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整部小说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建国的战火纷乱,自《三国演义》成书开始,人们就非常地喜爱它,一直延续了数百年。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1)

《三国演义》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不仅有东汉末年各个势力的逐鹿中原,还包含着人物心理刻画、军事理论、政治谋略等,被国内外诸多爱好者评价为世界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中国的一部著名小说,《三国演义》的创作融合了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作者用跨越千年的视角带给世人不一样的世界,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1.传承于史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描写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小说,书中的故事主线都是有历史依据的,虽然书中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艺术性的修改和虚构,但整体的历史事实并没有发生改变,反而令读者产生了“七分演义,三分历史”的感觉,非常的奇幻。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2)

想要实现这样的创作并不容易,不仅需要熟知这段历史,还要根据不同朝代的史书进行比较,虽然《三国演义》是小说,但它的主体思路并没有脱离实际,而是在历史事实的大轮廓下进行故事的发展。

《三国演义》的成书除了参考陈寿的《三国志》之外,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也非常的重要。另外,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来看,除了参考《三国志》,书中的一些内容还参考了宋朝时期的《资治通鉴》和《通鉴纲目》。

《三国演义》中带有很深的个人主义色彩,文章中对各势力的描写都以刘、关、张的视角来评判,偏颇读者的价值观和善恶观,这与《资治通鉴》的风格非常类似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3)

2.民间文学的借鉴

《三国演义》的成书除了借鉴正史之外,还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文学。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传说在民间文学传承和野史中有更加详细和创造性的元素,其内容更加丰富,虽然大都为虚构,但更加令人喜爱。

早在隋唐时期,杂戏和皮影戏等都有关三国的表演,其中大部分的戏码都是以民间口耳相传的传说和野史故事为原型。宋朝时期开始流行一种类似现代评书的“说话人”,其中有大量的三国题材的话本,比较著名的《话三分》基本就是完整的三国时期的发展故事。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4)

自元起,话本兴起,有关三国的话本也有大量的创作,以《三国志评话》为代表,其中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人物与《三国演义》的内容已经基本一致。除了整体性的三国内容话本,还有《刺董卓》《骂吕布》等描写具体事件和人物的戏曲话本,不仅内容完整,而且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其中大都以“拥刘反曹”为基本思想,与《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非常的一致。

可见,《三国演义》的成书大量借鉴了民间传说和艺术表演内容,而作者通过这些前人的内容再结合自己的情感和艺术创作,最终完成了《三国演义》,成为我国文学史的一座宝藏

二、传承于礼1.乱世中的仁

中国自汉代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家的仁、义、礼,《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的故事,那个时期群雄割据,皇室的权利和威严已经不复存在,礼乐崩坏,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关于礼的描写,作者以“拥刘反曹”为核心,主张的是仁爱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5)

书中仁的表达最突出的当属刘备,从其登场到最后,刘备都在表达自己的仁爱。刘备最著名的当属对百姓关爱有加,对下属体恤宽待。

在书中,刘备曾多次兵败而逃跑,而在逃跑的过程中,总会有大量的普通百姓跟随,这些百姓被刘备的仁德所感动,愿意跟着刘备背井离乡。如今来看,这种描写是非常夸张的,但也正是这种夸张的描写,突显了作者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不顾百姓生死的征战的一种控诉。

反观曹操,在书中是与刘备截然相反的态度。书中的曹操以残暴著称,他的一句“宁可我付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是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如此利己主义的人成为君主,那么百姓的生活和其下属也许会非常的难过,在后续的描写中,曹操因生性多疑,以一句“吾好梦中杀人”便将忠心的内侍杀害。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6)

曹操的残暴就是不仁,是作者思想的一种具象化的表现,作者在借助《三国演义》中统治者的不仁来告诫当权者要实行仁政,否则就会出现像黄巾军一样的起义

2.乱世中的义

义,是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传承。义者,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为国家要能舍生取义,为百姓坚守道义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唯尽其义,所以仁至。这是大义,是《三国演义》中极力宣扬的一种传统文化,曹操刺董卓的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豪迈,是大义,是希望通过《三国演义》中人物的行为和性格描写来提醒现实中的人,当面对包拯之时,要心怀天下,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7)

《三国演义》中另一种义是忠义,更像是一种江湖道义和忠诚。在书中,许多人物都具有这样忠义的品行,其中作者重点描述的是关羽,因为关于不仅仅是武将,他形象伟岸,又熟读兵法,深明大义,从他对待当权者的态度能看出,关羽是身怀大义的。

当他遇到刘备后,刘备那种心怀天下的大义与关羽的大义不谋而合,因此,关羽刘备更多的是认可和敬佩。在桃园结义后,那种对传统儒家礼仪的遵守更是《三国演义》中其他人没有表达出来的,因此,关羽是集合了家国大义、君臣忠义、兄弟道义的古代义之化身,是作者对古代真正的“义”的一种美好畅想和愿望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8)

三、传承于道1.道家的入世的理念

在《在三国演义》中,真正的人才大都以隐世的形象出现,比较有名的是水镜先生和诸葛亮。在书中,水镜先生是刘备遇到的第一个有真正军事和政治才华的贤者,当刘备诚心请求水镜先生出山辅佐之时,水镜先生却拒绝了刘备,以一种闲云野鹤的形象远离世俗而去,令刘备颇为遗憾。

这里水镜先生的表现正是道家清静无为的一种表现,东汉时期的道家讲求入世而为,但很少参与政治斗争和群里追逐,在道家的思想中,参与权力之争只是增加斗争,应该放弃对权力的争夺,留给后代和谐的生活环境而书中许多隐世的行为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9)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是一种清静无为的处事态度,虽然心怀天下,却始终不为世俗所动,最终出山也不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感动,是被刘备的仁爱、仁义所打动,契合了诸葛亮心中的大义之后才有了隆中对。

道家的另一种理念是平衡这点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很好地印证。诸葛亮从隆中对开始就在寻找一种稳定的平衡,他从没有统一天下的心愿,有的只是三分天下的平衡

在刘备与巴蜀之地称帝后,虽然诸葛亮多次北伐,但也是因为曹操势力过于庞大,讨伐的目的也是为了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东吴的周瑜总是试图打破这一平衡,所以在故事情节上,周瑜英年早逝是为了避免平衡被打破。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10)

《三国演义》的作者生于元末明初,所处的社会极为动荡,又经历连年战乱,心中对天下太平有着美好的向往,书中对天下的局势并不在意,更想表达的是一种天下和谐,停止征伐,还百姓安定生活的一种道家无为的一种思想

2.道家的形象与法术

《三国演义》中有关道家的描写除了思想之外,还有道家道士的形象和书法的应用。书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即便领兵出征也不曾改变,而这种装扮正是东汉时期道士的装扮

此外,左慈、于吉、庞统、贾诩等人物也都是道士的打扮,他们分别代表了道家不同的人生态度,有隐世、有救世,而这样的设定也更加符合古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崇。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11)

既然有了道家的形象,自然也离不开道家的书法。书中详细描写的只有诸葛亮的道法,比较著名的是赤壁之战借东风和五丈原七星续命,这些术法虽然有封建迷信的意味,但在封建社会,这样的描写非常符合百姓的诉求,也是故事推进的一种表达。

当然,除了诸葛亮,左慈的道法更加神奇,能驭使鬼神,还能显现神通造化。于吉被孙策处死后,孙策被于吉报复,暴毙而亡。这些对于术法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情节的发展,也是劝导世人行善念,做善事

总结

《三国演义》不仅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本身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成为四大名著,更是对它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肯定。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及意义(七分演义三分历史)(12)

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无不显示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