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

"台谏(jiàn)"也称之为"台谏官"。在唐朝与宋朝时期"台谏"是御史台和谏官两个机构合而为一的统称。果儿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阐述了宋朝立国之初就在李唐王朝原御史和五代十国年代"谏院"的框架上略作调整,将大唐王朝御史与五代谏院的职能整合之后筹建了两宋政权的社会言论监察组织"台谏"。

详见以南宋奸臣"史弥远"为例,分析宋朝"权相"的形成与特点

因而说,"台谏"合而为一是赵宋王朝政治体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枢纽"。用"枢纽"一词来形容"台谏"一点也不为过。

因为,在宋朝封建政权统治制度中"台谏"所肩负的作用则是有历史依据的。

果儿本文就宋朝时期"台谏"合而为一的过程、原因与特点等因素加以浅显论述。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1)

宋朝初年,台谏合一渐形燎原之势

前面所述"台谏"合而为一,就是说御史台官和谏官两个轨制机构合并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部门。

纵观我国古代历史时期,中央监察制度历史悠久。

但是,能把御史台与谏官这两个机构整合,将台官和谏官各自肩负的职能混合,宋朝统治者是"台谏合一"的开山鼻祖。

事实上,宋朝不单单是开启了"台谏"合而为一的先例,因为,他已逐渐发展成了"形制之势"。

何此一说呢?

我们从几个方面加以考证!

首先,我们先考证一下宋朝时期御史台与谏官的职能、任免规则的特点,之后再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蜕化状况逐一进行对照。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2)

御史和谏官职能对比!

北宋、南宋统治时代,御史台官和谏官各自所属的职责彼此渗入,基本来说是具备了一些相似之处。

其一、二者主要职能之一的"谏诤"可以说是北宋政权时期御史台与谏官彼此所属职责的第一个相似之处。

"谏诤"(jiàn zhèng)【释言: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的意思。】所指就是我国古代历史时期"谏官"的职司制度。

宋朝时期"谏官"谏言的职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不说,就连御史台的职司也拥有"谏诤"之责。

有关宋朝政权统治时期"谏官"与"御史台官"制度特点和谏诤职责不是本文阐述的重点,因而,果儿无需再冗言赘述。

其二、督查当朝宰辅及文武官员,亦是宋朝御史台和谏官彼此所属职责的第二个相似之处。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继秦朝之后又开辟了西汉政权、刘秀消灭王莽的新朝政权后建立了东汉开始,一直到唐朝时期,御史台的基本职责就是监察各级官吏。

而在宋朝建国之前,谏官一职也仅仅是宰辅府邸的一名附属官员,其"谏诤"的职责并没有督查当朝宰相和朝廷文武官员的权利。

宋朝在建国之后,由于奉行的国策是"重文教,轻武事",所以说宋朝统治时期"御史"监察的级别之高,督查规格涵盖面之广皆是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非但如此,宋朝"谏官"的职司也与"御史"职司过度重叠相似,也具备着监察权相、弹劾文武百官的职责。

关于"谏官"与"御史"的职能权限不是此篇文章详细论述的重点,容果儿再另行考籍拟文阐述。

其三、"御史"与"谏官"同朝参与谋议国家政事,亦是宋朝时期御史台官和谏官彼此所属职责的第三个相似之处。

唐朝时期及其以前,商议国家政事皆是谏官的职司,御史基本来说不得御令不能参政议事。

但自赵匡胤黄袍加身创立宋朝统治政权之后,御史的文人地位逐渐得到了抬高,职能和权力也日益月滋地取得了阐扬光大,频频与谏官一起同朝参政议事、监察弹劾朝政的利弊得失。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3)

对此,果儿通过如下若干史料对此加以佐证。

史籍记载,果儿例举如下:

史例一、公元1167年(宋乾道三年)十一月,宋孝宗赵昚:

"诏台谏、侍从、两省官指除阙失。"《宋史.卷34》

史例二、公元1194年(宋绍熙五年)十月,宋宁宗赵扩承袭帝位之后不久:

"令台谏、侍从各疏朝政阙失以闻。"《宋史.卷37》

还有,根据史籍《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载,宋朝时期的御史与谏官还聚集在一起协同拟定了朝廷礼仪制度和一些国家政事章程的制订。

