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丧葬祭拜顺序(人生四大礼出生)

编辑 | 硝化菌

旧时泉州人重死甚于生,丧葬仪礼迷信且侈靡,民间竟都以此为豪。古时有句俗谚是这样说的:“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由此得以窥探当时泉州人的丧葬规模。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旧时泉州人的丧葬仪礼

闽南丧葬祭拜顺序(人生四大礼出生)(1)

古时丧葬仪礼为什么这么隆重?

原因有二:

其一:闽南人好佛。他们相信灵魂是不灭的,在他们看来亲人并不是死去,而是转世轮回。所以,他们更愿意称家中过世的亲人是"老了"或者是"过身"。

其二:在古时候,葬礼是对死者身份、地位的确认,出殡仪式也是死者家族势力的一次大检阅,其社会意义大于个人意义。

闽南丧葬祭拜顺序(人生四大礼出生)(2)

那么旧时泉州人的葬礼有哪些仪式和礼节呢?

“竖寿”和“张老”

旧时风俗,人活过五十岁才辞世的就不算"夭寿"。因此,生前做过五十岁大寿后,自己或子孙就为他(她)准备下“百年”之后要启用的棺木和寿衣。

该棺木称“生寿”,因常竖立置放于厅角,又称“竖寿”,俗称“起大厝”。

该寿衣称"张老衣裳",“张”为张罗之意,“老”即闽南老人辞世的雅称。

有的人还在生前穿着寿衣照相留念。

上厅边

凡己50岁或做“公妈辈”的人,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以待其寿终正寝。实际上是为了收殓方便。

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

万一病者“上厅边”后又慢慢康复起来,必须由病者自己下床,自己撤下那简易床铺的四块板,别人不能代劳。

收殓

亲人逝去之后,需用TA的被单覆盖躯体与面部,不能露面。亲属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买“缽”

“缽”指烧纸钱的瓦盆,买这个的时候不得假手他人;除非孝男年幼或旅外未归,方由他人代之。

入土为安

孝男并自家水池旁、埂边或大路口拾取瓦片一片,盛泥土一堆,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

点脚尾烛

在亲人尸体旁地上铺干草,亲属坐于草上号哭,死者之妻应散发。

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尸前点生油灯一盏,灼一支,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

买路钱

死者的亲属要边烧纸钱边哭叫:“给你买路走,买路过。”尸亲要不断地续香、焚烧纸钱,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称“买路钱”。

脚尾饭

同时,在露天之处煮饭一盂、鸭蛋一粒,上插竹筷一双,供奉于尸体头边,名叫“枕头饭”;或供奉于尸体脚尾,称“脚尾饭”。

忌讳

尸前所列“枕头饭”和灯火油均为不祥之物,俗有迷信巫术害人称为“做寇”者,常以尸前灯火油(俗名“刺油”)为之。泼“刺油”与新婚夫妻,则认为可使其不和。见过死人称为“见刺”,不得进入人家新婚的洞房及生孩子的产房。

忌讳

死人初气绝,要把家中的猫缚起来,泉人认为猫如从尸上跃过,会发生“尸变”,即“炸尸”。

开斗书

执事人等开具死者生死时日,请僧、道为其推算何时入殓,名叫“开斗书”。

报死

治丧之家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通示周遭。分派执事人等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名曰“报死”。在外子女闻讯奔丧。

忌讳

“报死”的人脚不可以进入人家大门,在门外高声喊叫,说完即索水漱口而回。漱口表示祛除不祥。“报死”者常行路匆匆,故泉州人骂人行路匆忙者为“报死”。

购备棺木和衣衾

棺木有多种,价格悬殊甚大。上者以四块杉木和头尾二小块制成,称为“全成板”;下底为二块合并的,称“五合”;此外有“七合”,最下为薄木板钉成的“薄钉”。

衣衾方面,寿衣以“重(件数)”计,衣、裤分开计算,夹衣算两重;少者七重,多者不等。皮服不能充用,死人之鞋亦不能用皮鞋。布被一条,称“水被”。死者盖面布一块必不可少,泉人骂人不顾廉耻即以“前世没盖面布”为词。至于生前备有“张老衣裳”者,则使用之。

