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接亲风俗介绍(山东旧时有趣的传统婚俗)

这篇文章,是上一篇文章《山东旧时传统婚俗(上):议婚、合婚、传启以及龙凤帖,你可听过》的续篇,说的是订婚后的一系列婚俗。

送日子,又称“看日子”、“通日”、“送好”、“会话”、“下婆帖”,即古代的“请期”。这是婚嫁程序中紧接着传大启之后的一项重要内容。请期,原只是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请女方同意。在山东的一些地方,还要同时送聘礼。

鄄城(菏泽鄄城县)的请期,分为“要好”、“看好”和“送好”三个步骤,有相当的代表性。要好就是在举行婚礼前选一吉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双月双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女家则用一红纸条写上“坤命×相×月×日×时生人”,交与媒人带回男家。男家根据女方的生辰八字,请人择定结婚的吉月利日,谓之“看好”。

山东接亲风俗介绍(山东旧时有趣的传统婚俗)(1)

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旧时推算时,多有歌诀可依,如算“行嫁月”的歌为“正、七迎鸡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马六、十二。”迎亲、送亲人属相忌讳歌为“辰子申忌蛇鸡牛,巳酉丑忌虎马狗,寅午戊忌猪兔羊,辛卯未忌龙鼠猴。”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由女家选择后再确定,目的是为了避开女方的月经期。

择定吉日后,便写成婚书送往女家,这就是“送好”。送好不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红衫、蓝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莱阳(烟台莱阳市)、牟平(烟台牟平区)等地,送日子也称“通日”,男家同时送彩币备女家装饰之资。通日必于娶前40天内的双月行之,自此女方就不出外门,在家准备待嫁。莱阳在通日时,男方还要做大烧饼送往女家,女家则要回敬大寿桃。鲁北地区称为“下婆帖”,同时要送“铺地钱”为女方的妆奁之资。

下过通书之后,女方便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嫁娶,亲友们也开始送喜礼。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俗称“喜簿”,以备将来还礼。礼品的多少,一般与关系的亲疏相关。但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究吉利,不能送谐音不雅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

一旦女家的嫁妆来到后,男家便要加紧作迎亲的准备。首先要打扫庭院,大门张灯结彩,门前高搭彩棚,安放桌凳,供吹鼓手奏乐用。门上要贴对联,如“共结丝罗山河固,永偕琴瑟地天长”、“良辰喜逢三合日,典礼正遇吉庆时”等,门前院内还要贴些喜字或者双喜字。洞房内粉刷一新,顶棚上、床围子上都贴有剪纸图案;洞房门上也要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红梅多结子,绿竹又生孙”之类的喜联。

山东接亲风俗介绍(山东旧时有趣的传统婚俗)(2)

布置洞房的最后工作称为“铺房”,通常由娘家随嫁妆来的人和婆家的人共同进行,也有只婆家人铺的。铺房主要是安床和铺床,其中有许多讲究。安床讲究的是床的安置方位及其走向。通常情况下,床都紧靠东墙或西墙,因为这两边称为山墙,靠樯便有靠山。铺床一般在婚礼前一天的晚上,由儿女双全的婶子和嫂子来铺床叠被。床铺好后不能空着。禹城(德州禹城市)是由公爹先住一宿,有所谓“公爹压新房,儿女一大帮”的说法。

结婚,通常称为“公事”,婚礼之前要请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来共同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为了与办丧事的总管相区别,又称“红总”,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和厨师、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红总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村里懂得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婚礼之前还要下帖邀请客人。至此,结婚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娶亲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的环节。临娶的前一天,新郎就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谓之“演家礼”。婚前的行家礼,主要是告冠的意思。

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轿”。暖嫁就是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唱几出。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娶亲之日,礼俗众多,迎娶新娘过门是首要的一项。山东各地,在迎娶方式和迎娶时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迎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也可以称之为“迎亲”;第二种是新郎不亲自去,而是派其兄弟或叔侄到女家接新娘,可以称之为“等亲”;第三种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是由女家把新娘送来,可以称之为“送亲”。迎娶新娘进门的时间,一般都在中午,但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却在子夜。

迎娶新娘都用花轿。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经过村镇要鸣锣奏乐,吸引人们夹道观看。旧时结婚称为“小登科”,不仅准许无功名而官服冠戴,就是县太爷的官轿遇到娶亲的队伍也要让路。娶亲的途中若遇上出殡的,并不躲避,谓之“白头到老”。若遇上另一娶亲队伍,两个新娘要交换礼物,有的日后还当作亲戚走动。

山东接亲风俗介绍(山东旧时有趣的传统婚俗)(3)

