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埋葬地下千年的秘密(秦始皇陵沉睡千年的秘密)

关于秦始皇陵有好多谜团未解,其实这一打开呢,会让好多的谜团迎刃而解。

就拿兵马俑来说,它解决了好多问题。在孔夫子《论语》里有句话叫“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第一个做出俑的人,他绝户,其无后乎,就是绝户的意思。为什么孔夫子这么生气呢,孔夫子认为就是最开始这个,在父系氏族公社往奴隶制社会延续的时候。有权势的人死了,要用这个陶土做成兵马俑的样子,就是这个俑用来陪葬,意思是死了之后,他代替阳间的人来伺候。有人先这么弄,到后来又有人发现用这个有什么意思,还不如直接用活人,才有了后来的殉葬,直接把人拉下去活埋。这下可惨了,有的帝王死了,宫女跟着殉葬,妃子也跟着殉葬,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秦朝。

公元前537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大约300年秦景公埋葬在一个巨大的坑洞里,那时他是小小的秦国的统治者,也是秦始皇的先人。这些埋葬的木箱残忍的提醒着世人,他下葬那天在此发生的事情,以祭祀为目的的宫廷杀戮。这些棺具都有编号,和人是有对应关系,每一个都事先编好了号,和他自己的这个葬具是对应的,重要的位置属于统治者的大臣和后妃,他们的棺木里他最近,外围较粗糙的木箱装的则是皇室工匠、侍卫,与其他出色的庶民。为了让他们能像在世时那样,侍奉死去的君王,这些人都被杀死了。有人说这孔夫子有多么恨,要没有当初作俑的人,能有后边这事吗,所以孔夫子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他骂的对不对呢,大错特错。因为秦始皇兵马俑一开掘,它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说不是俑在前而在后。这点看诗经它写得很清楚,诗经里头不是赋比兴风雅颂嘛,这个《诗经·国风》里头的《秦风》就是说秦国的事。说秦始皇的祖上,战国时候的秦国。有那么一篇叫《秦风黄鸟》,里面写的,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比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就是说这个秦穆公死了,有个姓子车的,他家里有三个兄弟,子车仲行,子车铖虎,子车奄息。老大叫奄息,这个子车奄息就要殉葬去了,来到秦穆公陵穴前,惴惴其粟,吓得都不行了,哪再有勇气,活埋能受得了吗,旁边人看了都挺可惜。彼苍天兮,老天爷呀,歼我良人,这么好的人就给糟贱了,如何赎兮,人百其身,如果要能赎他的话,一百多人愿意换他。秦穆公死了以后,他的三个大臣陪葬,陪葬的时候,大家来到这个墓穴旁边 ,还是惴惴其立,非常恐惧的样子,说明有一部分人,对于这个从死从葬是非常恐惧的,是不愿意的。中国大规模的活人陪葬,最后因为更大规模的屠杀而式微。秦景公下葬后不到65年,中国的七国陷入战乱,这段时期被称为战国时代,历时超过250年。一代接着一代,人们数以千计地死去,人口不断削减,以数百人陪葬成了难以负担的奢侈。所以你看秦始皇的父皇和往上那些直到秦穆公,以及祖上秦穆公死的时候,春秋五霸是用活人殉葬。到秦始皇这,改为兵马俑。这说明俑在活人之后,而非活人之前,所以证实孔夫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错误的。所以这些地下的陵墓,你一旦要打开,你会发现,这里头要揭示的事多了去的,就像兵马俑,它同时还带给我们很多传奇的想象。

这些年秦始皇陵地宫就没被动过吗,不可能没动过,又是为什么呢,就算是国家不开发,盗墓贼却无孔不入,你想盗墓贼有多厉害,他带着强烈的利益驱动。可这些年有人动过秦始皇陵吗,肯定动过可是动不了。因为这么大个陵墓,它太坚固了。第一是入口你找不到,因为修完陵之后,所有修陵的人会被封在里面无法出来而死去。第二是这个陵墓本身,厚重的吓人,在地下修建,墙体高三十米厚度四米,就连排水沟之类的,都厚达到十七米,上面还有八十多米黄土夯实。你可以想象的到,这么坚固的城墙,寻常的盗墓贼在加上过去的生产力,就算是军队拿镐锹都无法挖开。而且那时修地宫是有标准的,城墙修好后人要隔着大概三四米开外的距离,拿着弓箭发力,一箭射过去,如果这箭能插在城墙里,就要推倒重修,只需一碰就弹开才可以,地宫必须坚固到这种程度。这些年秦始皇陵没有被打开过,无法知道入口也坚不可摧。

有人说用现代的科技打开,不是打不打的开,也能打开,但问题就在于我们现代人,不要轻易尝试这件事。你想要把它打开,就得把上面那层土弄下来,这个过程太难了。经常能看到汉墓、唐墓,是用小刷子一点一点把上面的土抠下来。因为你要使劲往下凿,塌了,里面文物会受损。而秦始皇陵有七十八个故宫那么大,你把那么大的土一点点刷下来得多长时间,一旦打开进入了空气、阳光、风雨,会被瞬间氧化损坏。

对于秦始皇陵,最好的方式是保护起来,不开发才能给予我们足够的遐想。这叹为观止的奇迹,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历史文献!

秦始皇陵埋葬地下千年的秘密(秦始皇陵沉睡千年的秘密)(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