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为人处事(一个人越有本事)

一个人如何为人处事(一个人越有本事)(1)

天底下的事永远都是摇摆不定的,有可能这样,也有可能那样,绝对不可以一厢情愿。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600字,深度阅读需8分钟,受益终生|

一个人如何为人处事(一个人越有本事)(2)

晚清著名的军事重臣曾国藩,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他一生奉行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制为先,不仅造福自家子孙,家族后代遵从其遗训未出一个“败家子”。

与此同时,他也为后世所有华夏子孙留下了无尽财富,他无论为人还是处世的智慧,犹如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流滋润着无数人。

人生在世,关键就是为人处世,如何通过为人处世不断提升自己的本事,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事。

今天,我们分享曾国藩三条为人处世智慧,或者说是优秀的品质。

一个人能做到这三点,真的就了不起。

1

识时务,顺时势

我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叫作“识时务”?

今天十个人里面有八个人会把它理解为“投机取巧”,迎合时代潮流,这个观念其实是不对的。

要正确理解“识时务”,关键在于对这个“时”字的把握。

“识时务”,是指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应该出来做事,才出来,而且当仁不让;否则,他宁可归隐,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什么情况。

这跟现代人的观念有很大差异。现在很多人是看时势怎么样,然后去迎合时势。

所以,真正的“识时务”必须要合乎时机,要务本务实。真正的重点在务本务实。

也就是说,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如果这个时代不适合你出来,你就绝对不干。

现在有这种勇气的人很少,多半都是投机分子,所以很难真正做到“识时务”。

什么才称得上“俊杰”?

首先必须才智过人,才智过人是自我的条件。其次就是要能顺应时势,识时务。

当然顺应时势也分为两种:一种叫作同流合污,一种叫作当仁不让。

俊杰就是当仁不让的,“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所以必须做,不做不行”。

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时务的一生。

他的一生之所以走得那么漂亮,那么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识时务”——

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该潜伏积累,什么时候该当仁不让出山。

每一步都处理和表现得近乎完美,将负面因素降到最低,甚至使自己化险为夷,最后才得以善终。

当然曾国藩也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这种能力的,他也是慢慢才修炼出来的。

这也是现在每个人都能够可学而至的。

2

不迂腐,懂变通

要做到识时务,能非常自如地顺应大形势,就必须在忠厚老实的基础上,懂得灵活变通。

我们来讲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曾国藩在他办公的地方,远远看到有一个穿官服的人跟公差不知道在说什么,还一直对公差鞠躬作揖。

可是那位公差就是摇头,“不行,不行”,最后那个公差就走了,他觉得很奇怪,但也没有问。

第二次又看到这个情景,又是那位官员低声下气地作揖,公差还是摇头,曾国藩还是没问。

第三次就不一样了,那位官员不知道给了公差什么东西,公差就点头了,然后就引见那位官员来见曾国藩。

见面之后,曾国藩就问那位官员:“你到差几天了?”那位官员说:“我到差三天。”

曾国藩心里就想:“到差三天,三天都在这里晃悠。”然后继续问道:“那你到差三天,为什么到现在才来见我呢?”

那位官员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不方便说,他敢说“我之前没贿赂他,他不让我见,我今天给他钱,他才引见我来”吗?

即使他敢说这种话,曾国藩也不敢用他。所以他就不说话,很尴尬地站在那里。

曾国藩心里完全清楚, 然后就问他:“你那个单位现在还有没有空缺?”

他说:“已经满了,不过大人您如果要安插人的话,我随时可以安插。”

这就叫“中国式”。

“中国式”就是没有预算,“不过你真的要,我可以拨给你名额”,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的。

曾国藩怎么说?他的回答简直可谓妙不可言。

他对那位公差说:“你在我这里,跟我这么久了,我始终没给你安排一个好职位,现在难得他新官上任又有空缺,你去跟他好了。”

所以你说曾国藩是个老好人吗?绝对不是。那他是为人狡诈,喜欢整人吗?也不是,你要慢慢去体会他为人处世的艺术。

一个人要老实,但是不能太老实 ;一个人要认真,但又不能太认真,这才叫中国哲学。

有一位总经理问一位已经跟了他七八年的经理,说:“王经理,你跟我这么久,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

王经理说:“很好。”“少来这套,好在哪里?”王经理说:“都好。”

“你就讲一点。”“你很认真。”

“当然得认真了,不认真还能混到现在吗?那我的缺点呢?”王经理说:“你没有缺点。”

“少来,说一个。”王经理说:“你太认真了,那么认真干什么呢?”

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认真不行,太认真,别人就没办法跟你合作了,你如果样样都管的话,别人也是没办法受得了的。

这就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智慧,随时懂得变通。

3

有胆识,能决断

曾国藩非常懂得“识”这个字的重要性,“识”在这里念 zhì,而不念 shí。

那么怎样才算有“识”?

“天赐良机,稍纵即逝”,机会一来, 马上会一闪而过,你要不要抓住?

你不抓住会很可惜,抓住机会又会很危险。所以还是要兼顾两面。

时时刻刻都要记住,天底下的事永远都是摇摆不定的,有可能这样,也有可能那样,绝对不可以一厢情愿。

我们现代人往往都喜欢一厢情愿,“绝对稳当,绝对没问题,包你没事”。没有这种事情。

事情永远是有两面的,“有一好,无两好”,有风险才会有收获,而要有收获就一定要冒险。

要有所作为,就要善于把握时机,而这就需要胆识。

借助胆识,经过深思熟虑作出选择,凭多年经验积累直觉,洞察形势,作出敏锐反应,不犹豫,不武断,而是当机立断。

可是现代人很麻烦,你稍微延迟一点,别人就会说你犹豫不定;你稍微出手快一点,又会说你武断,这就让人没有办法做事情。

既不能武断,又不能犹豫,那我们该怎么办?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的胆识,才能把握准确的时机,做到恰到好处。

曾国藩也曾经“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他42岁在家守母丧的时候,就曾经患得患失,不肯出来率领湘军,怕出来之后别人会骂他不孝,最后差点丧失机会,不过他会这样担心也难免,也属人之常情。

因此,一个人不能太坚持自己,否则就叫“刚愎自用”,但是也不能太软弱,否则就是犹豫不定。

曾国藩带兵打仗的时候,皇帝经常会隔空指挥,叫他这样,叫他那样。

那他有没有听话?他没有完全听话,这也就是说曾国藩并不是愚忠之人。

他带兵攻打安庆的时候,太平军把江浙一带全控制住了,咸丰皇帝让他撤出安庆,先把江浙收回,他就据理力争,最后终于使朝廷改变旨令。

这就告诉我们,你该强硬的时候就要强硬,你不该听话的时候就要不听话,你该坚持的无论如何都要坚持。

怎么把握好中间的度,取得平衡,就需要自己去悟、去体会。

当然,曾国藩是曾国藩,我们是我们,我们学他也学不像,就算学得很像也没有用。

我们还是要走自己的路,讲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

但是,古人早就说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可以把曾国藩成功的经验,优秀的品质,学起来,以他为借鉴,对照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得好。

你就会不断长进,慢慢成为一个可圈可点的人。

一个人如何为人处事(一个人越有本事)(3)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