新娘来到男家,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梁,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束香,升前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供桌上的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用秤挑盖头,是因为旧秤一斤十六两,十六个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星,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的意思。

一般白天娶亲的婚礼,都是傍晚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欢酒”、“合婚酒”等。古代的“合卺”是分瓢而饮,以后则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栓在一起,或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间第一次面对面喝酒,通常有闹房者围观,气氛相当活跃。

闹房是每个婚礼上少不了的节目,从新娘进门开始,一直闹到新婚夜半。虽说“进门三天无大小”,什么人都可以和新娘闹,但闹房的主要还是晚辈,尤以弟侄辈为甚。他们围住新娘索烟要糖,说些俏皮话,造成一个欢乐的气氛。喝交杯酒时的闹房,一般是连同新郎一起闹。闹完房后,婚礼便告一段落。

婚礼的最后一项是“回门”。回门就是新郎、新娘同去女家一次,或者由女家搬回娘家住几天。回门的日期,山东各地不一,一般在成亲后的第三天;也有当日回门的,谓之“小三天”。回门这天,一般都有庙见之礼,即到家庙中去拜祖先。无庙者要去上坟,谓之“上喜坟”。庙见的同时,要拜见公婆和本家的亲属,有的地方称为“分大小”。这天新娘要把回门时带来的鞋、枕等,分给全家老少,谓之“散针线”或“送生活”。长辈也有回赠。回门之后,双方即按正常亲戚走动。

山东的婚俗,除一般婚嫁以外,还有特殊婚嫁。特殊婚嫁有两种情况,一是旧时认为属于特殊之列的,现在已属正常婚姻形式,如招赘、改嫁等,一是旧时和现在都认为属于陋俗的,如冥婚之类。山东的特殊婚嫁,除童养熄以外,还有招赞、寡妇改嫁、服内结亲、冥婚等。

山东接亲风俗介绍(山东旧时有趣的传统婚俗)(4)

招赘婚,俗称“倒插门”,或称“招养老女婿”,是一种男到女家从妻居的婚姻形式。招赘的婚礼与一般婚礼基本相同,只是一切都在女家举办。但在以前,招赘婚是要受到歧视的,不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下,而且还要从妻改换姓氏,直到三代之后才能归宗复姓。

寡妇改嫁和妇女离婚再嫁,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下,是相当困难的。不仅妇女本身顾虑重重,而且还要受到来自婆家、娘家和社会舆论的重重阻挠。寡妇改嫁,几乎没有什么婚礼可言,一般不能坐轿,多由丈夫于夜间用车载之而去,夫妻悄悄吃顿喜面即成。莱阳的寡妇改嫁,谓之“出水”,无人愿给他们写婚书,据说为寡妇写婚书有损阴德,因此丈夫只好夜间用驴骡接回家去。沂蒙山区和曲阜等地,从前还有抢寡妇的习俗。当寡妇本人有改嫁的意图时,一定要悄悄地请人说合,不可走漏风声,若要被人知晓,在结婚的晚上,别人可以结伙在中途拦劫,抢回村中给本村的光棍成亲。

冥婚,亦称“结鬼亲”,撮合冥婚者称为“鬼媒人”,是一种为死人缔结婚事的婚嫁形式。冥婚起于曹魏,近世溺于无妻不继子,无子不继孙之说,其风始盛。一般人家,没结婚的男青年死后,不能过继儿子,因而也就无人继承财产,无人奉祀灵位。此时可请一鬼媒人为其寻找一新近亡故的未婚女子,结为鬼亲。冥婚也须双方家长议定,有一定的婚约形式,正式缔为姻亲。举行婚礼时,男方用轿和棺去女家迁女尸,抬牌位。用男家晚辈儿童抱牌位行结婚礼,然后将女棺合葬于男墓内。有的婚礼在墓地举行,用两魂幡交拜成礼。结为冥婚后,双方家庭亲戚往来如同正常婚姻。

服内成亲是一种特殊的婚礼形式。按旧礼俗规定,身有父母或祖父母的孝服是不能举行婚礼的。有的人家婚期临近,忽遭丧事,婚期又来不及改变,只好服内成亲。这时婚礼一切要从简,一般是用轿把新娘娶来后,即脱下吉服,换上丧服守孝。有的女方父母有丧,男方将轿抬至坟地,等下葬后,新娘脱去孝服,换上吉服,娶回男家,谓之“乘凶纳妇”,据说这样吉祥。现在虽也多不在父母丧期内结婚,但也没有从前那么多的讲究了。

关于山东的婚俗,堃哥知道的也就这些了。如果你还了解其他的一些婚俗,不妨在评论区跟堃哥聊聊,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