上水

棺木抬到,孝男到门前跪泣迎接。接着,孝男年长者要手提新购小水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汲水,回时任绳子拖地,到家门口,取水一碗置于烘炉烧,供尸体洗浴之用,余水倾倒门外阶前,称“上水”。

辞生祭

有专门职业人员泉人称为“雕虎”者,为尸体沐浴穿戴毕,扶起坐于厅中交椅上,由道士或僧人作法,祭肴定额十二碗,名叫“辞生祭”。“辞生”或曰“事生”,义为“事死如生”。泉州骂人吃饭之恶语“辞生”,源本此义。

散手尾钱

死者足踏装有谷物、铜钱之斗,由道士或僧人帮其拿一些准备好的钱散发给子孙,名为“散手尾钱”。斗中之铜钱分由孝眷各结带一文于手,孝男用白带,其他用青带,名“带手尾钱”。

装殓

所择时刻已到,“雕虎”将尸体装殓入棺,纳以石灰、碎纸(泉名“纸脚”)。如夫妻尚存其一,草席须割留一半;同时,要用小纸人一个(泉人称“代人”),纳在棺内,以代活人,否则怕伤及活的配偶。

忌讳

装殓时,凡生肖五行与死者相克者,即亲如孝男,均应回避,以免犯“冲煞”。孕妇亦不得视人入殓,不得听到棺木钉錠的声音。

送草

装殓停当,盖上棺盖,钉上木錠。下錠时,子孙孝眷齐声喊:“进!进!进!”声震遐尔,以为进财之兆。

孝男、孝女等随后将死者生前所用之药瓶、药炉、草席、碗筷等日常生活用品,送至路口、郊外或村外旷地焚化,俗称“送草”,或叫“送脚尾”。

忌讳

从前,各铺境“送草”之处均有定域,不得侵越;一旦侵越,即引起铺境间纠纷。现时一般改在自家门前进行。

忌讳

丧殓已毕,外戚妇女返家,必给糖,以为留有余甜。回家时怕被鬼跟在后面,不得直接回家,路中要进入随便佛庙烧香,以为鬼不敢进佛庙,就不会在跟了。

孝灯、轿魂、公婆号、过山轿

专备圆形白底青字的桌上灯笼一对,称“孝灯”。一边写姓,一边写“×代大父(或大母)”。旧时以男为准,有孙男者称“四代”,有曾孙男者称“五代”;今则男女平等,男孙、女孙、外孙一律计代。

死者列有私謚,俗称“公婆号”。

书写其官爵、年寿、代数、“公婆号”于红纸,称“轿魂”。

殓毕奠后,以纸轿送魂,轿称“过山轿”。纸轿扶背后写有“张三、李四”之类姓名,欲为死者唤使。

收乌

诸事既毕,由道士作法,用桃枝蘸水遍洒室内外,撒盐、米,以菜刀砍门限,俗称“收乌”(或于守灵结束进行),意为祓凶驱邪。

捧饭和拜乌

捧饭、散饭、烘炉火饭

殓后,家属每日三餐在灵前敬饭举哀,叫“捧饭”。其日数以死者穿几重寿衣而定,如七重则七日。到“散饭”时,须给女儿之家米龟红包、红枣灯一对、装热炭烘炉一个,俗称“烘炉火饭”。

拜乌

七日内亲友陆续到门“拜乌”。亲友向丧家送赙仪,俗称“金银钱”;为区别于将来发丧出葬时的赙仪,此时的“金银钱”称“乌银”,数额一般较出葬时送的赙仪为少。

丧家请其他亲友执事值日帮忙接待和陪拜。

灵前铺拜垫二重,上红下白。吊客入门,帏内孝眷举哀,陪者同客人至灵前。客人在拜垫上掀去红垫的一角,露出白色,方为合礼。红色为尊重客人,但红色为丧家所忌,客人也必须尊重丧家,故有此礼。

