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看当今风流人物(看觉醒年代数风流人物)

最近获得好评最多,赚得眼泪最多的影视作品,我想应该是《觉醒年代》这部正剧了吧前段时间我比较忙,偶尔看到这部剧的零星片段就已被勾得心痒难耐,但终是强忍着一睹为快的冲动,将这部好剧搁置到现在这不,前两天手里的事一忙完,我便择了一良日,配好纸巾,开好会员,“大快朵颐”地看完了这整整四十三集的历史“干货”,一帧不落,回味无穷,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数看当今风流人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数看当今风流人物(看觉醒年代数风流人物)

数看当今风流人物

最近获得好评最多,赚得眼泪最多的影视作品,我想应该是《觉醒年代》这部正剧了吧。前段时间我比较忙,偶尔看到这部剧的零星片段就已被勾得心痒难耐,但终是强忍着一睹为快的冲动,将这部好剧搁置到现在。这不,前两天手里的事一忙完,我便择了一良日,配好纸巾,开好会员,“大快朵颐”地看完了这整整四十三集的历史“干货”,一帧不落,回味无穷。

在我看来,《觉醒年代》这部剧的制作人及全体演员很用心地给观众重构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生存艰难的百姓、内忧外患的国家、满腔热血的莘莘学子,还有为救国图存而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以及在乱世中步履维艰的觉醒者们…真是应了观众们的一句话,“从前课本里书写的历史活了起来”。那些你以前晦涩难懂的,那些你认为枯燥乏味的,那些书本上不足以铺叙表达的,那些你以前不知道的人物,在这部剧中,都立体且鲜明、真切且细腻、生动且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里面塑造的各个人物形象比我心中所想更加具体,不仅填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某些空白,也让我对现在强大的中国,更添三分感恩,三分敬意,剩下的四分,自当是作为中国人的热爱与自豪。今日,我就删繁就简,挑几个剧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人物,与各位说道说道,也希望能与看过这部剧的各位产生一些共鸣。

先介绍一下陈独秀吧,在《觉醒年代》中,于和伟老师饰演的陈独秀,算是该剧的大主角。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小时候学近代史,学五四运动之前,总是要介绍一下陈独秀先生,以及他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一张黑白色的杂志封面,一幅陈独秀先生的画像,气质温文尔雅,便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陈独秀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文人墨客的薄情与他之后革命思想上的偏颇,我们按下不谈,但是先生的爱国,是无可非议的。历史中简短几句的介绍涵盖了他这一生的功过是非,却不知这一生,酸甜苦辣,砥砺前行的不易。陈独秀算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领袖,在我看来,其思想文化方面的地位不亚于欧洲启蒙运动的伏尔泰。陈独秀以《新青年》为武器 ,高举“科学”与“民主”这两面大旗,冒着生命危险去发声,致力于唤醒国民的民主意识,去真正地爱国。《觉醒年代》中有这么一段历史的演绎: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同年6月11日夜,陈独秀先生在新世界游艺场五层楼上向路过的市民抛撒《告北京市民宣言》,高声疾呼,用心良苦,之后被逮捕。消息传出后全国轰动,社会各界展开了对陈独秀先生的营救活动,当时还是青年的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称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抨击当局的所作所为。陈独秀的影响力,可见一斑。陈独秀与前妻高晓岚育有三子一女,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赴法留学期间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与他们父亲一样,走上了革命道路。陈延年,1927年在上海被捕,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时年29岁,终身为了革命事业未婚。陈乔年,1928年在上海龙华被捕,慷慨赴死,留下了“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得美好祝福,时年26岁。龙华的桃花,凋零在他们正在盛开的年华,现如今,在他们的老家安徽合肥,一条通往“繁华大道”的延乔路,将永远缅怀着他们的牺牲,见证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祥和盛世。

再来说一下“古怪”的鲁迅先生。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手之一,也是当代文学的奠基人。早期学医,后弃医从文,他的笔就是锋利的手术刀,所著文学作品,总能戳到痛处,而他也力求可以戳醒麻木的世人。鲁迅是个有个性的人,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做自己”:工作不顺心,他便毅然辞职;看到不平之事,敢于直言;出门不带钥匙,以表不归之志;喜欢吃零食,看完牙医转身就在回家的路上买了点心;曾输出很多经典名句,被时下的青年人称为“迅哥”。《觉醒年代》中鲁迅先生的出场,很是震撼:一边,是一名年轻的囚犯被拉到街上执行死刑,人群熙熙攘攘,大家争着拿钱准备去蘸囚犯被砍头时溅起的血。手起刀落,刽子手大喊到,“快,蘸血要趁热”,一旁晃悠而过的长辫子老爷子们议论着,“不行不行,这刀法远不如大清。”;另一边,离这一幕仅有几步之隔的鲁迅正背对着坐在长凳上看书,对这愚昧的嘈杂置若罔闻。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药》,便觉得血馒头治病救人的可怖,如今亲眼所见,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之后,鲁迅写了《狂人日记》,以“吃人”来讽刺当时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与迫害,在新青年刊物上一经发表,呼声极高,自此,鲁迅这个笔名,家喻户晓。而他笔耕不辍的一生,也正如《热风》中写的那样,“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他的作品,犹如那黑暗年代里划破夜空的一道道闪电,光亮刺眼,耐人寻味。

最后说一下我们可可爱爱的蔡元培先生,剧中马少骅老师饰演的蔡元培,招牌动作“小拳拳”让我对这位本了解不多的历史人物一下子喜爱起来。蔡元培,字鹤卿,又字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的校长,大开“学术” 、“自由”之风,被北大学子称为“永远的校长”。蔡元培与北大的情缘,应该从1916年说起。当时的北大官僚气息浓厚,学生奉行“学而优则仕”,整个校园学风散漫,虽历经五任校长的整顿,腐败之气仍不得改。彼时,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出山,犹豫三个月,蔡元培最终答应就任。而正式上任前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将陈独秀和胡适招入麾下。《觉醒年代》中,有一幕便是蔡元培邀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的场景:大雪纷飞的北京,蔡老三顾茅庐陈独秀居住的旅馆,言辞诚恳,礼数周到,尽显其人格魅力。之后,他又将梁漱溟、刘师培、李大钊等人聘为教授。说到此,那就不得不佩服蔡老眼光和想法的独到,他将有着不同主张和学派的新旧人物聚集在北大,让他们之间擦出新旧思想的火花,从而给北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那时候北大校园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派和以辜鸿铭为代表的旧派,在平日虽有颇多争论,但却自有文人风骨,兼有爱国之心,关键问题上,皆显君子做派。北大就这样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兼容并蓄,逐渐发展成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于教育方面,蔡元培,可谓功不可没,就连“北大怪杰”辜鸿铭老先生都为之折服。

坦白讲,《觉醒年代》这部剧中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曾在历史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李大钊、民国君子胡适之、有趣的辜鸿铭老爷子、还有当时还是学生的毛泽东、周恩来、傅斯年、邓中夏、赵世炎…篇幅有限,只能列举寥寥。而剧中一个一以贯之的细节——鞠躬礼,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礼仪独特的美。文人之间、师生之间,无论我们私交如何,礼仪不可缺少,每一次弯腰,尽显我华夏儿女待人接物的谦恭之节。这部剧给历史剧开了一个好头,讲历史却不沉闷,剧情笑中有泪,能够让如今更多的青年人愿意主动去了解那段意义深远的历史,那些披荆斩棘的觉醒者们。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好好地讲,静静地听,永远铭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