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虫胺可以防治地上害虫吗(成为防治地下害虫的)

#丰收中国#

前言

农药在对农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伤害,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及周身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高效低毒农药的普及,也成了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

以防治地下害虫类农药举例,以往主流农药以有机磷为主,如甲拌磷、1605、甲基异柳磷、毒死蜱、二嗪磷、辛硫磷等,其中甲拌磷、1605和甲基异柳磷为高毒农药(已被禁用),毒死蜱为中毒农药(瓜果蔬菜限用)。

噻虫胺可以防治地上害虫吗(成为防治地下害虫的)(1)

尤其是甲拌磷,以较高的性价比,成为上几个年代防治地下害虫的主力军,尤其是用于葱蛆、韭蛆的防治,由此造成的农药残留,导致消费者中毒的事件频频发生。

而新烟碱类农药噻虫胺的出现,则迅速取代部分高毒农药,如有机磷类(甲拌磷、甲基异硫磷、毒死蜱)和氨基甲酸酯类(克百威),更是以杀虫谱广、具有上下传导杀虫活性、高效低毒低残留、性价比高等诸多特点,成为当代防治地下害虫的“顶梁柱”。

虽然噻虫胺上市已久,但对用惯了高毒农药防治地下害虫的农民朋友来说,噻虫胺依然属于新农药的范畴,对噻虫胺的性质和使用技巧还缺乏足够详细的了解。

噻虫胺可以防治地上害虫吗(成为防治地下害虫的)(2)

什么是噻虫胺?

噻虫胺是继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之后的第四代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三种功效,以低毒低残留、靶标独特(地下施药,地上防虫,上下内吸传导)、应用方式多样化(可喷雾、可拌种、可制成颗粒剂撒施)等特点深受当代农户的喜爱。

是由日本住化武田农药(现日本住友化学)研发,并于2001年12月在日本取得登记,2009年专利保护到期,截至目前,噻虫胺在我国登记数量为280个,其中单剂114个(含原药),混配剂166个。

登记剂型以颗粒剂、水分散颗粒剂、可湿性粉剂、种子处理悬浮剂、悬浮剂为主。

登记防治对象主要有蚜虫、蓟马、白粉虱、韭蛆、蛴螬、蔗龟、稻飞虱、小地老虎、灰飞虱、梨木虱、黄渠跳甲等。

噻虫胺可以防治地上害虫吗(成为防治地下害虫的)(3)

近两年,和第一代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已经产生较大抗药性类似,噻虫胺作为防治刺吸式害虫的第二代烟碱类的杀虫剂,杀虫效果也日渐减退,这就造成了性价比的失调,从而导致噻虫胺不如噻虫嗪、呋虫胺、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虫啉等烟碱类农药受欢迎。

但噻虫胺作为地下害虫防治产品,却占据了绝对优势,尤其是对韭蛆、蒜蛆及蛴螬的优秀防治效果,完美替代了有机磷农药,成了当代防治地下害虫的“顶梁柱”。

噻虫胺防治地下害虫,如何正确使用?

在防治地下害虫方面,噻虫胺的类型有很多,单剂有0.2%、0.5%、1%颗粒剂及48%悬浮剂(灌根、冲淋);混配剂有1%联苯噻虫胺、2%氯氟氰噻虫胺、0.5%杀单噻虫胺、9%毒死蜱噻虫胺、0.1%氯虫噻虫胺颗粒剂及30%吡唑·咯·噻虫胺、22%噻呋·咯·噻虫胺、26%精甲·咯·噻虫胺、5.5%咯菌腈·噻虫胺悬浮种衣剂等。

噻虫胺可以防治地上害虫吗(成为防治地下害虫的)(4)

在166个混配剂登记中,登记防治地下害虫方向的产品就超过90个,已经占据了同类登记产品中的半壁江山。

噻虫胺用于防治地下害虫,目前市场上较多的还是以0.5%噻虫胺颗粒剂、1%噻虫胺颗粒剂、1%联苯噻虫胺和2%氯氟氰噻虫胺颗粒剂为主。

颗粒剂又分为药土混合、颗粒喷药及沙粒三种,而这三种类型的颗粒剂,使用起来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效果区别。

药土混合颗粒剂是指将噻虫胺原药按比例稀释后,混合颗粒土后进行造粒,而后在外层裹上一层隔离膜,这样的颗粒剂施用到土壤中后,遇水可缓慢释放颗粒体内的农药成分,从而达到持久杀虫防虫的目的。

噻虫胺可以防治地上害虫吗(成为防治地下害虫的)(5)

颗粒喷药是指购买成品颗粒剂载体(不含药),将噻虫胺药液按比例稀释后,通过喷雾的方式,将药液粘附到颗粒剂载体表层,从而制成带药颗粒剂,这类颗粒剂由于表层药液很难渗透到颗粒剂载体内部,在土壤中就达不到缓慢释放的目的。

沙粒颗粒剂是指将将药液粘附到沙粒或陶粒上,联苯噻虫胺、氯氟氰噻虫胺等混配剂通常采取这种颗粒载体,原因是可以快速释放菊酯类农药的活性,从而达到快速杀死土壤中现有地下害虫的目的。

噻虫胺可以防治地上害虫吗(成为防治地下害虫的)(6)

通常来讲,预防施药可采用噻虫胺颗粒剂(如大田使用,建议撒施,亩用药量为2500克左右),田间地下害虫较为严重,可选择噻虫胺和菊酯农药混配剂(防治韭蛆、蒜蛆使用,建议沟施,中药材及瓜果蔬菜使用建议穴施或沟施,亩用量3000-6000克),在足量施用的前提下,既能防治地下害虫,又能防治生长期蚜虫、蓟马及白粉虱的危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