吊客拜了一拜(过去拜以跪,后改为鞠躬),陪者不拜,意为恭辞;如客人再拜,陪者亦拜。拜毕起身,陪者高喊“谢步”或“谢拜”(对年高位尊者),孝男出帏免冠谢客。

忌讳

吊客临别,不辞而退,不得向丧主拜别,盖吊乃凶事也。

停柩

自古以来,殡期长短不一,停柩亦久暂不等,少则数天,多则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

解放后,停柩恶俗虽已基本消除,但暂停三天成为惯例,少数也有七天者。

柩一般停放在自家或祖厝大厅正中,置于“仙椅”(停柩之椅)上。

若后辈、旁支,则停在厅的右边。

旧社会的妾,无权停柩。

夭折、恶疾的,例不停柩,殓后即葬。

如死者属高年或有地位的,子孙必于殓后停柩,晚上在棺旁铺草守夜,谓之“守棺脚”,至少首尾三天。

停柩的原因有四

一是事起仓促,临时找地。虽有少数预作生圹的,但绝大多数必需死后才四出找寻坟地,花费时日。

二是子孙在外,等候奔丧。自古至今,泉人外出谋生者甚众,至远在海外,奔丧不易。

三是礼俗延属,民风使然。长辈一死,如不停柩而尽速下葬,乡里目为子孙不孝草草应付。迫于舆论,只好多方张罗,照例停柩,以塞众口。

四是惑于风水,想择佳穴。清•乾隆《晋江县志》云:“再世不葬,恬然安之,曰以俟卜吉。”

漆棺

停柩在堂,必须漆棺。先用麻布褙封口,再用猪血混桐油石灰漆上,再重重加漆,多者至数十遍。棺木外一般漆朱红色,外装金点;棺头写金字,男为“福”字,女为“寿”字,边加蝙蝠等图案装饰;棺尾画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西方的图案,也有写上死者名衔的。漆棺还有五彩绘画花鸟人物以求美观的。

开吊

停柩一段时间,诸事就绪,择日发丧开吊。

讣闻

先期印发“讣帖”,遍告诸亲友。“讣帖”有繁、简两种,过去均有专门职业人士办理。

简单的由姻、世、谊、宗诸同人代告,其式:“×××令先尊(令先慈)××先生(孺人)于×年×月×日×时仙逝,择此×月×日安葬于×关外×山之麓,×刻启灵,我同人忝属挚交,务希于是日×时齐集×处,以便执绋,勿外是荷。”印于红纸,称“公启片”。

繁琐的除“公启片”外,尚有孝男孝孙署名的讣告、公吊帖、行述、哀启等。还有的印上死者遗像、名人题唁的哀词合订一本,封面加名人题签,形如线装书,颇美观。

讣闻上子孙如已故的,于名外加一黑框,以资区别。

护丧

发丧必请一亲族长辈名义上护理丧事,名曰“护丧”。如祖父(母)在而父(母)亡,必称“奉祖父(母)命发丧”;父亡母在,则称“奉慈命发丧”;父在母亡,父为“护丧”,不必另作声明。

灵堂

讣闻发出时,灵堂也已基本准备就绪。

把糊好之“纸厝”安放厅中,贴上死者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龛”。香案围以白色加麻布桌面,名曰“灵桌”。丧帏以全匹白布为之,名曰“九条”。

大开中门,门悬橄榄形孝灯,门钉白纸钱。白纸钱亦称“寿钱”,男钉门左上角,女钉右上角;所钉之钉,男以竹钉,女以木钉。

对门置一屏风,上贴“讣闻”全文,谓之“讣屏”。门旁贴“泣辞惠吊”四字。

木主

填写神主一般请绅士为之。“填主”字数有一定规纪,以“兴、旺、衰、微”四字为商,字数除四余一为“兴”,余二为“旺”,合于“兴旺”为佳,否则犯忌。

男年五十以上称“考”,“考”者成也,已成事业也;女年五十以上称“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考”、“妣”上得加一“显”字。

