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历史怎么死的(的魏延历史上真的如此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演义》带你回到了那个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年代,相信看过的朋友都回味无穷,百看不厌!乱世出英雄,纵观整个三国历史,武将、谋士层出不穷,今天笔者给大家讲其中一个-魏延,历史上的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真的如演义里那样脑后生有反骨吗?下面带你走进历史上魏延真实的一生!

魏延历史怎么死的(的魏延历史上真的如此吗)(1)

图片为《新三国》剧照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 。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刘备入川时,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刘备即位后,封镇北将军,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随诸葛亮北伐曹魏,魏延作战勇猛,胆识过人,却性格孤傲,目中无人,与长史杨仪不合,诸葛亮去世后,矛盾激化,相互争权,最后被马岱所杀,并被夷灭三族。

魏延历史怎么死的(的魏延历史上真的如此吗)(2)

图片为《新三国》剧照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真三分假”,可到魏延这里就有点假的离谱了。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出场是:曹操大军南下,刘备被迫逃往襄阳,刘琮听信蔡瑁不让刘备进城,是魏延打开了城门,请刘备进城,可刘备怕惊扰了百姓,没入襄阳城而是去往了江陵。就在魏延打开城门时候,文聘从城内杀出,魏延因兵马少不敌,随之逃出,结果寻不到刘备,便投靠了长沙太守韩玄,后来的剧情大家都熟悉了,关羽攻打长沙,黄忠与之交战,两人都没下死手,结果引起了韩玄猜忌,便要将黄忠斩首,在黄忠被杀之际,魏延因心生怨气,恨韩玄不重视自己,便救了黄忠,杀了韩玄,投靠了刘备。然而刚入刘备营中,诸葛亮便要杀他,刘备问:为何如此啊?诸葛亮便说道: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为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乃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日久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幸好刘备出言,魏延才免遭此难!

正史上的魏延并非转投的刘备,而且能力出众,忠心耿耿!

《三国志·魏延传》开头便讲到:“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可以见得魏延是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蜀作战,并未提到是从韩玄那转投的刘备。

魏延在夺取益州中屡立战功,之后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只有魏延和赵云担过此职),深的刘备赏识和信任。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成功后,刘备自称汉中王,在认命汉中太守时候,刘备力排众议,认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并加升为镇远将军。魏延领命以后,刘备就问“让你镇守汉中,你打算怎么办啊”魏延回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话说的不仅霸气,更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事实就是从219年--227年魏延守了八年,汉中固若金汤,魏延也信守了他的诺言!

北伐曹魏献奇计,一心匡扶汉室却惨遭杀害!

228年至234年,诸葛亮五次北伐,魏延兢兢业业,征战沙场,劳苦功高,在第一次北伐时候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计划风险大、回报也大!诸葛亮没有准许。到底可不可行?历史界可谓是争论不休,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没有实践检验,到底是否可行不得而知!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带着他未完成的北伐大业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临死前命令大军南归,《三国志·魏延传》记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魏延听到后不乐意了说:“丞相虽亡,吾自健在”。丞相死了不是还有我嘛?“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乎”?不能因为丞相不在了就不能丢下北伐大业啊!“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我魏延什么身份?凭什么受你杨仪指派?做断后的将军!

杨仪没管魏延,准备按照诸葛亮计划依次引兵撤退,魏延知道后十分震怒,趁杨仪尚未发令,自己带领部下率先南归,并烧毁了所过之处的栈道,两人分别上表说对方叛变,魏延占据了南谷口阻击杨仪,杨仪命何平抵御魏延 并斥责魏延“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如此行动,”魏延部下自知理亏,便不听指挥,各自散去,魏延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并斩杀了魏延,魏延的一生就这样含恨落幕了。

纵观魏延一生,一心为蜀汉事业,“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可谓牢记在心,从始至终都没想过要叛变,如果叛变就不会南归而是北上了。可无奈性格孤傲,自恃功高,文武不合,最终饮恨收场!

魏延历史怎么死的(的魏延历史上真的如此吗)(3)

图片为《新三国》剧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