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可以是人生奋斗之核心)

本文其实并无新意,只是以前一些想法(存钱,回避高入低产出的子女教育方式,找到资金的可持续增值方法……)通过一个新的角度进行老调重弹。

生产资料这个概念在中国只要是初中毕业的人普遍都知道。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人类社会财富创造的两大基础,但显然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地主或资本家企业主)在社会生产、财富分配中的地位,显著高于劳动者。因为前者比后者普遍更富有,有能力雇佣更聪明的助手提供较好的建议与实操(甚至搞一些灰色领域的操作),前者可以雇佣很多劳动者,失去一个影响不大,而后者往往只有一份工作,失去了衣食堪忧。那些被大厂扫地出门的员工会抑郁,还是会不屑地说: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绝大多数人其实一生当中最大的烦恼是没有生产资料。没有生产资料就不能通过生产资料不断获取财富,只能出卖劳动力。没有生产资料,就不能给子女留下生产资料,子女大概率终生也要出卖劳动力。于是不少人就走入了一个误区:同样是做打工人,我做更优秀的打工人,就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收入情况(子女也能复制这条成功之路)。这当然是明智的选择,却不是最优选择。曾买过一本《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讲1980年代一度是全球第一大规模的公募基金——温莎基金的基金经理聂夫的成长经历。他父母离异,我记得一开始也没有上正规的大学,而是当兵入伍。在部队期间,看到了一本讲投资的书,于是往这个方向发展。一开始在某银行任职,后来才进入了公募基金。在目前的美国,恐怕很难有这种经历。目前美国藤校不光学费比起他年轻时大涨特涨,而且录取的门槛也大涨。金融机构挑人的标准涨过好几轮了。美国高考满分得不任何一个名校OFFER的并不在少数。我上学时,同宿舍的一位老乡正好也上了同校我们这个专业,无意中聊几句,感觉只隔了2年,对学生的要求明显上升了。这还是1997年的事。我大学英语考试过6级的时候,全国只有80万人过了这个考虑,现在北京小学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达到这个水平的已经数以万计了。正好最近网上流传一张表:

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可以是人生奋斗之核心)(1)

从该表可发现,优秀学生的供给增加,优质工作岗位并没有明显增加的结果就是,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了,预期收益反而下降了。当然这条路仍是可以走得通的,对于勤奋学习的学生和其家长社会普遍是非常尊敬的。但每个人对于成为较为成功的劳动者后的收入一定要搞清楚,对于和拥有生产资料的人的差距也一定要搞清楚。早就不是有985硕士毕业证就可以在一线城市白手起家成为翘楚的时代了,并且只要不在体制内(体制内稳定但收入不如社会并且门槛越来越高),40岁甚至更早收入就到顶峰了以后会逐步下降。

上文说多数人终生的烦恼是没有生产资料,而不是说没有足够的钱。这两种说法是完全不同的。仅仅是资金,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生产资料。以前说的生产资料,在工业革命前,主要就是可以出租给佣农的土地,和当铺为首的一些城市商店、手工作坊、马车等工具。到了工业革命后,可用于机器大工业的各类机器、专利技术、铁路、高速公路、可盖厂房的土地、可出租的住宅厂房等房地产等。现在的中国,一个微信公众号、一个视频APP的账号、一部网络小说的著作权、一座盖有大佛可收费参观的小庙、一个有1000万以上资产认购了10只公募基金的股票账户、一家私立医院、一家私立养老院、一个健身会所……都可以认为是生产资料,因为都可长期存在或经营,关键是能带来现金流。

如何获得生产资料?无非是用生产资料换,或积累资金购买,对于普通人,未从祖上获得过生产资料,只能花钱买。所以对于普通人,一方面前三分之一生,要成为优秀的做题家(有人嘲笑做题家,做题都不会的人要不要脸?),上名校,学到核心知识,掌握核心技能,成为职场达人,这样职场收入自然不差。当然要进体制,成为公务员,就基本不可能拥有生产资料了,因为官职是不能继承的,公务员的收入比起名企的核心人员要差很多。有了收入就要尽量抑制消费冲动。有人可能会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和未来拥有生产资料比起来,出国旅游、开豪车、限量版服装鞋帽这类事显然LOW得很。子女或第三代知道自己有生产资料会两眼放光,知道自己有一双限量版的臭鞋会非常嫌弃。当然有些生产资料并不需要多少钱,但也要提早准备,比如微信公众号。知识的积累是不可能短期就能完成的,但一旦进入赛场要么时间不够要么心态调整不过来,很难有二次充电学习的机会。讲脱口秀表现不理想的都知道李诞以前积累知识多,让他们现在退出这个圈子认真读3年书,会吗?

钱的数量比较关键,对于生产资料,钱的积累只有量的积累足够了才能形成质变。比如有些私募基金,明明知道前景非常好,但认购的门槛是500万元。有些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不知新规如何,以前的规定是只能向10人增发,如果增发金额5亿,没个2000万就不要幻想了。如果有人有200万,找到一个长期可以实现一年5%的投资渠道或工具,或投资策略,一年10万元的收入,恐怕也未必够。

很多支出,按是否能在未来形成生产资料,可能就可判断是否有必要。比如一些子女的“素质教育”的声色犬马的教育支出,其实基本不可能靠这个混个饭碗,更不可能形成生产资料,因此没有必要。一些为了上C9名校,在一线城市,从5岁到18岁各类培训班和补课,平均每年20万的支出,恐怕也基本是沉没成本。因为目前C9本科毕业时的平均薪资,比起211大学高不了太多。假设A学生基本没有额外的教育投入,因此只能上普通211大学,22岁本科毕业。B学生5岁开始到18岁高考每年20万的投入,总共支出280万。A父母每年投20万元至年化收益率10%的资产。则B本科毕业总共911万元在手。如果是硕士毕业,则1280万元在手。还是10%的年化收益率,预期一年可为子女提供91万或128万元的现金流,而A即使是C9毕业,能比普通211毕业的高中同学多出这么多的年薪?基本不可能。前者只是因为没有搞高投入低产出的教育竞赛,子女刚毕业就掌握了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可以是人生奋斗之核心)(2)

图片上传中......以上只是假设,教育投入是随物价上涨而上涨的,有些人可实现10%的投资收益,有些显著高于这个水平,有些则达不到。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推演。

说白了,掌握生产资料,和财务自由是一回事。普通人挣不了大钱,就要定好思路,科学规划,坚持执行

作者:黄祖斌链接:https://xueqiu.com/9386038954/166793907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