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上海自行车展会(上海车展三十八年)

原标题:

特稿|上海车展三十八年:是窗口,也是演武场

新的时代,真的来了!

2022年,看到斯巴鲁采用丰田混动技术的时候,王俊琦这样想;

2014年,在上海漕河泾的一条马路上试驾特斯拉的时候,季春这样想;

2014年,听到车企提出“互联网汽车”的时候,颜光明这样想;

……

很多个时刻,都让人相信:新的时代,真的来了!

但是没有哪一个时刻,像2023年上海车展这样,让人笃信:没有一家品牌没有发布新能源汽车,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车企的展台甚至没有一辆燃油车。

——这些车辆正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对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做出解读。

它们,和过去38年里的出现在上海车展的所有车辆一样,乃至和所有行驶在大地上的车辆一样,组成一条河流,流淌着现代化的、梦想的、文明的思考。

5月份上海自行车展会(上海车展三十八年)(1)

2023年4月24日,人们在上海车展上参观。

上海车展,是上海对现代化的思考

1985年上海车展:100多辆车露天展示

颜光明行走在汽车的河流里,1500台车从他身边流淌而过。偶尔他会停下脚步,静静端详,就像看向一位老朋友,熟稔中带着疏离。上海车展诞生至今的38年里,横跨汽车业和媒体界的颜光明,没有错过它的任何时刻,他也记得它最初的样子。

“1985年第一届上海车展,100多辆车就露天停放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喷泉周围。”局促,简陋。但是在当时,却是惊心动魄地美着。初代桑塔纳的亮相,更是引来呼声一片。

那是上海,乃至整个时代,对现代化最由衷的赞叹,而这声赞叹回荡至今。

1983年,上海拖汽总公司以“全散装件组装”方式——将全新整车肢解,以散件从德国运抵中国进行拼装生产——敲打组装出第一辆桑塔纳。颜光明记得,“散件都是工业模具开出来的,像工艺品一样,安放在箱子里。工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无从下手。”

而当时的上海牌轿车,是以手工的方式敲敲打打生产出来的。“用上世纪50年代的设备和思维,去生产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一辆桑塔纳就让我们捉襟见肘。”

1985年,桑塔纳生产线在上海启动。这一年,第一届上海车展诞生,它旨在为上海汽车技术人员搭建交流平台,颜光明称之为“开风气之先”。

大众来了,奔驰来了,马自达来了,福特来了……菲亚特的轿车和卡车甚至从意大利出发,跨越2万公里到达中国。众多海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来了。

上海观众们也来了。车展第一天,2万多人挤进了上海展览中心,看着令人目眩神迷的汽车,排着长队领着印有香车美女的挂历。

参展商们收获颇丰。法国标致卖出了250辆底盘可升降的轿车;纳铁福成为第一家打入中国市场的汽车零部件外资企业。

上海也对现代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实践。两年后,1987年,上海市政府将汽车工业列为上海第一支柱产业,成立“支援上海大众建设小组”和“桑塔纳国产化办公室”。“所以,上海是引进一个车型,改造一个行业。”

1991年,邓小平谈浦东开发的这一年,上海桑塔纳国产化率达到70%。这给全球汽车制造商发出信号:中国市场大有可为。这一年也恰逢第四届车展,合资企业浓墨重彩,特别是大众,推出桑塔纳、高尔夫、捷达、奥迪等品牌。

此消彼长,国产品牌也迎来了时代之痛。车展几个月后,1991年冬天,上海牌轿车停产——过去30年,它与红旗牌轿车并驾齐驱了整个中国。颜光明将其评价为“壮士断腕”——将上海牌轿车厂房腾出来,为大众让路。“真正让一个小厂一步跨越30年,把旧设备、旧技术全部甩掉了,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现代的工业体系。”

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周敏浩认为,上海车展的成长,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它体现的就是开放创新”。

颜光明觉得,上海的现代化,正是从上海车展、上海汽车产业的工业化开始的。“汽车就是现代化。所以上海车展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展出了多少车,而在于城市对现代化的态度。”

