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昌龄的诗大全(王昌龄的这首诗)

纵观我国古典诗词史,我们不仅能欣赏江南烟雨的迷蒙,大漠孤烟的壮阔;还能感受巴山夜雨的缠绵悱恻,长风破浪的豪情万丈。品读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拥抱历史长河里的万千气象。“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总有一首是你喜欢的。

关于王昌龄的诗大全(王昌龄的这首诗)(1)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古从军行七首·其四》,便是古典诗词中比较经典的一首边塞诗。它出自于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之手,是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我们都知道盛唐诗人,尤其是盛唐边塞诗人,他们视野开阔,胸怀激荡,作品中多充满了气吞山河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王昌龄的这首《古从军行七首·其四》便是代表之一。

关于王昌龄的诗大全(王昌龄的这首诗)(2)

《古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即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一座边塞古城,遥遥望着玉门关。从字面意思来看,王昌龄先是对边塞的环境进行了刻画。“雪山”,指的是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孤城”,则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边城。这座边城再往西,就是大唐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关于王昌龄的诗大全(王昌龄的这首诗)(3)

所以别看这两句诗只有寥寥十字,它展现出来的画面却极其宽广辽远,可以说是对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那么王昌龄为何要描绘如此广阔地域的长卷呢?主要是因为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而当时河西节度使的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防御西方、北方两个强敌。

关于王昌龄的诗大全(王昌龄的这首诗)(4)

因此这两句诗,其实还为我们展现了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地理形势,尤其是“孤城”的重要性,它既要北拒吐蕃,也要西防突厥。另外,玉门关还是中原和西域分界的关隘。也就是说,出了玉门关,就远离了家乡。正如王维所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这里孤城中的将士们遥望玉门关,实际上就是寄托乡愁情思,表现出他们的思乡之切。

关于王昌龄的诗大全(王昌龄的这首诗)(5)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守边将士们身经百战,身上的铠甲早已磨穿,但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回家乡。这里王昌龄借用了汉代傅介子斩楼兰王的典故,表明了征战将士们誓平边患的决心和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至于战争的残酷和艰难,从百余场战争和磨穿金甲就可以得知。

关于王昌龄的诗大全(王昌龄的这首诗)(6)

纵观王昌龄的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4句,但是它内涵极其丰富。既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之切,也抒发了将士们誓死卫国的豪情壮志。尽管我们知道他们最后的结果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吞山河的气势,读后还是令人热血沸腾的。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