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时多大(你不知道的完璧归赵结局)

赵惠文王赵何从他的太监总管缪(音:穆或谬)贤家里抢走他从街上以五百金买到的,楚国多年前遗失的和氏璧,话说这和氏璧呀,虽然是宝物无疑,但也可以说是个祸害,当它还只是块不起眼的石头时就害的它的第一任主人卞(音:变)和被楚厉王熊眴和楚武王熊通一人砍去了一只脚,因为这俩人都信了宫廷玉匠的话,觉得这屌丝拿块破石头当宝献,完全是在侮辱他们高贵的智商。

熊通去世后,楚文王熊赀(音:资)继位,卞和还不死心,抱着害得他失去双脚的石头在发现它的荆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不仅眼泪流个罄尽,连血都哭了出来。这一场下了血本的表演果然引起了熊赀的注意,他知道这事以后,浑身不得劲,心想,我这刚上任你就哭成这样,几个意思啊?虽然有些不高兴,但一个谥号为“文”的君主,一般不会因为别人哭的时间长点就把人眼睛挖了或者脑袋砍了。他只是派人去对卞和说:“这世上被砍去脚的人多了去了,你至于哭的这么惨吗?”

不料卞和倔着头回答说:“我是为了我的双脚吗?我抱着它哭是因为一块宝玉被你们这些不长眼的当成石头,我一片赤诚被人当成骗子。”

熊赀见他献宝献的如此执着,也来了兴趣,就安排玉匠把卞和的石头给开了,结果里面真的是一块罕见的宝玉。那时候锦旗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为了表彰他执着奉献的精神,熊赀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真的是坑啊,这还不如锦旗加五百块实在呢。

蔺相如完璧归赵时多大(你不知道的完璧归赵结局)(1)

抱璞泣血

怀才不遇的韩非以玉喻人写了这么个故事,道理是讲明白了,但故事本身实在是不太合理,卞和第一次被砍去脚后难道不应该自己找个玉匠把石头给开了吗?为何还要去冒险,最终送上第二只脚?

相传,这和氏璧后来被楚威王熊商赏给了败魏有功的相国昭阳,一天,昭阳带着门下宾客百余人到赤山游玩,席间,一个贼有眼力劲的人提议说:“相国啊,您老功高,我王把和氏璧都赏给了您,趁今天高兴,不知相国能否把宝玉拿出来让大伙儿开开眼。”昭阳时时带着这宝贝,为的就是这一刻,岂有不从的道理,马上安排人将和氏璧拿出来让宾客门逐个把玩,那心里甭提多美了。

谁承想,山下深潭里的鱼儿们可不管你是什么相国、国相,两三米的大鱼带着无数的小鱼自在嬉戏,反复跃出水面,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连昭阳自己都顾不得显摆,也去一睹奇观。结果,当众人回过神来,才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大家七嘴八舌的猜测到底是谁偷了宝玉。最终一致认为又穷嘴又碎的张仪嫌疑最大,因为贫穷的底色,张仪纵然以三寸不烂之舌坚决否认也毫无用处,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被捆起来抽了数百鞭才算完事。

上面这个故事中,张仪被疑偷壁而挨打在《史记》中确有记载,而昭阳获赐和氏璧,游赤山失璧之事虽流传甚广,但和前面所提到的赵何强抢缪贤之壁一样,仅见于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录,昭阳伐魏成功也是发生于楚怀王而不是楚威王时期,而且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真的被怀疑偷了连赵王都不顾身份,直接动手开抢的宝物,那绝非挨一顿鞭子就能解决的。所以,这部分内容极可能是作者杜撰。

不管是不是从缪贤家抢来的,赵何得到和氏璧这事应该没有疑问,可惜的是,大宝贝才玩了没两天就被他的好兄弟嬴稷看上了,霸道的嬴稷豪气的表示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宝玉。赵何想不给吧,怕嬴稷 一犯浑又要动刀子;给吧,又怕这连老丈人都忽悠的鸟人不讲信用。左右为难之际,缪贤不计前嫌地给赵何推荐了一个人,他说:“微臣的门客蔺相如,也许能为大王分忧!”赵何说:“何以见得?”

