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

俗话说,吸毒一口,落入虎口。而社会大众对吸毒者的普遍认知,往往是“无可救药”或者“妻离子散”。那么,在肉体与精神意志的双重摧残下,这些吸毒人员还有挽救的希望吗?

今天我们的节目,将走进江西司法行政隔离戒毒场所,探访四名戒毒人员浴火重生、与毒品决裂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故事,或许会为我们带来答案。

吸毒成瘾“无药可救”

他是否还有希望?

2021年7月,38岁的陈杰(化名)被公安民警送进了江西省永桥强制隔离戒毒所,而向公安民警举报他吸毒行径的,是陈杰家里两位近乎绝望的父母。

原来,这已经是陈杰第二次被父母举报而来到戒毒所了。在十几年前,他就因结交了一些所谓的“朋友”,从此深陷“毒”潭,之后,陈杰因表现良好,被解除强制隔离并回归社会。可没想到,多年以后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让他又重回老路,吸食了海洛因。在被送进永桥戒毒所后,他一开始自暴自弃,对各项戒毒措施都不配合。

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1)

根据全国统一的戒毒工作基本模式,戒毒人员进入戒毒所后,会经历生理脱毒区、教育适应区、康复巩固区与回归指导区,一般来说,戒毒人员在两到三周内就可以完成生理脱毒,但毒瘾易去,心瘾难除,戒毒的根源,恰恰在于戒断“心瘾”。

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2)

而陈杰的情况,正是“心瘾”发作的体现。当时,他不仅消沉暴躁,甚至顶撞戒毒民警,他也感到了戒毒无望。从事多年教育矫治工作的舒弋波得知情况后,便决定对陈杰开展精准教育,仔细分析他的症结所在。经过分析,舒弋波认为,陈杰如此抵触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出于对家人的怨恨。

抓住这一关键,舒弋波开始“两头跑”, 一方面积极与陈杰的父母联系沟通,告诉他们不要放弃希望,同时多次找陈杰谈话谈心。渐渐地,陈杰的心沉淀了下来,也慢慢地与家人恢复了联系和沟通,而不久后的一次事件,令他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3)

有了这一次的经历,舒弋波又通过开展各项辅助教育活动,让陈杰与家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对戒毒的态度也更加坚定。

如今,陈杰已经成为了戒毒小组的一名小组长,几个月后,他将再一次踏入社会与家庭的大门。

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4)

家庭经历昏暗无光

她能否走出阴霾?

在众多的戒毒人员当中,芳敏(化名)的情况同样比较特殊,2017年3月,34岁的她被送进了江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用她自己的话说,当时的就像是一个“刺猬”。

极端排斥,四处找茬,芳敏成了戒毒所中有名的“刺头”,连戒毒民警也感到头疼不已。在教育适应区,芳敏的状况很快就引起了心理矫治中心民警周慧娥的关注,心理矫治,是戒毒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她认为,芳敏的行为,一定“事出有因”。

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5)

于是,周慧娥开始对芳敏开展心理疏导并了解家庭情况,随着了解的深入,芳敏曾经灰暗的生活也慢慢呈现在周慧娥面前。

之后,芳敏离家出走,在舞厅做过领舞,也尝试开过服装店,最终在不良“朋友”的诱导下染上毒品。有着多年心理工作经验的周慧娥清楚,长期以来,毒品就成为了芳敏唯一的精神寄托。

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6)

面对这样的状况,芳敏如何才能走出心理阴影,戒断“心瘾”呢?除了谈话谈心,周慧娥便开启了她自创的“幸福干预计划”。

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7)

通过音乐、冥想、扮演等心理学技巧,在一年的时间里,周慧娥的“幸福干预计划”开展了多项心理活动及课程,芳敏最终成功戒毒。今天的芳敏,已经回归社会近三年了,她有着健康的生活和稳定的工作,同时还成为了社区中的一名戒毒志愿者。

康复训练

重拾自信人生

戒毒矫治,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种措施与方法同时进行。曾经被送入江西省赣西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罗强(化名)性格开朗,家庭和睦,但生活的压力与广泛的交际,还是让他染上了毒品。

进入戒毒所后,罗强在心理和教育矫治方面都比较配合,但在身体康复上却遇到了阻力。

康复训练,不仅仅是恢复戒毒人员的身体机能,同时也是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而罗强对运动比较排斥,精神上也有些浑浑噩噩。

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8)

在戒毒所中心副主任陈俊琦的努力下,趣味训练有了成效,罗强逐渐喜欢上了各项运动训练,直到隔离结束回归社会前,罗强还保持着每天运动的习惯。不过陈俊琦认为,康复训练的难点,恰恰在于“一头一尾”。

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9)

对此,陈俊琦与康复中心民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研究出了一套“自重进阶训练”的运动方式,帮助戒毒人员养成习惯,保持操守。

回归社会近三年时间,罗强再也没有碰过毒品,反倒是运动上了“瘾”。

回归帮扶

完成“最后的考验”

回归社会,对于戒毒人员来说,往往意味着戒毒成功,顺利“毕业”。但在戒毒民警看来,再次步入社会的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8岁的郑磊(化名)就是其中一名有着复吸史的戒毒人员。2016年,郑磊解除强制隔离后,因为家庭矛盾,在一年后又一次染上毒品。2021年9月,郑磊从江西省强制戒毒所再次解除隔离,当时,负责回归人员后续照管工作的刘思千在回访的过程中,发现了郑磊潜在的复吸隐患。

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10)

后续照管,是戒毒工作中“最后的考验”,其中就业因素与家庭因素往往影响巨大。刘思千发现,郑磊在回归后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好,如果长此以往,郑磊之前的努力很可能会付诸东流。于是,刘思千加大回访的次数,做起了郑磊和家人之间的“和事佬”。

第33个626国际禁毒日(626国际禁毒日特别篇之)(11)

从某种角度来说,戒毒所就像一所寄宿学校,“学员”与“老师”在这里学习、生活,在一堂堂教育课程中树立决心,重拾自信,最终圆满毕业,步入社会。

毒品就像一个万劫不复的无底洞,可怕,也可恨,但是面对毒品所带来的威胁,我们更应该积极勇敢,永不言弃,正如每一位戒毒民警一般,行动起来,与毒品打一场全民之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