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物与物的信任是不可摧毁的精神存在

从画廊卖诗、行走卖诗到论斤卖诗,看信心的现实当下的价值

文、曹喜蛙

写这篇文章,起因是上一篇文章《宋庄艺术家大逃亡?自由延安如何飚活?》,那篇文章在别的平台发布时做了删节,题目也更平和《宋庄艺术家大逃亡?未来之路如何飚生活?》,更少些伤感。艺术家需要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事实上真的有不少收藏家与艺术家站在一起扛着这个困苦的生活,当然艺术家也要创新的面对困难,即使危机也有意味着有危难也有机会。

有人说收藏家是靠眼力过活的,说对也可以,但也不完全对。收藏家的存在靠的就是建立一种藏家与物的信心,也是一种物与物的信任,也是善的艺术集结,是心、信心或信的金字塔,一种类似物质存在的宗教。

收藏家的故事多了,我这里却要提下诗歌与诗人,就像不看教堂的牧师却看唱诗班。很多人都说写诗不能当饭吃,但事实上就有人靠写诗挣到旅行费,诗人齐新光就是靠卖诗行走天下,咋一听我也认为靠诗卖钱是不可能的,我的观念跟大多数一样了,但人家一首诗一块钱或三首诗五块钱却成了行,把诗跟别的东西一样可以摆在市场卖,这可不是我编的,人家齐新光早实现了,行走天下好些年了,只是不知这几年疫情情况怎样了。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1)

诗人北岛与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2)

北岛在北京798太和艺术空间签名售诗集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3)

行走卖诗的齐新光与诗人、艺术家于贞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4)

齐新光卖诗现场

国庆前夕,诗人北岛在北京798太和艺术空间举行了一次诗朗诵暨艺术展,现场有北岛签名售诗集、书法销售、摄影作品销售及手抄诗销售,太和董事长贾廷峰说:北岛手写诗稿和书法大都被收藏,新补齐了展品,假日正常展出。北岛在画廊卖诗如今似乎已很正常,而诗人苏非殊,在苏州一个菜市场则开了一家精神食粮店,再一次实践论斤卖诗专卖他的文集《物物集》,开业大吉买一斤送一斤。一开始,我也没觉得这是个啥事,但在朋友圈看见诗人祁国发的现场开业照片,现场有他的诗集、文集,还有艺术家伊灵的一件艺术作品,这一看觉得还蛮有意思,忽然觉得这件事还真不简单,这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我这里等着看苏非殊的年度销售报告。

与北岛画廊卖诗相比,齐新光是行走卖诗——"一首诗一块钱或三首5元”,苏非殊则论斤卖诗——标价88元一斤,尽管只是一种卖法的变化,任何一种实验都值得肯定,因为卖法变了就是算法变了,就是观念变了,看似简单,实则发生了观念本质的变化,看上去都是非常诗歌艺术的商业实践,类似藏家与藏品之间的精神信心建立,就像原始人要建立物与物的交易,到后来的古人发明了钱这种东西,进一步建立了市场这种商业分销机制,从而有了现代的批发、零售,而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建立了更多的新机制,解放了人类的思维,从而催生了许多新的机会,其中包括对美学、艺术实践新的探索实验。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5)

苏非殊论斤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6)

论斤卖诗的专卖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7)

论斤卖诗的广告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8)

每斤88元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9)

店里也有艺术品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10)

哦,这件作品是艺术家伊灵的,也可以卖吧?

苏非殊的论斤卖诗的关键点,实际上迎合了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融合精微变化,在菜市场开了一家精神食粮的店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种艺术观念的变化,也类似行为艺术、行为诗,其意义就是把诗店/食店与菜市场的肉店、米店、油店等并列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有点突兀,但这都会得到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大数据自然也会带来新观念、新格局,使不可能的变成可能的,使虚幻的变得现实了、真实了,当然这些变化都需要一个个人去实践,去慢慢的推进、推行。诗人、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往往都是现实的先行者,当然比诗人、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更早无疑的则是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艺术大数据也会带来虚拟世界的新一代收藏家,这就是这几年新兴起来在虚拟世界艺术品的加密数字收藏。数字艺术收藏就是把一件艺术品的原件划分成许多单位的虚拟存在,这原是实验室科学家的行为,但如今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合适的时代走出来实验室、工作室,使原来只有一个藏家去收藏艺术品的行为实现了N多人的一起收藏同一件艺术品,而且是虚拟收藏的实现,这种新的销售模式其实与旧的模式相比只是变化了一点点而已,可见一个人的观念的形成和改变的不易。

