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临清社火:传承千年的临清社火

□李学朴

社火,指旧时在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亦称“射虎”,取其以正压邪、以求吉祥太平之意。社火起源很早,可追溯至隋唐时期。社日祭土地的风俗自先秦出现之后,一直传承下来,至唐宋发展到顶峰。社火的内容非常多,活动规模也很大,汉代的百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戏,其中许多内容都是社火中的节目。到了明清时期,社火已不仅指传统节日举行的民间游乐活动,还用作民间节庆日所有游乐活动的总称,传统节日、庙会等,都可以组织社火活动。

传承千年的临清社火:传承千年的临清社火(1)

传承千年的临清社火:传承千年的临清社火(2)

传承千年的临清社火:传承千年的临清社火(3)

临清冯圈竹马表演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临清冯圈竹马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首先,竹马表演由七匹马和一头黑驴组成,每匹马脖上均系有五个铜铃;其次,演员服装按饰演的角色进行包装,分为“硬靠”“软靠”。“硬靠”后背插四护背旗,“软靠”后背无旗,穿缎彩上衣,又称为“须子铠”。扮演女将的人着“七性额子”头盔,男将着“帅子盔”“虎头盔”“金银壳”头盔,分别插有两根翎子,丑角帽子插一根翎子。演出时七马一驴八件套,按净、丑、生、旦等编排,表演内容以唐宋戏文为主。在演出过程中,骑黑马的丑角演员在场上最为活跃,表情也最为丰富,有时扮个鬼脸,有时表演一些令人捧腹的滑稽、幽默动作。演员互舞动作中,还有唱腔,或对唱,或接唱,或数板,唱完再舞,舞完再唱,声情并茂。唱腔主要为笛子腔,很多地方与河南梆子(豫剧)大平调相同,伴奏以唢呐、笛子、笙为主,并有大号、小号,还能学马叫声,称为“人欢马叫”。

“五鬼闹判”是从明代南直隶通州(今江苏南通)一带沿运河传播而来,是以民间传说中钟馗伸张正义、鞭挞邪恶为内容的民间社火。“五鬼闹判”一语最早见诸明施耐庵小说《水浒传》,明万历年刻本《梼杌闲评》一书中也有描述:“却说临清地方,虽是个州治,倒是个十三省总路,名曰大码头。次日正值迎春,但见数声锣响,纷纷小鬼闹钟馗。”由此可知,“五鬼闹判”在临清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几百年来,经历代艺人的演出,“五鬼闹判”表演技艺不断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