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书写的重要性(病案书写的重要意义附标准病案模板)

病案书写的重要意义 (一) 病案书写是临床证实,反映医疗质量的水准是复诊和转诊或病案讨论的资料,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病案书写的重要性?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病案书写的重要性(病案书写的重要意义附标准病案模板)

病案书写的重要性

病案书写的重要意义

(一) 病案书写是临床证实,反映医疗质量的水准。是复诊和转诊或病案讨论的资料。

(二) 是临床统计和科研的重要资料。

(三) 继承学术的史料。

二、中医病案的特点

(一) 体现四诊、八纲的诊断特点。

(二) 体现辨证论治的临床精髓。

(三) 体现理、法、方、药一体的治疗特征。

三、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

(一) 病案的主要内容

包括四诊、辨证、立法、处方等几大部分。

1、四诊部分:内容要全面,重点要突出,记裁应真实,层次要清楚。

2、辨证部分:先将病证总的概念加以肯定。先辨病因,再辨病性,一定做到既掌握病,又掌握证。指出病因,病机,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可能的变化等等,务期明确中肯而详尽。

3、立法部分:立法必须与辨证丝丝相扣。如果除了主病,还有兼证,更应按辨证的标本缓急而立法。

4、处方部分:应根据立法而定方(处方应包括各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之类)。既可用成方加减,也可以自己化裁,制定新方。用药处方要精确,并注意用药轻重,先煎后下等等。

此外,医嘱部分,要把有关病人护理与治疗的处理意见填写清楚,使护理人员可按医嘱执行。

(二) 病案书写的要求

1、书写病案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准确,及时。“住院病案”要求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门诊病案要求当时完成。

2、症状描述要详细,一般要求使用中医名词术语,体现整体现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

3、病案内容要求完整,精炼,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注意病情演变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4、文字要通顺,简捷,不能涂改,剪贴,挖补。病案一律用钢笔书写,字迹要工整清楚,应按国家规定使用的简化字,不要造字。

5、病案中所有记录,每页均应有病人姓名,住院号和页序号,日期一律按“年、月、日”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6、“位院病案”、“入院志”、“首次病程志”、“会诊记录”、“转科记录”、“出院总结”、“死亡记录”等,应另起一行,标记于上方中央。

7、病案结束时要签全名(正楷);主治医师红笔批阅后,亦应签全名(正楷),以示负责。

8、要按中医的望、闻、问、切进行系统检查,并附以必要的西医检查及诊断(老中医及无条件者可不作要求),但不要割裂中医辨证施治的完整性。

四、病案书写格式

(一) 中医住院病案格式的内容和要求

住 院 病 案

1、一般情况

住院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婚否

民族 籍贯

职业 工作单位

家庭住址 入院日期

病史陈述者 病史采集时间

发病节气

2、问诊

(1)主诉:记录患者自觉最痛苦的症状(部位、性质)和病程时间。

(2)现病史:围绕左症详细询问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诊治过程,重点写明起病情况、发病起因、诱因、时间、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病情演变与发展;检查、诊断、治疗经过;所用过的中、西药物,剂量,时间或其他特殊疗法;药后反应及症状、体征等病情变化情况(结合“十问歌”加以记录)。

(3)既往史;记录一般健康状况和过去曾患过疾病的时间和治疗情况。

(4)个人史:记录出生地、居留地、居住环境,条件,生活和工作情况,饮食习惯;特殊嗜好、性情及精神状态。小儿记载生长、发育、喂养史。

(5)经带胎产史(女性患者):记录月经初潮,周期,经量,色泽,性质;结婚年龄,孕产情况。

(6)家族史:记录家庭亲属与本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亲友的健康状况和发病情况,如亲属已死亡,则记录其死因及年龄。

3、望诊

(1)神色形态:包括神志、精神、体态及气色。

(2)各部位望诊:包括头面、毛发、五官、咽、颈、胸腹、腰背、肌肤、四肢关节,爪甲等。

(3)舌象:包括舌苔(苔形、苔色、津液)、舌质(形、态、体、色、瘀点、瘀斑)、舌下系带(颜色、形态)。

(4)小儿指纹:包括三关定位、色泽、形态、浮沉。

(5)排泄物:包括呕吐物、痰涎、血液、二便。

4、闻诊

(1)声息:包括语音、呼吸、咳喘、呕恶、太息、呻吟、腹声等

(2)嗅气味:包括排泄物及口中气味等。

5、切诊

(1)肌肤:包括湿度、温度及弹性等。

(2)各部位切诊:包括头面、胸腹、四肢。

(3)俞穴按压:包括有关俞穴及其他压痛点、敏感点。

(4)脉象;主要记录寸、关、尺脉象,必要时切人迎、趺阳脉。

6、四诊摘要:把四诊所得资科(尤其是与辨证有密切关系者),进行系统、全面、扼要的归纳,为辨证提供依据。

7、辨证分析:要求从四诊摘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病情转归等方面进行书写。

8、诊断:有几个病写几个病,主要者先写。病名后的括号内写证型。

9、治法。

10、方药:用成方者,应写出方名及加减,自拟方可不写方名,方药要求每行写四味药,方药方上角注明特殊煎服法,右下角写剂量。

11、煎法。

12、调护:包括给药、宜忌、食疗、起居等护理要求。

13、体格检查:体温、血压等等。

14、理化检查:包括实验室、X光、心电图等等。

15、西医诊断:有几个病写几个病,主要者先写。

实习医生签全名

经治医生签全名

主治医生签全名

年 月 日

(二) 中医门诊病案书写格式的内容和要求

门 诊 病 案

1、一般情况 门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婚否

工作单位 就诊时间

2、问诊:

