然,二是侥幸,三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来看问题,四是不思进取的消极态度。这些属于哲学的认识论与实践论。所以,韩非子站在很高的视角来分析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向统治者建言献策。如果作者仍然喋喋不休地讲大道理的话,文章不免枯燥无味,读者也会极不耐烦。所以,作者及时改变论述方法,在文章里镶嵌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主旨服务,不仅讲清楚了道理,文章也一下子生动有趣了不少。从这个视角看,先秦诸子之文里的寓言故事,既是一种论述方法,也是一种结构文章的技巧。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顺便谈谈寓言故事的“三角关系结构”。以守株待兔为例,表层结构里面有三种事物互相依存,构成稳定的三角关系结构,而深层结构里同样存在这种关系结构。三角关系结构是几何图形里最稳定的一种结构,有了这种结构的支撑,寓言建构的故事才更稳固,这是寓言故事里很有趣的一种结构现象,值得探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