史籍记载,果儿例举如下:

史例一、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韩缜提出:

"武臣遭父母丧,不得解官行服,非天下通制,下台谏官详定,而具为令。"《宋史.卷42》

同年,宋朝中央政权则依据台谏官员的提案针对武臣丧服的制造原则详细拟定了诸多的概括性规章。

史例二、公元1161年(宋绍兴三十一年)四月,《宋史.卷32》中所记载:

"以久雨伤蚕麦,盗贼间发",高宗"命侍从、台谏条上弭灾除盜之策。"

史例三、公元1178年(宋淳熙五年)正月,宋孝宗赵昚:

"诏侍从、台谏、两省官集议考课法。"《宋史.卷35》

史例四、公元1218年(宋嘉定十一年)五月,宋宁宗赵扩:

"诏侍从、两省、台谏官集议平戎、御戎、和戎三策。"《两朝纲目备要.卷15》

其四、"御史台官"与"谏官"皆可以介入朝廷官吏的引荐,这也是两宋统治时期"御史"与"谏官"彼此所属职责的第四个相似之处。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4)

第一、宋朝封建政权统治时期,御史台官与谏官同样都可以插手朝廷官员的荐引。

尤其是在推荐地方官员时,如诸路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地方监司、郡守等官员时,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具有举荐权。

史籍记载,果儿例举如下:

史例一、公元1182年(宋淳熙九年)六月,宋孝宗赵昚:

"诏侍从、台谏举官堪充监司者各一、二名。"《宋史全文.卷27》

(宋孝宗,是南宋时期众多统治者中最有政治建树和成就的一位皇帝。他在帝位期间,缔造了隆兴恢复、隆兴和议、创造了乾淳之治,下令为一代爱国名将岳飞洗雪冤屈的赵昚)

史例二、公元1189年(宋淳熙十六年三月,宋光宗赵惇承袭帝位之后:

"诏侍从、两省、台谏各举任湖广及四川总领者一人。"《宋史.卷36》

(宋光宗也就是古代历史时期,头号妻管严的赵惇,他的皇后就是臭名昭著的一代悍后"李凤娘"。)

史例三、公元1209年(宋嘉定二年)正月,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宋宁宗赵扩,也就是宋光宗赵惇和李凤娘的二儿子。

"诏侍从、两省、台谏各举监司、郡守治行尤异者二、三人。"《宋史.卷39》

史例四、公元1271年(宋咸淳七年)十二月,宋度宗赵禥:

"诏举廉能材堪县令者,侍从、台谏、给舍各举十人。"《宋史.卷46》

(宋度宗,就是将国家军政大权交给权臣"贾似道"全权处理,自己躲在后宫只知道花天酒地,荒淫无道、窝囊懦弱,智商为零的赵禥。)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5)

第二、宋朝时期的"御史台官"与"谏官"具备武将的举荐权。

史例一、公元1215年(宋嘉定八年)正月,宋宁宗赵扩:

"诏侍从、台谏各举将材三人。"《宋史.宁宗三》

史例二、公元1219年(宋嘉定十二年五月,宋宁宗赵扩再度:

"诏两省、台谏各举文武可用之才二、三人。"《宋史.卷40》

史例三、公元1225年(宋宝庆元年八月,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赵昀:

"令侍从、两省、台谏、三衙等","各举堪充将帅三人。"《宋史.卷41》

史例四、公元1253年(宋宝祐元年五月,宋理宗赵昀再度颁布诏令:

"侍从、台谏、给舍、制司各举帅才二人。"《宋史.卷43》

另外,宋朝时期"御史台官"与"谏官"还有其它一些官员的荐引职责或举荐权。

史例一、公元1209年(宋嘉定二年)五月,宋宁宗赵扩下诏令:

"侍从、两省、台谏各举有政绩才望者二人,以补郎官之阙。"《两朝纲目备要.卷13》

其五、宋朝政权时期,"御史台官"与"谏官"还格外挂着"侍讲官"的职位,这也是两宋统治时期"御史"与"谏官"彼此所属职责的第五个相似之处。

宋朝自建国之后,在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执政时期内,"御史官"与"谏官"是不可以身兼"侍讲官"。