缪贤颇不好意思的回答:“小的以前不是犯了点事嘛,怕大王责罚,准备跑路去燕国,蔺相如知道这事以后制止了微臣,他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善待你?’我说:‘我以前曾和大王一起在边境和燕王会面,燕王握着我的手跟我说愿意和我做朋友。因此我觉得可以到燕国去避一避。’结果蔺相如对微臣说:‘因为赵强燕弱,而主公您深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才会想和您做朋友。如今您从赵国逃亡,燕国害怕赵国,那里还敢收留您,必然将你绑起来送回赵国。依我之见,主公您不如脱去衣服趴在刀斧下请罪,还有机会获得赦免。’微臣觉得他说的有理,就按他说的做了,后来大王您果然开恩,没有和小人计较。从那时我就知道这蔺相如有勇有谋,是可用之材。”

从蔺相如的话里我们不难明白,当你众星捧月之时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想清楚大家看重的是你这个人还是你所处的平台,这对你做出正确的判断非常重要。

缪贤请罪的事,赵何还有些印象,只是不知道背后还有这些个曲折。这档口也没心思去追究他试图逃亡的事,让他赶紧把蔺相如叫来。

蔺相如来了以后,赵何问:“嬴稷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寡人的和氏璧,换是不换?”

蔺相如说:“秦强而赵弱,不得不换哪!”

赵何接着问:“那鸟人要是拿了宝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蔺相答到:“秦王拿十五座城池跟咱们换块石头,咱们要是不同意,那是咱们的不对。如果咱们把石头给他,他不给咱们地,那就是他的不是。两相权衡,微臣觉得还是答应他,把理亏的风险踢给他比较好。”——自己的东西不换给别人还不对了?把实力不济怕挨揍说的这么清新脱俗,在下实在佩服。

赵何干别的不行,装傻充愣比谁都会,当年他爹赵武灵王赵雍正是在他的选择性忽视下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这一回他当然也不会傻到去追问不换怎么就不对了。而是就坡下驴的说:“谁能去秦国帮寡人处理这事?”

蔺相如见赵何还挺上道儿,于是接话到:“如果大王您那没有合适的人选,微臣愿为大王跑一趟。城池到手,和氏璧就留给秦王;城池拿不到,我蔺相如一定完璧归赵。”

赵何一听,大喜过望,马上安排他携宝玉入秦。

蔺相如完璧归赵时多大(你不知道的完璧归赵结局)(2)

嬴稷在章台别宫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将和氏璧奉上后,嬴稷大喜,将之传给身边的美人儿和侍从把玩,众人皆高呼万岁,看着姑娘们崇拜的眼神,嬴稷别提多得意了。蔺相如见嬴稷光顾着在女人面前显摆,完全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笑着走上前去说:“这宝玉虽好,但却仍有一点瑕疵,让外臣指给大王看。”

正在兴头上的嬴稷也没多想,就让人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谁知蔺相如一拿到石头立马退到殿中的大柱旁,声色俱厉的对嬴稷叫到:“大王你想要这和氏璧,让人写信给我王,我王跟大伙儿商量,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恃强凌弱,说什么拿城池换玉,肯定又是忽悠,大王别搭理他’。也就是我老实,心想咱们村的张三李四交个朋友也知道要说话算数,何况您身为一国之主,不至于这么不要脸吧?况且,两个这么大的兄弟之国为了一块破石头闹翻了脸,传出去让人笑话。于是好说歹说劝我王让我带着这东西来见你。来之前我王特意好几天不食荤腥,不碰女人,写好国书,让我一起带来和你们交接,就是为了表明对此事的慎重。如今我来到秦国,大王就在这么个破地方接见我,完全不把我当回事,光知道在女人面前得瑟,这是对我的侮辱。我这才明白他们说的没错,是我高看你了,于是刚才耍了个心眼把玉拿了回来。今天你要是跟我急,我蔺相如的脑袋就和这玉一起碎在这柱子上,反正空着手回去也没脸见人!”说完,拿着石头,斜眼看着柱子,作势要撞上去。

蔺相如完璧归赵时多大(你不知道的完璧归赵结局)(3)

嬴稷心想,天下人都这么了解寡人了吗?这就太尴尬了,玉破了倒不打紧,反正本来也不是我的,但绝不能让最后一个还信我这张嘴的男人就这么死了呀,于是赶紧说:“相如大夫别急嘛,你的想法是没错滴,我是那种说话不算数的人吗?刚才只顾和姑娘们开心,让你误会了,都是男人,你懂的。来来来,把地图给我拿过来。”

侍从们赶紧拿出地图,嬴稷指着地图对蔺相如说:“你看,从这里到这里,一共十五座城池,我早就合计好了,那里是要骗人嘛,那些人太不像话了,还是你懂我。赶紧离那柱子远点,石头碎了不打紧,到我这儿来出趟差把脑袋磕破了,传出去我嬴稷的脸往那搁。”

蔺相如心里想,我信你个鬼,但嘴上还是说到:“大王您这么说,外臣就懂了,不过这和氏璧乃天下重宝,大王威武,您要,咱们不敢不给,但刚才我也说过,我王把玉璧交给我前五天没吃荤腥,没碰女人,你要是和我王一样斋戒五天,并在殿上设下九宾大典,我便亲手将和氏璧奉上,否则,没门。”

