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

L7-18 草书释读12

十二 人体:手

先说说手的生理结构,然后讲讲手的功能。

12.1 手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1)

「手」是象形字,徐锴说像「五指之形」,这是手的生理结构。金文、小篆的字形都是画一个张开的手,有五个手指。从篆字演变到隶字,有两种情况:一是把篆字的曲线全部拉直,变成两横一竖,这样的「手」字在秦汉竹简中可以看到,后来就少见了,但提手旁应该来之于这个写法。二是把小篆「手」字中间这一笔,上面弯曲的部分写成撇,如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中有这写法,这作品写于刘邦称帝之前,也可视为秦隶。这一撇其实就是中指,连着下面的掌骨直到手腕,但后来隶书中这一撇独立了,等于中指断了下来,直到今天,行书、真书都是这样写。以上讲的是由篆到隶的大致过程,正因为这样演变,草书「手」就有三种写法。

〔1〕衮笔势 奋笔势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2)

第一种写法,取衮笔势加奋笔势。金文「手」中间是一条滚动的曲线,草书可以照此办理,先取衮笔势,然后取两横奋笔势,如孙过庭这两个「手」字,这样写,第一撇都是连着中竖的。怀素《小草千字文》也是这样写的。

〔2〕钩裹势 奋笔势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3)

第二种写法,取钩裹势 奋笔势,其实跟第一种差不多,一方一圆,衮笔势左右左用暗节点,所以是光滑过渡,如果改为用明节点,就成了钩裹势。看皇象、智永写的「手」,第一撇都是比较粗的,再往下突然变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写完撇后收了笔锋,回到五号位然后换面。以前我们讲过钩裹势属于转动,一撇写完后飞渡,皇象、智永的「手」,一撇写完后在纸上回转笔心,从技法上说,这就是「九用」中的衄锋。智永下面的钩,几乎就是真书的趯。日本有邻馆黄庭坚《李白忆旧游》长卷中也有「手」字,他也取钩裹势加奋笔势,可惜点画区分不大清楚。

〔3〕一撇断开的写法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4)

前面两种是照篆字的写法,中指连着掌骨,这第三种是照隶字的写法,中指成为独立的一撇。草书「手」这样写很少,索靖《月仪帖》有一例,论分笔势,同样是取钩裹势加奋笔势,写了第一撇之后,空中飞渡的圈很大。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5)

和草书「手」相近的有「年」字,只差一横。「年」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背负「禾」,古代一年一熟,收了禾就是一年。金文开始下面的「人」出现了肥笔或圆点,结果隶定时变成一横,「人」变成了「千」字形。草书「年」还是根据「禾」加「人」写的。皇象《急就章》没有单独的「禾」,只有和平的「和」,我遮掉右旁的「口」,可以看到左边的「禾」草写。如果下面加上一个「人」,「禾」的中竖拉下来连通「人」的撇,裹束起来就是这样一个「年」字了,比「手」多一横。今草写法如王羲之,和皇象章草基本一致。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6)

「手」还有一个相近字,就是「乎」。其实「乎」中间两点应该分写,但有时写得快,两点就会相连成一横。我们读草书作品,要看看上下文的意思,以确定它是「乎」,还是「手」。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7)

「平」字的草书也和「手」相近,这是陆机《平复帖》的「平」字,是不是很像「手」?标准的写法如皇象,取一横两点鸡头势,然后竖横反十字势,但看起来有点像「乎」。横竖是十字势,竖横是反十字,或称十字倒笔势。今草中把两点连写了,避免误会成「乎」。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8)

上面讲的几个相近字,集中放在这里,都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以便大家比较:第一个「手」,钩裹势加奋笔势一开半。第二个「年」,钩裹势加奋笔势两开半,多一横。第三个「乎」,钩裹势加竖笔势,两点最好分开写。第四个「平」,奋笔势加反十字。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9)

顺便说一下「毛」字,「毛」和「手」在古文字中,正好是左右对反,也就是镜射关系。上面一行是「手」,下面是「毛」,两个字的中线方向恰巧相反,你左我右,你右我左。秦简写法,「手」中间用撇,「毛」中间用捺。汉隶一撇两横都一样,就是中间这一笔方向相背。草书就是这样来的。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10)

草书「手」中间是钩裹势,草书「毛」中间是凤翅势。一撇转过来写一个「乙」,根据定义这是凤翅势。以前讲过,「乙」有这样的,也有上面无一横的。

12.2 左手和右手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11)

手分左右,在甲骨文中只画三个手指,三表示多。金文开始左手加「工」,其实就是「佐」本字,右手加「口」,是「佑」的意思。秦隶已经有草写,但三个手指还保持着,到章草、今草,旁边两个手指就拉成一线,「左」字一横是左右两手指,一撇是中间手指,「右」字反过来,一撇是左右两手指,一横是中间手指。注意笔顺,下笔先写左右两手指这条线,然后写中间手指这条线。所以「左」是横撇,「右」是撇横,正好相反。

我们现在写的「又」,来之于「右」手这个字,也就是说,「又」就是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12)

古代的「右」字,没有口。金文中这个「又」,已经很像现在的写法了。在楚简上可以看到「又」用了三笔,其实就是篆书的笔顺,有些潦草一点的,三笔变成了这样子。这三笔书写时的笔顺,是先写两旁的手指,然后写中间这一笔。秦简上有用两笔写「又」的,草书来源于此。