四十九岁内不得加“显”,而称“故”。

填时“神主”只写“神王”,备出殡时“点主”之用。“填主”已毕,木主以红布包扎,置于灵桌正中。丧家备甜鸡蛋、面线、红彩、糖为填主者添彩气。

志铭

志铭亦称“墓志铭”,近代已无人使用了。

志铭请名人撰写,分撰文、篆盖、书丹三类。

①作文章为“撰文”,内容主要为死者简历、行状、功绩,以及表示景仰思念之意,可长可短。

②在铭盖上题死者爵位、姓名,因多用篆字题写,称为“篆盖”。

③写字的称“书丹”。丹者先用朱笔题写,以备刻字。

送赙仪

亲友接到讣帖,视交情及资力,送丧家赙仪,丰俭不一。赙仪种类,现金、挽联、“轴布”(布帛贴字)、冥镪等。唯花圈为民国以后始用。冥镪以色纸制成四串合一吊,名“吊钱”。

问丧

公吊之前,亲友陆续前往吊唁,谓之“问丧”,其礼式同“拜乌”。

公吊

公吊日行公祭。公祭有主祭、陪祭、司仪、献香、献帛、献爵、读祭文诸执事。仪式开始,各执事就位,祭品一一献毕,高诵祭文。祭文常书写于白纸或白布上,张挂于灵堂之右。

祭毕,丧家备酒席宴请公祭诸客,醉饱而去,意为“飨胙”。

做公德

请僧道做法事超度亡魂,泉人俗称“做功德”。超度一人名曰一“荐”。为死者本人“做功德”常要以先亡的长辈为主荐,名叫“荐头”,以旧带新,所以做一次“功德”,起码二“荐”,多者数十荐。

家中有死葬侨居地的华侨者,往往还同时举行“引水魂”仪式,招引亡魂还归故乡,以完其叶落归根之遗愿。

“做功德”规模大小不等。最简者名为“出山敬”,稍上为“对灵缴”(即一暝火光),繁者有午夜(即半日一夜)、一昼夜肃启(即一昼二夜)及两昼夜。最繁算旬,七日一旬,可三、五旬,最多至七旬(四十九日)。

糊纸厝

“做功德”必糊有准备焚给亡魂居住的纸厝,一般仿照旧式大厝,近代亦有糊洋楼花园的,花丽者价值千金。这种纸厝不仅具有外表,即内部亦置有纸糊的小家具如床橱椅桌诸陈设,以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小尊奴婢、猪牛六畜等。纸厝两旁各糊较大的男女纸俑二尊,分排左右,俗称“桌头女間”。近代还增加了纸糊的家电、轿车、飞机等。此外,还糊有金山银山,以为冥中资用。总之,死者生前享用的或希望能够享用的东西,尽量送上,具有似人间契据的证件向神前备案焚付亡魂管业。

拜忏、牵桩

设神坛,僧尼挂三世尊佛像(道士挂三清像),唪经拜忏。亡人名书于一灵幡上,由孝男持幡在神前随仪礼拜。糊纸为转蓬之状,泉人称为“桩”,下纳一石臼,孝眷随僧(道)作法时牵转纸“桩”,名曰“牵桩”,意欲把亡魂从地狱中援挽出来。

如死者为女性,因曾生育,迷信称死后会进血污之狱,故还特加“拜血盆”的超度。

普施

泉俗每年农历七月举行“盂兰胜会”之普度,普度亦名普施,“做功德”也要普施,由僧(道)“坐座”设祭施食,布施众鬼。

为使亡魂有钱使用,要烧冥镪,动辄算“万”——纸镪一页算一百。冥镪数额以死者所属生肖,属某生肖该焚多少冥镪,有一定标准。

跑特赦

道士有“跑特赦”仪式,意为替亡灵向天上请准特赦令,持以急赴冥间宣布。跑时步伐队形交错复杂,颇具舞蹈形式。

劝愿

“做功德”将完,为恐亡灵俗心未了,不忍辞世,还有“劝愿”(亦称“解愿”)一节。僧(道)一边作法,一边历举古今之人无不有死,讲故事,唱道情,诙谐百出,劝亡灵安心死去。闲人常喜围观,哄堂大笑,在悲哀气氛中平添一点笑声。

“功德”已毕,焚烧纸厝,翌日出殡。

出殡

从“做功德”开始,孝男、孝孙等就必须穿孝服;出殡时,死者的所有直系亲属则均须穿孝服。孝服形制,按与死者亲疏远近有所区别。

亲属带孝,头冠白布,泉俗称为“头白”。

区别在于:

孝男多一小块青布,称“青头”;孝孙纯白,称“漂白”;外孙的“头白”多一小块红布,一般不戴在头上。

孝服,没有“做功德”的以白布为之,“做功德”的外加麻服。

腰间孝男缠麻带,其他为苧麻带。

孝男足穿草鞋,女儿则就布鞋加缝白布或青布,儿媳鞋后加红布。外孙足穿便鞋。

五服

泉州民间所用丧服,与《明会典》所载相同,分为五服:

一曰“斩衰”。死者之妻、子或长子已亡故长孙承重者,以至粗麻布为之,不缝下边。

二曰“齐衰”。死者之夫、同胞兄弟、孙、胞侄、曾孙、玄孙,以稍细麻布(即苧麻)为之,缝下边。

三曰“大功服”。死者之堂兄弟(即泉人所称“隔腹兄弟”)、堂侄,以粗熟布为之。

四曰“小功服”。死者之从堂兄弟(即泉人所称“隔两腹兄弟”)、堂侄孙,以稍粗熟布为之。

五曰“缌麻服”。死者之族兄弟(即泉人所称“五服内堂兄弟”)、族侄,以稍细熟布为之。

宴棺夫

出殡之前,先宴抬棺之棺夫,吃时孝男跪地,向棺夫叩首。意为因先人丧葬烦渎诸人,先行道劳。

起棺

时辰已届,执绋的亲友齐集。鞭炮和开路鼓吹响起,棺夫起棺出门,孝眷哭声大震,跪地哭送。

送葬

出殡行列的顺序为:

(1)前导。原以横彩一幅为前导,去时为蓝色,回时为红色;近改用纸牌写某某人出殡或归虞仪式。

(2)白色、红色姓氏灯各一对。去时白灯在前,红灯在后;归时红灯在前,白灯在后。

(3)灵幡和亲友应酬之各种物品随行。如丧轴多者,必抬丧轴随行。有人沿途散发纸钱,过桥时放“金纸”,意为沿途向土地公、桥头将军买路而过。

(4)开道鼓乐,俗称“大鼓吹”。

(5)铭旌。请武职官员骑马后护,称“督铭旌”。

(6)鼓乐。有十音、钹鼓、洋乐之类。还有妆人队伍,沿途边歌边舞,徐徐而进,自数阵至数十阵化装表演,肃哀与“闹热”共存,悲喜难分,这也许是人们把高寿者去逝的丧事称为“喜丧”所需要的一种特殊氛围。把人生最大的悲事死亡和人生最大的喜事结婚,均视为“喜事”,并习惯把这两件性质截然不同的事扯在一起,合称“红白喜事”,这确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7)魂轿二顶,一放死者像片,一放死者神主。魂轿泉州称为“主亭”,通常为已出嫁女儿出份的。