蔺相如完璧归赵时多大(你不知道的完璧归赵结局)(4)

嬴稷看这架势,知道如果用强可能真的是要玉头俱碎了,玉和脑袋确实不重要,但是什么没捞着还坐实了自己不要脸的说法,这买卖就亏大了,毕竟自己以后免不了还要靠脸在诸侯间走动。于是大度的答应了他的要求。

虽然得到了嬴稷的承诺,但蔺相如知道,那跟闻了个屁没什么区别,那鸟人肯定不会给把城池交接给他,于是暗中安排自己的随从伪装成普通百姓,带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了赵国。

五天以后,憋坏了的嬴稷如约设下仪典,派人去请蔺相如,蔺相如上殿后面带笑容的对嬴稷说:“你们秦国自穆公以后二十多位君主,就没一个说话算数的,我实在是怕被你们忽悠,就让手下带着石头先回国了,如今秦强赵弱,大王您先把十五座城池给我们,我们必定将和氏璧奉上,绝不会为了一块石头得罪大秦。但不管怎么说,忽悠大王是我的错,我也没准备活着回去,只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考虑一下我的建议,我的话说完了,准备油锅吧。”说完兀自脱起了衣服。

嬴稷对自己被别人耍了这事儿一时还不适应,于是满脸问号的扫视殿下群臣,却发现他们都死死盯着自己,那些呆若木鸡的脸上,下一秒接上任何表情都非常合适。他瞬间明白,这帮孙子是在等着自己带头呢。

哪么我该怎么办呢?哭?那是不可能的。笑,会不会有点傻?怒?那是无能的表现。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嬴稷一时还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而殿中卫士已有人试探着准备把蔺相如拉下去。这一举动,让嬴稷突然想明白,这会儿把他油炸了,我之前的戏岂不是白演了?五天岂不是白憋了?不行,不行,绝对不行。于是他赶紧换上笑容说:“算了,算了,把他炸了,一身糙肉咱也吃不下去,石头也拿不回来,还伤了我和赵兄的和气,况且这人还真有点意思,不如把他放了,咱们一起吃完这顿饭,让他回去,赵兄断然不会为了一块石头耍咱们!”

在场的秦国臣子们,见嬴稷表态,也都换上笑容,盛赞其胸怀博大,英明神武。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何因其不辱使命,封其为上大夫——你看,只要你真是块金子,连太监都帮着你光芒四射。而秦国后来并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自然也没给秦国和氏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时多大(你不知道的完璧归赵结局)(5)

这正是我们许多人都曾学过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也因为这个故事立起了智慧、勇敢的人设,客观的说,这人设没什么问题,蔺相如当之无愧。

但其实故事的结局并不像大多数人知道的这么美好。因为咱们教材的编者为了保护我们幼小而脆弱的心灵,省略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今河北石家庄)。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此处笔者选用的是《史记》里的记录,《资治通鉴》记载的则是在石城被占领前还丢过两座城池,但没有人员伤亡的描述。不管以那个记录为准,丧权辱国是毫无疑问了。

该挨的揍还是挨了,不该死的人还是死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救得了自己却救不了赵国。笔者当然没有任何贬低先贤的意思,只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国竞争拼的是综合国力,赵国该做的,是把以蔺相如为代表的各类人才的智慧融入到国家运行的血脉中,而不是在危难关头才想起他们,这样即使挣得回面子,也挣不回里子

不光是完璧归赵这段历史在向我们诉说着实力的重要性,就是关于和氏璧的其它传说,也在反复诉说着这一点。

如果卞和不是一个普通百姓而是王公贵族,他可能因为献宝而失去双脚吗?如果缪贤不仅仅是个太监,而是实力与赵何相当的诸侯,自己花钱买的宝贝怎么会被人从家中抢走?而赵国,不仅丢了土地死了人,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和氏璧——大家津津乐道的“传国玺”正是由嬴稷的曾孙嬴政命秦相李斯和玉工孙寿用和氏璧所做。如果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完璧归赵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彻头彻尾的白忙活一场。不知蔺相如九泉之下得知此事会作何感想。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看透了这一切,所以兵圣孙武才说: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指望着别人不揍你,而是要努力让自己拥有别人不敢跟你动手的实力。只可惜历朝历代的王侯将相们经常在山呼海啸般的歌颂中忘了这古老的告诫。更可悲的是,替他们的健忘买单的却常常是我们这些对大势无能为力的人——比如那些没有留下一个名字的石城百姓和两万赵卒。


《资治通鉴故事会之你不知道的完璧归赵结局,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救得了自己救不了赵国本文由“渔樵故纸”原创,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