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熟从沉默开始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王小波的作品可谓是文如其人,其貌不扬,一看就有点像谐星,文字也是黑色幽默,大胆放肆,特立独行。

王小波读书的时候念的是理科,对数理化都很精通,对计算机编程也能自学成才,自己编写了一套打字的软件。然而反观他的一生却是在文学艺术上颇有建树。正如他书中写道“任何知识本身,即便烦难,也可以学会。难就难在让它变成超级,从中得到大欢喜、大欢乐,无限的自满、自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那种品行。”对于他来说写作才是能够让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事业吧。

一个人的成熟从沉默开始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1)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杂文,看到书本最后讲艺术的时候有一段话“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套昆德拉的话说,只喜欢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似乎可以看出来王小波应该是不屑于写杂文的,只是为了谋生。但不得不说我看过的两本杂文还是给了我很多启示。

确实,现在的人大多数都喜欢看杂文、评论、简介,从文字中找到一些鸡汤,聊以慰藉。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去认真读完一本书。生活本艰难,人人忙于生计,何来闲暇修身养性去欣赏艺术之美。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引申到学习中,越是能够迅速得到的消息往往缺少真实性,也缺乏长久性。经过研究推敲的消息才能得到一些自己的见解,正如书中所说“文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看到一段文字你得领会文字中的内涵,而不是人云亦云,乌合之众。

王小波定是个追求艺术之人,他在书中写道,与之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好友已在海外买了很多套房子,而他还住在简陋的出租房,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也并没有对生活心生抱怨,依然潜心写作,热爱生活。

书中说:“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则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要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所以艺术的真谛岂是我辈凡夫俗子轻易能够掌握的,却是人人向往。

一个人的成熟从沉默开始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2)

王小波当时遇到的年代并不好,在知青下乡之时,要干农活,没有书读,跟周围的人又聊不到一起,日子过的十分煎熬。他说“我宁可做一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在那个时候是多么痛苦不堪,又有多希望挣脱牢笼,向往自由。最主要的还是他的孤独,并不表现于空间上的闭塞而是内心的寂寞。他写道:“文化人类学指出,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之间,会发生误解,明明你在做这样一件事,他偏觉得你在做另外的事,这就是件误解的例子。”

又如拉粪车上山这个事儿,他认为完全可以用牲畜或者更先进的科技来代替人力。减少人所受的苦和累,这是一切的基础。而当时的人每天忍受着这种痛苦却依然觉得理所当然。书中说:“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做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逆转过来了。”反过来看,我认为他的这段经历,成为了他后来写作的大多素材。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封面就想到《人间失格》的封面,觉得现在的书封面怎么都有点丧,一点都不阳光。每天放在床头晚上开着台灯看的时候还有点莫名的恐怖。

一个人的成熟从沉默开始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3)

摘抄一些书中比较喜欢的文字:

1、人满足物质欲望的结果是消费,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是人避免孤独这一需要的结果。一种需要本身是不会过分的,只有人硬要去夸大它,导致了自激时才会过分。

2、那么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功德约束下,自觉自愿地去生活;需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需要满足之后,就让大家都得会儿消停。

3、乔治.奥威尔: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

4、“媚俗”是指艺术家为了取悦大众,放弃了艺术的格调。

5、有种虚伪是不该受谴责的,因为这是为了能或者。现在又有人在提倡追逐崇高,我不知道是在提倡理性,还是一味煽情。假如是后者,那就是犯了老毛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