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儿童发热(很多家长都做错了)

专家提醒儿童发热(很多家长都做错了)(1)

12个问题,掌握儿童发热的正确知识!

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也是儿科门急诊最常遇到的主诉。如何正确面对儿童发热问题是当下“流感季”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现就儿童发热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帮助家长朋友正确、从容面对儿童发热。

1.体温多少度是发热?

临床工作中通常将腋温≥37.3 ℃或肛温≥38 ℃定义为发热。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

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37.3~38.0℃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0~40.9℃为高热,≥41.0℃为超高热。

2.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吗?

目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不能单纯以发热程度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为机体针对外来病原或物质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从某种程度上说,发热对激活机体免疫功能是有益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3月龄的婴儿体温≥38℃、3~6月龄婴儿体温≥39℃时,严重细菌感染危险性增高。机体持续高热可能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而危及生命。

3.高热时会烧坏大脑吗?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发热本身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但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时,患儿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等。

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婴幼儿期发热较其他时期容易出现热性惊厥。有些高热患儿也可出现意识淡漠、嗜睡等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

此外,如果发热伴颈强直、前囟膨隆、意识水平下降、抽搐,甚至惊厥持续状态,往往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4.发热多少度需要使用退热药?如何使用?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药物退热。

2月龄以上儿童发热需要药物退热时推荐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2月龄以下儿童发热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使用或交替使用。

5.使用退热药后还是反复发热,是药物无效吗?是否需要去医院?

不是药物无效。发热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临床表现。临床上普遍采用解热镇痛药进行退热,使用解热镇痛药不单只是为了恢复正常体温,更主要的目的是减轻发热所导致的不适、提高舒适度。

使用解热镇痛药后,药物可能只能降温1~2℃,不一定能够让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同时药物在体内持续作用时间一般为4~6h,持续作用时间结束后,如果引起儿童发热的疾病未能控制,原发疾病可能导致再次发热。

儿童发热时,若仅表现为单纯的体温升高、皮肤口唇颜色正常、黏膜湿润、意识清醒、哭声有力、热退后精神反应良好,无明显感染病灶、无其他伴随症状、无呼吸急促,可以暂时不去医院,在家观察处理,同时可予以多饮水、温水浴、减少衣物、降低环境温度等物理方法退热,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予解热镇痛药(2次用药之间应间隔4~6h以上),若有其他症状,需尽快就医。

一旦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诊治:

儿童年龄<3个月、发热前到达过疫源地或怀疑有疫区接触史、无法进食和饮水、出现按压不褪色的皮疹、面色苍白或灰暗或发绀、皮肤花纹、意识不清或反应很差、肢体活动障碍、持续疼痛或哭闹不止、呼吸急促、心动过速、持续高热不退(>39℃)、抽搐、已诊断为免疫缺陷病或血液病等。

6.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可以交替使用退热吗?

不推荐在儿童发热时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因为在评价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后孩子退热效果时,不单纯是评价体温下降了多少度,需同时评价因发热导致的不舒适,如精神差、烦躁等表现是否有所改善。

由于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剂量、间隔时间和用法不同,用药方案复杂,易造成家长和医护人员混淆,导致解热镇痛药的药物过量甚至中毒。

7.儿童发热可以用物理降温吗?物理降温有哪些方法?

各国指南均不推荐以下物理降温措施用于退热治疗,包括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因为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

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方法通过冷却皮肤降温,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加强产热(寒战)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对抗物理降温的作用。

儿童发热可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温水外敷、温水浴及退热贴等。采用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或适当时间的温水浴,或减少穿着的衣物,均可以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退热贴、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也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8.高热时输液是否使疾病好得更快?

高热时输液不一定使疾病好得更快。

多数情况下,发热患儿不需要输液治疗,是否进行输液治疗,取决于病情及诊断,与体温高低无直接关系。

急性发热患儿输液治疗的指征主要包括:

(1)存在严重细菌感染或菌血症的高风险,需要静脉输入抗菌药物;

(2)明显脱水,需要静脉补液纠正,或存在脱水表现,无法口服补液;

(3)存在明显电解质紊乱,需要静脉补充或纠正;

(4)存在休克或其他危重情况。

如不存在上述情况,患儿一般状况良好,不需要输液治疗。常规输液治疗本身也不能降低体温。

9.既往发生过热性惊厥的患儿,如果再次发热如何处理?出现热性惊厥发作时如何处理?

