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县传统产业改造(永嘉县第三产业体制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贯彻落实,永嘉县积极扩大商品流通领域,改革商业体制,扩大商业企业经营自主权,推行承包制、租赁制、经理责任制。

在国营商业方面,设有县商业局、县粮食局和县物资局,分别管理所属的国有商业机构。1979年4月,县物资局系统增设生产物资服务公司。1981年4月,县粮食局系统设立粮油贸易公司,9月成立粮食汽车队,10月建立粮食批发站。1982年,县商业局下辖燃料五金公司分设燃料和五交化两大公司。1983年,县粮食局系统设立饲料公司。1985年,县物资局系统设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工轻工、建筑材料4个公司。1986年,县粮食局油脂股改名油脂公司。1987年,燃料公司由县商业局划归县物资局管理。

是年,永嘉国营中、小型商业企业全面试行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至1990年底,县商业局辖百货、食品、烟糖、石油、五交化、医药、水产7大公司,有干部、职工1465人,年总销售额5722万元;国营粮油企业有粮油贸易公司、饲料工业公司、粮油运转站、粮食汽车队、永嘉碾米厂、永嘉葡萄糖厂、永嘉粮油食品厂、永嘉面包厂、县粮食局接待所和8个区、镇粮管所、32个粮食购销站,共有干部、工人738人;国营物资企业有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化工轻工、建筑材料、生产物资服务、汽车配件、燃料和再生利用8个公司,县煤制品厂和物资局温州商业部等10个单位,物资销售年总额达6263万元,居全省第一位;其他系统主要有对外贸易公司、工业供销公司、农业机械公司、种子公司、木材公司、林产经营公司等。

永嘉县传统产业改造(永嘉县第三产业体制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1)

在集体商业方面,1977年12月,县供销社和县商业局重新分开,供销社恢复农民群众集体所有制商业性质。1979年起,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也恢复合作商业集体性质,并支持予以银行贷款,促进农村集体商业发展。至1990年底,县供销合作联社辖生产资料、土产、副食品、储运、信托贸易、贸易总公司6个公司和2个工厂,以及15个基层社,98个分社。此外,全县还有集体商业网点532个,1039人。

在个体、私营商业方面,1978年后,各级政府对个体、私营商业放宽政策,从此个体、私营企业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90年底,全县有个体、私营商业户28398户,从业人员37048人,有些个体商业能跻身于全国各地市场。

在这一时期,县委、县政府还鼓励城乡多余劳动力从事商业、服务业,大力发展、扶植各地各类专业市场。市场建设按照“谁主办、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合理布局,鼓励各方集资,扩张和完善市场网络,不断上规模、上档次。1982年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物价局等部门《关于逐步开放小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报告的通知》。1983年2月,县政府正式批准开放桥头小商品市场。

1984年7月至8月,香港《文汇报》编辑、记者到桥头采访,著文称桥头“世界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10月29日,县政府又批准开放永临区双弯木材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的建立,推动了永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集市(也称庙会)贸易也快速发展,成交商品从农业生产资料发展到鞋服电器等工业品,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不断增多。80年代中后期,每年参加会市人数100多万人次,商品种类3000多种,成交额2亿元左右。

永嘉县传统产业改造(永嘉县第三产业体制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2)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加快。在国有商业方面,1991年,县商业局系统和县物资局系统的国有商业企业进行第二轮承包经营,商业局所属县五交化百货总公司等9家企业和县物资局所属永嘉燃料总公司等10家国有企业与主管部门、县财政局签订经营承包合同书,承包期3年。1992年,县商业局按照“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原则,对第一轮承包到期的下属企业县医药一店、烟糖公司、华侨友谊商店等实行“工效挂钩”承包经营,期限2年;县食品公司和水产公司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承包经营,期限分别为2年和1年。

1993年,国有小型零售企业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推行“国有民营”试点,实行“改、租、转”经营。1994年,县五交化百货总公司对企业零售网点实行“国有民营”改革。是年起,县商业物资系统中生产经营正常的国有商业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承包经营。1995年,县商业系统在保障国有资产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引入个体经济经营机制,按以“包干基数、自负盈亏、确保上缴、风险自担、资金自筹”的原则,开展自主经营。原烟糖公司在烟草分开专营后,糖酒业务减少,重新确定承包方案,实行新一轮承包。