(8)僧(道)沿道引魂。

(9)执绋亲友行列行于棺前,即古挽“车而”之意。拟祀后土、点主的绅士,或坐轿随送葬行列而行,或迳往墓地等待。

(10)棺木及孝眷。

棺夫通常为八人,最多至三十二人,一人称一车。棺夫途中要息肩休息时,不得停棺于人家门前,须停在公共场所如寺庙、厕所之前。

孝男等披麻带孝,足穿草鞋,手持“孝杖”(以竹杆糊纸为之,孝男用白色,其他用蓝色),扶“车而”而行。孝男涕泪满面,不得擦抹。

子孙众多者,“棺罩”前头设一纸龙头,向前拉出两块白布条,孝眷挽布条而行,泉俗称为“拔龙须”。“龙须”最前两人为女婿或姪婿、孙婿,称为“龙目”。

孝眷披麻带孝,不得随便进入别人房子。出殡行列非由大路而由小路进入乡村住屋聚居地,要停鼓乐,孝眷脱下孝冠,才可经过。孝男对人行礼,必须免冠。否则为大不敬。

(11)鼓乐一阵“棺后吹”。

(12)灵棺经过时,有交情的人家于自家门口排香案,举行路祭,孝男要叩谢并送其红布一块。

辞客

行列既出城门,停棺于路,设拜垫,送葬客人一般到此向灵棺行礼后散归,称“辞客”。客人欲否送到墓地,视各人交情而定。

下葬

土葬

新中国成立后,治丧从简,泉州市区在60年代进行殡葬改革,改行火葬,其后逐步推广。

火葬

早在宋代,泉州号称“泉南佛国”,民间贫屡之家,火葬有所流行。故嘉定条例谓:“贫者火化而伤恩。”明、清以来,惟僧尼和佛教徒为之,其他无有也。所谓佛教徒,有五类:①“吃长菜”。即在家奉佛,长期茹斋。②“吃早斋”。即早餐不食荤。③“吃观音斋”。即逢三、六、九月观音生日,全月茹斋。④“吃三六九斋”。即每月逢三、六、九日吃斋。⑤“吃倒床斋”。即卧病临终前数日才吃斋。

归虞(返主)

落棺葬毕归虞,泉俗称“返主”。

将近家门,女眷捧红米丸、面线、碗糕等,到本铺与他铺交界处哭接,称“接主”。

孝男奉神主入家安置于厅上,酒菜祭祀,泉俗称“安位”,既所谓“衬庙之礼”。

“安位”后丧家宴请送殡者,吃“安位桌”,亦称“落(下)山桌”,即“飨胙”之意,吃完而散。

在原放棺木之处放斗一个,插大秤一支,用以镇邪。

“安位”后分给亲邻咸饭,名曰“油饭”。泉州城内对同样的咸饭,生子喜事称“邑饭”,丧葬“安位”称“油饭”,不容混淆。所有分给亲友之物,大约与收殓时相同而加丰些。

服丧

泉俗服丧,按其与死者亲疏而有差别,共分为八种:

斩衰

死者之妻、子或长子已亡故长孙承重者,须“礼尽三年”,实际只有二十四个月。

忌讳

孝男百日内不得剃发。未除服前新年不贴红联,帖水红色或绿色联,辞句亦与一般春联异,作哀伤之词,如“望云思亲”之类。

齐衰杖期

死者之夫,为妻服丧一年,称“期年服”。

齐衰不杖期

死者之同胞兄弟、孙、胞侄,服丧一年,称“期年服”。

齐衰五月

死者之曾孙,服丧五个月。

齐衰三月

死者之玄孙,服丧三个月。

大功

死者之堂兄弟(即泉人所称“隔腹兄弟”)、堂侄,服丧九个月。

小功

死者之从堂兄弟(即泉人所称“隔两腹兄弟”)、堂侄孙,服丧五个月。

缌麻三月

死者之族兄弟(即泉人所称“五服内堂兄弟”)、族侄,服丧三个月。

祭奠

葬后第三天,孝男、孝眷和亲属前往墓地探墓,在墓旁“后土”前和墓前分别祭奠。

七天

葬毕七天内,每日均要由女眷于早、午、昏三次奠祭死者之灵,啼哭哀念,早称“捧茶”,午、昏称“捧饭”。

周年

死后至第十四日、四十九日(迷信认为死者七旬归魂)、百日、周年,分别祭奠如仪,称为“做十四日”、“做四十九日”、“做百日”、“做对年”。“做对年”古称“小祥”。

三年(两周年)

除服 前逢岁时节日,提前一日单独祭奠,称为“节仔”。逢农历初一、十五,早上敬汤茶饭菜,由女眷哭祭,称“孝初一、十五”,直至撤奠。

满二十四个月(两周年)

亦祭奠如仪,称为“做三年”(三年系首尾计算),古称“大祥”。届时除服从吉,门贴新红联,俗称贴“三年联”。如治丧期间没“做功德”的,要在这时补做,否则认为孝道未尽,死者灵魂难以超升。

做忌

“做三年”除服后,每逢死者生日要做“娩忌”,即“生日忌”;卒日做“正忌”。一般人们比较重视“正忌”。女儿、外孙于“做忌”日归宁,具金楮,分四祭品,称“提金银”,年年如此,有数十百年不断者,俗语“三代外孙抱桌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