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岁寒三友的诗词(岁寒三友品性高洁令人敬 )

寒冬时节,天气严寒,几乎所有的花木都纷纷凋谢,唯有松、竹、梅这三种植物依旧呈现一派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被人们称赞为“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傲视风雪、凌寒而立,品性高洁,托物言志,逐渐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品性高洁人格品质的寄托。

赞美岁寒三友的诗词(岁寒三友品性高洁令人敬 )(1)

最为常见,广泛生存于中国南北各地,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在万物萧疏的隆冬,其他花木均已凋零,唯有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因此被人们视为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品质的象征。

魏晋时期的诗人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一诗中,对松树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意思是说:“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赞美岁寒三友的诗词(岁寒三友品性高洁令人敬 )(2)

主要分布于南方,古人多喜欢在庭院和园林中种植,故有“无园不竹”的说法。竹子历来被当作高雅、虚心、有气节的象征,又因为竹子做成的笙箫琴笛可发出丝竹之乐的“清音”,因而更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并有“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美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代郑燮的这首《竹石》题画诗、咏物诗,生动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却又坚定乐观的性格,深刻表达了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

赞美岁寒三友的诗词(岁寒三友品性高洁令人敬 )(3)

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只见于南方,因其在寒冷的冬天开放,尤其是漫天雪花之际,唯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因而被人们视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象征。

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一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成功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而历史上,还有两首著名的《卜算子•咏梅》词作: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北伐主张失败,遭受投降派打击、消极颓废的陆游在这首《卜算子•咏梅》词中,以梅花的凄凉处境,表达了自己的无可奈何。陆游虽然消沉,但并不改爱国气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就是其心声的写照。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这首词,受陆游同名词启发,“反其意而用之”,描绘了梅花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抗冰斗雪,刚毅不屈;二是居功不傲,谦逊自处,其意境和格局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松、竹、梅具有共同的凌寒而立的习性,故古人经常将三者植于一盆,寓意“志同道合”。

赞美岁寒三友的诗词(岁寒三友品性高洁令人敬 )(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