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文化扩张(李剑鸣美国种族)

人们经常把美国说成是一个“移民国家”虽然这个说法并不确切,但其中有一点还是“靠谱”的,就是美国的人口来自世界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在种族、族裔和文化上具有突出的多样性,而且这种多样性给美国的历史打下了很深的印记,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美国的文化扩张?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美国的文化扩张(李剑鸣美国种族)

美国的文化扩张

人们经常把美国说成是一个“移民国家”。虽然这个说法并不确切,但其中有一点还是“靠谱”的,就是美国的人口来自世界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在种族、族裔和文化上具有突出的多样性,而且这种多样性给美国的历史打下了很深的印记。

美国的种族、族裔和文化的多样性,同这个国家的起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过去常说,美国是从英国的殖民地发展起来的,英国人进入北美,建立了殖民地,美国接过了欧洲的接力棒,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一个大国。可是,今天很多美国学者,尤其是那些偏向自由主义思想的学者,都强调美国文化起源的复杂性,其中包含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影响,而不是某种单一文化的延伸。这三种不同的文化在北美这个地域范围内发生交汇,构成了美国文化的源头。所以说,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多样性,美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三种族社会”。后来,美国人口的多样性还在发展。从殖民地时期开始,进入英属北美的移民来源就很复杂。英国对殖民地的移民政策与法国和西班牙不同,它是开放的,允许外国移民进入。1740年英国还制定了入籍法,外国移民在北美殖民地可以获得英国国籍。19世纪更是一个大移民的时代,来自东欧、南欧的移民增多。到了20世纪,许多亚洲国家的移民也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于是,美国就成了一个“人种的博物馆”,在文化上也就具有了斑斓驳杂的色彩,或者说是一个“文化的马赛克”。

奥巴马在当选总统后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这里没有一个黑色美国和一个白色美国、拉丁裔美国、亚裔美国,这里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奥巴马主要表达的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立场。如果反过来看,这句话正好反映了美国在人口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事实上确实是曾经存在过很多个“美国”,只不过“白色的美国”长期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在美国历史上,“白色的美国”为了确立和巩固自己的优势,长期诉诸文化优越论和种族偏见,使少数种族和族裔处在无权和边缘化的地位。在历史上的漫长时期,多数美国人认为种族、族裔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件坏事,那些非白人的种族,还有那些来自西北欧之外的族裔,如果不能被同化的话,就必须被排斥在美国社会之外,否则就会对美国文化构成威胁。不过,美国社会对少数种族和族裔的不公平对待,因不同的族裔群体而有不同的方式。对于非英裔、非西北欧的欧洲族裔,美国社会和政府谋求的是同化,这类运动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要把这些群体“美国化”,使他们接受主流社会的价值、习俗、制度和生活方式。“同化”在美国文化中是一个顽强的主题,这种观念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只有西北欧裔、特别是英裔居民所体现的价值、制度和生活方式,才是最优越的,应当作为美国文化的标准,凡是与之不合的东西,就要消除,或者被改造,要想方设法把其他人变成“美利坚人”。美国一度流行的“熔炉”论,实际上主要是适用于欧洲移民。对待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美国社会谋求的是“文明开化”,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化”,重点在于使印第安人接受白人的生活方式,而不一定是融入白人社会。对待黑人,则完全是歧视、排斥和迫害,在内战后的南方尤其是这样。在内战之前,多数黑人受到奴役,只是奴隶主的财产,受到深重的压迫和剥削。内战的结果是废除了奴隶制,黑人成为公民。但这样并没有大举改善黑人的地位和处境,反而激发了南方白人的种族主义情绪,他们刻意把黑人妖魔化,视之为异类,采取各种办法加以排斥、歧视和迫害。正是在这个时期,种族主义在南方社会甚嚣尘上。后来民权运动首先在南方爆发,同这种局面有莫大的关系。另外,从制度和观念上歧视、排斥和压制其他少数族裔的现象,在美国历史上也长期存在;有些重大的事件,比如排华运动、二战期间对日裔居民的隔离和拘禁,只是这种歧视、排斥和压制的集中爆发。对于亚裔移民来说,即使想要“美利坚化”,一时也很难得到机会。

