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文化变化(龙的传人一定要知道)

中国人,一直都是龙的传人为什么说是龙的传人呢?其实这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体现今天说的字,就是这个“龙”字,当然了,还有“龙的传人”这个故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龙的文化变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龙的文化变化(龙的传人一定要知道)

龙的文化变化

中国人,一直都是龙的传人。为什么说是龙的传人呢?其实这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体现。今天说的字,就是这个“龙”字,当然了,还有“龙的传人”这个故事。

龙,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图腾。

根据新华字典中的释义,“龙”一共有三个释义:

①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身体长的、有鳞角的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

②古代指帝王

③形状像龙的或有龙的图案

众所周知,龙,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龙字像大口长身的一种怪兽。甲骨文中上半部与甲骨文凤的首略同;下半部像巨大长身的形状,“左边是吻,右边是身。龙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乃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并以想象增饰而成。金文中张口演变为似肉形,战国文张口已讹变为肉形,蜷体与张口脱离。《说文》小篆中,左旁是龙口与头角讹变,右旁原为龙身翻转上腾的样子,并定型化。汉隶字形在秦篆基础上将字形方块化,成为繁体的“龙”字。隋代以后的俗字把“龙”写作“尨”,据原字右边偏旁改造而成。三撇也可写作两撇。《简化字总表》进一步省为一撇,简作龙。

甲骨卜辞中可用作人名。甲骨文中龙还可用作地名,方国名,神只名,宠佑之宠等。古代把龙看成一种威力巨大的神异之物,身长,有鳞爪,能兴云降雨。《礼记·礼运》:“麟、凤、龙、龟,谓之四灵。”后来,龙成为皇帝的象征。《史记·项羽本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由此指代与皇帝有关的一些事物,如龙床、龙舆、龙衮(帝王朝服)、龙飞(皇帝兴起或继位)。还比喻非凡的人物,如人中之龙。古生物学指古代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如恐龙。现代还可指长形像龙的,如:火龙、车水马龙等。

”龙“这个字,在毛笔书法中,也是最常练习的一个字。甚至有人戏称说,龙是入门,也是巅峰。就是说繁体字的”龙“(龍),笔画比较多,而且涵盖的笔画也比较全面,所以用作练习最合适不过;但是同时,很多书法大家也是写龙字比较出名,喜欢在书法中写上这个龙字。

龙,在中华民族的故事里,也是凝聚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才会世世代代的被流传下来,作为图腾的存在。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也是因为这种凝聚力的体现。今天给大家讲的,就是龙的传人的由来。

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而且牢牢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头脑之中,我们常以龙的传人引以自豪。世界上原本没有龙,而古代的图腾为什么是龙呢?在远古图腾时代最早的传说是女娲氏和伏羲氏为人类祖先,而他们都是人头蛇身。历史的发展,部落的联合,特别是炎、黄二帝在保定以北联合后,各部落纷纷加入到这个大家族中。当马图腾部落加入进来,就在蛇头上加马头,鹿图腾部落合并进来,就在马头上添鹿角,鱼部落进来,就在蛇身上增鱼鳞。于是,龙身上综合体现了多种动物的特征:如兽足,鸟尾,山羊胡子。龙的形成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主,部落不分大小合并进来就亲如一家,这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创举,直到今天,各族人民大团结仍体现了这一光荣传统。

龙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团结统一的过程,这种民族大融合到唐尧时基本完成,确定了龙这一 形象。根据《竹书纪年》(躲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 , 到东晋时 , 在魏安厘王的坟墓中发掘出来的竹简)记载,尧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西南 40 公里的顺平县境),尧母庆都为陈锋氏部族,生于斗维之野,今保定市西南唐县、望都一带。唐县有庆都山,在县城东七公里,传为尧母居住之地。望都县城内有尧母坟,北关有尧帝庙。庆都出生时常有黄云覆其上 , 及成年常有龙 随之……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 ( 即伊祈山 )。今伊祈山尧母洞,即尧出生地。这就说明赤龙族当时就栖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龙与中华民族的血肉关系,也说明了龙的传人在尧时已为世人所共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