但是,根据史籍《文献通考.卷54》记载:公元1042年(宋庆历二年)二月,宋仁宗赵祯"召御史中丞贾昌朝,侍讲迩英阁御。"

御史中丞也就自这一刻起开始兼任了"侍讲官",但"谏官"依旧是没有参与其中。

史籍《宋史.职官二》记载:公元1142年(南宋绍兴十二年),御史中丞万俟、谏议大夫罗汝楫共同兼任"侍讲官"。自此以后:

"每除言路,必兼经筵矣。"《文献通考.卷54》

根据史籍《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公元1155年(南宋绍兴二十五年)

"正言王珉、殿中侍御史董德元并兼侍讲。"

再者,在宋宁宗赵扩执政初始,御史台官与谏官差不多是:

"司谏以上无不预经筵者矣。"《文献通考.卷54》

本文以上所阐述的是宋朝时期,"御史台官"与"谏官"在五个职能方面上,拥有"同符合契"、"迭矩重规"的相似之处。

可以说,"御史"和"谏官"职责彼此相似的五个方面,基本来说概括了宋朝时期"谏官"的所有职责与使命。

但是,宋朝"御史"的职司除去以上这五个方面的重叠相似之外,其还肩负着朝廷礼仪纪律的维持、插手法令职责、督查执法机构、间接承担文武官员的管束等。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6)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宋朝"御史台官"与"谏官"是机构重叠在彼此所属的职能上造成了职权过度的交叉。

因此说,"御史"和"谏官"合而为一已然是一种趋向。

而这种局势发展的动向,肯定是"谏官"这样的一个衙门遭到裁撤,而新兴物种"都察院"在明朝时期脱颖而出,似乎也是一种最好的说明。

宋朝时期,御史台官和谏官铨选轨制的对比!

宋朝政权统治时期,御史台官与谏官在彼此铨选的形式上等诸多方面也具备了合而为一趋向。

查阅古籍,我们不难发现,宋朝在御史和谏官的铨选形式上来看,二者可以说是如出一辙、毫无二致,皆是两种铨选上岗的形式。

其一、皇权迁擢,是宋朝时期御史台官与谏官共同铨选形式的一种。

略读宋朝史料(如:"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辽史"、"金史"、"宋会要辑稿"。

还有,如:"正说宋朝十八帝"、"宋史演义"、"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国史大纲"、"宋朝典章制度"、"细说宋朝"等)的人都知道。

北宋王朝自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政权之后,就一直灌输"台谏须出宸选"的这一项国策。

例如:公元1126年(宋靖康元年)四月,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钦宗赵桓就曾颁布诏令:

"台谏者天子耳目之司","当出亲擢,立为定制。"《宋会要辑稿.职官》

通过这段史记记载,我们发现北宋政权初始至南宋时期,皇权统治者制定的台谏迁擢制度一直是在奉行而没有停止。

纵然权倾朝野的一代奸臣秦桧对此也不敢明火执仗、肆无忌惮地背离这项国策。

其二、群臣百官保举和推选,是宋朝御史台官与谏官的第二种铨选形式。

史籍记载,果儿例举如下:

史例一、公元1023年(宋天圣元年)四月,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祯颁布诏令:

"翰林学士及三司副使、知杂御史各举太常博士以上一员堪充谏官、御史者以名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9》

史例二、北宋第八代皇帝,也就是清剿方腊起义的宋徽宗赵佶在其承袭皇位之后:

"诏宰臣、执政、侍从各举可任台谏者。"《宋史.卷19》

史例三、公元1129年(宋建炎三年三月,史籍《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

"台谏员阙甚多",高宗"令侍从官公共荐举堪充台谏二员。"

史例四、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二月,宋光宗赵惇沿袭皇位之后:

"诏中书舍人罗点具可为台谏者,点以叶适、吴鉴、孙逢吉、张体仁、冯震武、郑湜、刘崇之、沈清臣八人上之。"《续资治通鉴.卷151》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7)

本文拙述至此,果儿在"条分缕析"一下宋朝御史台官和谏官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与变革。

