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碳汇数据(为有源头蓝碳来)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冬健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并释放氧气,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绿碳”形式。

然而在还有一种重要的碳汇相对陌生,叫“蓝碳”——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每年可帮忙清除大气中新增二氧化碳的30%以上。

放眼海洋,抓牢“蓝碳”技术创新工程,是浙江以科技兴海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的新解。

01

我国海洋碳汇数据(为有源头蓝碳来)(1)

红树林 图片据视觉中国

蓝碳,重点在一个“蓝”字。从海洋中固碳,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在浙江海洋大学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由1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平均年龄35岁的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将红树林种植边界“向北”拓展。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洋潮间带植物,一般认为在北纬30度以上偏寒地区难以种植成功。”团队成员纪丽丽博士介绍,红树林北移种植能否成功,除了温度外,种植技术是关键因素。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系列红树北移驯化技术,包括幼苗驯化、盆栽保苗培育、滩涂改造等。

如今,在北纬30°的舟山,10万余株红树林苗已是一片郁郁葱葱。

“种树容易育苗难”,纪丽丽说,育苗要先利用气候培养箱进行高低温交替初级驯化3个月,再利用滩涂上构建的流变式驯化系统在冬季进行低温驯化3个月,从而提高其在高纬度地区的存活率。

其中,打造流变式驯化系统的灵感,来自海边广告牌上的“花刀”。风吹来时,广告牌露出很多小孔,风停了时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流变式驯化系统由钢骨架和自动卷帘薄膜构成,其门帘会随着海水的潮起潮落自由移动,并形成一定的密闭空间,对初期幼苗起到良好的保温防冻效果。

一路向北,这批红树植物幼苗,现在已经在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推广试种。试想不久的将来,这的蓝碳植物将亭亭如盖,成为海洋“绿水青山”的中流砥柱。

02

我国海洋碳汇数据(为有源头蓝碳来)(2)

系统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浙江还需下工夫。

“不仅在于整体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红树林、盐沼等固碳能力,还要将促进海洋碳汇纳入碳交易范畴,开展陆源碳输入定量观测研究,开展海洋生物蓝碳技术攻关等纳入科技兴海体系之中,重点开展“蓝碳”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固碳增汇技术攻关,形成“蓝碳”储量核算、碳汇能力提升、碳汇潜力评估、海洋生物蓝碳产业创新工程等系列应用示范工程等等。”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这些天,在舟山华丰船厂,浙能集团的工程技术团队正顶着烈日,加紧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MSC PETRA号集装箱货轮加装一项环保新科技。这也是近一个月浙能集团在建船舶脱硫的23条船之一,刷新国内单月船舶脱硫加装新纪录。

脱硫脱碳,我们在陆地上见得多,为了达到排放标准,工厂各显神通,以新技术打通双碳道路。给船舶脱硫,可谓是平日里难得一见。

浙能迈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汝能介绍,企业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船舶脱硫装置,可以把远洋船舶排放的尾气中的二氧化硫降低到极低水平,完全满足国际海事组织规定的排放标准。“一艘30万吨油轮,原来排放的废气含硫量达3.5%,相当于40万辆汽车的排放量。而安装了脱硫装置后,排放量可以降低至0.1%。”

远洋船舶减碳技术的研发正在紧张进行中,“预计明年就能有阶段性成果,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和全球航运减碳目标提供浙江方案。”王汝能说。

03

我国海洋碳汇数据(为有源头蓝碳来)(3)

浙江洞头海景 图片据视觉中国

在赏心悦目的碧水蓝天之外,我们期待蓝碳给浙江带来更多的美好。

“以舟山市为例,全市滩涂资源面积约183平方公里,如果在裸露滩涂上大面积种植红树林,将会使原本裸露的淤泥散发出不一样的生机。”纪丽丽说,这将对沿海生态环境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发挥较重要的作用,对保证整个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浙江编制完成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省印发试行。该指标体系是浙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评价工作的新探索和新实践,是海洋生态精准化管理水平的标杆,好比是给海洋生态系统做“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海洋的“生病前兆”,并通过可靠的数据分析发出预警,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本依据。

在示范引领下,蓝碳科技在沿海各市县区“遍地花开”。

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希望到2025年,浙江初步建成“蓝碳”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海洋碳汇基础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海洋碳减排、增汇、封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推动泛“蓝碳”生态系统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海洋综合碳汇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巩固提升,助力我省如期实现碳达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