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娃见了娘(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

下班了,同事糖糖却磨磨蹭蹭不想回家。问她原因,她说,真的是好烦呀。只要一回家,快3岁大的儿子保证第一时间过来找她,缠着她不放不说,还动不动就哭,弄得她特别恼火。

儿子由自己的亲妈带,不可能让他受委屈,就是想不通,儿子为什么总缠着她。

和她有同样感触的宝妈不在少数,面对“粘人”“有事没事哭一场”的孩子充满了无奈。

1

“养儿方知父母恩”,作为宝妈最深的感触就是自己生的娃,不管多少人帮着带,最累的那个人还是自己。

只要孩子离开妈妈一会儿,再看到妈妈,肯定要缠绵一会儿,甚至哭上几场。老话说的“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一点都没错。娃不知此时的“娘”有多累,再被娃一纠缠,心情别提多烦闷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长辈们会说,孩子长大了就好了,都是这么过来的。可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经专家们研究,答案已经找到了。

小娃见了娘(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1)

据阿德勒对儿童心理需求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最需要的目标是归属感和获得感。同成年人一样,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在熟悉的人身边,安全感会特别强烈,有归属感。

孩子最亲的人是母亲,在母体的10个月里,母子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血肉联系。虽然孩子出生后和母亲分离开了,但母亲哺乳、抚慰孩子的时候最多,仍然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母亲的怀抱依然是孩子最可靠的港弯。

孩子即便在外人面前表现得非常懂事,在母亲的面前却会放下所有的“伪装”,想要“赖”在母亲的怀抱里寻找能够让他放松的感觉。

在母亲面前哭闹,不过是在寻求母亲的关注和关心而已。

明白了这个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目标需求,使孩子有归属感和获得感,那孩子有事没事就想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2

艾米·麦克瑞迪在《正面管教魔法书—0-12岁正面管教实践版》一书中,给出的第一个良好行为养成术就是身心灵时间。

具体一点来讲,就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每天都跟孩子有一个亲密接触的时间段,一般为10分钟。

在这10分钟之内,父亲或者母亲要放下手机,放下一切杂事,专心致致地和孩子呆在一起,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小娃见了娘(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2)

当然,如果一个10分钟不够,可以再加一个。这个时间段,最好就是两个人的亲密时光,其他人不要参与进来。如果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孩子,这份“身心灵时间”就要分开进行,绝不混在一起,保证让孩子独享。而“身心灵时间”这个名词,也可以由两个人共同制定。

3

《妈妈有空》一书的作者瑞秋·玛茜·斯坦福说:“在我们日程满满、忙忙碌碌、被媒体包围的生活中,愿意花时间真正了解一个人是爱的终极表现。”

这份爱的表现,孩子很容易接收得到,并很轻松地感应得到。

美美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曾有一阶段,每天回来家就抱着妈妈哭,哭得妈妈心烦意乱,甚至狠心地推开她,自己走到一边去。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她哭得更厉害,哭得妈妈心疼了,抱着她说一会儿话,安慰她一会儿才行。

小娃见了娘(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3)

慢慢地摸到了规律,再接她回家时,美美就和她慢慢地走一段路,听她说一些幼儿园里的事,和她说笑一会儿。她的心情若好起来,回到家里,会立即扑向她的玩具,也就不缠着妈妈了。

“身心灵时间”就这样被引入了美美妈的生活,孩子没事缠着妈妈哭闹的情景也很少发生了。

成人其实也有这种体会,和自己信得过的人深层次地聊上10分钟,会身心愉悦。

给孩子一个10分钟的“身心灵时间”,可以设定专门的时间段、固定的地点,甚至设置一个暗号,就像和孩子有了一个秘密约定,让孩子对这一时间段怀有一份期待,具有仪式感。

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身心灵时间”,每天只需要挤出来10分钟,天长日久,收获的就是一个快乐、自信的孩子,因为他已经从自己的妈妈身上,获得了足够的安慰和力量,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剩下时间里的任何人与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