上海的态度,无疑是积极的。也由此,上海汽车工业,或者中国汽车工业,突飞猛进的时代开始了。

汽车的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1993年上海车展:丰田汽车首次启用车模

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本质”,即人的现代化。

四个轮子比两条腿能走更远、更广、更快的路。以更远、更广、更快实现更好,是现代化的特点之一。

当细读汽车公司对于汽车的定义和描述——“大众”其本意即是“国民性”;“福特”描绘的幸福生活:一所房子 一个浴缸 一辆车——会发现,它们都指向了人。

但是,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仍有距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造车的思维发生了改变,卖车的思维却没有改变。

“1979年之前,中国没有汽车消费的概念。1990年之前,汽车离家庭也非常遥远。”省部级坐“红旗”,厅局级坐“上海”,县团级坐“吉普”,刻在了颜光明的记忆里。而能够个人拥有汽车的,多为走私车辆。

这一局面,在1994年7月发生了改变。国务院公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阐明:“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

1995年的第六届上海车展,与以往尤其不同。展览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比往届扩大了一倍。有近400家汽车厂商和100多家发动机及零部件企业参展。颜光明注意到:“厂家注重的不单是技术实力,而是中国的市场取向。”

事实上这种改变从1993年就开始显露。丰田汽车在1993年上海车展上首次启用车模,这也是国内车模文化的开端。颜光明认为车模的出现也代表着上海车展的定位正在发生改变:“一个单纯的技术交流展,开始有了商展成分。”

中国人的汽车梦好像很近了。但是,在颜光明看来:“还不能说轿车已经进入家庭消费场景了。”他当年采访了上海最早一批获得汽车牌照的个人,多来自华侨家庭或者个体户。

轿车进入家庭,经过了长时间的反复论证。直到2001年,“鼓励轿车进入家庭”才被正式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就在这一年,上海车展提出“走进家用车时代”的主题。

赛欧的横空出世,现在依然能让颜光明兴奋不已。这辆在今天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车,在当时“撬动了中国人的汽车梦,它让中国人的汽车梦变得具体了”。

赛欧自称“小别克”,使用的材料、采用的技术与别克一致,并且在别克生产线上组装,当年一台别克最少33万元,而赛欧10万元。颜光明觉得,10万元界定了中国家庭轿车消费的水平,而赛欧界定了中国家庭轿车的标准:以通用的技术标准,在现代化工厂,由现代工人生产的汽车。

颜光明愿意将2001年称为“汽车元年”。这是元气满满的一年,之后便是生机勃发的黄金二十年。中国家庭汽车保有量从十几万辆到100万辆,到1000万,再到2500万辆,再到现在的2亿辆。

自主汽车品牌从流放到等距离竞争

2015年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前人山人海

王俊琦在2004年拥有了第一辆汽车,东南菱帅,虽然是国内自主品牌,一打开引擎盖:发动机是三菱的,变速箱是三菱的,“90%都是进口件”。2005年,王俊琦开着这辆车,去看第十一届上海车展。

当年王俊琦正经营一家五金加工厂,他更多关注配件供应商的区域,“解体的发动机,半透明的发动机,大型加工中心,还有螺丝、刹车等等,全是技术展示。”

一个加工中心,集合了车床、洗床、钻孔、打螺丝等等功能,“放进一块铁方,出来一个加工件”。一粒小小的螺丝也足够研究半天,“能够承载多少力?车多少大马力能处于一个安全的运行状态?”

至少落后人家20年。这是当年王俊琦对中国汽车配套件加工的评价。

“当时国内配件加工以简单的冲制、压铸和内饰为主,而且多是小工厂作业。”有位同行曾自称为一个汽车品牌做内饰包皮,王俊琦一看,“两个旧车间,几个工人,在刷胶,胶水味道也很重”。包括轮毂打磨、铝制件的制作都很粗放。“人工很便宜,压低了成本,这也是国产车发展的关键。”

国产汽车也不被看好。在前些年的上海车展里,它们大多被安置在同一个场馆里,与其他外资、合资汽车品牌区分开来,“像是被流放了,没有人想去看它们”。王俊琦还是会花几分钟时间去看看,“就是想看看,它们又造出了什么工业垃圾”。

而现在已是另一番模样。自主品牌展台同样热闹,车企各显神通,在线条、车灯、颜色、概念等角度叠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王俊琦记得:“以前国产车都不敢做复杂的腰线,都是大圆线,因为工艺达不到。”但是,2015年开始,“国产车敢在线条上做文章了”。