因为,北宋自政权创建初始,就沿袭唐朝时期制定的御史与谏官彼此互不相容、不能私下独立见面的这一项制度。

所以,北宋王朝在唐朝制度的基础上"因袭陈规",在御史与谏官的守则上明确规定,二者既不能单独会面,更不准彼此交往过甚。

史籍记载,果儿例举如下:

史例一、公元1061年(宋嘉祐六年,排斥王安石变法的谏院次官,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在史籍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上章乞立宗室为继嗣。对毕,诣中书,略为宰相韩公言其旨。

韩公摄飨明堂,殿中侍御史陈洙监祭,公问洙:'闻殿院与司马舍人甚熟。'

洙咎以'顷年曾同为直讲'。又问:'近日曾闻其上殿言何事?

'洙答以'彼此台谏官不相往来,不知言何事'。《容斋续笔.卷3》

可是,北宋灭亡,南宋政权建立后,御史与谏官的行政衙门却是步入了合而为一的趋势:

"今两者合为一府,居同门,出同幕,与故事异。"《容斋续笔.卷3》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8)

台谏合而为一趋势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矛盾论》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所著《矛盾论》说道: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按照这样的推理,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任何一种体系或规章的演化,通常来说也是具备了多种成分所构成的。

当然,宋朝统治时期,台谏合而为一的趋势是在成熟的条件下,也不可能不遵循这种事物的自然性发展规律。

第一、宋朝御史台官的职权从督查、检举渐渐增加了"谏诤"的职能范围。

所以,再这样一种势在必行的历史条件下,"台谏"合而为一趋势的形成,自然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毕竟,宋朝御史手中执掌的权力随着历史的波动,也逐渐被放大到了一种极限,这就与"谏官"职能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和重叠。

因此,御史势必会瓜分"谏官"的职能"谏诤"和一些谏言论政的权力。

于是,"谏官"职司功能逐渐让"御史"吞噬,这就促使"谏官"的地位和价值慢慢由兴盛走向了没落。

因而,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发展到了女真族建立金朝政权、蒙古族开辟元朝统治政权之后,在古代官场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的"谏官"也渐渐被废止。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9)

正如史籍《历代官职表.都察院上》所记载:

"御史遂尽得建言,不专弹劾,逮金元以后,而谏议之官遂废,亦台臣积重之势然也。"

第二、"谏官"职责在"谏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能督查上至当朝宰相,下至各级官员的权限,这也是宋朝时期"台谏"职责合而为一趋势形成的另一个因素。

由于,纵观唐朝和以往朝代来看,"谏官"谏诤的职能并无督查检举的权力。等于说,这项"谏官"机制的推行是从宋朝开始的。

果儿的依据是,史籍《资治通鉴长编.卷389》中的记载:

"谏官职事,凡执政过举政刑差谬皆得弹奏。"

第三、宋朝"谏官"的职能主要是负责监察官员职务犯罪和弹劾官员渎职之责。

这也为后朝建立"台谏"合而为一之趋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台谏"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御史"在明朝与清朝执政的年代也就油然而生了。

第四、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管理体制的演化,亦是为推进宋朝台谏合而为一趋势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于,三省体系的演化对台谏的影响,果儿认为有必要略加浅析。

"谏官"的垂直领导权在唐朝统治时期分别隶属于中书省与门下省撙节。北宋初期阶段,三省管理体制基本是有名无实。

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七月,开辟了"仁宗盛治"的宋朝第四代帝王赵祯接受了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陈执中的奏请,创立了谏院。

"国初虽置谏院,知院官凡六人,以司谏、正言充职;而他官领者,谓之知谏院。正言、司谏亦有领他职而不预谏诤者。官制行,始皆正名。"《宋史.职官一》

第五、公元1067年(宋治平四年)宋神宗承袭帝位。

元丰年间,神宗赵顼接纳了王安石的奏疏,针对存在的官僚疾病展开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其中一项就是职官制度的革新。

宋神宗很清楚北宋朝廷诸多行政组织过度堆叠,于是就将改革之刀挥向了那些既没有固定编制、也没有专人专职,又有名无实的闲散组织和无所作为的官吏。

这次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宋元丰三年,宋神宗赵顼在御史中丞、参知政事蔡确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珪的主导下撤销了谏院,重新将谏官的管理权划分给了中书后省与门下后省统属。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10)