不过,美国社会并没有僵化和停滞不前。经过少数种族和族裔的不断抗争,国际局势的推动,加上主流社会的反省和政府的介入,自从20世纪初以来,美国社会对待少数种族和族裔的态度、对文化多样性的看法,一直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开放性和包容性在逐渐增强。在20世纪前期出现了“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主要是针对新来的欧洲移民,认为他们中间存在的不同文化,都有正当的价值和意义,要尊重他们的宗教、语言和习惯。二战后的民权运动,促进了“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兴起。在中文里,“多元文化主义”与前面提到的“文化多元主义”很相近,只是词序不同,容易混淆。实际上两者有显著的差别。“多元文化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化理论和思想观念,而且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政策取向,含义丰富,影响巨大。它的理论基础是产生于20世纪前期的文化相对主义,相信不同的文化在自身的系统内都有价值,有意义,有存在的权利;不能采取绝对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文化,不应把文化划分等级,分出高下,用“先进”和“优越”的文化来打击、排斥、同化“低级”和“落后”的文化;而应该在平等和开放的格局中,任由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在“多元文化主义”的社会氛围中,美国不同的族裔努力学会相互理解,和平共处;特别是白人逐渐变得包容和开放,承认其他种族和族裔的权利,愿意和他们往来。在今天,美国基本上消除了制度性的歧视,种族和族裔关系出现了大致合理的格局。前些年美国流行“affirmative action”,有人译作“肯定性行动”,有人译作“平权措施”,就是对少数族裔和女性等弱势群体在教育和就业上实行照顾和倾斜,这是“多元文化主义”在政策上的体现。不过,各种隐性的歧视仍然存在,特别是潜意识里的歧视不易消除。而且,当今美国的种族和族裔关系又出现了新的特点,最突出的问题不再是白人对其他种族的歧视,而是少数族裔相互之间的歧视和冲突。所以说,种族和族裔关系仍然是美国社会的重要问题。

不管怎么说,美国的种族和族裔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美利坚人”(Americans)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它的含义变得日益复杂和不确定,以至于美国人自己也经常问:谁是“美利坚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好回答。这是由于“美利坚人”的概念总在变化,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它的含义是很不一样的。最早的“美利坚人”,是指居住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英格兰人。独立战争爆发后,只有那些反对英国统治、拥护美国独立的白人,才是“美利坚人”;而那些效忠英国、反对独立的人则是叛徒;黑人是奴隶,印第安人是处在美国主权管辖之外的部族,都不在“美利坚人”之列。18世纪80年代初,法国移民克雷弗克写了一本《农场主信札》,其中专门讨论了什么是“美利坚人”的问题。按照他的说法,美利坚人是一种“新人”,他们是由不同种族、不同国籍来源的人混合而成的;他们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与欧洲人不同,所以是“新人”,而且今后注定要在世界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克雷弗克说话像个预言家,但他过分强调了当时“美利坚人”的种族混合特征。内战和重建改变了“美利坚人”的含义,黑人在法律上成了“美利坚人”,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受到排斥。特别是南方白人根本不承认黑人是“美利坚人”,限制和剥夺他们的公民权利。黑人虽然有投票权,但在投票时口袋里要揣两张选票,看看在投票站监视的白人喜欢那个候选人,再决定如何投票;只有在没有白人的监视和威胁的时候,他们才能投自己喜欢的人。投票对黑人竟然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经常有黑人因为投票而遭到殴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印第安人也长期不被看成是“美利坚人”,他们分属各个部落,有的不受美国管辖,有的混合在白人社区,但大多不是美国社会的成员。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印第安人公民权法》,全部印第安人都自动成为美国公民。他们虽然在理论上成了美国公民,但实际上不能融入美国社会,他们的价值、习俗和生活方式很不一样,脱离部落以后,完全处于劣势,无法享有作为美国公民的平等权利,遭遇了空前的灾难。因此,罗斯福新政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叫做“印第安人新政”,就是让印第安人回归部落。除此之外,那些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的新移民,如果要成为“美利坚人”,必须接受同化,接受新的价值、习俗和生活方式。可见,什么是“美利坚人”,做一个“美利坚人”意味着什么,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困扰着许许多多的美国人。

2008年,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创了美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意味着“美利坚人”又有了新的定义。奥巴马代表了新一代“美利坚人”,他们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种族和文化的混合性;判断“美利坚人”的标准,已不再是族裔来源,不再是文化习俗,而是对美国政治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一个拥有美国国籍的人,只要信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等观念,并接受相应的象征物,就是一个“美利坚人”。为什么美国的多数选民会选择奥巴马这个黑人呢?据说有人宣称,“布什不是美利坚人,奥巴马才是真正的美利坚人”。布什本是地道的白人,祖辈长期生活在美国,他却被人“取消”了“美利坚人”的资格;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虽是白人,却多次结婚,生的孩子有复杂的国籍背景,这样的人反倒成了“美利坚人”的代表。这是多么富于反讽意味的事。当然,这也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说明对“美利坚人”又有了新的界定。谁能代表美国,谁真正信奉美国的价值观念,谁能真正把握美国的发展方向,不管其肤色和国籍来源是什么,就称得上真正的“美利坚人”。

由于“美利坚人”的概念在不断变化,经过了反复界定和重新界定,于是就引起了美国人的困惑,形成了亨廷顿的那个经典问题:“我们是谁?”一部美国历史,实际上也是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201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再一次反映出美国的族裔和文化版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支持米特·罗姆尼的选民,基本上是社会地位稳固、生活有保障、信奉基督教的中上层白人;支持奥巴马的人中,有许多是黑人、少数族裔、新移民、女性和同性恋者。这些人过去在美国是“outsiders”(外人),现在却成了“美利坚人”的主体。这是当今美国在族裔和文化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也对美国提出了新的挑战。究竟谁是“美利坚人”,如何处理种族和族裔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求得社会和谐稳定,这是美国历史上形成的问题,是美国当今面临的问题,也是美国未来需要处理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