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典故整理(论语说文之二十四)

《窦娥冤》中的典故

撰稿:成宇 | 主讲:成宇

上期答案:

八月中秋会佳期,月下弹琴诵古诗。

寺中不闻钟鼓便,更深方知星斗移。

多少神仙归古廟,朝中宰相运心机。

几时到得桃源洞,同与仙人下盘棋。

正文

窦娥冤的典故整理(论语说文之二十四)(1)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这是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被斩前的一段唱词。这段唱词提到了六月飞雪和抗旱三年的典故加上前文提到的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一共是四个典故,其中望帝啼鹃我们在讲杜鹃的时候详细向大家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

窦娥冤的典故整理(论语说文之二十四)(2)

“苌弘化碧”的典故,也可以称作 “血化碧”“碧化”“碧血”“血碧”“三年化碧”。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外物》,讲的是东周周景王时期的上大夫苌虹被冤而死的故事。周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虹联手刘文公,借助晋国的力量平定内乱,拥立了周敬王。因此,苌虹深得敬王信任,也因此被诸侯所嫉恨。后来,晋国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智氏、赵氏、魏氏、韩氏所灭,因为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周王室明显地支持范氏和中行氏。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就要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把矛头指向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不肯惩处他。后来赵、智、魏、韩便是用反间计,故意把一封伪造的苌虹写给赵氏信遗落在周敬王面前。周敬王打开一看,写的是:“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氏,以作内应。”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苌弘百口莫辩,一腔悲愤,剖腹自杀。蜀地百姓同情他,便把他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并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他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窦娥冤的典故整理(论语说文之二十四)(3)

“六月飞雪”的典故也叫六月飞霜, 或五月飞霜。出自《淮南子》:战国时,邹衍尽忠于燕惠王,而被人陷害入狱。邹衍在狱中仰天大哭,时正炎夏,却忽然降霜。

“亢旱三年”来自“东海孝妇”的典故,在《列女传》与《汉书·于定国传》中都有记载,讲的是周青在丈夫死后孝敬自己的婆婆,婆媳二人生活极为贫苦,婆婆让她改嫁,她不肯,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而死。婆婆女儿告状说媳妇周青害死婆婆,官府将孝妇屈打成招。狱吏于公认为孝妇不可能杀死婆婆,但太守不听,最后把孝妇处斩。后来郡中干旱三年。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孝妇死时青黄色的鲜血沿着长竹竿向上流,到了竿顶才沿着幡而流下。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和“东海孝妇”的典故,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在蒙冤被屈的时候,往往使用这些典故来表现自己的悲愤之情。在文学作品中更是被广泛使用,《窦娥冤》自然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此外,唐朝李贺有“暗洒苌弘冷血痕”和“恨血千年土中碧”的诗句,唐朝的张说在《狱箴》中有“匹夫结愤,六月飞霜”的句子,清·陈森《品花宝鉴》中也有“琴言忽然放声大哭,这一哭真有三年不雨之冤”的说法。

窦娥冤的典故整理(论语说文之二十四)(4)

典故有内涵深刻、简短精辟、易记易用的特点,在诗词作品中使用典故,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妙,但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内涵,也同样会给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带来困扰,因此需要我们遇到典故时,不要轻易放过,也不要妄加判断,一定要弄清它的原委以及它的象征意义,同时最好要积累一些常见典故,不仅有助于阅读文学作品,也有助于写作,在我们的文章中如果恰当地使用典故,一定会为我们的文章增色。

本期试题

说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使用的典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