1996年至1997年,县商业系统继续完善“国有民营”改革模式,县医药、食品、石油、烟糖、五交化百货等公司对下属专业批发部门落实经营目标责任制,定销售、定利润、定人员、定资金,实行奖罚举措。县水产公司上塘门市部,饮服公司清水埠国营旅馆,食品公司瓯北、上塘等分公司均推行新一轮承包,实行自主经营。2000年,县水产公司打破以往只在企业内部职工中进行承包的格局,将原上塘水产门市部临街10间店面推向全社会公开招标,效果较好。2001年12月,县商业局、县物资局并入县经济贸易局,下属商业企业同时归口县经济贸易局管辖,继续实行工效挂钩承包经营,亏损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减亏挂钩。

至2004年承包经营结束后,县燃料总公司、县化工轻工公司、县食品总公司、县医药总公司稍有利润;县机电设备公司出现亏损而停业。其他13家企业均为亏损企业,全部停业。2005年,商业、物资18家国有企业中,除县食品总公司、县医药总公司、县燃料总公司、县化工轻工公司能维持正常经营外,其余14家企业都以店面(房屋)和场地出租,收取租金,实行租赁经营,租期一般为1~5年或更长。利用店面(房屋)和场地出租,所得资金解决职工的养老保险费或生活费。2010年,限额以上商业中国有商业机构2个、从业人员100人,社会商品销售额0.62亿元,分别比1999年下降71.42%、82.60%和83.01%。销售额占国有和限额以上销售总额的比重下降71.75个百分点。除县化工轻工公司正常经营外,其余企业仍在沿续租赁经营。

永嘉县传统产业改造(永嘉县第三产业体制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3)

在这一时期,国有商业企业还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重点以企业兼并、企业出售、企业破产等方式推进,实行资产重组、理顺产权关系,国有资产逐步退出市场。至2010年,全县商业企业实行兼并的4家,出售2家,破产1家;支付162万元安置费,30名员工的全民职工的身份被取消,并解除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

在集体商业方面,1991年,县供销联社系统实施“统一经营、定额管理、超奖短赔”为主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10月,县供销联社成立企业总公司,由县土特产公司、日用杂品、公司副食品公司、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等9个单位组成,性质为集体法人,经营范围包括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限制外的所有商品和行业,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与县供销联社合署运作。1993年5月,以桥头供销社为代表,试行以“社有个营”经营责任制,即所有制性质、经营者身份不变的前提下,由职工(个人或合伙)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证上缴税费,同时实行“四定”即定上缴基数、定铺底资金、定人员、定经营期限,逐步转为职工自筹资金经营。是年,全县基层供销社 “社有个营”推广率90%以上。

1996年,县供销联社提出基层供销社第二轮承包方案,对“社有个营”适用范围做出调整,纠正农业生产资料、大宗商品批发部门“抽资承包”行为;规范承包方案,推行公开投标;实行经营风险抵押金制度;加大抽取铺底资金力度,对铺底资金数额较大的要求提供抵押;完善承包合同。通过一系列举措,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大部分单位经营仍打不开局面,全年15家基层供销社汇总亏损28.66万元。1997年,县供销联社被列为全县清产核资试点单位,实行资产清查、资产评估、资金核实、产权鉴定、产权登记、建章建制,对符合条件的,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稳步推进组建有限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对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的或者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则采取兼并、破产。是年12月,县鹤盛供销社牵头创办县鹤盛茶叶专业合作社,为全县供销系统第一家。

1998年起,向租赁承包经营等逐步过渡,“社有个营”职工承包经营比重逐年下降。全县基层供销社开始采用 “母体不变,一社多制”的体制,进行新一轮经营责任制,继续加快抽本力度,注重抵押力度,严格防范风险,并努力向资产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等方向转变,鼓励职工自领执照、自负盈亏。2003年起,县供销联社利用供销社网络、人才优势,联合农村种养大户、贩销大户、技术能人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

永嘉县传统产业改造(永嘉县第三产业体制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4)

2007年起,供销系统专业合作社建设走上快车道,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商标、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至2010年,全县供销系统累计领办、参办专业合作社29家,涉及茶叶、水果、蔬菜、畜禽、兰花、蜂蜜产业,入社社员3348户,带动农户1.28万户,联结产业基地2852公顷,通过合作社累计销售额549.3万元。其中农友早香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示范专业合作社。

在股份制商业方面,1993年,永嘉县出现第一个股份制商业企业。法人企业1家,网点4个,员工8人。1997年,股份制商业销售额3470万元,占全县零售总额的2.01%。2005年,限额以上商业中股份制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7. 28亿元,占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总额80.32%。2010年,限额以上商业中5家股份制企业法人单位员工232人;销售额4.37亿元,占全县总数的7.67%;比1999年增长42.47倍;比重提升5.12个百分点。在住宿和餐饮业中,股份制企业法人单位1家,员工78人;销售额0.08亿元,占全县销售总额的3.52%。

