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猝死征兆后还能避免猝死吗(哪些行为会导致猝死)

出现猝死征兆后还能避免猝死吗(哪些行为会导致猝死)(1)

小编今天就来和您聊聊猝死这个话题,看看哪些行为会导致猝死。

一、哪些行为会导致猝死?

1、连续加班

有关加班猝死的新闻最近太多了,游戏网编加班猝死、电台女主播猝死、奥美中国24岁员工猝死在办公室、金山软件25岁运营部员工死亡时正在工作……网上随便一翻就是很多条让人心情沉重的新闻,这些猝死的人大部分都是非常年轻的人,猝死前也没有任何症状,以至于家属、朋友几乎都不相信这居然是事实。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长期加班其实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承受巨大的压力、超负荷运转,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心脏病等疾病,这种毛病甚至没有什么警示,第一次发作就能带走您的一切!

2、 经常熬夜

在世界杯期间,有好几个球迷连续看球猝死,看球虽然没有加班那么劳累,但是也是连续熬夜啊!人体就像一部机器,有工作就必须有休息,否则器官功能衰竭,一旦报废就没有返修的可能。

3、久坐或久站

长期久坐或久站的人,血液循环不好,有些人久坐后会出现憋气、口唇发紫等现象,可能是有肺栓塞!

4、暴饮暴食

心脏病最容易在吃饱喝足后发作,本来就有胸痛或者心脏不好的人,就千万不要过度吃动物内脏、鱿鱼等胆固醇高的食物,这样的悲剧实在太多了。

5、 用力排便

有些老人排便后头晕,然后很快就不行了,所以老人尽量是坐着排便,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有引发脑溢血的危险。

6、 剧烈运动

运动会学生猝死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一方面确实是现在的孩子们身体素质太差,而从另一方面讲,当运动中出现头晕、胸闷、胸痛的现象时,应当立即停下来,暂时就别管什么考试和体育精神了,您要明白自己的命才是最重要的!

二、猝死前会有什么征兆?

1、 胸闷、心绞痛

当您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心绞痛,可不要小觑这个现象!这说明您有心肌梗死的隐患。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发因素是情绪激动和劳累过度,另外经常吃得太多太油腻,也有心梗的危险!

2、 精神不振、嗜睡、疲乏无力

精神不振、嗜睡、疲乏无力,这些症状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是身体处于不健康状态的一个信号,过度疲劳也有突发心脏病的可能。

3、胸痛

胸痛是典型的冠心病表现,一般在胸骨后方发生,整个边界也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4、情绪激动

记得去年有一个非常火爆的新闻,城管和小贩争执后,小贩突然死亡了。网友非常愤怒,指责城管打死人,否则争吵几句怎么会死人?其实从医学角度来说,还真是有这个可能。不少猝死的现象中都有因为当事人情绪太激动而引发心梗,特别是有这类病史的人,千万别激动啊。

5、 头晕

久坐久站、排便用力等行为导致头晕是最危险的,因为脑溢血也是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多发生于老人身上,所以要多提醒家里的老人。

三、怎样预防猝死?

心脏病是猝死的第一大威胁,马季、高秀敏、侯耀文、古月、陈逸飞……他们都是因为心脏疾患导致了猝死,大多数加班猝死的年轻人也是突发心肌梗死,所以趁我们年轻的时候,就要极度重视心血管健康,养成好习惯。这些好习惯不仅仅是养生,更是救命!

小编给大家总结如下:

1、20岁--少熬夜,睡眠足

这个年纪,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时间,熬夜打游戏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说了,年轻人少熬夜,身体体质在这个时候被熬坏了,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什么病都会找上门来。

2、25岁--要多做运动

这个时候一般开始工作了,往往疏于运动健身。其实运动健身不仅仅是体形美,对健康意义重大。经常运动的人心脏功能、抗疾病能力都远远优于不运动者。

3、30岁--注意饮食,少吸烟喝酒

30岁的时候大多数人吃喝不愁,事业有成者还有很多应酬,对体形也不像年轻时那么在乎,其实,人到30才刚刚开始,这么早就放弃健康习惯,有没有听说过"30岁后病找人"?

4、40岁--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45岁左右是心脏病最高发年龄段,这时身体各项技能都出现下滑,最易生病。发现自己有心前区疼痛的经历,千万别不当回事,心脏病的发病总是从稳定的心绞痛,发展到不稳定心绞痛,最终导致心肌梗死(急性血栓形成等导致的毫无征兆的心梗除外)。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运动后心前区疼痛的情况,或是发现自己的活动耐量明显下降时,一定要到医院就诊。

结束语:今天这个话题可能有点沉重,但绝不是在危言耸听,猝死离我们就是这么近,不管您多富有、多年轻漂亮,健康才是最大的资本,希望各位小伙伴能时常敲响警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