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如果与关羽交战会是什么下场(张郃膝盖中了一箭)

三国-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兴兵北伐,包围祁山,魏大司马曹真患病,司马懿临危受命,统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大将严阵以待。主帅司马懿采取了防守消耗的战略,百日后,诸葛亮粮尽撤兵,而此时司马懿一反常态,令张郃领兵追击,致使曹魏大名鼎鼎的“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张郃膝盖中箭身亡。平心而论,司马懿托孤大臣、张郃百战名将、诸葛亮老成谋国,都是手心长毛的老手,怎么会出现本属于路人甲的谢幕方式?这一切的背后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张郃如果与关羽交战会是什么下场(张郃膝盖中了一箭)(1)

权力野兽司马懿

汝颖集团的破局一刻

作为组织派遣,司马懿临危受命担任西线战场总指挥。这一项人事任命,不仅仅意味着司马懿由东线战场的支线负责人向西线战场主线首脑的实权性跨越,还代表着汝颖集团与谯沛集团权力分野的实质性破局

张郃如果与关羽交战会是什么下场(张郃膝盖中了一箭)(2)

谯沛集团、汝颖集团的斗争成为曹魏的主线

在曹魏集团早期,以荀彧、陈群为代表、世家大族为主体、带有儒术经学学阀性质的汝颖集团大多担任卿相,参机决策,以夏侯氏、曹氏宗族为代表、寒门庶族为主体、带有庶族地主性质的谯沛集团则大多担任将帅,战场搏杀。二者在创业时期、把饼做大阶段,自然泾渭分明,相得益彰,而到了三国局势已定,内部矛盾升级的阶段,则开始火花四溅,随着一次主动与一次被动的博弈,汝颖集团逐步占据上风。

第一次是魏王储位之争,曹丕幕府得到更多的是来自汝颖集团陈群、司马懿、毛玠等人的支持,前两者名列“曹丕四友”;相反,曹植获得了谯沛集团大佬丁仪等人的鼎力支持,一次马屁事件,更是险将曹丕智囊团来个瓜蔓抄(彩虹屁引发血案:曹丕、曹植豆萁之争可怕,更恐怖的是曹操的局!)。世子之位尘埃落定之时,曹丕与谯沛集团心理鸿沟早已铸成,汝颖集团先下一城。

第二次是蜀汉北伐之机。尽管曹丕对谯沛集团信任有加,但始终掌握两大集团的权力分野,陈群、司马懿多担任帐内相机、后方留守类似“张良”“萧何”的角色,而非统兵在外的“韩信”角色,这一点在其四位托孤大臣中,两大集团平分秋色可见一斑。至于曹叡即位,掌握兵权的曹休、曹真5年内相继陨落,谯沛集团的代表性人物凋零没落,汝颖集团代表人物司马懿实质性跨越了军权“雷池”,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show time。

张郃如果与关羽交战会是什么下场(张郃膝盖中了一箭)(3)

曹真、曹休之死导致谯沛集团失去军权的半壁江山

司马懿的“玩不起”

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

虽说在曹叡即位之初,司马懿统兵指挥了襄阳会战,但终归是局部战争,不可与此刻军权同日而语,面对蜀军,司马懿采取了“回避锋芒、礼送出境”的保守主义策略,其思考有三:

一是此次受命是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实属魏明帝曹叡的无奈之举,毕竟宗族自家人用起来更放心、更丝滑,郭淮、费曜的主动出击没有占到便宜,而司马懿如若造成更大战损,或者失守祁山,在曹叡处有限的信任资产会被挥霍一空,天时假予的军事实权将再度旁落。

张郃如果与关羽交战会是什么下场(张郃膝盖中了一箭)(4)

曹叡的信任,对于司马懿来说是暂时性的、不可再生的

二是司马懿对于敌我双方的精准判断,蜀军越国袭远,在人员、供给方面必然是短板,蜀国越是迫切求战,己方越是需要据险固守,这不仅仅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更是不落入诸葛亮框架,紧紧抓住战局主动性的积极作为,也是司马懿相对于曹真,不敢拿曹魏资源去弄险的资本局限性决定的。

三是团队集权未成,威望不孚,司马懿环顾帐内,张郃、郭淮作为驰骋西线战场的名宿频繁要求司马懿吸收过去夏侯渊、曹真积极主动的战术思想,就连贾栩、魏平等将领也屡屡不服将领,刺激司马懿“畏蜀军如虎”,这样的一支军队中,司马懿的深度计算更显得形单影只,比起冒险偷取诸葛亮仨瓜俩枣,不如先搞好军中的掌控权。

张郃是个“大麻烦”

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

张郃如果与关羽交战会是什么下场(张郃膝盖中了一箭)(5)