主诉:

病史:

3、望、闻、切诊:

4、辨证分析:

5、诊断:(病名后的括号内写证型)

6、治法:

7、方药:(方名、药陈及剂量)

8、医嘱:

9、体检及理化检查:

10、西医诊断:(有几个病写几个病,主要者先写)

医师签全名

年 月

[附3] 住 院 病 案

住院号 01876

姓名:×× 性别:男

年龄:51岁 民族:汉

婚否:以婚 职业:工人

籍贯:辽宁省海城市

工作单位:××热电厂

家庭住址:××市××区卫工街4号

入院日期:1986年2月19日13时30分

病史采集时间:1986年2月19日14时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发病节气:雨水

过敏史:青霉素过敏

问诊:

主诉:胃脘部胀痛四个月,加重半个月。

现病史:该患于1985年10月份,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生胃脘部胀痛,食少纳呆,无泛酸。曾在单位卫生所服多酶片、酵母片治疗一个月未见好转。11月份到市八院就诊,没做任何检查,服胃友及多酶片又治疗半月余,仍无效。1986年2月1日在我院门诊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月5日因饮酒后胃痛加重,在我院门诊待床入院。现仍觉胃脘部胀痛,食少纳呆,周身乏力,胁痛,善太息,今日经门诊以“胃脘痛”(浅表性胃炎)收入院治疗。

既往史:1985年5月曾在我院门诊诊为“糖尿病”,服降糖丸治疗后尿糖阴性。

个人史:出生于海城市,1951年到沈阳工作,1963年曾在吉林市工作四年,1967年回沈。居住、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一般,饮酒20年,吸烟20年,平素性情急躁。

家族史,父亲高龄去世,母亲患脑血栓死亡,直系亲属中无遗传性疾病。

望诊:

神色形态:神志清晰,两目灵活有神,体态自如,面色萎黄。

各部位望诊:头颅大小适中,毛发黑白相兼,五宫端正,白睛无黄染,鼻无浊涕,咽无红肿,喉核不大,无颈项强直,颈无青筋显露,无瘿瘤瘰疬,无鸡胸龟背,无脐突及青筋显露,腰背及四肢关节未见畸形,肌肤无斑疹白 ,爪甲红润。

舌象:舌质红,苔薄白,舌体正常,无瘀斑瘀点,舌下系带长短适中,颜色青暗。

排泄物:未见呕吐物及痰涎,二便正常。

闻诊:

声息:语音清晰,呼吸匀调,无咳喘,无恶心、呕吐,善太息,无呻吟,未闻及腹中雷鸣。

嗅气味:口中无异常气味,未闻二便。

切诊:

肌肤:温度、湿度适中,无肌肤甲错,弹性良好。

各部位切诊:头面按之无疼痛,面部无肿胀,虚里按之应手,腹部无压痛,末触及癥瘕痞块,足跗无肿胀。

俞穴按压:未扪及压痛点及敏感点。

脉象:弦脉。

四诊摘要:

胃脘部胀痛,食少纳呆,周身乏力,胁痛,面色萎黄,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

四诊合参证属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故胃脘部胀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痛连两胁。气机不利,故善太息。脾不运化,气血生化乏源,故食少纳呆,周身乏力,面色萎黄。舌质红,苔薄白,脉弦为肝胃不和之征。

诊断:

胃脘痛(肝气犯胃)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

柴胡15g 白芍20g 陈皮15g 白术15g

元胡15g 川楝15g 鸡内金15g 焦三仙45g

甘草10g

煎法:

每付药水煎3次,取汁300毫升

调护:

三级护理

胃炎饮食

汤药每次100毫升,日3次,口服

保持心情舒畅,忌食生冷辛辣之品

经治医生:×××

主治医生:×××

1986年2月19日

病案号 0681

姓名:×× 性别:男

年龄:38岁 职业:工人

工作单位:××市化工厂

就诊时间:1985年10月12日

问诊:

主诉:胁肋胀痛一个月,加重一周。

病史:一个月前因恼怒出现胁肋胀痛,痛呈游窜,在当地医院治疗,服“木香顺气丸”,但症状不减,近一周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而来本院治疗。

望、闻、切诊:

舌红苔薄,善太息,嗳气频作,脉弦。

辨证分析:

肝喜条达,胁为济之分野,故肝气郁结而致胁肋胀痛;肝气不舒,气机不畅而致善太息;肝郁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嗳气频作;舌红苔薄,脉弦乃肝郁之征。

诊断:

胁痛(肝气郁结)

治法:

疏肝理气

方药:

柴胡15g 香附10g 枳壳10g 川芎10g

白芍20g 半夏10g 厚朴15g 甘草10g

医生:×××

1985年10月20日

更多中医学加微信 jaszsx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