2015年,确实非同凡响。前一年,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打出“互联网汽车”的概念。2015年,荣威RX5量产上市,颜光明认为这是“自主品牌翻身最重要的标志”。

周敏浩称:“万物互联的时代,汽车变成了一个移动终端,给人无限的想象。”自主品牌开始在这条充满想象力的新赛道里,与国外汽车等距离竞争。

2015年上海车展顺势推出“创新·升级”的主题。展出103辆新能源,51台来自国内自主品牌,它们与52台国外品牌的新能源车同台竞争。其中包括特斯拉。季春记得,特斯拉的展台前人山人海,“19寸中控大屏,只此一家。哪怕到2018年,也很少见”。

车展前一年,2014年,曾与马斯克隔空互怼的何小鹏在广州创立小鹏汽车。再往前,2013年,何小鹏看到新闻报道称,上海车展有70场发布会,这意味着有70个新品要发布。他想:“如果移动互联网哪天有70场发布会,要发布70个新品,那就太厉害了。”

这是何小鹏在2023年上海车展的小鹏汽车发布会——这是这届车展150场发布会中的一场——谈及他造车的缘起。

互联网出身的何小鹏,恰逢其时。2014年也被认为是造车新势力诞生的元年。中国汽车勠力同心地奋起直追,当然它们彼此之间也硝烟弥漫。这条路,并不轻松,也远未结束。

汽车是人性的外化和物化,所以要理解人

2023年上海车展:世界看中国的窗口

至少20辆。

这是季春自2007年买下第一辆车以来,购买的汽车数量。驾驶最久的是2014年的Model S,19寸的中控大屏和简洁的车机,让这辆车至今依然充满吸引力。

车机,几乎是所有老司机购车的首选,也是季春认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为什么能弯道超车”的缘由。

“自主品牌真的比外资用心,特别在人机交互上,对人性化的体验感受把握很细致。”就像人通过手机、电脑打开一个网页、视频或者导航,不希望有等待或者卡顿,驾驶汽车的人同样渴望流畅和准确,甚至要求更为严苛——汽车首先得是一个安全产品。

其次,汽车要理解人。

驾驶汽车的人,也对这份理解给予积极的反馈。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增长量为55%,共计1010万辆;其中59%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来自中国,共计590万辆;而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高达80%。

而在2023年第二十届上海车展,展出整车1500台以上,其中三分之二为新能源汽车。

周敏浩看到一家德国媒体幽默地表述:“中国在研究未来,德国高管在上海车展只看到了尾灯。”他很为上海车展自豪:“创办之初是‘中国看世界的窗口’,现在成为‘世界看中国的窗口’。”

走过20届、38年的上海车展,和中国汽车工业一样,正是通过对人的理解,不断加深对现代化的诠释。

如颜光明所说:“汽车是人的外化和物化。”它曾经代表着人们对略显抽象的、另一种生活的向往,再后来代表着人们对更大更远的远方的触达,而现在它成为生活里平常的、具体的存在。

颜光明记得,1985年,菲亚特从意大利出发,沿着马可波罗走过的路线,来到中国。小巧可爱的“小土豆”,闪耀着意大利人的奇思妙想。

大概十年前,王俊琦也在上海车展看到他的“梦中情车”——他这辈子绝对不会拥有,但是不妨碍他热爱的MAN集卡车头和轮胎比两个人还高的矿车。

2015年,宝马将5系车型搬上展台。季春一眼就看到了宝马520,它的瓦罐车型令人怦然心动。半年后,他买下520旅行版,载着一家人去了张家界。

也有遗憾。

季春再也没有见过,类似宝马5系那种博物馆式的车型展出了;王俊琦这些年也没有在上海车展上看到过那些“钢铁硬汉”;而在菲亚特经历几起几落后,颜光明再难见意大利的独特和魅力了。

这也是车展,或者说汽车的一部分。它闪耀着文明的智慧,定义着生活的内容,它众口难调着,它也暗藏着丛林法则的冷酷。

它是一扇窗,也是一片演武场。(澎湃新闻记者 何惠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