在个体、私营商业方面,1992年起,县政府采取鼓励、扶持政策和措施,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1995年,全县个体、私营商业1.23万户,从业人员1.42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41亿元,占全县零售总额的82.78%。2000年,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改革市场准入机制,放宽准入条件,强化政府服务效能。

《决定》规定,除国家法律和政策明令禁止的外,允许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对国家未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行业、商业,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均允许开业和经营;对纳税大户以及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并与农产品基地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的个体工商业户、私营企业,在税收上享受国家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驱动下,个体、私营商业进一步加快发展,企业经营主体结构全面调整。至2010年,全县限额以上私营商业企业33家,从业人员919人,主营业务收入51.94亿元,分别占限额以上商业总数的80.45%和72.82%和91.07%。限额以下及个体户零售额45.55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0.0%。

在这一时期,数据信息进一步发展。2009年4月,永嘉投资405万元成立县教玩具网上交易市场。2010年,分别投资额500万元的永嘉县泵阀网上交易市场和桥头纽扣网上交易市场成立,网络销售本地生产的教玩具、泵阀和纽扣拉链产品,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年,红蜻蜓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电子商务团队,开展网上销售活动,大大减少商品流通环节,业绩显著。2010年,红蜻蜓电子商务部门销售额900余万元。

永嘉县传统产业改造(永嘉县第三产业体制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5)

在进行商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始被列入政府计划。永嘉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悠悠300里楠溪江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目前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84年8月,县政府组织风景旅游资源调查小组,对楠溪江大若岩风景旅游资源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同年11月份,正式向浙江省人民政府申报省级风景区。

1985年8月,省政府批准大若岩—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86年4月,县政府成立楠溪江风景名胜区开发领导小组。7月,县政府成立永嘉县风景旅游办公室,县政府抽调县城建环境保护局及其他有关部门人员负责风景区建设与旅游开发工作。1988年8月,国务院批转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县政府设立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永嘉县旅游公司,与上海春秋旅行社、温州中旅社等旅行社企业建立业务联系,开始陆续接待游客。

20世纪90年代后,永嘉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快。1990年6月,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正式组建,开始对外办公。1991年3月,永嘉县风景旅游资源调查组建立,对全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展开调查。1992年1月,县政府同意增设楠溪江国家风景名胜区岩坦风景旅游管理处,为全名所有制事业单位。8月,永嘉县风景旅游协会在楠溪江狮子岩饭店宣告成立。1993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建设部下达建城〔1993〕472号文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批复》,总面积625平方千米,分为7个景区。1998年1月17日,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2月4日,县委又发出《关于建立永嘉县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四个中心筹备组的通知》。提出要按照“大社会大旅游,努力建设旅游大县”的思路,实行灵活的开发机制,加快楠溪江旅游资源开发步伐。

进入21世纪后,古村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旅游和旅游休闲产业迎来快速发展。2000年3月,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文化楠溪江”战略,发展楠溪江古村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旅游。是年,永嘉举办首届楠溪江文化旅游节。2001年4月,县政府决定着手楠溪江重要古村落的面上整体开发工作。由永嘉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旅游)负责人为总策划,以芙蓉古村落改造为突破点,由芙蓉古村落“七星八斗”的水延伸到岩头丽水街的古代乡村水利系统,再延伸到五尺生态溪流,追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等。

2002年12月,国家旅游局批准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3年,11月,中央电视台4套海外专题部“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来温州拍摄“走遍温州”系列专题,“山水温州”、“文化温州”等专题把镜头重点放在楠溪江。2004年,永嘉启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显示出永嘉县旅游业发展起步并真正走向正规化发展。2005年2月,楠溪江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为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西园区。2007年,永嘉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

永嘉县传统产业改造(永嘉县第三产业体制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6)

2009年,楠溪江风景名胜区规划修编,总面积调整为671平方千米,由大楠溪、大若岩、石桅岩、四海山、太平岩、岩坦溪、源头、珍溪8个景区组成。永嘉开始创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旅游资源大县真正开始向旅游经济大县转变。至2010年,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投入景区旅游设施资金(县政府和乡镇、村)21267万元,开发开放苍坡、芙蓉、岩头(丽水街)等20多个古村落和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等80多个重点旅游项目。

至2012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9.28亿元,增长12.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0.28亿元,增长6.4%。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13.11万人次,同比增长21.43%;门票收入1801.16万元,同比增长19.43%;旅游总收入22.98亿元,同比增长21.3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