12.3覆手为爪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13)

六级课程12课讲过「覆手为爪」,「覆」就是向下的意思。一个手向下是「爪」字,草书正好是群鹊势。

群鹊化势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14)

当时还讲过群鹊化势,可以改变四点的次序和形态,下面三点先写中间一点,再写左右两点,也就是连波势改为顾盼势,写出来是草书「不」字形。如果上面一点拉长为横,下面三点拉长顺次写,就是行书的「不」字。如果中间一竖出头,那就成了一个「木」字形。最后这个是《阴符经》中的「木」,和一般写法不同,为什么这样写?其实就是取群鹊化势的缘故。

12.4含有一个手的字

现在讲讲「手」的功能,哪些字用到了「手」。先说含有一个「手」的字,第10课讲过「看」字,「看」上面是一个斜放的「手」。又如「掌」字,下面是一个「手」。「扶」字,左边所谓提手旁,就是「手」的隶变。「及」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15)

字下面是「又」,这是右手演化来的。我还讲过「为」字,上面是爪,这是覆手,以手抓住下面的大象,所以「手」会出现在许多字中,形态多变,草化时取势各异。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16)

下面有「手」的如「掌」字,「掌」指手心,上面是「尚」,根据草法规则「口」可以省略,草书「掌」取顾盼势、冖头势、钩裹势和奋笔势。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17)

提手旁的字如「扶」,右旁是「夫」。我讲过「天」字的写法,「夫」只要「天」字出头就可以。提手旁在二级课程已经说过,这是戈法化势。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18)

接下来「及」字,甲骨文是一只手抓住一个人,左手、右手都可以,所以《说文解字》曰:「及,逮也」。小篆和金文不同,小篆「人」变成一撇一折,造成隶书的基本结构。八分如《曹全碑》,「人」已经和下面的「又」结合为一体。草书先写一撇,王羲之、智永都用反引势,然后写飞带势,就是草书「及」字。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19)

寸,从又,从一。一是指事符号,指向手腕高骨后一寸的地方,这地方称为寸口,中医把脉,就在这地方。草书「寸」是戈法化势,只用一个笔势就够了。古文字中「寸」经常和「又」换用,所以有「寸」的字很多,其实就包括了一个手。

12.5含有两个手的字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20)

一个字中包含两个「手」,或者是同一个人的手,也可以来之两个人的手。六级课程12课讲到「受」字,从甲骨文来看,下面一个手,上面一个爪,中间是「舟」,一个人交接小舟给另一个人,所以是「受」。七级课程第6课,讲了「受」字的草化,各位可以查一下,这里不重复了。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21)

《说文解字》:「同志为友」,同志用相同的手势来表示,甲骨文用两个并排的右手,或者写两个左手也可以。楚简写法很像「艹」字,小篆改为上下两个「又」,避免了误会成「艹」,但秦简把小篆隶定,看起来像两把叉子。汉隶把一个「又」平放,另一个斜放,这就好看多了。皇象《急就章》中有人名「贾友仓」,可惜这几个字又损坏了,赵孟俯临本写了个「友」,他是照汉隶来写的,这写法大有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赵孟俯这个「友」,跟草书「发」字完全一样,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22)

所以这种写法是不可取的。明代宋克补《急就章》,「友」写得类似真书,反而比较可信,《急就章》确实有一些草字类似真书。今草写法可以看智永《千字文》,他用飞带势移位写「友」字,而且是顺时针转圈的,一气呵成。最后加了点,这是提醒和「发」字相近,不要搞错。怀素《小草千字文》是「友」字不加点,「发」字加点,跟智永正好反一反,初学草书的朋友要当心,用点不是随便用的,这个字要照智永写。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23)

前面课程讲到,同一个人的两只手,隶定拉成直线,好像两个十字形,如果横线左右打通一起写,就会产生各种形态。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24)

讲一个常用字,「其」,本来读Ji1。《说文》:「箕,簸也」,「其」就是簸箕,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应该很熟悉这个器具。「其」下面加两个手,表示簸扬的动作,籀文下面两个手连写为横撇捺。秦简上的写法,已经属于隶书了。还有人把上面的簸箕用一横替代,看起来像「六」字,这是「其」的简写,现在还有人姓「亓」

草书「其」采用了简化写法,就是上面的「其」用一横替代,这样上面两横组成奋笔势,而下面的撇捺,捺笔作一波三折之状,成为「乙」字形,方便收笔时加雁尾。我给大家讲过,就算在真书中,如「空」字,中

黄简讲书法一级课程笔法合集(手部的字草化方法)(25)

间的撇捺,也会写成一撇加「乙」,不足为奇。今草继承章草写法,都取奋笔势加竖笔势,只是取消了雁尾。上面两横哪一笔长、哪一笔短,是无所谓的。

今天就讲这些,下一堂课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 人体­手:手和手的相近字。

· 左手和右手,覆手为爪。

· 含有一个手和两个手的字。

复习思考:

· 试用草书写下面词语:

· 亲手,眼高手低,手掌心,执子之手。

· 年头,新年,近年,丰年。

· 毛发,毛毛雨,不毛之地,毛笔。

· 左右为难,左右开弓。

· 爪牙,掌上明珠。

· 及格,及时,及第,推己及人。

· 同志为友,友爱,友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