百战名将张郃是司马懿掌控军队的潜在敌人

但凡热爱三国这段历史的,无不对张郃的传奇一生感叹:早年先从韩馥,后随袁绍,大破公孙瓒,官渡降曹后从征四方,北征乌桓、西讨氐族、争夺汉中、大破街亭,这样一位知兵善战的传奇名将,到了三国僵持、名将凋零的阶段,更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存在。对于司马懿来说,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麻烦”

在军队中,张郃带领魏军走出过主帅夏侯渊折损后的至暗时刻,也曾经在街亭大破诸葛亮着意栽培的马谡,如果张郃无个人野心还则罢了,若如年羹尧、袁世凯那样“只知将领,不知帅令”,对于自己则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宦海浮沉的司马懿恰恰不是传统武人心直口快的角色,他是一位“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的践行者

在职权上,张郃是仅次于司马懿的统帅,绝非因为能力不足以胜任主帅之位,而是常年征战在外,远离朝堂,不为魏明帝曹叡所知,如若司马懿因未听张郃之言有所折损,或者听其言而大有斩获,那么张郃将迅速蹿升,成为主帅的有力竞争者。时值曹魏宗族统军人才青黄不接,曹叡面对两位外姓人才,选择制衡策略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张郃如果与关羽交战会是什么下场(张郃膝盖中了一箭)(6)

这场政治斗争,对于张郃来说,树欲静而风不止

在服从度上,张郃并没有清醒识别司马懿担任上司领导,与夏侯渊、曹真在位的本质性差异,一如既往地充任“献言献策”的参谋角色,殊不知,在郭淮、费曜先尝败绩后,张郃仍未意识到司马懿新策略是出于权力算法而非技战术算法,坚定的建议魏军应该战略反击,贾栩、魏平乃至诸将的请战,更将这种不服从现象上升至群体性挑战司马懿帅权的高度,引起了司马懿的高度警觉。

清风不留痕的膝盖中箭

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张郃如果与关羽交战会是什么下场(张郃膝盖中了一箭)(7)

诸葛亮的技战术特点成为了司马懿集权的刀

新政策的接受,必然经历一段缓冲期,甚至阵痛期。司马懿作为主帅,既不能将内心的权力心思公之于众,又不能滥施淫威来强力压制,毕竟这批技术干部仍是未来自己依仗的资本。对于久经战阵的将士,任何说辞都是空洞的,只有怵目惊心的现实“引导”,找准足够分量的“阵痛点”,逐步凸显自己的“先知先觉”,才能真正获得众人的心服口服。

于是,司马懿一反常态地“采纳”了张郃等人主动进攻的策略,先后通过两次派遣来增强下属的“疼痛记忆”:

五月,魏军放弃有利地势主动攻击,与张郃兵分两路进攻准备充分的蜀军;六月,司马懿见蜀军将退,派遣张郃单独追击,跟进至木门,张郃中伏身亡。

张郃如果与关羽交战会是什么下场(张郃膝盖中了一箭)(8)

司马懿借陷阱任务,不动声色除去政敌

仔细比对,就看得出其中的不寻常之处:

其一,两次出击战术意义模糊。主动迎战此次北伐未尝败绩的诸葛亮,在地形复杂的山脉中,曹魏扬名天下的骑兵无法驰骋,从战斗状态上不占上风,从战略目标上,既没有明确是截断蜀军去路,又没有能力就此消灭蜀军的有生力量。整日喊打喊杀的将领们,一到战场就发现,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其二有意混淆的“出击”概念。张郃的主张是在行进中的战略反击,贵在出兵神速、出其不意。司马懿跟尾随诸葛亮,又登山扎营,其行动已不具备机动性、隐蔽性,此出击非彼出击,无形中,司马懿偷换了概念,属明知将败而败,丢盔弃甲只为给集体将领涨涨教训。

其三一座挖好的坟墓。六月追击诸葛亮更是一次不是机会的机会,且不论陇西地区地势复杂,便于设伏,诸葛亮治军最讲章法,3年前,大将王双同样是追击因粮尽撤退的蜀军,身陷阵前的教训又岂为司马懿、张郃所不知?这样的安排,分明是司马懿为张郃设置的陷阱任务,想必张郃在追击路上,也是心境凄凉。

然而,在司马懿“打折”采纳执行将士意见后,外人依然拿不到其像样的把柄,难寻其中端倪,可谓清风了无痕。

结语

洞悉战场变化,深谙人性短板的司马懿,完成了在西线战场站稳脚跟的第一步。虽距离明帝死后受命辅政有8年,距离夺取曹魏政权有18年之久,但司马懿已经走在他设计的夺权之路上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