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眼欲穿破迷开悟(破迷开悟侃烦恼)

处世最宜多斟酌(上)

望眼欲穿破迷开悟(破迷开悟侃烦恼)(1)

标题导读:劝至亲,引以为鉴◎交寒儒,屈尊降贵

遇到事情需要处理时,历经反复思考,再三权衡,然后审慎地作出决断,力避偏颇与失误,乃是古今名士的成功之钥。

多斟酌,顾名思义,慎思量,细琢磨,通常惯称深思熟虑,冥思苦索。用孔夫子的经典话说,“三思而后行”,韩愈则变个说法,“行成于思毁于随”。

处事多斟酌,是先民的人生总结,生活的经验之谈。更可宝贵在于,行之得良效,背逆吃苦头。

穿越时光隧道,以今人的眼光审视往古贤人,不难发现,东汉名臣吴祜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处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遂。归根结底,得益于多思慎行。倘若用当下网络语言诠释,则是“思路决定出路”。

令人惊诧的是,在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朝代,吴祐却以九十八岁高龄善终,足见不仅“仁者寿”,多思者亦益寿。

劝至亲:引以为鉴

吴祐是典型的“官二代”,他十二岁时,父亲吴恢任南海郡太守。

吴太守乃是饱学之士,他见当地竹林如海,便令人制作了几车竹简,打算用来著书立说。

吴祐劝阻道:“父亲大人从家乡陈留长垣(今河南),越过五岭,千里迢迢来到南海之滨。这里虽为荒蛮之地,然而却出产不少珍稀之物,上则为朝廷所惦记,下则为权贵所垂涎。”

接着,吴裕绘声绘色地给父亲讲了“马援薏苡”“王阳囊衣”的两个典故。

“马援薏苡”说的是,马援为东汉开国名将,由于战功显赫,被赐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南伐交趾(今越南北部),森林沼泽弥漫瘴气,对将士身体侵害甚大。于是,马援让他们常食当地出产的薏苡(薏仁米)祛瘴气、消水肿。医书还载,久服能轻身省欲。

南方薏苡颗粒大似珍珠,马援凯旋时,便令人载了一车薏苡,打算作为种子播种,让更多的人得以疗疾保健。不料,朝廷有人向皇上诬告,称马援从南方拉回了珍珠、彩犀一类珍宝,致使马援蒙冤而死。

诗人贝琼愤然抨击:“明珠薏苡无人辨”。白居易亦为之鸣不平:“薏苡谗优马伏波”。

“王阳囊衣”说的是,东汉人王阳祖孙三代为官,从不蓄积金银锦绣之类的贵重之物,世名向来清廉。然而,三代人皆好骏马华服。

王阳调任时,车上装的不过是囊橐(用于贮物的布袋)一类的生活必需品。有人告御状,声称囊橐盛装的是收贿的黄金,故而,王阳背负莫须有罪名,遭到朝野的非议。

吴祐讲完两个典故,对父亲说:“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说不清是天赋异禀,还是家庭环境熏陶,吴祐小小年纪,便深谋远虑,引经据典告诫父亲,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怎一个“少年老成”了得!

吴恢憣然醒悟,瓜田李下,难免会遭人猜疑。若是载上几车竹简返乡,有人诽谤为南方奇珍异宝,纵然浑身长嘴也说不清,便将运回竹简著书之事作罢。

交寒儒:屈尊降贵

“杵臼之交”典故,说的是荣华富贵后的吴祐,与贫寒书生公沙穆结交为知友的故事。

公沙穆,为北海胶东侯国(今山东平度)人,幼年家贫,立志为学。年轻时隐居东莱山,专心研读儒家经典《韩诗》《春秋公羊传》,学有所成,许多学者不远千里来拜访他。

公沙穆最大的心愿是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然而,贫穷让他难以实现梦想,只得穿上粗布衣,到贵为长史的吴祐府上当雇工,从事舂米的体力活儿,即以杵捣臼舂粮食。杵臼类似中药店的捣药工具。

这一天,吴祐来到磨房,只见新来的这位伙计,身形瘦削,眉目疏朗,身着打着补丁的破旧长衫。不过,文质彬彬,举止有方。吴祐和他聊天,发现对方言谈斯文有礼,学识渊博,顿生遗珠之憾。

在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等级森严。吴祐却甘于屈尊降贵,遂于杵臼前与公沙穆结为朋友。

吴祐的平民意识,来自生活的磨难。《后汉书》载:吴祐“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担),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两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这里说的是,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了,吴恢贵为郡守,死时积粮不到一石。生前同僚于心不忍,送钱送物赡养吴祐,都被谢绝了。

为了生计,吴祐为富人家放猪,期间仍“行吟经书”。一位父亲的老友见了,对吴祐既怜悯又抱怨,说:“你父亲为官清廉,没留下什么家产,太让人感叹了。你作为当年俸禄二千石高官的儿子,不该干放猪这样下贱的活儿,这样做对得起九泉之下的父亲吗?”

吴祐毫不客气怼了回去,说:“我父亲不谋私利没有什么可耻的。我为了自己生存下去而放猪,自食其力不丢人,这是遵循父亲的教导啊!”

吴祐感谢苦难,赋予他奋斗的人生,守志如初。只因如此,他才与公沙穆惺惺相惜,结为“杵臼之交”。

在吴祐的资助下,公沙穆在太学完成学业后,学而优则仕,初任弘农县令,后来擢升为辽东属国都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