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元曲四大家(被后人剔出了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之人)

郑光祖的名气在元曲四大家中应该是最小的了,以至于后来人干脆把他剔出了元曲四大家的行列,换成了《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

著名的元曲四大家(被后人剔出了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之人)(1)

但是至少元代人公认的元曲四大家还是有郑光祖的一席之位的,因为郑光祖在后世的声名虽然不甚显赫,但是他所写戏剧的艺术性以及在当时的影响力是丝毫不亚于王实甫的,甚至要高于王实甫。

他是南方戏剧圈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被称为是“名闻天下,声震闺阁”。他的一生始终是在进行着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可以说就是为戏剧而生的。

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字德辉,应该是平阳襄陵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襄汾县。

著名的元曲四大家(被后人剔出了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之人)(2)

他好像就是为戏剧而生的,从小就深受戏剧的熏陶,而且深深的喜欢上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经过少年时期的艺术积累,他在青年时期便投身于戏剧活动,并开始了杂剧的创作。

从当时人的一些零星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知道郑光祖是做过小官的,并且后来是在杭州做了一个小吏,他也从此便定居在了南方。

郑光祖的为人比较方直,不懂得圆滑变通,因此当时杭州官场的人大多都不喜欢他,可以想见,他在官场的处境一定是非常艰难的。

郑光祖也就索性一心扑在了杂剧的创作和演出上,渐渐的在南方戏剧界声名鹊起。我们所能知道的关于元曲四大家的资料是非常之少的,但是就是从这些少有的资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郑光祖是其中最热爱戏剧的,他不像其他的元杂剧家一样只是把杂剧作为自己消遣娱乐的一个业余爱好而已,他则是视戏剧为自己的主业,一生投身如此,至死不休。

著名的元曲四大家(被后人剔出了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之人)(3)

因此,他在当时的戏剧界享有至高的荣誉,艺术界的人都非常敬重他,不管是伶人还是乐人,都尊称他一声“郑老先生”。

郑光祖既然如此的热衷于戏剧,肯定不仅仅写几个杂剧而已,他势必会参与到戏剧的演出中。至于他有没有像关汉卿那样自己扮上妆容粉墨登场过,我们无从知道,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郑光祖担任过类似于今天导演的职务。

他悉心指导着伶人的演出,艺术要求非常高,也因此呈现出了一出出精彩的好戏。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才使得杂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南方越来越流行。郑光祖与伶人的联系自然也是非常密切。

著名的元曲四大家(被后人剔出了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之人)(4)

古代把戏子视为下九流,但是郑光祖却是真心的尊重伶人,真正的尊重这些投身于戏剧艺术的人,恰如当年柳永对妓女的真心与尊重。

也正因如此,伶人们也都乐意于去演郑光祖的杂剧,也可以说郑光祖的戏在当时的上演率是最高的。经过这一层层的传播,郑光祖的戏剧在民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当时人就说他的戏剧是“名闻天下,声震闺阁”

著名的元曲四大家(被后人剔出了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之人)(5)

郑光祖一生流传下来的杂剧大概有十部,其题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一个是历史故事,而这两个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永恒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著名的一部戏剧是《倩女离魂》,一出凄美而浪漫的爱情剧。和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并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

《倩女离魂》: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

著名的元曲四大家(被后人剔出了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之人)(6)

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

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王国维说《倩女离魂》这出戏的曲辞是“如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清朝有本《曲话》,也称赞该剧是“灵心慧舌,其妙无对”

著名的元曲四大家(被后人剔出了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之人)(7)

诚然,这出戏不仅情节构思巧妙,而且曲辞非常优美,是元杂剧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成为了后世人认识郑光祖的一个标签。

试观郑光祖的一生,就是为戏剧而活的。他一生默默耕耘于戏剧的创作与演出中,生平故事虽然没流传下来多少,作品却永世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记得,在中国戏剧界,有一颗闪耀的明星,他的名字叫郑光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