宋徽宗与李师师

第六、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四月,根据史籍《宋会要辑稿.职官》中记载:

"合三省为一,谏官于同年七月,分别置局,不在隶属后省。"

补充一点,自元朝政权建立之后,不在设立三省管理制度。

所以,隶属于门下省的谏议大夫和左司谏、隶属于中书省的右司谏等谏言之官也顺应潮流而废除。

由此可见,谏官制度的取消,可以说是与三省体制的演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因而,可以得出结论,谏官制度的废止亦是明清王朝统治时期台谏完全走向合而为一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七、宋朝在"重文抑武"的国策下,知识分子的大量涌现也间接地庖代了谏官的一部分职责,迂回地推动了宋朝台谏合而为一的势头。

文人墨客在我国古代历史时期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段历史就要从隋炀帝杨广统治时期引发的贵族与农民起义说起。

先是,宇文化及掀起兵戈,勒死了隋炀帝,之后唐高祖李渊借势在山西太原府发动了举世震惊的政变而开辟了大唐王朝政权。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平地一声雷策划了玄武门兵变,迫使唐高祖李渊退位让贤。

唐朝的历史时针指向一代女皇武则天君临天下,文人墨客一直扮演着大唐皇权智囊团的角色。

史籍记载,果儿例举如下:

史例一、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还是秦王身份的李世民在唐朝都城创建了学馆,招贤纳士。

学馆创建之后,前后相继将杜如晦、房元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禇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等人纳入麾下,这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前身。

"唐兴,太宗始於秦王府开文学馆,收聘贤才,擢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於阁下,讨论坟典。"《全唐文.卷721》

史例二、李世民在承袭帝位之后,越发重视文人墨客治政的价值。

"贞观初置宏文馆学士,听朝之隙,引之大内殿,讲论文义,商较时政,或夜分而罢。"《唐会要.卷35》

但是,李唐政权在历经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天宝之乱"后又出现了"藩镇拥兵自立"、宦官专政篡权"、"朋党之争"、"黄巢之乱"等神一般的曲折。

再到反复无常的小人“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历史的时光踏入了五代十国割据时期,文人的价值也逐渐被武力所替代。

不过,后周政权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河南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政权之后,文人的价值和数量也日渐得到了重视与增多。

两宋时期,很多文人在"重文轻武"的影响下也跃升为皇权的帷幄之近臣,赢得了参与谋议国家政事的机遇。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11)

依据史籍《南园漫录》中所记载:宋朝时期文人诞生的规格与数量甚多。

"论真宗始创学士以下职名,自观文殿大学士至直秘阁几四十种。"

这也就足以证明,在两宋时期的文人也就承担起了谏官的某些职责。

"文学之士。高以备顾问,其次与论议、典校雠。得之为荣,选择尤精。"《宋史.职官二》

因为,关于宋朝时期文人参与朝政阙失的史籍记载繁多:

史例一、范仲淹在担任宋"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时,受命充任陕西都部署兼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时。

宋仁宗赵祯准备将范仲淹原"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调整一下,但范仲淹为此连续上疏三次,力求宋仁宗赵祯保留他“龙图阁直学士”的学士职位。原文如下:

"臣辈亦以内朝之职,每视诏令之下,或有非便必极力议论,覆奏不已,期于必正,自以近臣当弥缝其阙而已。

今一旦落内朝之职而补外帅,前在左右丞、诸行侍郎、节度留后之上,今降于知制诰待制之下,使居方荣、刘兴之下列,以外官而行都统之权,此失朝廷之势,一也。

又既为外帅,则而今而后朝廷诏令之出,或不便于军中,或害于边事,岂敢区分是非,与朝廷抗论?