当然,现在的收藏主流依然是以传统的艺术收藏家为主,不管传统的艺术收藏,还是新潮的数字收藏,本质都是慢慢的文化培育的,谁都不是一开始就有专业眼光的,他看上的东西,就是值钱的东西。专业的眼光也不是靠读几本书,逛几次艺术市场就可以立马练出来的,都是一次一次长期积累的,越积累越多,从一开始不识货,到逐渐识货,又从逐渐的一般识货到不一般精确的识货,不是说有钱去买几件或几十件作品就能成收藏家的。当然,收藏家的成熟也是需要收藏作品的量的积累,也包括在收藏这件事情上所花的时间积累,以及对艺术的知识积累、人脉积累,最关键的建立了一个藏家的主体信心,这主体信心是靠一个收藏家的独家建构体系、标准、预算、理想去支撑的。

初入门的收藏家,往往觉得收藏的人很少,周围的人都不识货,自己收藏的东西往往不好转让出去,自己收藏的东西怎么都砸在手里了,该变现的时候总是不能变现,其实还是那句话,你太心急了,你确实还是新手,与大家心目中的收藏家还有一段距离,这一段距离有时很短,有时其实已很近,但肯定不是遥不可及,不然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越来越多的收藏家了。

一个收藏家,一般须要十至二十年的磨炼,这十年至二十年是最难熬的,这个阶段有进展快的有进展慢的,快与慢的差距就是十年不会更长,当接近三十年的时候,你不想成专家或想悄悄的不告诉人都藏不住了,大家这时一有事就找你,突然发现你这块新大陆了,因为那时你确实能帮大家解决问题了,你说大家不找你找谁?还是那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收藏家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件藏品,这从很多收藏家的经历可以验证。这第一件藏品,务必是花钱去收藏的,没花钱那不算,没花钱你不会上心,不会研究它,弄懂它,亲它,爱它,这就像养一个孩子一样,当了爸爸妈妈的人都知道,养过宠物的人也能懂我的意思。

一个收藏家的本能很重要,有时他看见某件东西就觉得与它有缘有关系有量子那样躲不开的纠缠,尽管他也不懂它,但人与物的缘分往往也就是一瞬间,你以为只是你盯着他,其实它也盯上了你,那一刻你们互相决定与他/它建立个缘,就建立了关系,先收了再说,过后再研究搞清楚,当然你甘愿错过也就错过了,只能下辈子见了。

很多时候,收藏家讲到他收藏的宝贝,忽然就会眼放光,能把每个细节都讲的清清楚楚,如数家珍。尽管这件东西如今在他的收藏物里,其实很普通,他也没觉得就怎么样精彩,但单凡有人问起他,勾起他,他都能想出关于它当时的故事来如放视频,因为只要是用过心,那物件上都回有刻骨的痕迹,这就像暗物质,你以为它不存在,实际上一直围绕着你,始终就没走多远。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11)

诗人祁国挥棍打诗、打艺术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12)

经得起岁月的摔打才算好诗好艺术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13)

贾廷峰在798给北岛送花,但我看照片也是北岛给贾廷峰献花

当然,一个成熟的收藏家本身就是一个平台,一个买卖场,一个娱乐场,一个讲堂,一个文化场域,不管他最后存在的方式如何变化,都会在宇宙里一直存在下去,而且是亘古不变,直到有一天或下一刻,以基因或电波被另一个接受,就会新生。

收藏家与物的关系,也是一种物与物的关系,类似佛教讲的缘,是建立在人对物、人与佛的信任上,建立了就不会灭亡,就像一只帝企鹅的母亲,能在北极冰天雪地荒原的几万只小帝企鹅中找到自己子女。俗众,或普通爱好者,会问信多少钱一斤,信有多少回报,其实那只是换问一种算法,专业藏家一般是不问回报的但也有佛哲的算法,收藏或信都是有回报的,到了那个点就会完爆、大爆炸、新生或超越,所以才有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说法。看准了就收,今天你一万元或十万元收藏了,你信它,他日就会10倍、100倍或千倍报答你,这种信任是物质、金钱、数字、算法的,是不可摧毁的精神存在。

2022年9月28至30日于北京月牙殿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 曹喜蛙北岛画廊卖诗(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