热性惊厥通常发生在发热24h内或出现发热之前短时间内,尤其是体温快速上升期,多数在体温超过38.0℃时出现。在热性惊厥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由发热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产生的大量细胞因子,而不是发热本身,刺激未成熟脑导致了热性惊厥发生。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证据表明,解热镇痛药不能防止热性惊厥发作,也不能降低热性惊厥再发的风险,因此既往有热性惊厥的患儿,再次出现发热时,其解热镇痛药处理原则同普通发热性疾病,目的是缓解发热的不适而不是预防惊厥发作。

但既往有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应该注意热性惊厥再发的可能性,一旦出现,按照下述原则予止惊药物治疗:

单纯性热性惊厥大多数呈短暂的单次发作,2~3min可自行缓解,不必急于使用止惊药物治疗。

应保持环境安静,禁止喂水或喂食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跌落或受伤;

勿刺激患儿,切忌掐人中、撬开牙关、按压或摇晃患儿导致进一步伤害;

抽搐期间分泌物较多,可让患儿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清理口鼻腔分泌物,避免窒息;

监测患儿生命体征、保证正常心肺功能,必要时吸氧,建立静脉通路;

若惊厥发作持续时间>5min,则需要根据医嘱使用药物止惊。

10.发热寒战时,应持续物理降温还是保暖?

发热寒战时,不适宜采用物理降温来退热。发热体温上升期患儿会感到发冷或恶寒,出现寒战、皮肤苍白等现象,机体产热增加。此时进行物理降温,会明显增加患儿的不适感,加重发抖、寒战的症状,引起机体更明显的产热反应。

在患儿发热寒战时要注意保暖,改善发热患儿的舒适度,可适当为患儿添加衣物或盖上被子,注意保暖的同时也不宜将患儿包裹太紧、太厚,可根据其发热状态增减衣物。

患儿居住的环境温度也要适宜,调节室内温度,使患儿感觉温暖舒适为宜。

11.发热时能多穿衣服、多盖被子捂汗吗?

不能。

在体温上升期,若患儿出现畏寒、寒战等症状,可适当为患儿增添衣物保暖以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在发热持续期,由于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尚不完善,太多、太厚的衣物或被子不易散热,反而可能导致患儿体内热量储积出现高热。

在婴儿中,过度保暖或捂闷还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脱水。对于发热患儿,应采用退热措施提高儿童舒适度,不可盲目增加大量衣物。

12.发热儿童如何做家庭护理?

发现儿童发热时,家长应尽快测量体温,建议采用电子体温计进行腋温测量。

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贴退热贴、吹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2月龄以上患儿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建议的剂量口服药物,口服解热镇痛药后,会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衣服,使孩子舒适。

解热镇痛药使用后多在30~60min体温开始下降,如果发现患儿持续嗜睡、精神反应差,或出现热性惊厥,应及时寻求医师的帮助。

食欲差、出汗、呼吸增快、代谢增快等会导致入量不足,因此应让患儿多饮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家长应记录患儿的体温、饮水量、饮食情况、大小便次数及颜色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判断患儿状态;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通风时尽量避免对流风;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以促进其身体康复。

总结,儿童发热的管理目标:

1.退热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患儿舒适度,而非单纯的恢复正常体温;

2.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

3.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

近期多地流感反季节流行,很多孩子“中招”出现高热症状。希望这个科普可以帮助大家正确、科学地面对儿童发热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等.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2020,35(3):161-169.

[2]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等.儿童发热健康教育30问[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36(8):566-573.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刘思景 张萌

作者单位:武汉儿童医院感染科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封面图由璧山区人民医院胡悦建提供,图文无关

专家提醒儿童发热(很多家长都做错了)(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