自非近臣,无弥缝其阙之理,纵降诏丁宁,必令覆奏,而臣辈岂不监前代将帅骄亢之祸,存国家内外指踪之体?此则减议论之风釆,二也。"《儒林公议》

(注解:龙图阁直学士是宋朝时期的官署名。龙图阁就是意指馆藏图书的场地,内保存有皇帝御用之书和帝王著作的诗歌文集与文献法典、图集、祥瑞等贵重物品。

龙图阁设有学士、直学士、侍制、直阁等官职。而直学士和学士皆不是有实权的专职官员,既没有职守,也无执掌权力,仅仅是一般性的随从参事。)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12)

我们站在当下的角度分析来看,范仲淹连续上疏奏请朝廷不要撤销其文职的核心原因。

无非就是因为"龙图阁直学士"是文人的象征,而这个文职又有直接参预朝廷议政阙失的权利。

而文人以此获得商议朝廷政务的阙失,也直接将谏官的价值降到了最低,这也是间接地助推了宋朝台谏合而为一的一个因素。

引用毛泽东对范仲淹的评价来说。

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两宋时期,台谏职能合而为一的构成,可以说,对宋朝统治时期的政权形成了必然的影响与效果。

首先、台谏职能合一,则有益于朝廷增强对宰辅集团和文武百官的约束,更是助推了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制衡制度的完善。

毕竟,宋朝御史台官与谏官的职权都能直接制约权相和文官武将,这就说明台谏的监察权至高无上。

因而,也渐形一股正义之剑与贪腐集团为之抗衡的,与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懒官、庸官等官场陈旧势力作斗争的新生力量。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13)

台谏合一,也就自这一刻起开始积极频繁地参预到了宋朝军政要务之中。就连两宋时期最著名的权臣奸相。

如: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蔡京、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秦桧、万俟卨、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留梦炎、陈宜中等这些篡权专政、权倾朝野的人物一不留意也会遭受来自台谏官的弹劾。

而在这样一种制度下,权相百官们为了保存实力,无奈之下也唯有允从谏官的提议。

"宰相待罪。故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这段史籍记载,用白话来说,就是某些言论与嘲讽相权的文人,也仅仅是奉命运用皇权授予台谏的职能罢了。

其次、台谏合一则更能直观地普及统治者对谏诤认识。

因为,在宋朝时期,不管是御史或谏官,时常直言切谏皇权,特别是御史和谏官共同发起谏诤提案时,矛头一致指向皇权,追究皇帝的过错,在谏诤意识上起到了行之有效作用。

"人主之有为于天下,其心未尝不欲朝廷之尊而纪纲之肃也。而人主之所为,则每有以自隳其尊而坏其所谓肃然者。

以其道不足以制欲故也。盖朝廷纪纲之所系,莫大于法,而所以守是法而无所挠屈者莫重于人臣。

然臣守之于下,而君每抑之于上。… …古之贤君,气听命于心,情受制于礼,蓄威屈势,使守职不为所夺,得以自伸。

凡法之所在,虽卑且贱,不敢震之以威,从其所重。"《永嘉八面锋.卷5》

宋朝谏官公然建议谏诤皇权,实属不易之举,乃两宋政权之前各朝代所未见之闻。

所以,这也是间接促使台谏合而为一形成之势有着紧密的关联。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14)

再次、台谏合一,则更有益于强化和吸收公众舆情。

宋朝时期,御史官与谏官所担负的职责皆是负责制约宰相权贵和州府官员,共同评议执政者的治政缺点,协同商议朝廷政务。

"台谏之官,而台谏之论,每以天下公议为主,公议之所是,台谏必是之,公议之所非,台谏必非之,人君所以不出户庭,而四海九州之远物,无遁情者用此道也。"《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君道部》

两宋时期,御史与谏官在封建政权统治下施展了极为重要的社会言论监察督促的效力,这一点也是与台谏职能合而为一形成之势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宋朝六大奸臣排名 宋朝秦桧蔡京童贯等奸臣为何会惧怕台谏这个无兵权的芝麻官(15)

长篇阔论至此,果儿关于《宋朝台谏合一的形成原因与特点》的拙作间隔文尾已是咫尺之遥。

纵览,我国古代历史时期谏官之使命和演化过程而言,宋朝时期的台谏合一是具备了承前启后的特点和价值。

因为,宋朝时期绝大部分的谏官皆是出自于科举之列,这足以能够申明两宋时期的皇权执政者皆是很看重谏官的品行和政治素养,并且这也是宋朝科考体系趋于良性成长的一个颇为重要的象征。

因此,两宋时期的台谏合而为一的形成之势,也就为明清政权统治时期开启台谏知行合一奠定了根基,这一项举措在古代封建政权进程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